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矿区地层、岩性特征、地质特征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对其找矿标志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贵州省毕节;阴底大丰;铁矿;地质特征;找矿标志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1-0037-01
1 区域地质概况
该区大地构造隶属杨子准地台黔北台拱遵义断拱毕节北东向构造变形区。区内由北向南相继出现的毕节向斜、中屯背斜、露朗背斜、沙湾向斜、马场向斜,总体呈北东向多字型排列,同样迁就响水、小路坡两个东西向构造带,具有“S”形展布的特点。这些褶皱构造,由寒武系至侏罗系组成,在近东西向构造带的部位,倾角60°左右。
1.1 区域构造
1.1.1野角断层:压扭性正断层,位于黄泥冲背斜以北,走向70°,倾向南东,倾角50°~ 65°,断距600米,长24公里以上。
1.1.2铧厂断层:压扭性正断层,位于黄泥冲背斜以南,南西段走向30°,中段85°,北东段60°,倾向北西,倾角60°~70°。断距1000米,长23公里以上,局部见宽7米破碎带。
1.1.3龙滩断层:二次纵张枢纽断层,走向50°~ 60°,倾向南东,倾角70°,断距300米,长17公里以上。
1.1.4双营盘断层:二次纵向张性正断层,走向70°位于露朗背斜核部,稍偏北,与褶皱平行,走向近东西,倾向北,倾角30°~40°,长7公里以上,断距200米,长7公里以上,局部见宽20米的破碎带。
1.1.5东关断层:压性断层,走向20°~ 40°,倾向北西,倾角60°~80°,长7公里以上,断距150米,局部见宽23米的破碎带。
1.2 区域地层
区域出露地层有寒武系中上统娄山关群;石炭系上统马平、黄龙组;二叠系中统梁山、栖霞、茅口组,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龙潭、长兴、大隆组;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永宁镇组,中统关岭组,上统须家河组;侏罗系下统下禄丰组,中统下沙溪庙组、上沙溪庙组和第四系地层。火成岩为基性玄武质岩浆喷发溢流形成的峨眉山玄武岩。
1.3 区域矿产
区域内矿产主要以煤为主,依次为铅锌矿、锑矿、铜矿、铁矿、高岭土、滑石等。本区铁矿主要产于石炭系上统马平组(C2m)含矿岩系中。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岩性特征
勘查区地层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2.1.1第四系(Q):为黄褐色含砾砂粘土。厚度0~5米
2.2.2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为浅灰色、灰白色致密块状隐晶至微晶灰岩。厚度100~200米。
2.2.3二叠系中统栖霞组(P2q):为深灰色中至厚层状、块状泥晶灰岩,含燧石结核,底部夹泥质条带或少量深灰色粘土岩,厚度150~180米。
2.2.4二叠系中统梁山组(P2l):上部为黄褐色、灰黄褐色中至厚层状石英砂岩、砂页岩,局部夹薄至中厚层粘土岩,下部为浅灰至灰色泥质粉砂岩,底部夹一层劣质煤线,底部局部见黄铁矿。厚度40~50米。
2.2.5石炭系上统马平组(C2m):中上部为浅灰至灰色中厚层状微至细晶灰岩,含白云质斑块或条带,贝壳状断口,局部夹浅灰色灰质白云岩;下部为浅灰色微至细晶中厚层状至块状灰质白云岩。厚度200~250米。
2.2.6石炭系上统黄龙组(C2h):为灰色、浅灰色至灰白色厚层状灰岩,局部夹白云质灰岩,偶夹重结晶灰岩。厚度110~270米,
2.2.7寒武系中上统娄山关群(∈2―3ls):为灰至浅灰色中至厚层状微至细晶白云岩,局部含燧石团块或燧石条带,矿区仅北西端少部出露,厚度200米。
2.2 构造特征
矿区构造较简单,主要由露朗背斜为主体的褶皱构造和以F2为主体的断裂构造组成。矿区位于露朗背斜西段南翼,矿区内部为单斜岩层,倾向总体为南西向,倾角较陡,在44°~47°之间。F2主体走向为北东~南西向,于勘探线1―1'西面转向为北西~南东向,倾角45°~60°,向北西方向变陡,破碎带宽约1~3米,对矿区内矿体的富集有直接影响。
矿区及附近的主要断裂还有F1、F3、F4。其中F1是工作区外的断裂构造,位于矿区北面,走向近东西向,倾向总体向南倾,倾角45°,为一正断层,破碎带宽约2.0米。
F3位于矿区南西侧,走向北西~南东向,倾向南西,倾角 25°,为一正断层,南东端与F4相交。F4位于工作区南西侧,为一性质不明断层,走向北西~南东向。
3 矿体地质特征
3.1 矿体形态、产状、规模
矿区内矿体基本位于矿区中部,经地表出露及工程揭露,矿体主要产于上石炭统马平组(C2m)底部的灰岩与断层F2之间,受断层控制,矿石的富集以及矿体的产出与该断层有密切关系,矿体总体呈透镜状产出;走向274~282°,长约460米,倾向南西,倾角44°~ 47°,倾向延伸约200米,厚1.0~1.80米,平均厚1.26,平均品位33.22%。由见矿工程YK1、YK2、YK3、YK4、YK5、YK6、CK1、CK2、TC201、TC301、LD3、LD4、ZK201、ZK301和未见矿工程TC101、ZK101、ZK202、ZK302控制。走向上地表在勘探线2―2'西侧约32米处自然尖灭,由于西侧野鸡河切割较深,亦无矿体出露,所以向西至矿界地表无矿体出露。矿体沿走向向东地表出露也在勘探线3―3',4―4'中间处自然尖灭,从单个工程西面的ZK101,东面的LD3、LD4揭露来看,矿体沿走向在深部也无延长的趋势。沿倾向向南,由于ZK202、ZK302均未见矿,所以矿体继续延深的可能性也不大。通过地质填图在矿区勘探线4―4'至东侧矿界地表无矿体出露。在矿区北东侧两个民采老硐LD1、LD2亦未见矿化,所以矿区勘探线4―4'至矿界无矿体出露。
3.2 矿石类型及矿石结构构造
3.2.1 矿石自然类型
矿石自然类型主要是原生矿石赤铁矿;局部见少量氧化矿石褐铁矿。矿区内赤铁矿占矿石总储量的80%以上。
3.2.2 矿石结构构造
3.2.2.1褐铁矿:一般呈蜂窝状、皮壳状等构造,也有针状。含铁品位33~60%,一般大于40%.
3.2.2.2赤铁矿:主要为红色、深红色,极少呈铁黑色、钢灰色,半金属光泽,呈片状或致密块状,极少土状。含铁品位>30%~<40%,极少量达40~50%。
3.3 找矿标志
地层岩性标志:含矿岩系为石炭系上统马平组底部。
岩相古地理标志:近海陆缘区的滨岸凹地残积型堆积物。
颜色标志:含矿岩系由于含铁绿泥石,颜色较暗,且赤铁矿为红色。
地下水標志:含矿岩系含泥质较重,为相对隔水层,沿层泉水发育,且含铁,有铁锈水,泉水流经之处易发红。
民采遗迹:沿出露线有民采小窑及老硐分布。
本文是在笔者参加阴底大丰铁矿详查工作及报告编制的基础上撰写的,论文的基础地质资料来自矿区的详查工作,是全体参加矿区详查工作同志辛勤劳动的成果。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得到了各位专家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二总队.贵州省毕节市阴底大丰铁矿详查地质报告.六盘水.2009.3编制.
[关键词]贵州省毕节;阴底大丰;铁矿;地质特征;找矿标志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1-0037-01
1 区域地质概况
该区大地构造隶属杨子准地台黔北台拱遵义断拱毕节北东向构造变形区。区内由北向南相继出现的毕节向斜、中屯背斜、露朗背斜、沙湾向斜、马场向斜,总体呈北东向多字型排列,同样迁就响水、小路坡两个东西向构造带,具有“S”形展布的特点。这些褶皱构造,由寒武系至侏罗系组成,在近东西向构造带的部位,倾角60°左右。
1.1 区域构造
1.1.1野角断层:压扭性正断层,位于黄泥冲背斜以北,走向70°,倾向南东,倾角50°~ 65°,断距600米,长24公里以上。
1.1.2铧厂断层:压扭性正断层,位于黄泥冲背斜以南,南西段走向30°,中段85°,北东段60°,倾向北西,倾角60°~70°。断距1000米,长23公里以上,局部见宽7米破碎带。
1.1.3龙滩断层:二次纵张枢纽断层,走向50°~ 60°,倾向南东,倾角70°,断距300米,长17公里以上。
1.1.4双营盘断层:二次纵向张性正断层,走向70°位于露朗背斜核部,稍偏北,与褶皱平行,走向近东西,倾向北,倾角30°~40°,长7公里以上,断距200米,长7公里以上,局部见宽20米的破碎带。
1.1.5东关断层:压性断层,走向20°~ 40°,倾向北西,倾角60°~80°,长7公里以上,断距150米,局部见宽23米的破碎带。
1.2 区域地层
区域出露地层有寒武系中上统娄山关群;石炭系上统马平、黄龙组;二叠系中统梁山、栖霞、茅口组,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龙潭、长兴、大隆组;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永宁镇组,中统关岭组,上统须家河组;侏罗系下统下禄丰组,中统下沙溪庙组、上沙溪庙组和第四系地层。火成岩为基性玄武质岩浆喷发溢流形成的峨眉山玄武岩。
1.3 区域矿产
区域内矿产主要以煤为主,依次为铅锌矿、锑矿、铜矿、铁矿、高岭土、滑石等。本区铁矿主要产于石炭系上统马平组(C2m)含矿岩系中。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岩性特征
勘查区地层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2.1.1第四系(Q):为黄褐色含砾砂粘土。厚度0~5米
2.2.2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为浅灰色、灰白色致密块状隐晶至微晶灰岩。厚度100~200米。
2.2.3二叠系中统栖霞组(P2q):为深灰色中至厚层状、块状泥晶灰岩,含燧石结核,底部夹泥质条带或少量深灰色粘土岩,厚度150~180米。
2.2.4二叠系中统梁山组(P2l):上部为黄褐色、灰黄褐色中至厚层状石英砂岩、砂页岩,局部夹薄至中厚层粘土岩,下部为浅灰至灰色泥质粉砂岩,底部夹一层劣质煤线,底部局部见黄铁矿。厚度40~50米。
2.2.5石炭系上统马平组(C2m):中上部为浅灰至灰色中厚层状微至细晶灰岩,含白云质斑块或条带,贝壳状断口,局部夹浅灰色灰质白云岩;下部为浅灰色微至细晶中厚层状至块状灰质白云岩。厚度200~250米。
2.2.6石炭系上统黄龙组(C2h):为灰色、浅灰色至灰白色厚层状灰岩,局部夹白云质灰岩,偶夹重结晶灰岩。厚度110~270米,
2.2.7寒武系中上统娄山关群(∈2―3ls):为灰至浅灰色中至厚层状微至细晶白云岩,局部含燧石团块或燧石条带,矿区仅北西端少部出露,厚度200米。
2.2 构造特征
矿区构造较简单,主要由露朗背斜为主体的褶皱构造和以F2为主体的断裂构造组成。矿区位于露朗背斜西段南翼,矿区内部为单斜岩层,倾向总体为南西向,倾角较陡,在44°~47°之间。F2主体走向为北东~南西向,于勘探线1―1'西面转向为北西~南东向,倾角45°~60°,向北西方向变陡,破碎带宽约1~3米,对矿区内矿体的富集有直接影响。
矿区及附近的主要断裂还有F1、F3、F4。其中F1是工作区外的断裂构造,位于矿区北面,走向近东西向,倾向总体向南倾,倾角45°,为一正断层,破碎带宽约2.0米。
F3位于矿区南西侧,走向北西~南东向,倾向南西,倾角 25°,为一正断层,南东端与F4相交。F4位于工作区南西侧,为一性质不明断层,走向北西~南东向。
3 矿体地质特征
3.1 矿体形态、产状、规模
矿区内矿体基本位于矿区中部,经地表出露及工程揭露,矿体主要产于上石炭统马平组(C2m)底部的灰岩与断层F2之间,受断层控制,矿石的富集以及矿体的产出与该断层有密切关系,矿体总体呈透镜状产出;走向274~282°,长约460米,倾向南西,倾角44°~ 47°,倾向延伸约200米,厚1.0~1.80米,平均厚1.26,平均品位33.22%。由见矿工程YK1、YK2、YK3、YK4、YK5、YK6、CK1、CK2、TC201、TC301、LD3、LD4、ZK201、ZK301和未见矿工程TC101、ZK101、ZK202、ZK302控制。走向上地表在勘探线2―2'西侧约32米处自然尖灭,由于西侧野鸡河切割较深,亦无矿体出露,所以向西至矿界地表无矿体出露。矿体沿走向向东地表出露也在勘探线3―3',4―4'中间处自然尖灭,从单个工程西面的ZK101,东面的LD3、LD4揭露来看,矿体沿走向在深部也无延长的趋势。沿倾向向南,由于ZK202、ZK302均未见矿,所以矿体继续延深的可能性也不大。通过地质填图在矿区勘探线4―4'至东侧矿界地表无矿体出露。在矿区北东侧两个民采老硐LD1、LD2亦未见矿化,所以矿区勘探线4―4'至矿界无矿体出露。
3.2 矿石类型及矿石结构构造
3.2.1 矿石自然类型
矿石自然类型主要是原生矿石赤铁矿;局部见少量氧化矿石褐铁矿。矿区内赤铁矿占矿石总储量的80%以上。
3.2.2 矿石结构构造
3.2.2.1褐铁矿:一般呈蜂窝状、皮壳状等构造,也有针状。含铁品位33~60%,一般大于40%.
3.2.2.2赤铁矿:主要为红色、深红色,极少呈铁黑色、钢灰色,半金属光泽,呈片状或致密块状,极少土状。含铁品位>30%~<40%,极少量达40~50%。
3.3 找矿标志
地层岩性标志:含矿岩系为石炭系上统马平组底部。
岩相古地理标志:近海陆缘区的滨岸凹地残积型堆积物。
颜色标志:含矿岩系由于含铁绿泥石,颜色较暗,且赤铁矿为红色。
地下水標志:含矿岩系含泥质较重,为相对隔水层,沿层泉水发育,且含铁,有铁锈水,泉水流经之处易发红。
民采遗迹:沿出露线有民采小窑及老硐分布。
本文是在笔者参加阴底大丰铁矿详查工作及报告编制的基础上撰写的,论文的基础地质资料来自矿区的详查工作,是全体参加矿区详查工作同志辛勤劳动的成果。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得到了各位专家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二总队.贵州省毕节市阴底大丰铁矿详查地质报告.六盘水.2009.3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