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达村·鲍鱼 最普通的渔人,养育最贵气的鲜

来源 :海峡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shuai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从盘山公路上一路向奇达村前行,远远地就能看到海面上密密麻麻的渔排,沿着开阔的沙澳湾呈扇形向外散开,几乎一眼也望不到边——和其他地方的渔排不同,奇达村的渔排主要以鲍鱼养殖为主。鲍鱼养殖业占全省鲍鱼养殖量的百分之四十,号称“中国鲍鱼之乡”,位于黄歧半岛中部的安凯乡则是鲍鱼养殖最集中的地方,而在安凯乡中,则要数奇达村的鲍鱼养殖户最多。
  随着水面上传来越来越近的“突突突”的马达声,一艘小舢板划开水面向我们驶来,渔民老吴立在船头,热情地招呼我们上船去他的渔排上参观。老吴叫吴克棋,今年54岁,是土生土长的奇达人,黑亮的肤色,精干的身形,还有一双和肤色形成强烈反差的有神的双眼,这是他三十年渔民生涯的最佳写照。
  老吴渔排所在的位置离岸边约莫五十米处,尽管规模已不算小,但在庞大的渔排群中仍属于沧海一粟。老吴在船尾掌着方向,轻车熟路地在密集的渔排中穿行,仿佛行走在蜿蜒曲折、不见天日的小巷中,只有常年在这片水域穿梭的渔民才不会迷路;渔排上偶有养狗的人家,嗅得陌生人的气味警惕得狂吠不止;大船经过时,翻起一阵波浪,渔排上冒着炊烟的小房子随浪摇晃。
  


  小房子是老吴的海上住所,约莫四五米见方,不在渔排上干活的时候,老吴会在这里小憩,和隔壁渔排上邻居泡上一壶功夫茶。小房子的四周与渔排相连,渔排的规模一般用“条”来计算,每一条由长约4米、抗风力强的三条杉木绑接而成,每条杉木上用塑料绳绑着四个用来养殖鲍鱼的网箱,没入水下五六米处,这个深度的水温大约在二十五六度,最适合鲍鱼生长。
  “这天气越来越热了,一到七八月水温升高的时候,鲍鱼就难养,这鲍鱼就是娇气得很。”老吴半开玩笑的说。
  从水中扯上一只网箱,方能看到鲍鱼真身。老吴轻巧地从网箱中掏出一只鲍鱼,这箱鲍鱼是清明后老吴才刚下的鲍鱼苗,一开始只有三四公分长,现在已经长到约莫七八公分的样子。老吴向我解释,好的鲍鱼,身子是米黄色或浅棕色的,质地新鲜有光泽,表面有一层薄薄的盐粉。就像人一样,好的鲍鱼看上去很有活力。果然,鲍鱼像是伸了个懒腰似的转了一圈,老吴赶紧把鲍鱼放回箱子中,“鲍鱼怕亮。”他又补充到,“这只个头不小,挺有活力的,应该以后能长的不错。”
  要讓鲍鱼长好,首先得吃得好,鲍鱼的主食是藻类,在贝类中算得上挑食。连江的鲍鱼一般以喂蕨菜、海带、龙须菜为主。其中蕨菜的成本最高,一斤要五毛多,现在普遍都用海带喂食。
  在满布渔排的海面上,常常见得渔民驾着小船,船上是堆积如山的海带,像老吴这样一千多箱的鲍鱼,一次性要喂一万多斤的海带,喂食之前,还得先用机器把海带打碎,仿佛给嗷嗷待哺的婴儿喂食。


渔排养殖户老吴和他的太太。在奇达村,像这样的夫妻档、父子档并不罕见。对于其达人来说,养鲍鱼是能够足够负担起家庭生计、也能够致富的产业。

  鲍鱼在一二月左右下苗,要等到一年多的时间才会长到可以售卖的大小。售卖的时候,渔民们用“头”来区分鲍鱼的品类,四个加起来一斤的就叫“四头鲍”,一斤三个的就叫“三头鲍”,头数越少的鲍鱼重量越重,价格也就越昂贵。有人戏称“有钱难买两头鲍”,可见鲍鱼要养到越肥越大,所要经历的困难也越多,所谓的“两头鲍”就要伺候上两年。
  鲍鱼贵为 “海味八珍”,不管在哪里的宴席上,只要有它出桌,就代表着档次与品质。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鲍鱼养殖的渔民,最难熬的是夏天,渔民除了要担心突然升高的水温、不时袭来的台风,更要担心致命的赤潮,赤潮一旦来袭,稍有差池,一年的心血都将毁于一旦。所以,他们必须守住自己一亩三分地,长时间地守在渔排上狭小的活动板房内,生怕老天爷不赏饭吃,让鲍鱼出一点意外。


老吴从海中拿出一整片海带。除了养鲍鱼,他在离奇达村不远的东洛岛上也养海带,这几年海带市场销路不好,只能作为鲍鱼的饲料。

  随着鲍鱼收成日近,又到了老吴和奇达村民们收获的季节,如果一切顺利,这些他养殖了一年多的鲍鱼大部分将被来自福州的商贩收购,再流入全国各地的海鲜市场,成为食客们昂贵的海鲜大餐。而奇达村的渔民们,正走在去东山岛收购鲍鱼苗的路上,期待来年的好收成。
其他文献
赵光用  韩国莞岛郡厅观光政策课课长  “村跑”这种不以竞技为目的,鼓励用奔跑的方式重归乡土、感受乡村文化的形式非常新颖。每一位参加村跑的人也都很享受其中,玩得很开心,这样的活动形式我们非常认同。我们希望明年4月村跑可以再次来青山岛举办。  李青  厦门日报汽车旅游事业部记者  “健身+旅游+文化”是时下热门的旅游方式之一。不同于其他,村跑的“健身+旅游+文化”显得很有内容,除了体验式运动外,还有
期刊
村跑2.0将目的地玩转更为深入彻底,让村跑行程更加充实有趣。韩国村跑,村卷们领略了“慢岛”——青山岛的醉人风光,在6天5晚深度游的行程中还融入常规的韩国元素,如泡菜、韩服、汗蒸等,并且加入了海边市集以及一年一度的韩国百济文化节等特别体验,融入当地人的生活、感受地道韩国文化的旅游方式受到了村卷们的一致赞赏。  韩国村跑是村跑走出国门,实现品牌国际化的第一站,也是中国大陆地区对于全罗南道旅行线路的首次
期刊
由国家旅游局、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福建省旅游局、福州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国际旅游节将于今年11月13日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启动。  海丝国际旅游节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本届旅游节将紧扣“海丝”主题,挖掘“海丝”元素,突出“一带一路”旅游合作,结合福州“五区叠加”建设背景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良好的生态环境宣传,着力展现福州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现代化新福州城市形象。  据了解,
期刊
中秋节,感受一场  热情洋溢的湘味辣跑  9月16日湖南村跑,来到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芷江素有“滇黔门户,黔楚咽喉”之称,因屈原“沅有芷兮澧有兰”流传千古,因抗战受降地的历史蜚声中外,浓厚的侗族文化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一场跨越千里的闽南“博饼”    中秋佳节怎能不“博饼”!村跑带去了福建闽南的特色“博饼”,合拢宴上响起骰子叮当的清脆声音,博饼文化和火辣辣的侗族文化相交织擦出微妙的火花。一位长
期刊
追逐美食,是旅行中一件重要的乐事。  虽然当下物流发达,不用出门便可获得世界各地鲜美的食物,旅人们还是更愿意抵达一个目的地,到美食的产地去充分满足味蕾。前者,美食仅仅是食物,而后者,美食还能是增加了别处风光与气息的复合产物,成了一道可食用的景致。  美食,是旅人了解一个地方最轻松的入口,也是地方文化最诱人的外化。远的,有瑞士的奶酪,德国的啤酒,西班牙的海鲜烩饭,近的,有北京的烤鸭,重庆的火锅、潮汕
期刊
连江的鲜,鲜得透彻、泼辣、痛快,一如连江渔民的性格。他們只赚最硬的钱,只吃最鲜的味,逐鲜而活,逐鲜而食,鲜明又张扬,也成全了逐鲜而至连江的游人。  这一趟在连江的寻鲜之旅,不仅仅是吃这么简单。在这种鲜味的来源与构成中,有上天与自然的馈赠,也有渔民们历险而来的勇气,还包含了时间的打磨与耐心的等待,以及技术的精工细作。这样的一味鲜,实属可贵,也实属难得。只不过,在食鲜之外,若能再多感受一点渔民向海而生
期刊
正是因为这一味鲜,成为了通用的语言,将连江与外界联系在一起。  都说连江是福州的后花园,因为距离只有一个小时车程,每逢节假日,福州人总要携家带口、呼朋唤友,来了连江就直奔黄岐。“黄岐海鲜酒楼”的招牌,在福建早已脍炙人口,其真谛不外乎一个“鲜”字。连江当地的酒楼老板告诉我们,每天天还不亮,他就要搭乘小舢板直接到去渔船上挑鱼。懂行的人第一眼看鱼鳃是否鲜红,老板笑说,现在有的人会把鱼血抹在鱼鳃上装新鲜,
期刊
从整个连江的版图上不难看出,连江有着绵长而曲折的海岸线,从北部的罗源湾可门港,经由黄岐半岛一直延伸向南,直达南部的琯头镇和粗芦岛。长达209公里曲曲折折的海岸线,有一百多个纯渔业村藏身其中。对于连江的海边人来说,捕鱼不仅是一种生计,更像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技能。  位于整个黄岐半岛的最东端的苔菉镇北茭村,是福建最东边的一块陆地,距县城将近一个半小时的车程,越接近北茭村,独属渔村的嗅觉与观感互相重叠,扑
期刊
5月12日,在第十三届海峡旅游博览会的重要配套活动海峡两岸乡村旅游论坛上,中国旅游研究院研究员唐晓云指出,按照业内“出游超过10公里并6小时”的口径统计,仅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全国游客总计1.34亿人次,其中乡村旅游人次为0.79亿,约占同期旅游总人次的58.6%。 去年, 全国乡村旅游类产品完成投资3856亿元,同比增长47.6%。乡村旅游正以高于国内旅游的发展速度增长,且在国内旅游市场份额
期刊
外地人到海边城市,最忌到海鲜酒楼点餐,总得小心翼翼,生怕被宰。没有菜单,全靠嘴说手点,老板看你支支吾吾说不出个究竟来,大概也能明白一二。第一次到连江,总也但心鱼是否是新鲜,老板心直口快,自信满满“我这里当然是今天刚捕上来的鱼,如果说还有哪里比我的更新鲜,除非你直接到黄岐去。”  倒也不必直奔黄岐,连江的海处处都是新鲜。  离开县城一路向东,随着楼房高度一路走低,视野渐渐开阔,空气中的湿度和海洋的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