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中的问题与出路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yumh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结合本科教学“质量工程”总结工作,分析地方院校在“质量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改进“质量工程”建设工作提出了新思路。
  关键词:地方院校;质量工程;问题与出路
  作者简介:李焱斌(1981-),男,湖北黄冈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冯志刚(1969-),男,辽宁葫芦岛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教务处,副教授,管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学管理。(辽宁 抚顺 113001)
  
  一、概述
  “质量工程”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重要工程,是新时期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质量工程”以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推进改革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手段,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
  可以说,“质量工程”建设都是带有基础性、引导性的项目,几乎涉及到人才培养的所有环节,在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方面起着龙头作用。“质量工程”的实施,对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形成重视教学、重视质量的良好环境和管理机制,实现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总结“质量工程”建设成效与经验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地方院校在“质量工程”建设中,特别是在国家级项目的建设中与重点院校的差距较大,地方院校“质量工程”建设面临瓶颈问题,分析总结地方院校“质量工程”建设的问题及出路,对在“十二五”时期深入开展“质量工程”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二、地方院校“质量工程”建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级别不高、标志性成果少、国家级项目少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部、委属院校获得了总项目数近70%的国家级建设项目,地方院校在“质量工程”建设与申报中存在明显的劣势,项目级别不高、数量不多、标志性成果少,获得的财政支持相对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恶性循环。地方院校因生源不同、定位不同、服务面向不同、办学历史不同,在实力水平上与部委院校差距很大,部委院校建设的大多数项目难以为地方院校所学、所用,其受益面及示范性明显不足,对地方院校而言其可借鉴的人才培养模式较少。
  2.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竞争后劲不足,缺乏冲击国家级项目的实力和水平
  地方院校因学科优势、生源质量、实力水平等各方面发展不平衡,层次、水平各有差异,在“质量工程”建设中往往存在资源相对匮乏的现象,从而在其申报省级、甚至国家级项目时有拼凑的嫌疑,“质量工程”建设没有落在实处,单纯为了申报而申报。“质量工程”缺乏持续有效的建设,部分成果获得省级批复后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缺少优势资源的二次开发与利用,从而导致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竞争后劲不足,缺乏冲击国家级项目的实力和水平。
  3.“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普遍存在“重申报、轻建设、无应用”的现象,致使质量工程成为“面子工程”
  “质量工程”项目建设能极大地改善办学条件并增加有关教学的研发经费,同时获得立项还可以有相当数额的资金收入。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高校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兴奋点”集中到是否获得“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立项目标上,而至于究竟建设得怎样以及其到底是否真正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倒成为次要目标。同时,由于教育部、教育厅等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出台的监管措施也不是十分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相当于容忍了质量工程项目建设“重申报、轻建设”的事实,部分资金的使用效率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主客观条件的双重影响直接导致“质量工程”建设“重申报、轻建设、无应用”,部分项目多年没有进展,资金投入没有效果回报,“质量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面子工程”。
  4.孤立看待 “质量工程”建设,没有将其视为学校长期教学基础建设的有机部分,致使“质量工程”仅成为一时的“政绩工程”
  在本科教学中,“质量工程”建设高高在上,没有结合人才培养实际统筹考虑精品课程、特色专业、教学团队、精品教材等项目建设,也没有全面考虑项目间的连带、互相支撑的关系,没有在学院层面形成合力,各自为战。孤立看待“质量工程”的建设工作,没有将其与学校长期的教学基本建设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而成了一时加在了某些单位和个人身上的临时任务和重点工作,工程建设成果也成了写在学校年终和阶段总结中的政绩,其建设成果的应用倒不是领导关心的。
  三、地方院校“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出路探讨
  地方院校积极努力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变在“质量工程”建设中的被动局面,除了教育部改变现有的评审模式之外,地方院校应结合院校实际情况,探索适合地方院校的“质量工程”建设发展的新思路。
  1.顶层设计是“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关键
  顶层设计是根据学校发展的优势和特色由学校主要决策层对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与申报工作做出的科学决策。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质量工程”的顶层设计工作,瞄准重点目标,全力支持,举全力促其取得国家级、省级成果。这种新的工作方式有利于改变原来自由申报的格局,有利于集中优势力量重点突破,给二级建设单位施加压力的同时也给了被推荐项目积极申报的动力。学校重视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的设计与指导,结合教育部、省教育厅的重要指示以及学校发展状况,精心设计各项目、各级别的合理布局,以学科优势和行业特色为主角,重点打造具有学校鲜明特色的精品课程、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和精品教材等“质量工程”项目。
  2.加强领导,增大投入,为全面推进“质量工程”保驾护航
  “质量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的“全员工程”、“生命工程”,各项工作的有效推进需要部门间的通力合作,为此,各级各部门要给予高度重视和特别的支持,为“质量工程”建设的全面推进保驾护航。
  (1)学校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校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协调配合”的教学“质量工程”保障机制。各职能部门要切实把“质量工程”与本单位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确保工作机制、体制、政策符合“质量工程”建设要求。二级学院要进一步加强对本科教学工作的领导,强化“一把手”负责制,提高组织能力,营造氛围,鼓舞士气,推进项目。要创新发展思路和工作机制,善于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强化责任意识,进一步防止和克服畏难、厌战情绪,全力以赴,真抓实干,努力争取项目的成功实施,抢占发展先机。要进一步发动广大教职工广泛参与,通过精心组织部署,总结经验和查找不足,找准切入点,采取多种形式,形成合力。学校要进一步强化“质量工程”建设的监督和管理,对于管理到位,组织有力,建设效果显著的给予奖励;对于责任不落实,进展缓慢,学生和教师意见较大的将责令限期整改。
  (2)要进一步加大教学工作的投入,特别是“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投入。一是进一步加大精力投入。学校、学院党政“一把手”作为教学工作和“质量工程”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和“质量工程”建设上,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研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将学院领导班子对教学工作和“质量工程”建设的精力投入情况和“质量工程”建设成效作为考核学院工作的重要指标。广大教师也要时刻牢记教书育人的使命,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把主要精力放到教学工作上,增大对教学工作和“质量工程”建设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还要通过有效的制度和措施,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中。二是要进一步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确保“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资助经费按时足额到位。各学院、各项目负责人要充分调动起来,挖掘潜力,整合教学资源,从根本上改变“重申报、轻建设”的观念,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上来,确保“质量工程”项目经费的使用绩效,提升“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档次和水平,争取更多的省级、国家级建设项目和经费支持。
  3.激励与约束机制相结合,为“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提供保障
  学校出台“质量工程”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加大“质量工程”专项经费使用自主权,规范管理,合理指导,激励教师做好“质量工程”建设工作。同时,学校在核算教学工作量、优秀青年教师评选、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等工作中增设“质量工程”建设权重,细分主持申报、参与申报的工作贡献,将个人的考核、评优、职称评聘与“质量工程”建设成绩挂钩,从制度上也约束了教师必须积极投入到“质量工程”建设中来。激励与约束机制相结合,从制度导向上提高了教师的参与度,这为“质量工程”建设提供了保障。
  4.进一步强化质量责任意识,提高对“质量工程”的认识
  进一步增强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将教师参与“质量工程”建设作为职称评聘、评奖评优的重要条件,引导教师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巩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在校级“质量工程”建设中多考虑将一线的教师,尤其是将年轻教师吸纳进去,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真正将项目建设落到最有需要、最有干劲、最有潜力的教师身上,如切实增加直接面向一线教师的教学改革项目,推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
  5.加强“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验收工作,强化项目建设过程管理
  加强对现有各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检查和验收,制定合理的验收标准,对不符合建设要求的项目限期整改,建立责任追究制,切实把“质量工程”项目从申报转变到建设上来,充分发挥现有“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辐射示范作用,带动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海涛,田红娜.地方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培育机制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4-5.
  [2]韩映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政策目标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9,(5):19-21.
  [3]杜宝贵,徐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持续发展[J].中国冶金教育,2010,(1):4-6.
  [4]张安富.正确处理“质量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几个关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6):8-11.
  (责任编辑:苏宇嵬)
其他文献
摘要:大学毕业后,每个学生面临的选择有很大不同,大学教育不可能满足所有方向的需要,所以要进行学科建设改革,来改善目前的单一式培养模式。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及相关文献,就材料专业本科培养模式建设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材料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模式;专业型;学术型  作者简介:周世杰(1976-),女,辽宁法库人,成都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讲师,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
期刊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而数学建模的教学与竞赛活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分析了当前诸多高校数学建模竞赛指导团队的运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教学、科研和竞赛指导三位一体的数学建模竞赛创新团队的策略,并对数学建模竞赛创新团队的建设成效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数学建模竞赛;创新团队;研究与实践  作者简介:王义康(1976-),男,安徽寿县人,中国计量学院
期刊
摘要:采用自编家庭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和错觉合取实验材料,选取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共116名进行测试,通过2×2×2的三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考察社会比较对不同自尊留守儿童行为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是否留守的主效应显著,非留守儿童在社会比较前后成绩提高,留守儿童的成绩则下降。在上行社会比较中,高自尊的非留守儿童成绩提高,高自尊的留守儿童成绩下降;而在下行社会比较中,低自尊的留守和非留守儿童成绩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对服务外包人才进行了界定,对已有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归纳,提出了高职院校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理念及创新实践。  关键词: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普星(1981-),女,江苏太仓人,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讲师,江苏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硕士研究生,(江苏 镇江 212003)主要研究方向:软件开发技术及应用、网络安全技术、平面设计;
期刊
摘要:外经贸类院校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和创业培养机制建设两个方面的保障。构建创业教育体系,应从创业教育观念、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创业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对于创业培养机制建设问题,则应从组织与制度、教材建设、教学管理、创业教育环境、创业教育评估等方面进行。  关键词:外经贸类院校;创业教育体系;创业培养机制  作者简介:苟建华(19
期刊
摘要:本文回顾了远程教育质量建设历史发展过程,对远程教育质量、影响远程教育质量的因素、远程教育质量观进行了梳理,对远程教育质量标准需要注意的问题,如质量意识、人才培养定位、通识性、远程教育分类等进行了探讨,对远程教育质量标准建立的迫切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远程教育;质量标准;质量观  作者简介:王敏(197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院教务管理部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
期刊
摘要:本文从情感和教育的关系入手,通过对浙江海洋学院学生感动教育的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揭示了感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就如何开展感动教育、营造和谐的教育情境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大学生;感动;感动教育;情感教育  作者简介:刘明(1987-),男,浙江丽水人,浙江海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电子通信;李舟燕(1982-),女,浙江舟山人,浙江海洋学院机
期刊
摘要:研究了国内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及专业实验室建设的现状及趋势,分析了三峡大学在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规划中的基本思路和建设现状,提出了工业工程实验室建设应围绕培养目标,体现基础IE和现代IE并存、可重构性与可扩展性、系统性与阶段性的特点。  关键词:近机类;工业工程;实验室建设  作者简介:李浩平(1971-),女,广东台山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副教授;方子帆(1963-),男,湖北黄冈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培养科研创新人才的实际经验,首先论述了“基于兴趣导向的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特点及实施成效,通过实践证明采用兴趣导向的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潜能,同时在所建立的模式下,对学生参与的科研课题全程进行引导和支持,有利于学生迅速适应科研环境,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深入研究,并实现科研创新与课程学习的相互促进。最后,根据笔者的经验对“基于兴趣导向的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几点建
期刊
摘要:在通过论述当前国家学位授权工作以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当前学位政策的有关特点,以国家相关政策为指导,针对河北省当前学位授权工作存在的重点问题,提出今后工作应从适度扩大研究生学位授权点规模、调整学位授权体系结构、大力发展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等方面着手,促进学科建设及研究生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区域需求。  关键词:经济社会需求;省属高校;学位授权审核  作者简介:王扬(197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