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学习资源的获得变得尤为快捷方便。电教媒体的辅助平台搭起了师生之间互动的桥梁,使小学语文的课堂迈进了新课改的殿堂。
创设情境,诱发兴趣,开拓灵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电化教学以其自身的特点,对小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低年级学生,他们的定向能力尚处在较低的层次,他们的注意状态仍然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容易因新异的刺激活动而兴奋起来。针对这些情况,运用多媒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教《锄禾》导入新课时,设计一组“动画”: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辛勤的农民手拿锄头用力地耕种,大颗大颗的汗珠从额头滚落下来,滴入稻田里。看见此情此景,学生已有深刻的感性认识,随后,我又在图画上方出示古诗,诗句和图相对照,激起学生思维的层层涟漪。
化难为易,突破难点,充分感知
少年儿童知识少、经验缺、阅历浅,抽象思维差,而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对文本中的一些词语的涵义、事物的属性理解上,多赖于直观、形象的支持,而幻灯、录音、录像等不受时空限制,能形象逼真地反映客观事物,使学生一看就懂,一听就明,化难为易,加深对文本的感知与理解。
学生的认识是遵循“具体——抽象一具体”的发展规律的,而多媒体操作,以其快速提供信息的形象化、丰富化的特点,让学生感知。如《会摇尾巴的狼》,利用图片,着重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两条线索:一条是狼怎样要种种手段伪装自己,欺骗老山羊,最后暴露了自己的凶恶面目;一条是老山羊怎样一步一步识破狼的伪装。认清狼的真面目。这两条线索一前一后,就可以以五次对话设计成课件,把内容进行提炼浓缩,一次一次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己体会,自己读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盎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学习自主性,在教师的鼓励中能够自我选择适合自身发展与提高的学习方法来有效学习。
利用感官,参与评价,调控记忆
学习的过程涉及到学习主体的知、情、意、能、行等方面因素。如果在学习过程中视觉、听觉、触觉和运动觉等多种感官协同作战,三天后记忆的内容可占80%左右。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其声、光、电、色的多种作用,并通过其信息的动态演示,刺激多种感官引导学习过程中学生最易接受的途径。
如《丑小鸭》第6段,湖中的丑小鸭蜕变白天鹅,首先通过电教媒体把它的动作、神态活灵活现地展现,“美丽”一词立刻体味;再把学生编成若干小组,针对“丑小鸭看到美丽的天鹅,简直不相信那影子就是它”的心理波澜,展开互动交谈;最后,师生用质疑、答辩形式,明白了丑小鸭的激动,体验了“自信”就是“成功”的道理。
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电教媒体也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一耳一脑一口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巧设质疑,拓展思维,推敲体味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如《草船借箭》这一课,当学到“草船借箭的经过”这一部分时,我放了一段录像,然后问学生:“同学们看完录像后有什么疑问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诸葛亮为什么选了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取箭呢?”“诸葛亮为什么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呢?他们不怕曹兵出来反攻吗?”……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疑问,又鼓励其他同学来解答这些疑问,通过由小组合作、学生质疑,再由学生解疑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拓展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去挖掘文本的精髓,并生发认识事物的潜在力,提升了学习品位。
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而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课外延伸,发散思维,精彩生成
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通过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大增加听和看的机会,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如《桂林山水》这一课,我在总结特点后,播放仙岩梅雨潭景色的录像,让学生一边看一边想:仙岩的山水有什么特点?它与课文中描写的桂林山水有什么异同?通过这样的问题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分析比较,充分讨论,然后再仿写一段话。这样,既做到了学法迁移,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有积极的意义。长此以往,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为学生生成的人文关怀埋下了伏笔,提供了可供发展的空间,为文本、人本的统一搭建了沟通的信息源,并互动生成了自我创造的生命源,将课堂的精彩推向了高潮。
总之,合理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为师生之间精彩互动、生命创造搭起七彩桥,能更好地强化小学语文教学的生命力,让新课改生动起来。
创设情境,诱发兴趣,开拓灵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电化教学以其自身的特点,对小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低年级学生,他们的定向能力尚处在较低的层次,他们的注意状态仍然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容易因新异的刺激活动而兴奋起来。针对这些情况,运用多媒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教《锄禾》导入新课时,设计一组“动画”: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辛勤的农民手拿锄头用力地耕种,大颗大颗的汗珠从额头滚落下来,滴入稻田里。看见此情此景,学生已有深刻的感性认识,随后,我又在图画上方出示古诗,诗句和图相对照,激起学生思维的层层涟漪。
化难为易,突破难点,充分感知
少年儿童知识少、经验缺、阅历浅,抽象思维差,而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对文本中的一些词语的涵义、事物的属性理解上,多赖于直观、形象的支持,而幻灯、录音、录像等不受时空限制,能形象逼真地反映客观事物,使学生一看就懂,一听就明,化难为易,加深对文本的感知与理解。
学生的认识是遵循“具体——抽象一具体”的发展规律的,而多媒体操作,以其快速提供信息的形象化、丰富化的特点,让学生感知。如《会摇尾巴的狼》,利用图片,着重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两条线索:一条是狼怎样要种种手段伪装自己,欺骗老山羊,最后暴露了自己的凶恶面目;一条是老山羊怎样一步一步识破狼的伪装。认清狼的真面目。这两条线索一前一后,就可以以五次对话设计成课件,把内容进行提炼浓缩,一次一次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己体会,自己读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盎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学习自主性,在教师的鼓励中能够自我选择适合自身发展与提高的学习方法来有效学习。
利用感官,参与评价,调控记忆
学习的过程涉及到学习主体的知、情、意、能、行等方面因素。如果在学习过程中视觉、听觉、触觉和运动觉等多种感官协同作战,三天后记忆的内容可占80%左右。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其声、光、电、色的多种作用,并通过其信息的动态演示,刺激多种感官引导学习过程中学生最易接受的途径。
如《丑小鸭》第6段,湖中的丑小鸭蜕变白天鹅,首先通过电教媒体把它的动作、神态活灵活现地展现,“美丽”一词立刻体味;再把学生编成若干小组,针对“丑小鸭看到美丽的天鹅,简直不相信那影子就是它”的心理波澜,展开互动交谈;最后,师生用质疑、答辩形式,明白了丑小鸭的激动,体验了“自信”就是“成功”的道理。
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电教媒体也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一耳一脑一口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巧设质疑,拓展思维,推敲体味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如《草船借箭》这一课,当学到“草船借箭的经过”这一部分时,我放了一段录像,然后问学生:“同学们看完录像后有什么疑问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诸葛亮为什么选了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取箭呢?”“诸葛亮为什么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呢?他们不怕曹兵出来反攻吗?”……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疑问,又鼓励其他同学来解答这些疑问,通过由小组合作、学生质疑,再由学生解疑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拓展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去挖掘文本的精髓,并生发认识事物的潜在力,提升了学习品位。
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而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课外延伸,发散思维,精彩生成
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通过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大增加听和看的机会,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如《桂林山水》这一课,我在总结特点后,播放仙岩梅雨潭景色的录像,让学生一边看一边想:仙岩的山水有什么特点?它与课文中描写的桂林山水有什么异同?通过这样的问题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分析比较,充分讨论,然后再仿写一段话。这样,既做到了学法迁移,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有积极的意义。长此以往,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为学生生成的人文关怀埋下了伏笔,提供了可供发展的空间,为文本、人本的统一搭建了沟通的信息源,并互动生成了自我创造的生命源,将课堂的精彩推向了高潮。
总之,合理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为师生之间精彩互动、生命创造搭起七彩桥,能更好地强化小学语文教学的生命力,让新课改生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