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体验的翅膀穿越生命的辽阔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g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有关中小学生自杀和杀人的报道,一幕幕惨剧令人触目惊心,生命教育成为一个严肃而现实的问题。由于长期以来忽视生命意识的教育,有的学生确实学到了知识,却忽略了对生命的认识、珍惜、尊重和欣赏,比较自私狭隘,甚至因老师、父母的批评,同学问的一点小矛盾就怀恨在心,将人杀死。
  生命教育不能仅仅在德育课中进行,作为具有浓厚人文色彩的语文课,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教学的同时,也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生命教育的重任,重视对生命自身的关怀。
  要进行生命教育,必先要唤醒人的生命体验:意识。所谓“体验”,是指“在实践中认识事物”或“亲身经历”(《现代汉语释义》)。“生命体验”是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事实,感悟生命,留下印象。作为初中生,正处于对生命本身的自发到自觉体验的过渡阶段。北京师范大学的肖川博士认为:“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没有正确的生命观,就不易面对生命过程中的困难,没有生命体验,也就无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实现生命的价值。
  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丰富,字词的识记量大,所以教学中多强调识记,“重传授、轻领悟,重知识、轻体验”的现状特别突出,这不自觉地影响了初中的语文教学。所以我们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唤醒学生的生命体验意识。
  
  一、从教学内容上看,也就是从“教什么”的角度,强化生命体验意识的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科教学的中心。“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
  1 在我们的教本中蕴含了相当多的有关生命意识的内容,作为教师,应当予以强化处理
  试以人教版初中语文的几篇课文为例,我们可以作如下的分类。
  (1)植物现象给人的震撼:《敬畏生命》《紫藤萝瀑布》表现植物给人的生命的震撼。
  (2)动物生命给人的思考:《白蝴蝶之恋》表达的是善心和复杂的情感。
  (3)声音现象对人生的启迪:《安塞腰鼓》《在声音的世界里》揭示了生命的不可遏止的力量,音乐对人生的启迪,对人格的提升。
  (4)热爱生命:《热爱生命》通过对比,告诉人们珍惜时间就是珍爱生命。
  (5)珍惜幸福:《挖荠菜》叙述幼年的悲惨遭遇,表明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懂得幸福、珍惜幸福;《提醒幸福》运用逆反思维指点人们超脱现实苦难,珍惜眼前的幸福,珍惜生命。
  生命的本质是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其思想的启蒙,是要对身边的动植物予以充分的理解与尊重,再推而广之,尊重个体生命的价值及人格的尊严。我们知道,童心因烂漫而率真而纯净无瑕,心灵因细腻而博大而悲天悯人,由己及人,再由人及物,最终对整个人类乃至自然界的动植物,皆视同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一员,从而转为博大。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悉心培植学生这种貌似幼稚盼生命体验意识,使之不因岁月侵蚀而流失,不时地帮他们感悟和理解对生命的关爱,体验和生发对生命的爱心,让他们坚守住生命底蕴,从而学会尊重生命,使自己的身心沉浸在语文课程所创设的人伦关怀的氛围里。
  除了语文教材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扩展视野,读更多的美文,那些隐含在语文教学内容中许多与生命有关的东西,就成了语文教学中叩开生命教育之门的起点。
  2 语言作为人之表征,是人的生命的呈现,作为教师,应当寻找字词教学与体验性学习的最佳结合点
  生命的冲动、激荡、困顿、觉醒,所有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都投射在个体的语言之中。“言语的生命状态就是人的直接现实与存在方式,一个语言形式就是一个生命形式,它表征着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精神的投射,心灵的律动、情感的流露,是一个生命本相的展现。所以,语言即人,只有在语言里,人的内在生命才找到了它的完整、透彻而且客观地理解的表现。”教师要将对语言的关注纳入到个体生命体验的范围内,因为语言本身积淀了人类的生命感受。教师要对汉字本身所积淀的生命意识进行复现,使它们能够涌现出原始的生命意象来,这样,书中的文字已经可以走出纸面而进入我们的心灵。我们知道,早期的隐喻意象几乎都是从自身出发的。例如汉语中的“首”,本义是“人的头”,此后通过引申和联想具有了更多的义项。如“第一”、“最高的”、“首领”、“首先”,等等。人类通过这套最基本的隐喻意象系统的把自己身体与大自然联系在一起。这样也就把“身外”的世界同化到自我的结构和感觉之中。这在当初就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
  寻找字词教学与体验性学习的最佳结合点;引领学生体会汉字及汉语的神妙之处,并通过学生的智慧,实现经验的生长。借用卡西尔在《语言与神话》中的一段精彩的论断:“还有这样一个心智的国度:其中语词不仅保存下了它的原初创造力,而且还在不断地更新这一能力;在这个国度中,语词经历着往返不已的灵魂轮回,经历着既是感觉的亦是精神的再生。”
  
  二、从教学方法上看,也就是从“怎么教”的角度,强化教学的体验与生成
  
  虽然我们说“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但是,我们必须借助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产生高的课堂效率。现在,阅读教学的重心已从关注“教师对文本的解说”转向“学生对文本的体悟”。文本的体悟就是“理解”作品,而“理解的本质在于,它不仅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的情感、理智的交流,它就是我的存在、我的存在方式。它带动着我的意识和我的原始活力中的全部无意识去追寻新的生命意义。”
  因此,从教学方法而言,加强学习的“体验性”,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注重学习者全过程深入地参与,突出人与人、读者(学生)与作者(教材)双向交流沟通,尊重个体差异,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富有生命个性的意义,这便是体验的生成本质。
  1 从“教”的角度来看,要强调阅读教学中的“唤醒”
  教育首先是一种唤醒。教育家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用深情的语言唤醒学生沉睡的生命意识。
  正如黑格尔所说的:“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教师可以用诗意的语言揭示语言之中的意蕴,比如在教学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时,我先向学生展示一组栩栩如生的自然界的各种生命现象的图片,再让学生诵读关于生命的优美的诗歌,然后我用动情的语言诉说:“我们呼唤热爱生命,这生命应包括每一片绿叶、每一声鸟 鸣、每一条波纹、每一朵白云。就这一点而言,我们都应该成为诗人,为新生儿的呱呱坠地、生离死别的缠绵、劫后余生的狂喜而动情落泪;更为雨打芭蕉的淅沥、风掀林涛的汹涌、春天衔泥的飞燕、夏日荷叶上的露珠以及鱼翔浅底的水泡和鹰击长空的弧线而惊喜、神往……”从而唤起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和积淀在心灵深处的生命体验意识,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学习《生命生命》,学生就能很深情地投入,师生就是这样在人文情怀中一起自然地体味、学习文章的语言,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
  2 从“学”的角度来看,要强调阅读教学中的“体验”
  体验,需要学生“张开”五官,拥抱生命给五官带来的恩泽。要丰富自己的五官感受,使自己的心灵变得细腻。同一事物,同一现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写出的作品也不一样。比如几位童话家曾就《神秘的眼睛》为题作过同题童话,结果每个人的视角、作品的风格,都因作家感知的特点和艺术情趣的不同而大相径庭,或有趣、或优雅抒情、或寓含哲理意味……充分体现出作家主体对客体感知的能动作用的不同。这种不同来源于个人的认识,个人的处境,也就是个人的心灵感受。
  3 作为教学的主状态——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而言,需要对话,这是文本的生成过程,也是生命的体验过程
  阅读教学,它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理解文本“就是当我们去解释文本时,建立起的一种类似对话的关系。”没有对文本的对话,就没有深入的理解,当然对依附于其上的生命意识也会隔而不破;而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重要方式。初中的作文比较重视记叙文的写作,记叙文,重于解放人的心灵、精神,释放人的自身、人与人交流所积累的感受。因此教师要以尊重学生的生命为前提,尊重他们的情绪、意愿和来自生活的各种体验,让学生真正的成为习作的主人,真诚地袒露心迹、热诚地拥抱人生。
  有一位六年级的学生,他写了这样一篇作文。
  秋天的田野
  盼望着,盼望着,秋风来了,秋天已经来临了,我来到田野里去看田野的景色。
  稻子成熟了,黄黄的,沉甸甸的,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秋风吹来,掀起了千层稻浪,还有浪花声,你听,谁知道呢,也许是小鸟的歌声,也许是青蛙的祝福歌,也许是花喜鹊的友爱的歌,还有什么地方送来了农民的歌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不就像海上午夜热闹的潮水声。农民伯伯开着收割机,收割着。你看,它们有节奏地在收割机前面幸福地倒下。
  当我来到田野的甘蔗林的时候,一棵棵甘蔗就像一位位战士,身穿紫军衣,头戴绿色的鸭舌帽,屹立在操场上,都等待着他们的军官一农民。
  果园里飘出了股股诱人的香味,就像一只有力的手把我拉进果园,我看了看柿子、桔子、葡萄,红的像火,黄的赛金,紫如宝石。都挂满了枝头。多么诱人呀!
  我离开时,我还不时回过头看那留在后面的田野,我有一点儿留恋,虽然秋天没有春天那样美丽,没有夏天那样炎热,没有冬天那样寒冷,但却有着一大片丰收的景象。
  在这篇作文中,我们看不到一点个人的体验,都是脱离现实的假话,或者说通篇都是所谓的“好词好句”的集锦。虽然在小学阶段与初中阶段,语言积累比较重要,但是我们不能教育学生将个人的生命体验泯灭了。语言化为生命感受的落脚点是生活实践。实践是将语言内化的必然途径。语文教学中生成的生命教育最终也要通过实践来内化。学生真切的生命启悟或一丝的心灵颤动,才是构筑记叙文的活水源泉。
  总之,唤醒生命体验意识,必须要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成为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是生命体验意识生生不息一如小溪汩汩流淌或大河滔滔奔涌的过程。有了如此丰富多彩的生命文化场,我们何愁不能唤醒语文教学中的生命体验意识?否则我们的语文教学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乃至酿成开篇所述的漠视和戕害生命的惨剧。
  
  责任编辑 凯 文
其他文献
教师是引导、培育、辅助未来一代成长进步的主要社会群体,教师的人生境界之高下不仅决定着自身的存在方式和生活质量,而且还直接影响着未来一代的人生品格和生活境界。因此,探究教师人生境界品类的现状与内涵构成,具有重要的认识意义和实践价值。教师的生命境界主要有如下三个层次。    一、职业的境界    无论是从生命祈求、目标规划的人生姿态层面考察,或是从工作状态、行为举措的实践表现层面观察,此类教师生命理想
前些日子,上幼儿园的女儿对我讲:“妈妈,我没什么事做了。”我说:“你可以看看《娃娃画报》啊。”“看完了,我全会了。”我想也是,女儿最喜欢看画报的,杂志一到,她连饭都顾不上吃就开始看起来,几天下来,就能记下每一页内容。  “那我教你加法,好吗?”我试探地问她。  “什么叫加法?”她好奇地问道。  “就是将数字加在一起,比如5加3等于多少。”我解释道。  “好啊,好啊。妈妈,你现在就教我加法。”她急切
现在,让我们进入森林。  树会掠过你的脸颊后退,  而我会停下来,将你向它们呈示,  但它们没法弯腰。  夜在上面照看它的生灵,  唯有那些松树从来不改变:  陈旧的伤口涌溢出  賜福的树脂,永恒的下午。  如果可以,树会举起你,  将你举过一道又一道山谷。  而你将经过一只又一只手臂,  一个孩子  奔向一个又一个父亲。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城市化进程加快之后,在各个大中城市中形成了一类独特的经济地理单元——城乡结合部。作为“农村之首,城市之尾”,城乡结合部是农村与城市融合的重要窗口,又是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相协调的重要纽带。总的来说,城乡结合部是一个特殊地域,它具有一些独特且突出的人口、文化和社会特征,这里的人口来源和构成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在文化上呈现多元性和不确定性。城乡结合部的这些特点给这类地
邂逅了一个爱画画的他  我从小住在风景秀丽的美术学院旁边,上学也是从美院附属幼儿园一路读到美院附中。  每个爱美的孩子都有画家梦,我经常在放学时放慢脚步,走在那条杨柳依依的小路上,一边看野花,一边拂柳枝。路边写生的人们,也成为我眼中美丽的风景。我有时候会自己写生,有时候会给别人做模特。像每个情窦初开的少女一样,我会悄悄观察写生的男孩子。  孙奇冉是一个每周三都坐在同一个位置写生的人。他的眼睛如湖水
蝴蝶是纤巧的、柔美的,大家都喜欢。但有多少人知道蝴蝶是如何蜕变而来的呢?有人会说,那是蝶蛹不畏痛苦,克服重重困难蜕变而成的。但是如果一只无所适从的蝶蛹总是随风飘荡,还能最终破茧成蝶吗?    一、发现他是一只在空中随风漂泊的蝶蛹    他,一个上了九年小学才毕业的初一新生,留着刺猬头,不穿校服,白色的衬衫半敞着,眼睛里充满不屑;他,上课要么睡觉、要么交头接耳,扰乱课堂纪律,作业从不认真完成;他,自
科学素养是构成人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应包括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全的心理素养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科学文化素养。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日益加快,社会经济活动中知识含量与流速都在增加,一个缺乏科学素养的人将难以达到“自我实现和理智的生活”。具备科学素养的人能按照科学原则做出个人决定,参加影响社会的科学事件讨论。如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批判性地思维,合作式地工作
职业倦怠也称“职业枯竭”“职业衰竭”,与三个相互联系的因素密切相关,即情感耗竭、工作非人性化、低个人成就感。  情感耗竭是个体对压力的评估,表现为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工作非人性化是个体对他人的反应,表现为个体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低个人成就感是个体对自我的评估,表现为个体对自己工作的意义与价值的评价降低。  教师的职业倦怠对其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教育
一、我们的语文老师    我们的语文老师长相一般,典型的大众脸,梳着一条长长的马尾辫,混在人群中就很难找到了。  不过,俗话说的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她虽然脸长得平凡的不能再平凡,但却满腹经纶。按说也算得上孔夫子的女弟子了,那学问能少得了么?更何况是位天庭饱满、骨骼精奇的天纵之水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所以我们也要争气才行啊。这可不是拍马屁,下面用事实说话。  你知道“尴尬”二字怎么写吗
留心一下时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对于教学机智的“浅解”乃至“误解”,往往走进一些误区:其一,随意生成,无限拓展,与课堂教学目标背离,教学的有效性大大降低;其二,媚俗搞笑,纯粹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制造笑料,丧失了理性的思考和情感的体验;其三,抛却文本,形式主义的活动频繁,忽视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基本属性,课堂教学的“语文味”逐渐淡去。鉴于此,我们有必要探究一下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