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法与分析归纳等方法,了解积极心理学理念在国内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相关状况,调研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及实施途径,以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04-01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且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文件,国内很多心理学者、教育工作者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中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未能摆脱传统的“问题导向”模式,不能从根本上预防各种问题的发生,也不利于学生各种潜能的发挥,极大地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功效。在“问题导向”模式下,目前的很多研究内容仅仅局限于学生发展过程中带有普遍性的消极的心理问题上,涉及学生潜力开发、素质提升、幸福感培养等内容的研究相对较少。在“问题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教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者,而以学生作为被教育者、被辅导者,这就很容易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对立起来,导致关系的紧张,这些都有悖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认为应从积极的层面来研究与探讨心理健康问题,把主观幸福感指标作为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更注重培养人们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着重于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如积极的思维活动、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积极的习惯养成等,有利于大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积极心理学认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大学生都是成长发展中的个体,而不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对立关系。重视大学生个体自我成长的经验,帮助发展大学生的积极心理。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以一种宽泛的视野,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丰富资源,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课堂和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构建积极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三、高校积极心理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探索
1.积极心理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1)增加积极情绪。积极情绪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大学生心理的愉悦性,增强其应对困难的能力,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塑造积极人格。人格是决定个人发展的核心动力,积极人格特质通过发掘与发挥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帮助大学生悦纳自我,提高应对挫折和挑战的能力。
(3)构建积极环境。要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最终形成积极的人文环境系统。
2.积极心理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的原则
(1)可持续发展。教师要把眼光放远,要从整个人生的深度上进行教育。
(2)坚持激发学生内驱力和引导为主。教师要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努力开展学生自助式教育。
(3)重视发展规律。教师要学会认识学生成才的规律,积极科学地处理学生成长中的问题。
(4)教育系统化。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其他工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鼓励全校教师在课堂教授过程中帮助发展学生的积极心理。
3.实施途径
(1)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及心理健康宣传氛围
健康向上,情趣高雅,生动活泼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积极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校园文化活动还可以为大学生提供集体活动环境,使大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与才干,增强自信心,形成良好个性与品格。
(2)教师积极力量的构建
教师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浸染下,不断增加自己所具有的积极品质和能量,这样,在日常教学和接触中,教师就能逐渐减少片面的关注学生不足,慢慢变为发现并欣赏学生的优点与长处,促成学生积极心理力量的提升,获得更好的发展。
(3)积极的课程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可以在以心理疾病的预防治疗为主的传统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程中更多地涉及积极心理学的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开设积极心理教育课程,引导学生获得积极情绪体验,并在这种积极情绪的影响下拓展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4)心理健康活动中融入积极心理理念
心理健康活动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参与度广,参与性高。同时,由于心理健康活动具有实践性和趣味性,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受性高,易于将心理健康课上的知识内化。通过团体心理素质拓展等活动,使学生在轻松、积极的心理氛围中,学会交往的技巧,体验合作的快乐,提升积极心理品质。
(5)积极的评估体系
评估具有导向、监督、调解、激励的作用。积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一套评估体系来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并能根据评估结果来修正教育体系的构建。评估应包含:一是硬件评估,其中包括心理健康硬件设施以及教师资质的评估;二是实施过程评估,对整个实施过程分阶段进行评估。三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估。
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构建大学生积极心理教育模式,能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取得平衡,在治疗和矫正的同时发展大学生积极心理因素,使他们获得真正的发展与成长。积极心理教育模式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帮助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2]银小兰,朱翠英.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高校课堂环境的探索[J].首都教育学报,2008(10)
[3]苗元江,徐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4]曹新美,刘翔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2006,18
[5]周涛.从消极走向积极——当代美国积极心理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6]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3)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04-01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且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文件,国内很多心理学者、教育工作者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中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未能摆脱传统的“问题导向”模式,不能从根本上预防各种问题的发生,也不利于学生各种潜能的发挥,极大地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功效。在“问题导向”模式下,目前的很多研究内容仅仅局限于学生发展过程中带有普遍性的消极的心理问题上,涉及学生潜力开发、素质提升、幸福感培养等内容的研究相对较少。在“问题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教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者,而以学生作为被教育者、被辅导者,这就很容易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对立起来,导致关系的紧张,这些都有悖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认为应从积极的层面来研究与探讨心理健康问题,把主观幸福感指标作为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更注重培养人们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着重于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如积极的思维活动、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积极的习惯养成等,有利于大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积极心理学认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大学生都是成长发展中的个体,而不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对立关系。重视大学生个体自我成长的经验,帮助发展大学生的积极心理。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以一种宽泛的视野,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丰富资源,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课堂和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构建积极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三、高校积极心理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探索
1.积极心理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1)增加积极情绪。积极情绪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大学生心理的愉悦性,增强其应对困难的能力,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塑造积极人格。人格是决定个人发展的核心动力,积极人格特质通过发掘与发挥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帮助大学生悦纳自我,提高应对挫折和挑战的能力。
(3)构建积极环境。要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最终形成积极的人文环境系统。
2.积极心理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的原则
(1)可持续发展。教师要把眼光放远,要从整个人生的深度上进行教育。
(2)坚持激发学生内驱力和引导为主。教师要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努力开展学生自助式教育。
(3)重视发展规律。教师要学会认识学生成才的规律,积极科学地处理学生成长中的问题。
(4)教育系统化。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其他工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鼓励全校教师在课堂教授过程中帮助发展学生的积极心理。
3.实施途径
(1)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及心理健康宣传氛围
健康向上,情趣高雅,生动活泼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积极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校园文化活动还可以为大学生提供集体活动环境,使大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与才干,增强自信心,形成良好个性与品格。
(2)教师积极力量的构建
教师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浸染下,不断增加自己所具有的积极品质和能量,这样,在日常教学和接触中,教师就能逐渐减少片面的关注学生不足,慢慢变为发现并欣赏学生的优点与长处,促成学生积极心理力量的提升,获得更好的发展。
(3)积极的课程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可以在以心理疾病的预防治疗为主的传统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程中更多地涉及积极心理学的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开设积极心理教育课程,引导学生获得积极情绪体验,并在这种积极情绪的影响下拓展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4)心理健康活动中融入积极心理理念
心理健康活动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参与度广,参与性高。同时,由于心理健康活动具有实践性和趣味性,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受性高,易于将心理健康课上的知识内化。通过团体心理素质拓展等活动,使学生在轻松、积极的心理氛围中,学会交往的技巧,体验合作的快乐,提升积极心理品质。
(5)积极的评估体系
评估具有导向、监督、调解、激励的作用。积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一套评估体系来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并能根据评估结果来修正教育体系的构建。评估应包含:一是硬件评估,其中包括心理健康硬件设施以及教师资质的评估;二是实施过程评估,对整个实施过程分阶段进行评估。三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估。
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构建大学生积极心理教育模式,能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取得平衡,在治疗和矫正的同时发展大学生积极心理因素,使他们获得真正的发展与成长。积极心理教育模式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帮助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2]银小兰,朱翠英.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高校课堂环境的探索[J].首都教育学报,2008(10)
[3]苗元江,徐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4]曹新美,刘翔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2006,18
[5]周涛.从消极走向积极——当代美国积极心理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6]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