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并没有什么不好

来源 :幸福·婚姻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在上大学前,我看到这样一篇文章——《大学里,内向的人靠边站》。
  虽知道说法过于绝对,理智也提醒着我,性格不会决定人的全部命运,但我还是从那些说内向不好的言论中衍生出了些紧迫感。
  因为,我的确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
  我的内向不是天生的,确切地说,从转学到南方上学的那个冬天起,我才渐渐变得沉默寡言,内向这个标签放在我身上开始变得恰如其分。
  我从北方来到陌生的南方,穿着土气的紫红色棉袄站在讲台上做自我介绍,望着班上陌生的面孔,我第一次有了胆怯感。
  那时我的北方口音很重,说话总引来大家的笑声,我知道,他们并非恶意。
  2
  那些女孩身着时尚的衣服,她们会跳舞,会玩电脑游戏,会和班上的男生打闹在一块儿,和老师说话从容淡定,放学有家长来接;而我呢,好像有些格格不入。
  一种疏离感在我心中蔓延,我到底只是“住在别人家的孩子”。
  我的内向在那个阶段开始无限滋长,到后来,竟深入骨髓,在自我的意义系统里,它占据着一席之地。
  与陌生人交谈不敢正视他的眼睛,能少说话绝对不多发一个音,来到全新的领域不愿意主动了解感受,在大家交谈甚欢的时候,只愿默默倾听。
  所以这样的我,在成长的时日里,并没有变得越来越优秀。
  长时间以来,我都喜欢为自己打造好一处角落,供我安抚自己,供我存放虽然内向却也少不了的虚荣心。
  我开始在这里,羡慕那些走路带风的人。
  3
  我认识TR老师,是一次意外的采访,学姐临时有事,把我喊过去帮忙,而他则是我的采访对象;采访过后,他跟我说:“我和你其实有些相似,在某些内心的地方。”
  33岁的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充斥着一种少年气,说话声音让我想用温婉来形容。
  在采访开始的时候,他看出了我的紧张不安,于是递一杯温水给我,让我慢慢说。
  原本的采访竟变成了一次谈心,我想这是需要些机缘的,天气、时间、地点、情绪,有一个地方不对,可能都无法促成这次的交谈。
  我向他倾诉刚进大学的困惑,那种身上的自卑感和内向情绪都被他一一看穿,他同我说:“我和你一样,从前也是内向的人,而且现在还是。
  “我们不同的地方是,我把它渐渐看作我身上的优点,而你似乎还未打破你内心对它的恐惧。”
  不错,这么久以来,我一直试图挣脱它,却被内心的怯懦打败,最终习惯了逃避。对年轻人来说,这是件有些悲哀的事情。
  4
  TR老师是成功的,出国读研,见识到了更宽广的世界,种种经历给予他巨大的力量,让他勇敢向前,打破了内向带来的自卑感,使内心寻找到了平衡,从此有了觉醒。
  突然发现,人生很多事情都是可以有所选择的,培养对事物的反观性,反而会让人变得通透起来;不论是性格还是人际关系又或者是自我的认知,只有跳出当前,才不会被局限起来,才更有机会接近豁然的状态。
  这些年,在我自我否定的时候,耳边响起了越来越多坚定的声音,他们都在告诉我:“内向不一定是坏事,它还可能是成功的代名词。”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声音,是因为据调查显示,爱因斯坦、比尔·盖茨、巴菲特、村上春树等都是内向性格。
  如果我们真的把这顶成功的帽子扣在内向性格的人群上,那么,剩下的外向性格人群可能会一涌而出,争执、捍卫、抨击。这些无所谓的言论其实并不会决定什么,但是会给一部分内向的人带去一丝丝光亮。
  就像很久未被雨水滋润的地区突然来了一场春雨,当地的人们不会抱怨雨水,而会感激,并期待下一次雨水的来临。
  他们会和我一样,渐渐把内向当作一件好事去对待。不是刻意改变,也不是在世俗的场合里扮演外向,而是更好地去成为一个内向者。
  5
  最近有幸参加了一堂大学生梦想公开课,当年从学校毕业的学长学姐,如今带着各自的光环回到母校。站在舞台上的他们,用心地把每一句话讲给我们听。
  “内向不是我的缺点,而是我的特点。”
  对这句话的记忆尤为深刻,當初羞涩的小女生,如今成长为了一名气质女主播,有着自己的专题节目,有着自己的一批听众;她向我们坦言,一路走来,着实不易。
  她享受那种被镁光灯照射的感觉,却偏偏生了副羞怯的皮囊,上台说话会结巴,脸蛋会变红,更让她沮丧的是,主持人大赛,她从没有进入过复赛。
  现场有人提问:“学姐,那你是怎么变成了现在外向的你呢?”
  “我还是那个我,性格这种东西是很难轻易克服的,只不过为了我喜欢的东西,我学会了去做一个有职业素养的我,把内向这种东西换一种方式呈现,比如专注。”
  恍惚间突然发现,内向可以是一种成功的选择,我们和别人没什么不同,我们或许能比别人活得更热烈。
  6
  不善于社交,并不代表我们不健谈,我们会更懂得选择自己的社交群,不浮于表面,而更在乎深层次的交流。
  远离人群不代表我们不合群,在我们所处的小世界里,那里一样有爱、有温暖、有陪伴和守护。
  独处会成为我们的一种能力,并在需要的时候,为我们独当一面。
  “我们习惯一事当前,先为自己布下巧妙逃遁的理由。我们善于发挥悲哀的想象力,制造可资逃避的借口。我们不断把一些后天的弱点归结为遗传的天性,以洗脱自身应负的责任。
  “我们没有勇气对瑕疵自我解剖,便推诿于种种客观和大自然的不可抗拒之力。这一切的核心是怯懦,自身的敌人,也需有正视和斩刈的英雄气概。”
  毕淑敏如是说,正中下怀。
  这么些年,我依旧没有走路带风,没有很酷,但我变得有趣起来。
  快看,内向的你,眼里也正在放射光芒!
  摘自《文苑》
其他文献
和几个闺蜜吃饭,聊着聊着就聊到了有关另一半的话题。  我说:“婚姻的真相,就是和谁结婚都会有过离婚的念头,只要能凑合下去就算不错。”  大家纷纷吐槽,诸如“结不结婚都一样,反正那个人最多只是搭把手”,还有“人到中年,早就左手摸右手,白天是夫妻,晚上是邻居了”……  忽然,我身边的燕子悠悠地说:“难道只有我一个人觉得结婚好吗?我和他认识20年了,怎么就相看两不厌呢,每天都盼着下班能够看到他,他也从不
期刊
没有一个孩子可以承受妈妈放弃自我的压力。因为放弃的那一部分自我,妈妈会潜意识里在孩子的身上“弥补”。而这种“弥补”,一旦失去分寸,便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台湾短片《茉莉的最后一天》,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悲剧。海归硕士毕业的妈妈,结婚后,为了孩子,放弃了原本继续深造便能得到的教授职位。然而,心有不甘的妈妈认为,只有把孩子培育成才,才对得起她放弃教授的这份牺牲。女儿稍微不听话,妈妈便会生气怒吼:“要是没
期刊
中国式教育的痛苦在于:我们都在与平凡为敌。  也许有人在孩子小的时候会信誓旦旦地说:“孩子健康、开心就好。”结果,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就彻底不淡定了,“成绩都倒着数了,还怎么幸福?”看到孩子成绩不如别人,焦虑;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才艺出众,也焦虑……焦虑成了中国家长普遍的育儿心态。有这样两个妈妈,一个觉得拥有学霸基因的孩子怎么会是学渣?不甘心;一个认为从小就表现出智力超群的孩子怎么上学后就变得平庸了起
期刊
男人分两种,一种投你所好,一种要你改造。  讲两个真实故事,你们一下就能明白。  小A男朋友大壮很喜欢送她高跟鞋,但她从来不穿高跟鞋:也很喜欢送她包臀裙,小A只有胯没有臀,所以也从来不穿包臀裙。小A很郁闷,男朋友说,多好看啊,女孩就应该穿这些。  小B男朋友大有送给小B一支大牌口红,小B说,你不喜欢我涂口红,干嘛还送。大有说,你喜欢呀,送别的你又不喜欢。大有还送了一瓶香奈儿5号的香水给小B,提醒她
期刊
一  2010年7月,在某网站一个名为《中国人的一天》的摄影活动中,一组名为《俺娘收废品》的照片在短短的一段时间里迅速蹿红,那些照片被不断地复制转载,点击量飙升到几十万。照片的拍摄者,是二十三岁的江苏农村大学毕业生冯英龙,而他不过用一架廉价的傻瓜相机,真实记录了自己拾荒母亲的一天。  “俺娘从我初二时就开始一个人来江都收荒。屈指一数到现在已经有九个年头了。”  “娘经常对我说:我一个人在外边,感冒
期刊
近几年,随着高收入人群的增加,有人认为,妻子应该在家里照顾孩子和老人,而丈夫全力在外拼搏事业、努力挣钱,这样才是一个幸福的家庭。于是,全职太太,尤其是“高知全职太太”的数量逐渐增加。但在现实社会中,女性回归家庭带来不少的问题。  人本身是群居的高级动物,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全职太太回归家庭,大多数与社会脱钩,活动半径越来越小;而丈夫的活动天地却越来越广阔,这必然使夫妻之间出现越来越大的反差。  夫
期刊
我的朋友杨树,前几年开了一家很传统的搬家公司。经营一段时间下来,他钱是挣到了一些,可每一分都是辛苦钱。近年来,他公司附近突然开了几家新的搬家公司,竞争一下子加大。杨树心里着急,却不知怎么去改善经营状况。  有一次搬家时,他发现客户正与社区旁的一家废品店老板商谈。原来,客户房子里的家具跟新家的装修风格不符。她想处理掉原本8000元购买、八九成新的一套实木家具,于是找到废品店老板,希望对方能以800元
期刊
袁咏仪和张智霖在一起26年了。中年夫妻什么样,看他们就是了。  两人的日常就是互相吐槽、互相怼。他嫌她太爱唠叨、太爱买包,她嫌他逛街没耐心、一套衣服穿好几天。曾经爱得热烈的金童玉女,如今在机场走路隔了老远。  《妻子的浪漫旅行2》里,节目组要求张智霖完成一个任务:让袁咏仪说出“我爱你”。张智霖使尽浑身解数,准备烧烤,回忆往事,买棉花糖,可袁咏仪完全没进入状态,除了喊饿就是吐槽他的厨艺。  一番浪漫
期刊
当很多白领在努力攒钱,购买LV、GUCCI、普拉达这些所谓“彰显身份”的奢侈品时,一些真正的超级富豪却在计算着怎样节省22欧元的理发费。  著名平价家具品牌“宜家”的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就是这样一位超级“吝啬”的人。  2001年4月初,北京宜家家具的区域经理得到一个准确消息:宜家的全球CEO英格瓦·坎普拉德将于两周后抵达北京。消息一传出,所有的员工都开始为坎普拉德的到来做精心的准备。  所有
期刊
01  前一段时间,张嘉倪“回应拒合影被骂”这个消息上了热搜。  事情是这样的:某网友在米兰偶遇张嘉倪,求合影被拒绝后发文大骂,言辞很激烈,随后张嘉倪本人给该网友留言,说:“在米兰遇到好多可爱的朋友我们都有合影,并不介意合影,只是身体不舒服还有其他原因。”同时,她感谢他夸奖自己老公。  下面跟了好多条留言,有人骂那个网友素质太差,有人夸张嘉倪情商高,还有人说张嘉倪太温柔,应该骂回去。  其实我倒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