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亚地区最近很不平静,正面临某种历史性变局。这里既不像中东地区那样“乱云飞渡”,也不像欧洲地区“西线无战事”,跟美洲地区天天围绕经济、移民问题斗来斗去的情形也很不相同。东亚地区的安全局势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冷战的遗迹尚未理清,热战的阴影又开始笼罩;历史的包袱尚未甩掉,现实的矛盾又开始激化;传统的安全问题尚未解决,非传统的安全问题已开始凸现;经济一体化势头最被看好,政治关系的疙瘩却“剪不断理还乱”。中日关系摩擦与中韩关系热络,中美关系趋缓与俄美关系趋紧,台海局势稍事平稳与朝核危机僵持不下,都是上述安全局势的具体表现。首届东亚峰会的召开,又将给东亚复杂局势注入新的因素。
这种异常复杂的局势自然跟这一地区文明的多样性、历史的复杂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地缘战略环境的重要性等客观因素有必然联系,但是东亚变局最深刻的原因,恐怕是相关国家(地区)目前正在几乎同时进行的“角色革命”。
所谓“角色革命”,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主观上不甘于现有角色定位而想通过一定手段实现某种身份的突破,进而确立新的国际政治角色;另一类是因客观形势的发展使既有角色定位不能反映现实的需求,因而需要相应作出某种身份调试,以更好地适应变化了的国家利益需要和地区秩序安排。
“角色革命”的急先锋是日本。日本不甘继续作为经济超强,政治超弱,军事畸形的区域性强权,而希望走向“全面正常化”,谋求与经济身份相吻合的政治、军事大国地位。保守势力的上扬、向海外派兵、谋求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等举动,一再昭示其希望实现“角色革命”的政治和战略意图。由此引发区域内的强力颠簸。而日本“脱亚入美”战略方向的选择,也使得该地区经济一体化、东亚共同体等区域主义之构建,困难重重。
韩国不甘继续在美日同盟的阴影下扮演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二等盟国”身份,随着国内反日、反美情绪的高涨,同中国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深化,以及在朝核“六方会谈”中独特作用的发挥,韩国一心想当东北亚地区的“平衡者”。虽然在美日的共同压力下韩国当政者口头收回了“平衡者”提法,但其意欲“有所作为”的战略方向是难以逆转的。
朝鲜则是通过声言“拥核”的极端方式显示存在,以期谋求生存空间、发展空间。撇开一些表象的意图,其实质,是不满目前孤立于国际社会和区域之外的地位,而希望通过谋求良好的国际环境来探索改革开放之路。而正是因为其方式的极端,引发该地区局势的骤然紧张。这种紧张局面一时还看不到实质性和缓的前景。
俄罗斯奏响“东进序曲”。“上海合作组织”的运作,同中、日、韩能源合作的展开、远东地区的开发、在“六方会谈”中的“另类”作用的发挥等等,使得俄罗斯希望加大同东亚地区的融合。俄罗斯的“东向”发展,同美国所期望的将俄罗斯融入美欧“跨大西洋联盟”的战略目标相悖,无形中给东亚局势带来新的变动因子。
台湾也企图“去中国化”搞“新的认同”,希望用“独立”的方式实现角色身份的革命性转变。其结果,无疑将迫使中国大陆强力反弹,进而引起两岸关系、中美关系、中美台关系连轴转,台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遇到严峻考验。
在各个力量的变动中,最具牵引力的同时也最吸引国际社会瞩目的自然是中国的迅速崛起,以及因此而带来的中国角色身份的某种变异。那就是,中国将如何适应从一个“发展的中国”变成一个“崛起的中国”,如何适应从“区域性大国”变成一个“全球性大国”,如何在追求自身利益同时实现同美、日及其他相关各方在东亚地区和平共处。中国崛起无疑将持续推动东亚地区格局的某种历史性变动,进而给该地区的国际关系和安全形势带来新的气息。
作为虽在区域之外却一直主导该地区安全局势变动的美国而言,其近期所为,重点在于强化自身的“亚太国家”身份,即,有意无意通过各种场合宣称自己不仅是个美洲国家,同时也是理所当然的“亚太国家”。背后的潜台词,则是不希望因为东亚地区各个力量的角色转型而被“挤出亚太”,而是希望继续成为该地区的支配性力量。
上述几乎同步展开的“角色革命”在东亚地区刚刚拉开序幕,也就预示着东亚地区的变局还远未终结。因此,东亚地区的安全困境恐怕远比人们所想象的要严峻。可以肯定的是,东亚地区安全问题将长期作为全球政治的热点而存在,对此我们应该有十足的思想和心理准备。而解决这东亚地区的安全困境,靠单一手段和方式断然不行,而需要有关各方共同努力。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时间和耐心。
(作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美欧研究中心主任。)
这种异常复杂的局势自然跟这一地区文明的多样性、历史的复杂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地缘战略环境的重要性等客观因素有必然联系,但是东亚变局最深刻的原因,恐怕是相关国家(地区)目前正在几乎同时进行的“角色革命”。
所谓“角色革命”,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主观上不甘于现有角色定位而想通过一定手段实现某种身份的突破,进而确立新的国际政治角色;另一类是因客观形势的发展使既有角色定位不能反映现实的需求,因而需要相应作出某种身份调试,以更好地适应变化了的国家利益需要和地区秩序安排。
“角色革命”的急先锋是日本。日本不甘继续作为经济超强,政治超弱,军事畸形的区域性强权,而希望走向“全面正常化”,谋求与经济身份相吻合的政治、军事大国地位。保守势力的上扬、向海外派兵、谋求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等举动,一再昭示其希望实现“角色革命”的政治和战略意图。由此引发区域内的强力颠簸。而日本“脱亚入美”战略方向的选择,也使得该地区经济一体化、东亚共同体等区域主义之构建,困难重重。
韩国不甘继续在美日同盟的阴影下扮演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二等盟国”身份,随着国内反日、反美情绪的高涨,同中国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深化,以及在朝核“六方会谈”中独特作用的发挥,韩国一心想当东北亚地区的“平衡者”。虽然在美日的共同压力下韩国当政者口头收回了“平衡者”提法,但其意欲“有所作为”的战略方向是难以逆转的。
朝鲜则是通过声言“拥核”的极端方式显示存在,以期谋求生存空间、发展空间。撇开一些表象的意图,其实质,是不满目前孤立于国际社会和区域之外的地位,而希望通过谋求良好的国际环境来探索改革开放之路。而正是因为其方式的极端,引发该地区局势的骤然紧张。这种紧张局面一时还看不到实质性和缓的前景。
俄罗斯奏响“东进序曲”。“上海合作组织”的运作,同中、日、韩能源合作的展开、远东地区的开发、在“六方会谈”中的“另类”作用的发挥等等,使得俄罗斯希望加大同东亚地区的融合。俄罗斯的“东向”发展,同美国所期望的将俄罗斯融入美欧“跨大西洋联盟”的战略目标相悖,无形中给东亚局势带来新的变动因子。
台湾也企图“去中国化”搞“新的认同”,希望用“独立”的方式实现角色身份的革命性转变。其结果,无疑将迫使中国大陆强力反弹,进而引起两岸关系、中美关系、中美台关系连轴转,台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遇到严峻考验。
在各个力量的变动中,最具牵引力的同时也最吸引国际社会瞩目的自然是中国的迅速崛起,以及因此而带来的中国角色身份的某种变异。那就是,中国将如何适应从一个“发展的中国”变成一个“崛起的中国”,如何适应从“区域性大国”变成一个“全球性大国”,如何在追求自身利益同时实现同美、日及其他相关各方在东亚地区和平共处。中国崛起无疑将持续推动东亚地区格局的某种历史性变动,进而给该地区的国际关系和安全形势带来新的气息。
作为虽在区域之外却一直主导该地区安全局势变动的美国而言,其近期所为,重点在于强化自身的“亚太国家”身份,即,有意无意通过各种场合宣称自己不仅是个美洲国家,同时也是理所当然的“亚太国家”。背后的潜台词,则是不希望因为东亚地区各个力量的角色转型而被“挤出亚太”,而是希望继续成为该地区的支配性力量。
上述几乎同步展开的“角色革命”在东亚地区刚刚拉开序幕,也就预示着东亚地区的变局还远未终结。因此,东亚地区的安全困境恐怕远比人们所想象的要严峻。可以肯定的是,东亚地区安全问题将长期作为全球政治的热点而存在,对此我们应该有十足的思想和心理准备。而解决这东亚地区的安全困境,靠单一手段和方式断然不行,而需要有关各方共同努力。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时间和耐心。
(作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美欧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