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接受的教育一般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学生从进幼儿园起一直到大学毕业,待在学校的时间非常多,他们直接受到教师和身边同学的影响,所以说学校教育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影响是很大的。高中阶段又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过程,我认为,高中语文课程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学生由于生理发育的逐渐成熟,大脑发育的渐趋健全,知识经验的日益增长,尤其在他们面临升学、就业等生活道路的选择时,他们的心理迅速发展。特别是现阶段,学生作业负担沉重,几乎整天困在书本作业里,心理负担也非常重,需要老师或家长与其进行情感交流,减轻压力。这时期他们的情感发展有以下特点: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情感越来越富有稳定性,也越来越能控制调节自己的情感;高级的社会情感逐步发展起来。
学校,是学生生活和成长的地方,我们作为教师,不仅应该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健康的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由于自身学科的这种特性,更应该成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一个载体。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教学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以期达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
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作,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
语文教师作为情感教育的执行者,应该充分运用语文学科中丰富的教育语言和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加大情感因素的渗入,由此带动和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师充满激情的教学语言和诵读,会使学生进入深层次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师尤其要善于运用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开头要充满激情,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结尾要善于总结拓展,给学生留下回味与深思的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要富于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
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热烈高涨的情绪,绝不把个人不健康的情绪带进课堂,以免影响学生。教师不是“圣人”,也有七情六欲,难免不遇上心情不好的时候,但作为一名好的教师应在进入教室前调整好心态,酝酿好感情,抛弃一切“俗世杂念”,进入教室的一瞬间就要进入一个“演员”的状态,并要尽力确保整个教学过程的情绪饱满。这是教师能否进入“角色”,调动学生情感,“演出”成功的前提。有的教师在上课时情绪不高,自己讲的无趣,学生也会听的如同嚼蜡;有的教师常在课堂上发牢骚,说些不负责任的话,结果把错误的情感倾向和情绪表达方式教给了学生,影响了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高中阶段的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有着一定的矛盾性,体现如下:政治上具有探求性,观点上带有偏激性;思想上具有进取性,认识上带有片面性、目标上具有时代性,需求上带有享乐性;思维上具有求异性,心理上带有逆反性;意识上具有自主性,处事上带有自私性;行为上具有独立性,生活上带有依赖性;性格上具有开放性,意志上带有脆弱性;交往上具有广泛性,情感上带有冲动性。这些特性都是高中学生在成长中必经的阶段,教师应该积极帮助他们,教师要多一分宽容与耐心,多给予学生正能量,耐心引导帮助学生,让其能够正确的克服这些矛盾,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仅对学生有好处,对教学也将产生积极的效果。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教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也自然没有学习热情。如果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那么就能明白老师不是学生的敌人,学校不是“囚禁”他们的“监狱”。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仅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而且还能帮助他们正确理解课文中传达的情感。
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把握住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真情实意去感染学生。教师的情感越浓烈,其感人的力量就愈深。以教师自己的快乐情绪来影响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无疑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学辅助手段。当教师面带微笑,精神十足地走进教室,学生也会倍感亲切,温暖、快乐之情油然而生。
作者单位:河北宣化县第一中学。
学生由于生理发育的逐渐成熟,大脑发育的渐趋健全,知识经验的日益增长,尤其在他们面临升学、就业等生活道路的选择时,他们的心理迅速发展。特别是现阶段,学生作业负担沉重,几乎整天困在书本作业里,心理负担也非常重,需要老师或家长与其进行情感交流,减轻压力。这时期他们的情感发展有以下特点: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情感越来越富有稳定性,也越来越能控制调节自己的情感;高级的社会情感逐步发展起来。
学校,是学生生活和成长的地方,我们作为教师,不仅应该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健康的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由于自身学科的这种特性,更应该成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一个载体。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教学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以期达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
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作,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
语文教师作为情感教育的执行者,应该充分运用语文学科中丰富的教育语言和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加大情感因素的渗入,由此带动和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师充满激情的教学语言和诵读,会使学生进入深层次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师尤其要善于运用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开头要充满激情,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结尾要善于总结拓展,给学生留下回味与深思的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要富于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
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热烈高涨的情绪,绝不把个人不健康的情绪带进课堂,以免影响学生。教师不是“圣人”,也有七情六欲,难免不遇上心情不好的时候,但作为一名好的教师应在进入教室前调整好心态,酝酿好感情,抛弃一切“俗世杂念”,进入教室的一瞬间就要进入一个“演员”的状态,并要尽力确保整个教学过程的情绪饱满。这是教师能否进入“角色”,调动学生情感,“演出”成功的前提。有的教师在上课时情绪不高,自己讲的无趣,学生也会听的如同嚼蜡;有的教师常在课堂上发牢骚,说些不负责任的话,结果把错误的情感倾向和情绪表达方式教给了学生,影响了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高中阶段的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有着一定的矛盾性,体现如下:政治上具有探求性,观点上带有偏激性;思想上具有进取性,认识上带有片面性、目标上具有时代性,需求上带有享乐性;思维上具有求异性,心理上带有逆反性;意识上具有自主性,处事上带有自私性;行为上具有独立性,生活上带有依赖性;性格上具有开放性,意志上带有脆弱性;交往上具有广泛性,情感上带有冲动性。这些特性都是高中学生在成长中必经的阶段,教师应该积极帮助他们,教师要多一分宽容与耐心,多给予学生正能量,耐心引导帮助学生,让其能够正确的克服这些矛盾,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仅对学生有好处,对教学也将产生积极的效果。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教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也自然没有学习热情。如果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那么就能明白老师不是学生的敌人,学校不是“囚禁”他们的“监狱”。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仅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而且还能帮助他们正确理解课文中传达的情感。
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把握住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真情实意去感染学生。教师的情感越浓烈,其感人的力量就愈深。以教师自己的快乐情绪来影响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无疑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学辅助手段。当教师面带微笑,精神十足地走进教室,学生也会倍感亲切,温暖、快乐之情油然而生。
作者单位:河北宣化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