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小学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本学科的功能,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注重营造创新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给学生以创新思维的空间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喜欢乐、爱贪玩,但怕拘束是儿童的天性。教学中,我们应针对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在其间纵横千里,乐在其中,乐此不疲。如阅读教学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学习,从中发现并提出自己的问题(那怕是希奇古怪的问题),随后与老师、同学一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分析问题,讨论释疑,解决问题。教师要尊重和赞赏学生,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和学生的不同答案注意表态策略。尊重每一位学生,赞赏他们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热情。对于学困生,要多给予勉励,常使用“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很不错!”“你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进步”等激励性评语。让每个学生能够永远充满自信,从而调动他们主动而富有个性思维的积极性。广阔自由的思维空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创造,这一空间一旦形成,学生创造性火花将会不断迸发出来。
二、注重引导学生求异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求异思维。多方位、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能使思维更深入,理解更透彻,运用更灵活,求新求异的欲望愈高。例如教学《秤象》一文时,我们让学生思考:你能想出更好的秤象办法来吗?这下吸引起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一个学生说,称石头太麻烦了,可让在场的人一个个上船,直到船沉到划线的地方,再把每个人的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又如教学《捞铁牛》时,让学生想出自己“捞”的好办法来。其中,一个学生的办法是:在船底做一个大橡皮气胎,往气胎里充气,船就上浮,拖起铁牛。这些是多么与众不同的办法!多么可喜的思维之火花!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蕴涵着创造性因素,都可用来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比如,学了《草船借箭》,可引导学生思考:哪些情况会是诸葛亮借箭失算?一旦失算,会有什么样的結果呢?读了《小摄影师》后,可引导学生讨论:小男孩还会来吗?为什么?这样引导学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问题,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掘教材(包括现实生活中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如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的有关资料等)中的创造性因素,适时为学生铺设求异之路,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走进新课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其创新思维的基础。小学语文课本中丰富的插图是培养学生观察力的好教材。课堂上,教师充分利用这些图画,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观察,并让学生在交流中说说自己看懂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等。当然,还要重视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现实生活去观察。即有意识地把课内观察延伸到课外,以增加学生创造性观察学习与实践的机会。如观看校园的建筑物,花坛(园)、树木,参观工厂、农村,领略自然风光,了解社会生产等。同时写出观察日记、建议书或调查报告等。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解决问题的见解。以此来开阔学生的思路,诱发其创新思维。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的知识、智慧、愿望、追求的延伸与拓展。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地创设各种不同的情景,开启学生的思维之窗,发挥各自的想象力。
学生读有情有景的课文,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再造想象,边读边在头脑中浮现图画。这样既能用图画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又能培养其想象力。对于留有想象空间的课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海底世界》等有关海的课文之后,浩瀚的大海、奇妙的海底世界成了学生心驰神往的地方。这时,我们要求学生写一篇《我漫游海底世界》的文章。这个题目给学生极大的魅力,光怪陆离的种种想象,使篇篇文章闪耀奇异光彩。有的想象当上了海洋研究人员,驾驶着高速水艇,带着激光枪、机器人,在大海深处探索;有的穿过美丽的珊瑚丛来到辉煌的水晶宫;有的聆听了海底动物对美丽的海洋生活的讲述……在神奇的想象中,又激起了他们去寻求新知识的欲望,并为实现美好的理想而努力。又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后,教师可让学生想一想:除了课文中的办法外,你还能想出别的办法帮乌鸦喝到水吗?对此,学生的想象可多啦:摘下树上的小果子、啄下玉米粒……放进瓶子里!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任意驰骋。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促使学生不断创新的动力。小学生有喜欢动手、善于动手的特点。动手,可使大脑发达,可使小学生把想象变为现实。当小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到创新成果时,他会感到无比喜悦和自豪,会激起他们不断创新的兴趣。小语教材虽然没有自然、劳动技术课动手机会多,但是,只要我们善于发掘教材中动手的因素,还是有不少的。一是教学画面感强的课文时,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画出表现课文内容的图画。例如学习古诗《山行》后,让学生绘画出一幅白云缭绕,枫林火红的秋山美景。二是广泛制作和使用学具,积极试验,使学生既有动手的机会,又可使课文内容化难为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在学习《乌鸦喝水》、《捞铁牛》等课文之前,可让学生动手自制学具进行试验,实践学习,使他们充分体验“智慧”所在。三是根据口语交际或作文需要,有意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叙说亲身经历的事时,可组织学生制作玩具、采集标本、参加“钓鱼”竞赛等活动。
动手“做”的活动,使学生在体验和感受生活的同时,发展了他们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六、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小学生由于知识面有限,容易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越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好奇心和探究心理越强。我们要充分利用小语教材和生活实际当中一切可能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心理的因素激发学生。如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学生读了课文,会产生怀疑、好奇和急于试探的心理。教师可适时组织学生实地模仿实验,使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理得到满足,继而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强烈意识和培养他们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儿童遇到事物,发生了求知的动机,于是亲自去观察,去试验,结果,他们对于这事物得到了一宗新知识,他们的生活就有了一个新趋向……”(叶圣陶)我们要善于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养成积极的创新习惯,从而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注重营造创新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给学生以创新思维的空间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喜欢乐、爱贪玩,但怕拘束是儿童的天性。教学中,我们应针对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在其间纵横千里,乐在其中,乐此不疲。如阅读教学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学习,从中发现并提出自己的问题(那怕是希奇古怪的问题),随后与老师、同学一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分析问题,讨论释疑,解决问题。教师要尊重和赞赏学生,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和学生的不同答案注意表态策略。尊重每一位学生,赞赏他们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热情。对于学困生,要多给予勉励,常使用“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很不错!”“你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进步”等激励性评语。让每个学生能够永远充满自信,从而调动他们主动而富有个性思维的积极性。广阔自由的思维空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创造,这一空间一旦形成,学生创造性火花将会不断迸发出来。
二、注重引导学生求异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求异思维。多方位、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能使思维更深入,理解更透彻,运用更灵活,求新求异的欲望愈高。例如教学《秤象》一文时,我们让学生思考:你能想出更好的秤象办法来吗?这下吸引起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一个学生说,称石头太麻烦了,可让在场的人一个个上船,直到船沉到划线的地方,再把每个人的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又如教学《捞铁牛》时,让学生想出自己“捞”的好办法来。其中,一个学生的办法是:在船底做一个大橡皮气胎,往气胎里充气,船就上浮,拖起铁牛。这些是多么与众不同的办法!多么可喜的思维之火花!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蕴涵着创造性因素,都可用来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比如,学了《草船借箭》,可引导学生思考:哪些情况会是诸葛亮借箭失算?一旦失算,会有什么样的結果呢?读了《小摄影师》后,可引导学生讨论:小男孩还会来吗?为什么?这样引导学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问题,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掘教材(包括现实生活中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如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的有关资料等)中的创造性因素,适时为学生铺设求异之路,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走进新课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其创新思维的基础。小学语文课本中丰富的插图是培养学生观察力的好教材。课堂上,教师充分利用这些图画,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观察,并让学生在交流中说说自己看懂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等。当然,还要重视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现实生活去观察。即有意识地把课内观察延伸到课外,以增加学生创造性观察学习与实践的机会。如观看校园的建筑物,花坛(园)、树木,参观工厂、农村,领略自然风光,了解社会生产等。同时写出观察日记、建议书或调查报告等。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解决问题的见解。以此来开阔学生的思路,诱发其创新思维。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的知识、智慧、愿望、追求的延伸与拓展。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地创设各种不同的情景,开启学生的思维之窗,发挥各自的想象力。
学生读有情有景的课文,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再造想象,边读边在头脑中浮现图画。这样既能用图画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又能培养其想象力。对于留有想象空间的课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海底世界》等有关海的课文之后,浩瀚的大海、奇妙的海底世界成了学生心驰神往的地方。这时,我们要求学生写一篇《我漫游海底世界》的文章。这个题目给学生极大的魅力,光怪陆离的种种想象,使篇篇文章闪耀奇异光彩。有的想象当上了海洋研究人员,驾驶着高速水艇,带着激光枪、机器人,在大海深处探索;有的穿过美丽的珊瑚丛来到辉煌的水晶宫;有的聆听了海底动物对美丽的海洋生活的讲述……在神奇的想象中,又激起了他们去寻求新知识的欲望,并为实现美好的理想而努力。又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后,教师可让学生想一想:除了课文中的办法外,你还能想出别的办法帮乌鸦喝到水吗?对此,学生的想象可多啦:摘下树上的小果子、啄下玉米粒……放进瓶子里!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任意驰骋。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促使学生不断创新的动力。小学生有喜欢动手、善于动手的特点。动手,可使大脑发达,可使小学生把想象变为现实。当小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到创新成果时,他会感到无比喜悦和自豪,会激起他们不断创新的兴趣。小语教材虽然没有自然、劳动技术课动手机会多,但是,只要我们善于发掘教材中动手的因素,还是有不少的。一是教学画面感强的课文时,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画出表现课文内容的图画。例如学习古诗《山行》后,让学生绘画出一幅白云缭绕,枫林火红的秋山美景。二是广泛制作和使用学具,积极试验,使学生既有动手的机会,又可使课文内容化难为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在学习《乌鸦喝水》、《捞铁牛》等课文之前,可让学生动手自制学具进行试验,实践学习,使他们充分体验“智慧”所在。三是根据口语交际或作文需要,有意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叙说亲身经历的事时,可组织学生制作玩具、采集标本、参加“钓鱼”竞赛等活动。
动手“做”的活动,使学生在体验和感受生活的同时,发展了他们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六、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小学生由于知识面有限,容易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越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好奇心和探究心理越强。我们要充分利用小语教材和生活实际当中一切可能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心理的因素激发学生。如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学生读了课文,会产生怀疑、好奇和急于试探的心理。教师可适时组织学生实地模仿实验,使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理得到满足,继而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强烈意识和培养他们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儿童遇到事物,发生了求知的动机,于是亲自去观察,去试验,结果,他们对于这事物得到了一宗新知识,他们的生活就有了一个新趋向……”(叶圣陶)我们要善于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养成积极的创新习惯,从而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