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歌德开放空间”项目陆续推出小型个展——三个“临时客厅”。以“客厅”作为空间策略和策展模型。尽管以“客厅”为概念,真正的策划工作却是从空间改造开始的。而改造的目标是一个具有寻常人家“客厅”意向的艺术展示和活动交流空间。这包含了多层次的意图。因此,空间设计的形式推导过程,其实是在分析、拆解出不同功能诉求的形式依托后,反复进行优先排序、重组或合并,甚至是舍弃,最终取得最佳的形式平衡。改造后的空间具有了新的美学品质,为艺术家的进驻提供了理想的条件。
参与该项目的其中一位艺术家是上海的刘毅。此次个展“十二个月”一切始于刘毅手机屏幕上的那些小畫,并在对“客厅”概念极富想象力的回应中逐步得到发展,最终成型。
自2015年4月14日开始,刘毅每天在自己的手机屏幕上用手指画画,完成后就分享在微信朋友圈里。这项“工作”很快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既带来创作的喜悦与兴奋,也在忙碌之余有了单纯和自我相处的片刻。这些手机绘画很自然地成了他的“视觉日志”。绘画的题材有对现场景与物的写生,有对某一刻场景回忆式的默写,还有的,画面看似离奇,其实是他对瞬间感悟的表达,或是对生活境遇“游离式”的想象。出于对“客厅”项目概念上的回应,这次刘毅尝试将原有的手机绘画转换成其他形态的平面或三维呈现物,不同的尺幅(体量)、材质,以及图像的承载媒介本身。
虽然创作的工具以及画作的原始寄存介质已经大不相同,但作品的“绘画性”是显而易见的。最基本的来讲,艺术家依然是以手(指)直接控制并通过在平面(触摸屏)上的移动来完成创作的,绘画的劳作实质并没有改变。从不同时期的画面来看,艺术家显然在对“新”工具的反复使用中,发展出了特定的技法以及明确的个人风格。譬如,他在极其有限的画幅中,完成对偌大的现实场景的刻画,即便是高度概括的,却仍然能为观看者提供强烈的带入感;他的画带有明显的古典主义气息,尤其是在基于光影的造型方法上,但在色彩运用方面叉表现得非常当代:对于大部分人来讲,可能也存在一种观看经验上的反差:看似孩童般的信手涂鸦,却又那么强烈地透露出成年个体的生命体验。
手机绘画的数字媒体特征是与生俱来的,随之产生的是观看方式的巨大转变,这本身就包括观看者的状态和被观看对象的流通效率。基于上述理解,在展览中为手机绘画设定了多种呈现方式:首先,当然是在手机上的呈现——这也是手机绘画的原生状态;其次,尝试借助投影仪,在某种程度上还原对于传统架上绘画的观看方式;最后,通过扫码,人们可以在自己的智能终端上在线浏览以自然月为单位的手机绘画集。之所以特别创建线上入口,为观看提供必要的意识前提——一种复合性的媒介认同:智能手机作为绘画创作的直接工具,以及它作为数字通讯网络的“入口”。
对于刘毅而言,这次个展中最重要的尝试就是将数字图像重新带回到物理世界。手机绘画已经为他提供了一个“原生系统”,在持续产生的原始图像以外,更让人期待的,正是从图像开始的二度转换,以及新生的“产物”进入具体情景后所可能具备的美学表达,与之带给观看者从未经历过的体验。
作为一名创作者,刘毅可以被概括为:一位非典型性当代艺术家与非典型性设计师的结合。这不仅因为他常年涉足广泛的创作领域——绘画、雕塑、行为表演、大型公其艺术装置、户外灯光秀、视觉设计、家具与家居用品设计、空间设计……作品平常无华却触动人心。进一步来讲,他稳定的“非典型性”表现有赖于他的秉性和由此形成的工作方式——似乎始终以一种“业余化”的状态从事着相当专业性的创作。
事实上,刘毅的手机绘画实践一切从图像出发,所营造的“客厅”早已突破空间的局限,进而导致“转化”,产生无限延展的可能性。
参与该项目的其中一位艺术家是上海的刘毅。此次个展“十二个月”一切始于刘毅手机屏幕上的那些小畫,并在对“客厅”概念极富想象力的回应中逐步得到发展,最终成型。
自2015年4月14日开始,刘毅每天在自己的手机屏幕上用手指画画,完成后就分享在微信朋友圈里。这项“工作”很快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既带来创作的喜悦与兴奋,也在忙碌之余有了单纯和自我相处的片刻。这些手机绘画很自然地成了他的“视觉日志”。绘画的题材有对现场景与物的写生,有对某一刻场景回忆式的默写,还有的,画面看似离奇,其实是他对瞬间感悟的表达,或是对生活境遇“游离式”的想象。出于对“客厅”项目概念上的回应,这次刘毅尝试将原有的手机绘画转换成其他形态的平面或三维呈现物,不同的尺幅(体量)、材质,以及图像的承载媒介本身。
虽然创作的工具以及画作的原始寄存介质已经大不相同,但作品的“绘画性”是显而易见的。最基本的来讲,艺术家依然是以手(指)直接控制并通过在平面(触摸屏)上的移动来完成创作的,绘画的劳作实质并没有改变。从不同时期的画面来看,艺术家显然在对“新”工具的反复使用中,发展出了特定的技法以及明确的个人风格。譬如,他在极其有限的画幅中,完成对偌大的现实场景的刻画,即便是高度概括的,却仍然能为观看者提供强烈的带入感;他的画带有明显的古典主义气息,尤其是在基于光影的造型方法上,但在色彩运用方面叉表现得非常当代:对于大部分人来讲,可能也存在一种观看经验上的反差:看似孩童般的信手涂鸦,却又那么强烈地透露出成年个体的生命体验。
手机绘画的数字媒体特征是与生俱来的,随之产生的是观看方式的巨大转变,这本身就包括观看者的状态和被观看对象的流通效率。基于上述理解,在展览中为手机绘画设定了多种呈现方式:首先,当然是在手机上的呈现——这也是手机绘画的原生状态;其次,尝试借助投影仪,在某种程度上还原对于传统架上绘画的观看方式;最后,通过扫码,人们可以在自己的智能终端上在线浏览以自然月为单位的手机绘画集。之所以特别创建线上入口,为观看提供必要的意识前提——一种复合性的媒介认同:智能手机作为绘画创作的直接工具,以及它作为数字通讯网络的“入口”。
对于刘毅而言,这次个展中最重要的尝试就是将数字图像重新带回到物理世界。手机绘画已经为他提供了一个“原生系统”,在持续产生的原始图像以外,更让人期待的,正是从图像开始的二度转换,以及新生的“产物”进入具体情景后所可能具备的美学表达,与之带给观看者从未经历过的体验。
作为一名创作者,刘毅可以被概括为:一位非典型性当代艺术家与非典型性设计师的结合。这不仅因为他常年涉足广泛的创作领域——绘画、雕塑、行为表演、大型公其艺术装置、户外灯光秀、视觉设计、家具与家居用品设计、空间设计……作品平常无华却触动人心。进一步来讲,他稳定的“非典型性”表现有赖于他的秉性和由此形成的工作方式——似乎始终以一种“业余化”的状态从事着相当专业性的创作。
事实上,刘毅的手机绘画实践一切从图像出发,所营造的“客厅”早已突破空间的局限,进而导致“转化”,产生无限延展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