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新型突变喹诺酮耐药基因Smqnr及其分布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li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描述新型突变喹诺酮耐药基因Smqnr及其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分布,初步探讨Smqnr基因与喹诺酮抗生素耐药之间的关系。方法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鉴定采用VITEK全自动细菌鉴定和药敏系统,采用标准琼脂稀释法测定替加环素、氯霉素、头孢他啶、复方磺胺甲(恶)唑、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7种抗生素对442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全长Smqnr基因,测序后采用DNAMAN软件比对序列之间的差异,并构建系谱树分析不同Smqnr基因之间亲缘性关系。结果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7种抗菌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且在5% ~50%之间变动,左氧氟沙星的抗菌活性较好,耐药率仅为6.11% (27/442),抗菌活性最好的药物为莫西沙星,耐药率为5.88%( 25/442),442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中114株检测到Smqnr基因,检出率为25.79% (114/442),包括11种已发现的Smqnr和20种新型突变的Smqnr基因(Smqnr 28 ~ 47),新型突变的Smqnr基因是由于部分碱基发生突变导致相应的219位翻译氨基酸位点发生改变。耐药株Smqnr基因检出率为42.30% (11/26),中介株Smqnr基因检出率为34.37%( 11/32),敏感株检出率23.95% (92/384),敏感株中MIC为0.125 μg/ml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mqnr基因检出率最高,为37.78%。结论Smqnr基因编码区高度多态,新型突变的Smqnr基因是由于部分碱基发生突变导致相应的219位翻译氨基酸位点发生改变所致。Smqnr基因在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中的检出率较高,分布也存在较大差异。

其他文献
据估计,截至2008年底,全球有210万15岁以下儿童感染HIV.母婴阻断策略的实施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控制婴幼儿感染的方式,通过成功的干预,母婴传播的风险可以降至2%以内,但是这样的干预在大多数资源有限的国家仍未广泛普及甚至不可及.尽管在过去的十年中,婴幼儿及儿童HIV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是全球每天仍有1 150例15岁以下的新感染者发生,其中90%,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期刊
WT1基因是最早发现与Wilms肿瘤发生、发展有关的基因,1990年由Call等克隆并定位于染色体11p13,全长约50 000 bp,共有10个外显子,相对分子质量为52 000~54 000,是一种锌指蛋白,也是一种双向转录调控因子,其等位基因的功能缺失在Wilms肿瘤的发生中起重要的作用[1-3].近年来发现在白血病尤其AML中WT1基因有异常的高表达,而且表达水平与预后有关,高表达可能导致
期刊
近年来许多报道国内优秀科研成果的论文首先投向国外,特别是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高水平国际期刊上,以有助于促进国际间的学术交流,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为了将这些高质量、有影响的论文介绍给国内的广大读者,中华检验医学杂志将开设“在国外发表的SCI论文介绍”栏目,目的是使国内更多的读者共享我国的科研成果和相关学科的进展。
ACS是由一系列连续发生的病理生理事件所导致的临床综合征,它包括了UA、NSTEMI和STEMI.这3种病症的共同病理基础均为存在不稳定的粥样斑块,只是伴发了不同程度的继发性病理改变。
期刊
为繁荣我国检验医学事业,促进检验医学领域的学术交流,依据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关于实施杂志会员制度的相关规定,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1年继续实行VIP读者会员制。
2010年4月1日,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与国际权威临床检验标准制定机构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 Institute,CLSI)就在中国境内翻译并使用CLSI相关检验标准及操作规范一事达成协议。
重链病(heavy chain diseases,HCD)是一组临床少见的B淋巴细胞系浆细胞异常增殖导致的疾病,其特征是合成不完全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重链而不伴随有轻链的生成[1],致使血清和尿中出现大量游离的无免疫功能的免疫球蛋白重链.该病根据重链的不同可进行免疫分型,以α型为最多见,其他类型也有报道,而ε重链病尚未见报道.自从1964年首例γ型重链病被Franklin等[2]报道以来,目前世界范
期刊
为顺应当今期刊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更好地为广大作者、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本刊从2009年5月15日起已开通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网站及稿件远程管理系统。网站的开通,将为广大读者、作者、编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和沟通的平台。通过本刊网站,读者、作者、编者将能及时了解本领域的国内外学术动态及各专业学术会议的召开事宜。目前本刊有VIP会员1200余人,网站的开通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为VIP会员提供优质服务。
目的 探讨I-FISH技术检测MM基因组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CC技术(常规R显带)和I-FISH技术[包括GLP13q14(RB1基因)、GLP17p13.1(P53基因)、GLP13q14.3(D13S319)、GLP1q21及GLP14q32(IgH基因)DNA序列探针]分别对20例初治的MM患者(按Bataille分期,Ⅰ期7例、Ⅱ期5例、Ⅲ期8例)进行基因组检测;比较两种方法对MM染
阿萨希毛孢子菌(Trichosporon asahii)又名阿萨希丝孢酵母,系毛孢于菌属中的一种,为酵母样真菌[1].目前认为该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可引起免疫缺陷患者各种机会性感染,也是毛孢子菌病最多见的敏病菌[2].该菌既可引起表浅部位感染又可伴随血行播散进而导致深部感染,且患者预后差.2009年12月我们从1例白血病患者血液中多次分离到该菌,现报告如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