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大 抒发真情

来源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en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作者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先生严谨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用自然平实的语言抒发了对叶圣陶先生的追思景仰之情。
  【课文导入】
   例1.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例2.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因此,我常常跟別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例3.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
   例4.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例5.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例6.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
   例7.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技法导入】
   巴尔扎克说过:“成功的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这句话告诉我们写文章从“小”处着笔,往往能“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揭示出大主题。“一滴水里见阳光”“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通俗一点讲,就是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是记叙文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或撷取一个片段,或定格一幅画面,或捕捉一个瞬间,或选择一件小事,通过多种表现手法,努力开掘、提炼,写出它的内涵,反映深刻的主题。
   以小见大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以生活琐事见大。本文就是着眼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从小角度挖掘题材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思想品格。前半部分选取了修改文章、送客、回信等琐事,表现了叶圣陶宽厚待人的美德。
   作者所写的虽然都是琐事,却经过了精心的筛选。在《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原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为了不重复,打算沿着两条线选取了题材:一是写与我有关的,二是写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与我有关”突出了真实。道听途说或无中生有,多催生虚情假意,让写作变成一种粗制滥造。只有真实的事例,才会催发真实的情感,有可信度。“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则强调新颖,要做到选别人之未选,写别人之未写。
   2.于细微处见大。写得越细致,越深入,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就越深,所体现的“大”也就越深。如例5中写叶圣陶先生送客时“一定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到后来他不能起床,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叶圣陶先生宽厚待人、严于律己的形象也因这些细节变得丰厚起来。
   3.叙议结合见大。例4和例6叙述的是作者亲身感受的事,例3写吕叔湘先生的转述,在平静的叙述中又有充满感情的评说,例2则先是通过读新文学作品及前辈对他立德为高的评论,联想到《论语》对君子的定义,作者道出“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的总论。平静的叙述中充满感情,评说随叙述自然生发,叙中有议,议中有叙,凸显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格。
其他文献
江南的天總是暖的,北归的燕子啼鸣,翠绿的柳枝摇曳。小城水边,总有许多美好的遇见……   黄昏将至,我一溜烟儿出了门。这时的街道大多是冷清的,只有步履匆匆的路人。家家户户亮起炉灶,冒出炊烟。人们聚在一块,享受着晚间悠闲的时光。我只得在路边踢些小石子儿解闷。   我的目光忽而转向另一侧。那边有一个姑娘坐在门前石阶上盯着远方出神。我上前去与她搭话:“嘿!你家只有你一个人吗?”她随口应了句:“嗯。啊!不是
期刊
【课文导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技法链接】   1.抓住特点,写好环境   写“我的陋室”,需要抓住陋室的环境特点来写。如《陋室铭》中的环境特点就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作者抓住阶
期刊
【人物名片】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和文化学者。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出版各种作品集近百种,代表作有《雕花烟斗》《神鞭》《俗世奇人》等。同时,他也是一位画家,在中国各大城市和奥地利、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国举办个人画展。冯骥才以其中西贯通的绘画技巧与含蓄深远的文学意境,被评论界称为“现代文人画的代表”。   冯骥才还是当代文化学者。近二十年来,他投身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和民间文化
期刊
1983年11月的一个下午,我接到了一个来自北京的长途电话,一家文學杂志让我去北京修改我的小说。当我从北京改完小说回家后,我才知道我们小小的县城轰动了,我是我们县历史上第一个去北京改稿的人。我们县里的官员认为我是一个人才,他们说不能再让我拔牙了,说应该让我去文化馆工作。就这样,我进了文化馆。在八十年代初的中国,个人是没有权利寻找自己的工作,工作都是国家分配的。我从医院到文化馆工作时,我的调动文件上
期刊
【文题亮相】  岁月步履匆匆,馈赠人以真情。有风带来光阴的故事,风声中,似乎有我们的嬉笑声、林中的鸟鸣声,屏息细听,却倏然寂静,亦幻亦真……   在你十数年的光阴中,总有一些记忆难以磨灭;而在你的记忆深处,总有一些光阴值得珍藏。   请以“那些记忆深处的光阴”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立意自定,角度自选,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
期刊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小学高年级的习作要求是: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但是在现实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过于细致,造成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的现象。很多教师一上作文指导课,不是读范文,就是不厌其烦地进行指导,包括如何开头,中间怎样
期刊
语文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语文学习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不仅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还应体现在课后作业尤其是长假作业的布置中。假期虽说是学生休息、调整的重要阶段,但对于时间就是成绩的初中生来说,假期在他们的整个初中学习生活中占据很重的分量,所以,假期作业应该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纳入教师的教学统筹安排之中。那么,合理而有效地给初中学生设计与布置有价值的语文作
期刊
【文题亮相】   韶光如水,穿尘而过,沾染上几分流年碎片,那些深藏在记忆深处的最美的人、最美的景、最美的情,始终在心灵的罅隙间不离不弃。时间如白驹过隙,那些流过心河的往事,终将成为流年里最美的风景。   请以“流年里最美的___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4)不少于600字
期刊
清晨,窗外鸟儿的歌声和落在水泥地上淅淅沥沥的雨声,不经意间一起飘入我耳际。我揉揉惺忪的眼,打开窗户,一股湿润而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校园里雾蒙蒙的,春雨轻移莲步,向我款款走来。   自去年冬天的一场雪之后,雨久违地来了。看看手表,距离早读还有十分钟的时间,我索性收了小黑伞,信步走在校园的小路上,让雨丝飘在衣服上、头发上、脸上……湿湿的,凉凉的,有种说不出的惬意。   我止住了脚步,凝神细望,水泥路
期刊
文题亮相   你记录过自己一天的生活吗?在这一天中,哪些经历是你独有或者令你感触最深的。   请以“我的一天”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思路点拨   1.慎思明辨,审题立意。即“言之有理”。认真审题,恰当立意,是写出好作文的前提条件。   审题时,要注意题目中的限制条件,仔细分析,深入探究。“我的一天”中的“我”,提示大家应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写真事、抒真情。“一天”明确了时间范围,所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