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

来源 :教育界·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er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顺应新时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本文针对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弱化的现状,在探索传统文化教育弱化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文素养的途径。
  【关键词】新建院校 传统文化教育 现状 原因分析 途径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带给人们的巨大精神冲击之下,传统文化教育的弱化已经成为中国高等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令人担忧。新建本科院校是20世纪末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地方化催生的产物”,一般由专科学校合并或转制而成。其中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地处偏远落后的民族地区,远离中心城市,没有地域优势,本科办学时间相对较短,缺乏老牌大学的深厚积淀,故而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道路上必然困难重重。如何发挥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思想修养、品格养成、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并进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成为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必然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因为当前学校教育培养的人才普遍存在传统文化素养偏低的现象,20世纪末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在为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而努力寻求方式与途径。基础教育方面,以“国学”为载体的传统文化进入了中小学课堂,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提高了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另外,社会上针对中小学生的“国学班”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良莠不齐。在我国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已开设有部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如《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学》等等,但对于当今大学生普遍薄弱的人文修养,这些课程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一些高校在寻求传统文化进入大学校园的探索和实践中有了一些经验和突破,如对全校所有本科学生开设“国学”必修课程,进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与探索。
  尽管如此,但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仍不容乐观,存在被弱化、被边缘化的现象。从课程开设来看,因其专业性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在社会科学的相关专业(如文学、艺术、教育学、哲学、社会学等专业)开设了部分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课程,能够起到一定的传统文化教育功能,但学生的精力更多地放在应对课程的结业、考试成绩上了,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与体会不够深入;而属于自然科学的理工科专业则很少开设与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课程,甚至“大学语文”“文化概论”等通识性教育课程都被削减或取消,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熏陶与感染严重缺失。从人才培养来看,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因其大众化与地方性,“承担着(为地方)培养生产一线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2],培养的人才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与职业技能,能适应社会、地方的需求,但他们大多缺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与底蕴。从校园文化建设来看,尽管一些地方新建院校也大力提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但大多只是总体上、精神上的提倡,流于形式,未能具体贯彻落实。
  二、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弱化的原因分析
  第一,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不够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经济建设逐渐居于社会发展的中心地位,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特点逐渐转向实用性与应用型,故而我国高等教育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科学教育中心化、人文教育边缘化的现象”[3]。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也出现了重视专业知识教育、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但忽视非专业知识教育、淡化人文素质养成的现象。
  第二,传统文化意识的淡化
  “五四”以来,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白话文被大力提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逐渐增多,废除“孔孟之道”曾经成为一段时期内中国人乐此不疲的一项重要任务,文化大革命更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抵触发挥到了极致。尽管这种对待优秀文化遗产的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做法早已得到了纠正,但它对当代中国人思想上、意识上的影响尚未彻底消除,这造成了中国人对自身传统文化的疏离、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的欠缺。民族地位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也或多或少存在传统文化淡化的思想意识,这影响到了高校教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影响到了高校对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的教育。
  第三,西方文化的冲击
  随着全球一体化,作为世界主流文化,西方文化的冲击极大地影响到了中国人的文化观和价值观,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与科技上的进步导致部分国人盲目推崇西方文化、追求西方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轻视中国传统文化。除此以外,文化影响的一个主要表现方式是语言的影响,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早已走入了中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课堂,民族地区高校的非英语专业都将“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但大都没有开设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大学语文”“中国文化概论”等课程,部分大学生投入在英语学习与应用中的时间与精力甚至超过了对自身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学习。
  第四,传统文化素养需长期习得的特点造成了传统文化教育的难度
  对受教育者来说,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那种潜移默化与熏陶感染。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受教育者的传统文化素质与人文素养需要假以时日、通过长期的学习与修养方能习得,这造成了传统文化教育的难度。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民族地区新建院校的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所以大学期间的学习更多地注意时效性与实效性,以增强自身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所以往往会忽视需要长期习得的传统文化素质的养成。这一客观存在的现实也阻碍了民族地区新建院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实推行。
  三、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中华传统文化既包含主流的汉民族文化,也涵盖了异彩纷呈的少数民族文化。由于民族地区存在多种民族文化,汉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往往相互影响,呈现交相辉映的状况,这为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教育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另外,传统文化教育不是简单的、盲目的复古,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那么,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发挥民族地区多元文化的影响、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有哪些?这里谈一点个人的浅见:
  第一,改革课程设置,增加传统文化教育相关课程的比重
  包括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在内的中国高等院校应承担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同时也应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改革现有课程设置,增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的比重,是民族地区新建院校加强文化传统教育的最为直接的途径。
  对于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的理工科专业很少开设与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课程这一现象,在理工科专业开设“大学语文”“国学经典导论”“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欣赏”等课程,能增进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正确认识,并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社科相关专业虽已开设了部分与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课程,但未能真正实现传统文化育人的作用,故而,在增加人文社科专业传统文化教育相关课程比重的同时,应在课程教学中转变观念,努力渗透传统文化素质培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教学实践与研究,寻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创新,以真正实现对学生传统文化素质的培养。
  另外,结合学校所在地的民族文化,增设“当地少数民族文学概论”“当地少数民族文学欣赏”“当地少数民族风俗与风情”等课程,加强民族文化方面的教材建设,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素养。
  第二,以校内实践创新项目、讲座与研讨、技能竞赛、社团活动及校外社会实践等文化活动为载体,增强学生文化素养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校内外文化活动中,通过实施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开展讲座与研讨、技能竞赛、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受到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素养。具体来说,可以组织实施大学生文化创新实践项目;开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名师讲座,组织召开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研讨会;利用汉民族与当地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开展主题庆祝活动、主题社团活动、主题研讨会等;开展国学经典朗诵背诵比赛、古代诗歌朗诵比赛、少数民族歌曲演唱比赛、弘扬民族文化的辩论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歌咏比赛等竞赛活动;引导学生探寻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少数民族风俗与汉族风俗习惯的比较等;走出校门,服务社会,让学生了解当地传统文化遗迹,开展“发现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并与地方文化单位开展传统文化交流活动,在社区进行传统文化表演与宣传等文化实践活动。
  第三,提高教师素质,发挥教师的熏陶感染作用
  众所周知,教师的渊博学识、人格魅力与言传身教对学生的专业素养、人格养成、能力提升等起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加强教师的传统文化修养,提升教师的思想境界与道德品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充分发挥教师在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能起到让大学生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的作用。
  第四,增强大学生习得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与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和第二位原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对于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来说,有了课程设置、文化活动、教师影响等外部条件,但还需要学生具有自觉习得传统文化的意识,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目的。
  学生具备了自觉习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意识,不仅可以增强学校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文化活动的实际效果,而且可以扩大传统文化教育的范围和途径,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网络资源、书籍材料、社会交往等广阔的环境中自觉习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人文素养。
  第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展现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如在校园设置人文景观、古代先贤塑像、画像及名言,建设文化园林,制作传统文化宣传橱窗或展板,发挥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作用,等等,努力营造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学习在其中、生活在其中、修养在其中,在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中提升传统文化素质,提高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夏明忠.新建地级市本科院校强化职业技能教育——西昌学院推行“本科学历(学位) 职业技能素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S1):218.
  [2]夏明忠.试论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加强实践育人的必要性[J].高等农业教育,2009(10):6.
  [3]耿利敏.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成人教育,2012(6):5.
其他文献
患者男性,32岁,因右侧咽痛吞咽困难伴发热45天,于1988年5月16日以右扁桃体周围脓肿诊断入院。即往无鼻出血及吐吸入性血痰,否认有进行性消瘦。检查T38.6℃,表浅淋巴结未触及,
【摘要】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给出了两个无穷小量比较的极限值的几种情况,在某些场合下,无穷小量的比较将为极限计算提供比较简捷的途径。    在高等数学的学习中, 极限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在函数存在极限的各种不同情况中, 有一种很重要的情况,那就是极限为零, 从而引出了无穷小量的概念。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无穷小量是变量, 不是一个具体的数, 绝对不能与很小的数相混淆。但是, 零却是可以作为无穷小
针对点匹配色彩传递过程中可能出现噪点等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基于邻域信息的点匹配色彩传递算法。在源图像向目标图像进行点匹配颜色传递过程中,寻找最佳匹配像素点时,加入不同邻域大小的低阶统计特征和高阶矩信息,并赋予不同的权值以提高匹配精度。研究并实现了全局色彩传递算法、点匹配色彩传递算法以及改进的基于邻域信息的点匹配色彩传递算法,并对一些目标图像进行了色彩传递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有效地减少了传
主要利用半群理论与Brouwer不动点定理证明了一类非线性反应扩散方程模型周期解的存在性,该结论给出了在周期性降雨的情况下沙漠植被密度周期性现象的数学理论证明,并进一步
【摘 要】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使得我们不得不对高职外语教学进行一定反思和改进。本文试图对克拉申的“输入假说”理论进行阐述和分析,并结合当前高职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该理论对高职外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输入假说 二语习得 高职外语教学 启示  外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在当今社会已越来越重要。高职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已成为衡量他们是否是高素质应用人才非常重要的一方面。然而,在我们的日常教学
非典型分支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其感染对结核病临床和流行病学都有一定影响。研究人群中的非典型分支杆菌感染情况很有必要。本调查对此做初步研究探讨。 资料与方法 一
化学是重要的理科学科之一,在目前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导致高中化学教学质量提升缓慢,教学效率低下。对高中化学教学进行创新,将新颖的教学方法融入高中化学课堂
对子低位性结肠瘘的处理,一般说来比较棘手,部份病人需经手术,行肠瘘修补或近段肠造瘘术,前者容易失败,后者需待肠瘘愈合后,再将造瘘口关闭放回腹腔,经几次手术折磨,给病人增
近几年,随着中职学校的扩大招生,职校的招生门槛相对较低,导致职校生的生源素质也比较低,其中有相当多的学生都是中考成绩是C和D等级的,有的甚至连中考都没有参加的,这些同学不仅基
随着时代的变革与发展,社会公众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学校要不断提升办学品质。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校长的作用至关重要,校长不仅要具备精深的管理学知识、教育理论以及积极好学的研究品质,还要热爱教育,富有教育管理智慧,这样才能不断克服各种困难,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一、做一个充满爱的校长  一个对教育充满深深热爱之情的校长,就会有不竭的动力不断提升自我,在繁忙的工作中坚持读书学习、研究反思、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