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设计藏书票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2433184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董收藏家俱乐部”成立于1966年,现在是世界著名的古董收藏类尖端读物的出版机构。《古董收藏》月刊也属于该机构,发行覆盖全球。所谓“收藏家写给收藏家看的关于收藏的文字”者便是这本杂志的口号。《沃伊塞设计的藏书票和徽记》(THE BOOKPLATES AND BADGES OF C.F.A.VOYSEY)就是“古董收藏家俱乐部”2011年的出版物,编者是凯伦·利文斯通(KAREN LIVINGSTONE)。这本书还有个副标题:工艺美术运动的建筑师兼设计师(ARCHITECT AND DESIGNER OF ARTS AND CRAFTS MOVEMENTS).
  此书的序言说,1932年4月,查尔斯·弗朗西斯·安斯莱·沃伊塞回到自己最喜欢的题材,花了些时间粘贴自己设计的藏书票和徽记,用的是一个小相册。这个相册是他藏书票设计的记录,现藏伊利诺芝加哥附近的“螃蟹树农场”(CRAB TREE FARM,这本书的版权就属于该农场的基金会)。小相册里贴的藏书票等出版了少数几张外,其余都不曾发表。“每一张都包含沃伊塞设计精神与原则”。
  沃伊塞(1857年至1941年),这位英国设计师自职业生涯开始就树立了不可动摇的设计信条。无论是他设计的房子,还是他设计的家具、墙纸、纺织品、藏书票、徽记、瓦片、铁艺、木雕、石雕,他的作品都简洁和谐,一眼就可辨认。
  沃伊塞的设计作品不愧为他那个时代的佼佼者。他的一些关于设计理论的手稿藏于英国皇家建筑学会。1913年至1930年间,沃伊塞本人也捐赠自己设计的藏书票样本给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及大英博物馆。他与馆长们保持通信联系并记录下捐赠样本的细节。据凯伦的说法,沃伊塞捐赠的样本很能揭示他的象征主义艺术手法。螃蟹树农场的小相册可以看出沃伊塞个人趣味及他与亲友的关系。
  沃伊塞的藏书票设计一部分出于订单,一部分出于贺仪需要。无论是人家出钱的,还是他当礼物送人的,藏书票设计都经过博物馆查阅资料的繁琐过程,并且是穷尽资料的过程。接下来是数易其稿,绝不草率。我们看见的因此是精美的艺术品。1912年之后沃伊塞的生意清淡起来,一部分原因是他在艺术追求上不愿随波逐流。多少年后,人们终于重新发现了他作品的艺术价值。
  2011年古董收藏家俱乐部和螃蟹树农场合作出版沃伊塞的藏书票设计作品,算是对他逝世六十周年(1941年至2011年)的纪念。
  沃伊塞最小的儿子娶菲莉斯·伊丽莎白·芬顿为妻。这张藏书票是沃伊塞为他俩设计的。
  沃伊塞为自己的幼子安斯莱设计的藏书票。他曾写道:“安斯莱·沃伊塞的藏书票是古老的令人永远难忘的自我牺牲的爱的象征。”安斯莱是沃伊塞子女中最小的一位,是自然学家兼作家。
  普瑞希拉·玛丽是沃伊塞的女儿。“此藏书票为一个小姑娘设计。她的标准是忠信与持久,如年复一年归来的野花和燕子所示。”
  1912年丹妮丝·考勒斯与沃伊塞的长子结婚。这是沃伊塞给儿媳设计的藏书票,设计意图“大胆”:“此爱为飞越大地和海洋”。据说有弗洛伊德的成分在里面。群山是女人,群鱼则代表男人了。
  这张藏书票是沃伊塞给长子查尔斯设计的。查尔斯与父亲疏远却继承了父业成为出色的建筑师。他对族徽艺术尤其感兴趣。
  1912年雷切尔病逝后,埃里森续娶琼·玛丽·瑙米。这是哥哥为其设计的藏书票。
  沃伊塞为侄女艾拉设计的藏书票。三颗心代表父亲、母亲和自己。艾拉跟伯父亲,伯父也高兴有她承欢。伯父不喜欢戏剧电影圈里的事情,可艾拉却日后当了演员。
  埃里森·安斯莱·沃伊塞是沃伊塞最小的弟弟。他步父亲的后尘当了牧师。这张藏书票中间的红心代表慷慨忠信,左边葡萄代表丰硕的成果,右边橄榄代表和平。心上加王冠代表自我约束。沃伊塞曾以“现代象征主义”为题举行讲座,并发表为文,插图即用此。
  沃伊塞为范尼·柯朗普顿设计的藏书票:云雀和玉米花。莎士比亚的《亨利八世》第三幕的一句歌词:“甜美的音乐使心忘忧,这般艺术。”
  这张藏书票主人是弗里德里克·威廉·布朗。在票的背面沃伊塞写道:守护天使记录着人类追求的品质。鹭鸶象征孤寂、自立自足。生命之河岸站立着家族谱系的树。卷轴上写“不要光说,要行动”。
  沃伊塞为爱尔兰大地主兼收藏家邦德设计的藏书票。邦德也热衷资助艺术家。
  为多拉和伊萨贝尔·威廉森设计的藏书票。沃伊塞总说鹰飞得高看得远。
  沃伊塞设计的“同情慰问卡”
  菲尔德学校的藏书票
其他文献
从1992年北京与深圳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的首槌,到如今北京成为全球新兴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交易中心,其间的艰难与曲折、光荣与梦想,刻在20年的时间长廊上,铸成一部新时期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化交易与民间收藏的发展史。  从1992年到2012年,中国在这20年间实现了太多看似难以达成的目标,其中也包括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起步到崛起。  文物意识从何而来  文物艺术品拍卖,看似只有少数人能够参与,
期刊
纹章是一种社会符号,佩戴在身上表示身份、职业;镶嵌在物体上,区分国家、城市、团体、公司、学校,具有鉴赏价值和使用价值。徽章是荣耀与血统的象征,是家族的证明,是贵族血脉的标志。明清时期根据欧洲商人的要求,中国陶瓷工匠不仅善于制造国外的器型,描绘国外的纹饰,更为他们生产了大量纹章瓷,风靡欧洲。  纹章的辉煌时代  欧洲纹章起源的时间尚有争议,但至少到12世纪中期,徽章已开始普遍使用。战场和赛场上的骑士
期刊
当马克·波罗游历东方各国回到家乡意大利后,他把这20多年的所见所闻整理成了《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上述对中国的描述就摘自该书。与此相似,书中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元代中国的繁盛景象,极尽赞美之词。随着此书在欧洲大陆的争相传阅和翻印,神秘的东方、富庶的中国令欧洲人为之神往,甚至不敢相信还有这样的世界。究竟这样一本神奇的书给达·伽马、哥伦布这些未来的航海家带来了怎样的梦想和勇气,我们无法准确估量,但至少,由
期刊
在流传于欧洲的众多中国外销瓷中,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一类器物,它们的口、足、流、柄等部位都镶嵌着金属饰物,或者是在原来的器物上附加了盖。特别是对于一些包有金属边,或在转角弯折处包嵌上金属物的瓷器,最初很多收藏者并不理解,以为只是为了遮掩瑕疵而为。但事实上,这是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的一种刻意而为的再装饰,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入乡随俗的适应性转变。  完全不同于欧洲本土低温烧制的锡釉陶器,有着精巧制作工艺的中国
期刊
随着大量外销瓷涌入欧洲,陌生而新奇的生活场景、奇装异服的人物、别样的爱情故事、温婉含蓄的精神理念,满足了西方人对神秘东方文化的猎奇欲望。而就在欧洲人为瓷器上的故事画面惊叹、着迷的时候,他们开始希望在中国的瓷器上也能读到他们自己的故事。由此开始,出自东方的精纯工艺混融了西方的独特文化,洁白细腻的胎土上画出了金发碧眼的人物所演绎的西方故事,中国的外销瓷才得以绽放得更加绚烂。  最初销往欧洲的瓷器,装饰
期刊
关于王刚主持的《天下收藏》栏目所砸瓷器是真是假的争论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而这一场硝烟其实是源于一场展览。日前,首都博物馆推出“假”如这样——真“假”藏品对比展,全部40余件(套)瓷器藏品按真假分组,其中真品系首都博物馆所藏古瓷,而以资对比的假货则来自《天下收藏》栏目组砸坏的赝品。  展品以釉彩为切入点,分为青花、五彩、单色釉等三个部分,每个类别再具体以年代、形制等区分,采取真假展品对比的展览方式
期刊
中国的文人,自古不是富贵的阶层,其收藏来源大多不是来自于市场交易,往往是友朋之间的互赠,或者是自己不拘一格的随手之作,即所谓文人书画,再或者是收集一些为市场轻弃的文化遗物。通过品鉴赏玩,或自成一家。呈现在这里的“忆梅庵”长物,就是这样一份已经“成器”文人的收藏。  “忆梅庵”主人乃罗寄梅及其夫人刘先。“忆梅庵”的收藏来源,主要是来自于两位朋友的赠送,一是傅抱石,一是张大千。傅抱石先生与忆梅庵主人夫
期刊
旧时集会或者宴客不比今日,打个电话发个短信人就召集起来了,旧时得挨个当面通知,地方一大就很费事。怎么通知呢?有专门的当差跑这事。手持一张单子,上面写明事由、时间地点、受邀人姓名等等,然后由当差一个一个跑过来。受邀人接到单子,如果赴邀就在单上写上“知”或者“敬知”之类的字,并署上自己的大名,如果不往则写个“谢”字。这是通行做法,清代中晚期尤为多见。这个单子叫知单。  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当年设于京城的
期刊
硬木嵌玉十六罗汉像屏出自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共16扇,单扇纵213厘米,横58.7厘米,厚6厘米,现珍藏于故宫博物院。通过这套屏风,我们可以了解乾隆皇帝与五代著名高僧、画家贯休之间的一段“十六罗汉缘”。  圣恩寺遇见十六罗汉  1757年春,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驻杭州西湖行宫时,到圣恩寺礼拜。圣恩寺最初是他的祖父康熙帝南巡时的行宫,雍正时期改为圣恩寺,所以乾隆皇帝每次南巡都会到圣恩寺。此次
期刊
在人们传统的理念中,蜂是充满正能量的生物,正如1000多年以前,诗人罗隐所述的那样——“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因为它勤奋、奉献和劳动,而这些朴实的词置于赵少昂身上,也是恰如其分的:说他因为勤奋而“高产”,并不完全正确,因为他的“高产”不仅不平凡,而且精彩甚多,源于感恩。赵少昂9岁便不幸丧父,懂事的他发愤图强,甚至以身子骨为资本,去奋力创作以报母亲养育之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