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堂教学的情感模式探讨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ronso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美术教学在古希腊的教育里就被列为美育的重要学科。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形象的具体性、直观的生动性、感情的愉悦性。它是全凭形象——具有感染力的形象,饱含着情感的形象,能打动人心,使人愉悦,产生共鸣的形象去摇振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道德得到提高、智力得到完善、身心得到发展。蔡元培先生也这样说过:“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说到底美术教学就是对学生的一种美的情感教育。
  一、情感是美术作品的重要审美特征
  美育的一个重要性质特点就是在轻松愉悦之中让人受到感染和熏陶。德国著名的美学家席勒在其著作《美育书简》中就明确提出了这一点:“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美术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也必须让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中接受美的熏陶。而美术作品本身就蕴含有这种轻松愉悦感,它这种轻松愉悦感是通过直观感知来获得的。比如让学生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作品时,学生自然而然会在这些作品中感受到这种轻松愉悦的气息。如欣赏达·芬奇的巨作《蒙娜丽莎》的时候,我们可以直接看到一位美丽的女性。她的脸、胸、手像浮雕一样给人以立体感,仿佛活生生地就在面前。特别是她那似乎刚刚开始的微笑,除了表现出她的端庄、娴静和温柔以外,还表现出她那心满意足的内在喜悦,以至于成了有名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在这幅画上始终洋溢着明净的色彩、柔和的光线和宁静而优雅的节奏感,给人一种心灵上的抚慰和欣喜。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的“人们用艺术互相传递感情”。这样也就能让学生在一种完全自由的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美的熏陶,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夸美纽斯说过“知识的开端永远必须来自感官”。
  二、情感是师生进行双边活动的催化剂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教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进行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在美术教学中尤为如此。美术作品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它依靠情感来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发展其审美能力。确切地说情感在美术教学中是师生进行双边活动的催化剂。也正因为如此,在教学中贯彻以情施教的原则,有利于运用情感手段来发掘教学中的美的因素,达到寓美于情,以情育美的效果。作为美术教师担负着传播美的神圣使命,所以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以情施教的原则,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情感魅力来引导学生,应该把自己在欣赏过程中和创作过程中所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学生,同时又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这样会对学生更具影响和感染,从而达到情感上的沟通、思想上的共鸣、心灵上的共振,并以此来推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情感教育的应用
  艺术是情感的表现形式,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情感教育是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和手段,美术课堂如何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因素之一。
  1.色彩教学中情感应用
  色彩能使人产生各种感情,这种感情主要取决于人的主观心理因素,有时与人的生
  活经验也有很大的关系。如冷暖的变化给人就以不同的感觉,红、橙、黄往往使联想到阳光、火焰、热闹的场面;蓝、绿常使人联想到大海、天空、远山、森林等遥远、宁静、神秘的地方,而引人沉思平静和休息。不同明度、纯度的变化还会给人以轻与重、华丽与朴素的感觉。在不同的作品中更能强烈的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2.水墨画教学中意境的情感作用
  意境是指艺术形象或情境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能够蕴涵和暗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及宇宙意识的至高境界,它是主体情感与客观物象的有机统一。意境中既有来自艺术家主观投射的“情”,又有来自客观现实升华的“境”,这种“情”和“境”不是分离的。更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之说,画家作画时应“应目会心”达到“万趣融其神思”。(注:南朝画家宋炳《山水画序》)
  水墨画利用特有的笔墨工具和独特的审美意识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美学思想。水墨画不论是写意还是工笔,在处理形神关系时都要求“神形兼备”;在造型和意境的表达上都要求“气韵生动”,追求传神和境界,画家寓情于景,或寓情于物都赋予了他们人格化的精神气质,赋予它们活泼的生命与灵气。正是这种植根于民族的美学思想形成了中国画的基本特征和艺术特色。
  3、欣赏课中的情感教育
  在美术课堂的教学中欣赏课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在美术欣赏课上,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欣赏活动,是在接受者审美经验的基础上艺术作品的价值必然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摒弃,它是经过审美期待和鉴赏过程,及审美效应的一个过程。特别是审美效应的产生,也就是审美情感产生。审美情感的产生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实现:共鸣、净化、领悟。
  在鉴赏的过程中,欣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我们称之为共鸣,不同时代、阶级、民族的鉴赏者,在鉴赏同一作品时,可能会产生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受,在与作品中人物、思想发生强烈共鸣的状态下,鉴赏者完全忘却了自我,他们思想或情绪深深地融入到作品的艺术世界之中。
  艺术欣赏的另一个审美效应就是净化,它是指接受者通过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共鸣的产生,使情感得到陶冶、精神得到调节。如优美的艺术形象能够使人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使人进入一种“澄怀观道”的心灵境界。杜甫的诗名“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这景色能在人的心中激起愉悦的情感和诗情画意的美感。再如晏殊的《寓意》诗“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描绘出一个春风和煦的夜晚,柔和而优美。
  领悟是指接受者在鉴赏艺术作品时,对于世界奥秘的洞悉,人生真谛的彻悟,以及精神境界的升华。作家宋璞曾经写道:自己早年浏览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都不明白美在哪里,多年之后的一个黄昏,再看这幅画,忽然觉得人物的姿态、手的线条和恬美的微笑,都美的无以名状,于是一看再看,以致落泪。
  欣赏课中的情感培养,情感沟通,情感的交流,很大程度上让学生认识到善的美化、恶的丑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人们心底的良知,使其在不知不觉中不由自主地挣脱罪恶的藩篱。
其他文献
“游历观”。游历,既游览远历。是作为本体的人对自然自觉能动的情感注入,愉悦身心,获取自身精神所需的一种主观能动的审美实践行为。“游历观”则是中国传统山水画家建立在“天人合一”、“澄怀味象”、“物我同化”、“体道味道”等思想观念上的对自然山水的主体观照。传统山水画家的“游历观”则在道家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兼融儒释思想,在游历中形成了合目的、和规律的、自觉能动的广纳丘壑、体验感悟自然山川,寻求创作素材。并
为在城乡学校之间合理、均衡配置教师资源,成都市从2007年开始,在郫县、双流县、温江区等地,试点实施“县管校用”的人才管理模式。“县(区)管校用”,就是由区县教育主管部门,在城乡
慈溪市教师轮岗,实行区域联盟内教师流动为主。区域联盟由街道学校和有关镇组成,在区域联盟内统筹配置,按需交流,量、质并重。对于轮岗期间表现好、圆满完成工作任务的教师,在评优
前言形与迹绘画的灵魂舞者。他是绘画的精髓所在,没有他们绘画将难以生存,轻描淡写随类赋彩墨线点化色彩飞扬,犹如一场美妙的华尔兹在斗尺见方的画布上激情的演绎着,笔尖轻轻
美国:财政转移支付保障公平  20世纪初到60年代,美国基础教育财政体制是一种分权型体制,其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公立中小学校教育经费主要由学区承担,学区的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区内的房地产税。因此学区教育经费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学区房地产价值的差异造成的。由此,基础教育财政的不公平,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方面,学区的房地产价值越高,其生均教育经费就越高;另一方面,房地产价值低的学区(贫困学区),反而
黄秋园是中国近现代山水画坛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虔诚之心坚守艺术净土,以勤勉之力耕耘于纸砚之间,生前璞玉华彩未得显现,身后却赞誉如潮。李可染对黄秋园的艺术风格做了总结,曾题辞曰:“黄秋园先生山水画有石溪笔墨之圆厚,石涛意境之清新,王蒙布局之茂密,含英咀华,自成家法。苍苍茫茫,烟云满纸,望之气象万千,扑人眉宇,二石、山樵在世,亦必叹服。”此言既是指出黄秋园风格出处,又是肯定其对传统绘画技法传承与融汇的
一、三本院校艺术素质教育现状  三本院校的艺术素质教育虽然经过十来年的发展,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正阻碍着艺术素质教育在三本院校的发展与进步,以下具体解说。  对艺术素质认识凌乱,对艺术素质教育应涉及的领域仁者见仁;对“艺术素质课”涉及哪些知识领域,智者见智。“艺术素质课”的开设具有随意性,缺乏统一课程理念的指导。课程设置存在着“杂、散、乱”的倾向,缺乏整体的设计
对于美术院校的學生来说,高校素描教學是新生入校的第一门基础课。这门基础课是美术院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对提高學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學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作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高校素描教學在自身演变和发展的不同时期中,总是跟随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而进行调整和改变,并体现出新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高校素描课程的内涵也随着这种不断的调整而向前延伸。传统素描教學是在于描绘我们所观察到的客观事物,再一一
本文具体讨论二阶线性系统在控制量幅值受限制和二次型性能指标时最佳调节器的综合问题,给出一类贝尔曼方程的解,Ω域被分成两种情况(Ⅰ和Ⅱ),详细说明情况Ⅰ出现时系统和指
对很多学生来说,物理是一门非常令人头疼的课程,尤其到了高中阶段,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很容易跟不上。不过,新课改后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快乐教学法”的物理教学,在这样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