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铜板铁琶,唱不尽中国的皇陵文化。其中,仅一座显陵就足够文人墨客们“唱”上一通的了。
显陵是嘉靖皇帝朱厚熄的父亲朱祐杬和母亲蒋氏的合葬墓,位于湖北钟祥城东北一隅,坐落在城北古老而美丽的莫愁湖畔。
对于很多人来说,也许莫愁女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耳熟能详,可他们却未必清楚莫愁女是何方人氏,误以为她就是南京城里土生土长的大有人在,就连宋代著名词家周邦彦也在其中,真所谓:莫愁美女天下名,谁识佳丽楚都人?因此,很多人只知道南京的莫愁湖,却不知道钟祥的莫愁湖,更不知道钟祥的莫愁湖远胜于南京的莫愁湖。
它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不施粉黛,未着铅华,犹如玉女横陈,闭月羞花,决非那种周身散发着俗气、匠气、市侩气的红尘道场比得了的!
它湖面开阔,四野迷茫,给人以无限想象空间的朦胧之美;浩瀚而清澈的水面上,轻舟戏碧波,渔歌动白帆,又充盈着生命的灵动之气;蓝天白云之下,微澜浅唱,惊鸿时起,涌动着美妙醉人的旋律;更有那岸柳烟霞,映日荷花,说不尽的风流韵致,将那阳春白雪岛等湖中风景名胜,点染得如梦如幻,似诗似画。
显陵前有莫愁湖,后有松林山,距闹市区也不过5公里,正所谓居山望水,负阴抱阳,人气又旺,风水之好可谓得天独厚。
如此一座煊赫的皇家陵园,建在这么一个世人少闻的弹丸之地,不难想见它的影响,以及由此在心理上带给地方上的优越感。有关方面推介它时,那份骄傲溢于言表,他们很是自豪地说:“显陵是中南地区惟一的一座皇陵。”而当地百姓则更绝,干脆将其称之为“皇城”。初闻时我好不诧异,明明一座坟墓,怎么就成了“皇城”呢?便向当地人请教,却不得要领。我不得不揣度,中国自古就有“宰相家奴七品官”的说法,当地百姓是不是也受了这观念的启发,自觉当“皇城公民”要比当其他公民体面一些?
这固然有些臆断,但也未必全是附会。略知一点明史的人,谁不清楚所谓显陵,本身就是“体面”二字的产物呢?
正德十六年(1521),明武宗朱厚照去世,随后朝廷发生了一场朝野震动的政治闹剧,史称“大礼仪”事件。用今天的话说,可以叫作“史上最牛造假事件”。这个事件的制造者不是别人,正是登基伊始的朱厚熄。
本来,朱厚熄是没有皇位之份的,他既不是武宗的儿子,也不是武宗的亲兄弟,只是武宗众多堂兄弟中的一个。可偏偏事有凑巧,武宗既没有儿子,也没有亲兄弟。武宗一死,皇位就只能由堂兄弟们来接了。
民间传说,武宗临死前有个谁也不得罪的传位意见,那便是堂兄弟们谁先赶到京城为他奔丧,谁就是他的接班人。脑瓜子灵光的朱厚熄闻讯后,为了既快捷又安全地赶到北京,便将自己乔装成被押解的囚犯,吃着他为此特制的“蟠龙菜”,昼夜兼程夺路而去。这样,胜出的他就名正言顺地成了新主人。
朱厚熄是个极爱虚荣的人。他出于一己私欲,不顾封建礼法,也不等改元更新,一上台就迫不及待授意礼官“集议”,极其荒唐地要把他早已死去的父亲追尊为皇帝。
坚持维护封建礼法的首辅杨廷和等一班书书生气十足的大臣不同意,甚至在嘉靖皇帝动怒的情况下,仍拒不从命。后来事情一波三折,越闹越大,嘉靖三年(1524),甚至为此发生了有230余名股肱大臣跪伏于左顺门请愿的“左顺门”事件。狂怒的嘉靖不顾一切下令将134人逮捕下狱,“四品以上者夺俸,五品以下者杖之”,以至18人被廷杖而死。此后,以前争大礼的朝臣们都学乖了,多“依违顺旨”。
躺在坟墓里的朱祐杬“当”上所谓的“恭睿献皇帝”后,他先前的藩王坟也就“依制”大兴土木,“体面”地升格成“皇陵”了。
从正德十四年(1519)开始,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经过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奢靡营建,显陵终于告竣。
我去显陵领略它的“体面”时,正是春夏之交。满世界草长莺飞,花红柳绿,虽说时近黄昏,可那景色依然煞是好看。小车沿着环湖公路轻快地行驶着,微风拂面,岸柳婀娜,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显陵占地183公顷,依山就势,双城封建,进深近2公里,外罗城周长3.6公里,红墙黄瓦,金碧辉煌,蜿蜒起伏于山峦叠翠之中。
举目远眺,只见沉睡了400多年的显陵身披夕阳,仿佛一个与世无争的老人,十分内敛,给人的感觉很是低调,并不像当年那般头角峥嵘,放浪张狂。这倒有点出乎意料。是李自成的一把火将它烧痛了呢,还是沧桑巨变让它终于明白,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
游人寥寥无几,除了一群卖香烛的小贩追着游客兜揽生意外,整个陵区一片寂静。不过这样也好,少了些尘世喧嚣,多了份界外清净,正好欣赏这皇家建筑的精美绝妙。
仔细端详,不难发现显陵的设计理念体现着道家思想。即使是写意和变形,它的八卦太极格局也仍然十分明显。这一点,在中国的所有皇家陵园中绝无仅有。它之所以摈弃皇陵建设历来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做法,独树一帜,其实演绎或日暴露的,就是嘉靖本人思想上对道教几近疯狂的追求与沉迷。
这种历史的信息,集中存留在内外明塘、新旧红门、龙鳞神道、九曲御河等并非完全格式化的建筑上。
显陵在规划布局中,依据太极图,设计了一南一北两个大水池。南面的叫“外明塘”,位于新红门西侧轴线上,呈椭圆形,东西长120米,南北宽90米,如同陵前一面硕大的避邪镜;北面的称“内明塘”,位于棱恩门前的中心广场,呈圆形,直径33米,仿佛地上一轮明月映照着高大巍峨的方城明楼。
内、外明塘为天寿山诸陵所无,是现存明代陵寝中的孤例。
从外明塘向北,不远处就是显陵的两座大门,即新红门和旧红门。
红门是进入陵区的头道门,通常是帝陵的主体建筑之一。不过,一般帝陵只有一道红门,即大红门(亦称“正红门”)。而显陵出于完善风水的考虑以及修建外罗城的需要,建有两道红门。这在明陵中显然又是别具一格。两道红门相距一箭之遥,连接它们的是一条“S”形神道。
新红门不仅设为外罗城城门,更在风水问题上弥补了仅有一座城门难显太极格局的缺憾。这一点,完全可以从两红门不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又略呈“S”状的处理手法上窥见。
新红门的选址和修建,不仅是显陵建设中的刻意所为,更是这一整体构建中不易察觉的神来之笔。因此,那种认为新、旧红门不在同一条中轴线上,是因为修建外明塘所至,是别无选择的说法,显然是不对的。可以肯定地说,新红门的修建,为显陵的道教色彩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新红门前,左、右各立下马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传为严嵩手笔。
新红门后,便是“龙鳞神道”的起点。“龙鳞神道”是显陵独有的,全长1360米,呈“S”形龙行状,中间铺筑石板,谓之“龙 脊”,两侧以鹅卵石填充,谓之“龙鳞”,外边再以牙子石收束。
我们来到旧红门前,只见三座极其精美的石质御桥展现在目,而富有道教色彩的九曲御河,就在御桥下蜿蜒流过。
九曲御河弯弯曲曲,全长近2000米,开挖在陵区腹地,虽说是排水设施,却仿佛一条巨龙在陵区腹内潜游,极为巧妙地与“龙鳞神道”一起形成一幅上下明暗、表里阴阳的双龙共驭太极图。当我们无意中发现这一点时,不禁为之叫绝!
穿过旧红门,抬眼看去,可见前面神道正中耸立着一座破败不堪的方形建筑,那就是所谓的睿功圣德碑亭。该亭原为重檐歇山式建筑,但亭顶被李自成的军队放火烧掉了,剩下的实为断垣残壁。数百年的风风雨雨使残墙上杂草丛生,杂树蔽日,惟有四面开设的券门尚存。
往北,经过三座御桥就是棂星门,俗称龙凤门。此门被认为是人界和天界的分界线。
棂星门也是显陵着墨最多的建筑之一,为六柱三门四楼冲天式牌楼,精巧复杂,不仅洁白耀眼,而且金碧辉煌。
棂星门与睿功圣德碑亭之间,自南向北建有汉白玉望柱和石像生群。望柱豪华气派,石像生阵容庞大,依次为狮子、懈貂、卧骆驼、卧象、麒麟、立马、卧马各一对,武将二对,文臣、勋臣各一对,造型生动,尊卑有序。
过棂星门,再越御桥,便是一条长达290米的神道,接神道的是最后三座御桥。过九曲河上最后一道御桥,就到了内明塘。
内明塘保存完好,但它的四周却一片废墟,满地狼藉,原有的精美建筑,如“纯德山祭告文”碑亭、“瑞文碑”亭、棱恩门、琉璃影壁、神厨、神库、宰牲亭、神宫监、礼生乐户直房、配殿、棱恩殿、陵寝门、二柱门、石五供、御赐祭文碑亭、御赐谥册志文碑亭等已悉数被破坏殆尽。
供案后面便是帝陵的格式化建筑——方城明楼,其巍峨高耸甚是逼人。方城面阔、进深皆为22.2米,设券门一道,门前有御道踏跺。我们穿过券门,沿着门后设有的御道台阶登上方城,进入明楼。
明楼为重檐歇山顶,石须弥座基础,四道券门。楼顶彩绘色泽鲜艳,显然是被修缮过的。楼内供着拼接修补的圣号碑,其铭文“大明睿宗献皇帝之陵”字迹清晰。
方城后面建有月牙城,由它护卫着前、后宝城。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只得绕月牙城转一圈,去匆匆浏览一下至今一直为世人称奇的两座宝城。
前宝城呈椭圆形,东西宽112米,南北长125米。宝城内为宝顶,宝顶下为正德十四年(1519)所建玄宫。后宝城为圆形,直径110米。内为宝顶,宝顶下为嘉靖十八年(1539)所建地下玄宫,玄宫内停放着“恭睿献皇帝”和“皇后”的棺椁。
两宝城相连的地方称作“瑶台”。瑶台为长方形,面阔11.5米,进深40.5米。两宝城与瑶台一起组成哑铃状,这种“一陵两冢”的陵寝结构和造型,为历代帝王陵墓中绝无仅有。两座宝城上共有向外悬挑的散水螭首16个,设计精巧,为独特的排水系统。
陵区外围沿祖山、东西砂山、案山建有显陵卫、东果园、西菜园、更铺及巡山铺等。
显陵规划布局和建筑手法独特,30余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掩映于山环水抱之中,相互映衬,如同天设地造,是建筑艺术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天才杰作。
夜幕降临时分,我们告别显陵,经人指点从侧门辞出。暮色苍茫中再回首时,却蓦然忆起古人那首题咏之作:
陵寝曾闻丽晓霞,夕阳西下但鸣鸦。
蒙茸雨后王孙草,历乱风前座帝花。
隧入昔年犹有地,魂归何处便无家。
铜骆石马荒荆棘,剩与游人感岁华。
显陵是嘉靖皇帝朱厚熄的父亲朱祐杬和母亲蒋氏的合葬墓,位于湖北钟祥城东北一隅,坐落在城北古老而美丽的莫愁湖畔。
对于很多人来说,也许莫愁女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耳熟能详,可他们却未必清楚莫愁女是何方人氏,误以为她就是南京城里土生土长的大有人在,就连宋代著名词家周邦彦也在其中,真所谓:莫愁美女天下名,谁识佳丽楚都人?因此,很多人只知道南京的莫愁湖,却不知道钟祥的莫愁湖,更不知道钟祥的莫愁湖远胜于南京的莫愁湖。
它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不施粉黛,未着铅华,犹如玉女横陈,闭月羞花,决非那种周身散发着俗气、匠气、市侩气的红尘道场比得了的!
它湖面开阔,四野迷茫,给人以无限想象空间的朦胧之美;浩瀚而清澈的水面上,轻舟戏碧波,渔歌动白帆,又充盈着生命的灵动之气;蓝天白云之下,微澜浅唱,惊鸿时起,涌动着美妙醉人的旋律;更有那岸柳烟霞,映日荷花,说不尽的风流韵致,将那阳春白雪岛等湖中风景名胜,点染得如梦如幻,似诗似画。
显陵前有莫愁湖,后有松林山,距闹市区也不过5公里,正所谓居山望水,负阴抱阳,人气又旺,风水之好可谓得天独厚。
如此一座煊赫的皇家陵园,建在这么一个世人少闻的弹丸之地,不难想见它的影响,以及由此在心理上带给地方上的优越感。有关方面推介它时,那份骄傲溢于言表,他们很是自豪地说:“显陵是中南地区惟一的一座皇陵。”而当地百姓则更绝,干脆将其称之为“皇城”。初闻时我好不诧异,明明一座坟墓,怎么就成了“皇城”呢?便向当地人请教,却不得要领。我不得不揣度,中国自古就有“宰相家奴七品官”的说法,当地百姓是不是也受了这观念的启发,自觉当“皇城公民”要比当其他公民体面一些?
这固然有些臆断,但也未必全是附会。略知一点明史的人,谁不清楚所谓显陵,本身就是“体面”二字的产物呢?
正德十六年(1521),明武宗朱厚照去世,随后朝廷发生了一场朝野震动的政治闹剧,史称“大礼仪”事件。用今天的话说,可以叫作“史上最牛造假事件”。这个事件的制造者不是别人,正是登基伊始的朱厚熄。
本来,朱厚熄是没有皇位之份的,他既不是武宗的儿子,也不是武宗的亲兄弟,只是武宗众多堂兄弟中的一个。可偏偏事有凑巧,武宗既没有儿子,也没有亲兄弟。武宗一死,皇位就只能由堂兄弟们来接了。
民间传说,武宗临死前有个谁也不得罪的传位意见,那便是堂兄弟们谁先赶到京城为他奔丧,谁就是他的接班人。脑瓜子灵光的朱厚熄闻讯后,为了既快捷又安全地赶到北京,便将自己乔装成被押解的囚犯,吃着他为此特制的“蟠龙菜”,昼夜兼程夺路而去。这样,胜出的他就名正言顺地成了新主人。
朱厚熄是个极爱虚荣的人。他出于一己私欲,不顾封建礼法,也不等改元更新,一上台就迫不及待授意礼官“集议”,极其荒唐地要把他早已死去的父亲追尊为皇帝。
坚持维护封建礼法的首辅杨廷和等一班书书生气十足的大臣不同意,甚至在嘉靖皇帝动怒的情况下,仍拒不从命。后来事情一波三折,越闹越大,嘉靖三年(1524),甚至为此发生了有230余名股肱大臣跪伏于左顺门请愿的“左顺门”事件。狂怒的嘉靖不顾一切下令将134人逮捕下狱,“四品以上者夺俸,五品以下者杖之”,以至18人被廷杖而死。此后,以前争大礼的朝臣们都学乖了,多“依违顺旨”。
躺在坟墓里的朱祐杬“当”上所谓的“恭睿献皇帝”后,他先前的藩王坟也就“依制”大兴土木,“体面”地升格成“皇陵”了。
从正德十四年(1519)开始,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经过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奢靡营建,显陵终于告竣。
我去显陵领略它的“体面”时,正是春夏之交。满世界草长莺飞,花红柳绿,虽说时近黄昏,可那景色依然煞是好看。小车沿着环湖公路轻快地行驶着,微风拂面,岸柳婀娜,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显陵占地183公顷,依山就势,双城封建,进深近2公里,外罗城周长3.6公里,红墙黄瓦,金碧辉煌,蜿蜒起伏于山峦叠翠之中。
举目远眺,只见沉睡了400多年的显陵身披夕阳,仿佛一个与世无争的老人,十分内敛,给人的感觉很是低调,并不像当年那般头角峥嵘,放浪张狂。这倒有点出乎意料。是李自成的一把火将它烧痛了呢,还是沧桑巨变让它终于明白,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
游人寥寥无几,除了一群卖香烛的小贩追着游客兜揽生意外,整个陵区一片寂静。不过这样也好,少了些尘世喧嚣,多了份界外清净,正好欣赏这皇家建筑的精美绝妙。
仔细端详,不难发现显陵的设计理念体现着道家思想。即使是写意和变形,它的八卦太极格局也仍然十分明显。这一点,在中国的所有皇家陵园中绝无仅有。它之所以摈弃皇陵建设历来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做法,独树一帜,其实演绎或日暴露的,就是嘉靖本人思想上对道教几近疯狂的追求与沉迷。
这种历史的信息,集中存留在内外明塘、新旧红门、龙鳞神道、九曲御河等并非完全格式化的建筑上。
显陵在规划布局中,依据太极图,设计了一南一北两个大水池。南面的叫“外明塘”,位于新红门西侧轴线上,呈椭圆形,东西长120米,南北宽90米,如同陵前一面硕大的避邪镜;北面的称“内明塘”,位于棱恩门前的中心广场,呈圆形,直径33米,仿佛地上一轮明月映照着高大巍峨的方城明楼。
内、外明塘为天寿山诸陵所无,是现存明代陵寝中的孤例。
从外明塘向北,不远处就是显陵的两座大门,即新红门和旧红门。
红门是进入陵区的头道门,通常是帝陵的主体建筑之一。不过,一般帝陵只有一道红门,即大红门(亦称“正红门”)。而显陵出于完善风水的考虑以及修建外罗城的需要,建有两道红门。这在明陵中显然又是别具一格。两道红门相距一箭之遥,连接它们的是一条“S”形神道。
新红门不仅设为外罗城城门,更在风水问题上弥补了仅有一座城门难显太极格局的缺憾。这一点,完全可以从两红门不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又略呈“S”状的处理手法上窥见。
新红门的选址和修建,不仅是显陵建设中的刻意所为,更是这一整体构建中不易察觉的神来之笔。因此,那种认为新、旧红门不在同一条中轴线上,是因为修建外明塘所至,是别无选择的说法,显然是不对的。可以肯定地说,新红门的修建,为显陵的道教色彩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新红门前,左、右各立下马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传为严嵩手笔。
新红门后,便是“龙鳞神道”的起点。“龙鳞神道”是显陵独有的,全长1360米,呈“S”形龙行状,中间铺筑石板,谓之“龙 脊”,两侧以鹅卵石填充,谓之“龙鳞”,外边再以牙子石收束。
我们来到旧红门前,只见三座极其精美的石质御桥展现在目,而富有道教色彩的九曲御河,就在御桥下蜿蜒流过。
九曲御河弯弯曲曲,全长近2000米,开挖在陵区腹地,虽说是排水设施,却仿佛一条巨龙在陵区腹内潜游,极为巧妙地与“龙鳞神道”一起形成一幅上下明暗、表里阴阳的双龙共驭太极图。当我们无意中发现这一点时,不禁为之叫绝!
穿过旧红门,抬眼看去,可见前面神道正中耸立着一座破败不堪的方形建筑,那就是所谓的睿功圣德碑亭。该亭原为重檐歇山式建筑,但亭顶被李自成的军队放火烧掉了,剩下的实为断垣残壁。数百年的风风雨雨使残墙上杂草丛生,杂树蔽日,惟有四面开设的券门尚存。
往北,经过三座御桥就是棂星门,俗称龙凤门。此门被认为是人界和天界的分界线。
棂星门也是显陵着墨最多的建筑之一,为六柱三门四楼冲天式牌楼,精巧复杂,不仅洁白耀眼,而且金碧辉煌。
棂星门与睿功圣德碑亭之间,自南向北建有汉白玉望柱和石像生群。望柱豪华气派,石像生阵容庞大,依次为狮子、懈貂、卧骆驼、卧象、麒麟、立马、卧马各一对,武将二对,文臣、勋臣各一对,造型生动,尊卑有序。
过棂星门,再越御桥,便是一条长达290米的神道,接神道的是最后三座御桥。过九曲河上最后一道御桥,就到了内明塘。
内明塘保存完好,但它的四周却一片废墟,满地狼藉,原有的精美建筑,如“纯德山祭告文”碑亭、“瑞文碑”亭、棱恩门、琉璃影壁、神厨、神库、宰牲亭、神宫监、礼生乐户直房、配殿、棱恩殿、陵寝门、二柱门、石五供、御赐祭文碑亭、御赐谥册志文碑亭等已悉数被破坏殆尽。
供案后面便是帝陵的格式化建筑——方城明楼,其巍峨高耸甚是逼人。方城面阔、进深皆为22.2米,设券门一道,门前有御道踏跺。我们穿过券门,沿着门后设有的御道台阶登上方城,进入明楼。
明楼为重檐歇山顶,石须弥座基础,四道券门。楼顶彩绘色泽鲜艳,显然是被修缮过的。楼内供着拼接修补的圣号碑,其铭文“大明睿宗献皇帝之陵”字迹清晰。
方城后面建有月牙城,由它护卫着前、后宝城。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只得绕月牙城转一圈,去匆匆浏览一下至今一直为世人称奇的两座宝城。
前宝城呈椭圆形,东西宽112米,南北长125米。宝城内为宝顶,宝顶下为正德十四年(1519)所建玄宫。后宝城为圆形,直径110米。内为宝顶,宝顶下为嘉靖十八年(1539)所建地下玄宫,玄宫内停放着“恭睿献皇帝”和“皇后”的棺椁。
两宝城相连的地方称作“瑶台”。瑶台为长方形,面阔11.5米,进深40.5米。两宝城与瑶台一起组成哑铃状,这种“一陵两冢”的陵寝结构和造型,为历代帝王陵墓中绝无仅有。两座宝城上共有向外悬挑的散水螭首16个,设计精巧,为独特的排水系统。
陵区外围沿祖山、东西砂山、案山建有显陵卫、东果园、西菜园、更铺及巡山铺等。
显陵规划布局和建筑手法独特,30余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掩映于山环水抱之中,相互映衬,如同天设地造,是建筑艺术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天才杰作。
夜幕降临时分,我们告别显陵,经人指点从侧门辞出。暮色苍茫中再回首时,却蓦然忆起古人那首题咏之作:
陵寝曾闻丽晓霞,夕阳西下但鸣鸦。
蒙茸雨后王孙草,历乱风前座帝花。
隧入昔年犹有地,魂归何处便无家。
铜骆石马荒荆棘,剩与游人感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