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感恩教育的思考
1.1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是最懂得感恩的民族。“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常言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传统文化里记载了数不尽的诸如“望云思亲”“上书救父”“陈情养亲”等关于感恩的故事,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淳朴民风。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这是说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在社会上要尊敬师长;邻里朋友给予帮助与关怀,要报答众人的恩情和付出,感恩朋友的信任和情谊。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感恩的准则比比皆是,这些都集中地反映了古代人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
1.2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和祖国给予人和谐安定的良好环境,自然要回报于社会,感恩于祖国。当然还要感恩自然,大自然赐予人们澄澈的蓝天、明媚的阳光、新鲜的空气,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资源和空间。只有懂得感恩自然,才能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1.3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
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也是一种责任,知恩图报,有恩必报,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没有感恩意识,就丧失了做人的起码道德,感恩师长、朋友是立德之本。能感恩社会与祖国也是人性的最耀眼的光芒。
2 中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及其原因探究
2.1 父母与子女“双独生代”——影响道德培育的家庭因素
现在的中学生都是90年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从小生活条件优越,被父辈祖辈百般呵护,于是慢慢形成“唯我独尊”的自私心理。而他们的父母有的也是独生子女,在他们的人生观里,“我”也永远是第一位的,其他人为“我”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对他人的感受、恩情表现出来的只有淡漠。这种情形也势必会影响90后的子女们。
2.2 经济建设重视,主流文化缺位——导致道德缺失的社会因素
随着人们精神生活领域不断扩大,各种媒体、网络给中学生提供的思考问题的参照与过去也大不相同,其中污点文化大行其道,主流文化严重缺位。如那些过多过滥的负面的新闻报道,会给中学生的心灵上造成很大的污染,他们会觉得“优秀传统是老古董了,无价值了”。而那些正面的主流教导却寥若晨星,如每年一次的“感动中国”。此外,社会上各种腐败之风、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潮,不断侵袭与冲击中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的辨别能力受到极大影响。
2.3 功利教育体制下的“半成品”——忽视品德形成的教育因素
现在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承受着高考指挥棒和社会就业的压力,在“上学就是为了考大学”“考大学就是为了好就业”的功利心态的促使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过多看重学业成绩,忽视学生品德教育。在这种极端功利心态左右下,形成“智”和“德”脱离,“人”和“才”脱节,教育缺失。中学生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情缺乏感受,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这样长大的孩子,没有机会学会为他人着想、去关心他人,也就不具备感恩之心。
3 实施感恩教育的3个层面
3.1 从认识层面培养学生知恩于心
如陆慕高级中学每年都把三八妇女节所在的周定为感恩文化周,在活动中,以班级为单位召开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主题班会,让学生去了解自己父母的生日、家庭收入及自己花费占家庭支出比例等,从而去感受父母十几年来一心一意地呵护自己有多么的艰辛和不容易。用《烛光里的妈妈》《白发亲娘》等爱的旋律让学生逐渐感受到父母给予孩子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支持,在精神上、情感上父母也是不求回报地付出,最终让学生认识到:父母的笑容是孩子一生中最大的幸福,父母的健康是孩子一辈子最大的愿望。还用感恩诗歌朗诵会、感恩文化故事会、观看有关感恩的电影、电视,邀请家长召开别开生面的“感恩主题班会”等,以激发学生知恩于心。
3.2 从情感层面陶冶学生感恩于情
如在感恩文化周里,组织学生以校园为场所,大胆向老师、父母、同学等表白感恩之情,营造丰富多彩的感恩氛围。在学校的倡议下,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出各种饱含自己真情的精美感恩卡,并郑重地写上各种表达感恩的话语,再把这些五彩斑斓的感恩卡拍成照片,张贴在美丽的校园。在这样的氛围中,学校也向全体师生写感谢信,感谢教师的辛勤工作,感谢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等,整个校园到处充满浓浓的感恩之情,师生的心灵在此时得到升华。
3.3 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报恩于行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积极打造校园感恩文化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让学生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教育学生要知恩图报,又要施恩不图报。要求教师注意言传身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中。
4 成效与启示
2011年5月27日的“爱满相城,情暖校园,感恩颁奖典礼活动”是学校深入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的一次感恩实践展示,是学校弘扬传统美德、打造感恩文化、构建和谐校园的见证,活动撼动人心,影响深远。由于依托学生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感恩情感来实践内化,坚持目的性、實践性、整体性的原则,使活动的思想性、针对性和实践性得到有机融合,激起学生知恩、感恩、报恩的情感浪花。
感恩教育开展以来的主要启示:1)要紧紧把握二种实践主线(即生活体验实践、社会经历实践)主导感恩教育;2)要认真创设“三种情境”(即创设知恩情境、创设感恩情境、抓好榜样作用)激发学生的知恩、感恩、报恩的情感;3)恰当运用“四种策略”(即通情达理策略,情感化活动策略,共鸣策略,道德情感与认知、行为整合策略)来提升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感恩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社会工程,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全力构建。怀着感恩的心来感悟生活,感激父母,感激朋友,感谢祖国,感谢人民,感慨人生,人们将收获一个个美丽的春天。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陆慕高级中学)
1.1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是最懂得感恩的民族。“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常言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传统文化里记载了数不尽的诸如“望云思亲”“上书救父”“陈情养亲”等关于感恩的故事,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淳朴民风。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这是说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在社会上要尊敬师长;邻里朋友给予帮助与关怀,要报答众人的恩情和付出,感恩朋友的信任和情谊。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感恩的准则比比皆是,这些都集中地反映了古代人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
1.2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和祖国给予人和谐安定的良好环境,自然要回报于社会,感恩于祖国。当然还要感恩自然,大自然赐予人们澄澈的蓝天、明媚的阳光、新鲜的空气,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资源和空间。只有懂得感恩自然,才能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1.3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
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也是一种责任,知恩图报,有恩必报,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没有感恩意识,就丧失了做人的起码道德,感恩师长、朋友是立德之本。能感恩社会与祖国也是人性的最耀眼的光芒。
2 中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及其原因探究
2.1 父母与子女“双独生代”——影响道德培育的家庭因素
现在的中学生都是90年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从小生活条件优越,被父辈祖辈百般呵护,于是慢慢形成“唯我独尊”的自私心理。而他们的父母有的也是独生子女,在他们的人生观里,“我”也永远是第一位的,其他人为“我”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对他人的感受、恩情表现出来的只有淡漠。这种情形也势必会影响90后的子女们。
2.2 经济建设重视,主流文化缺位——导致道德缺失的社会因素
随着人们精神生活领域不断扩大,各种媒体、网络给中学生提供的思考问题的参照与过去也大不相同,其中污点文化大行其道,主流文化严重缺位。如那些过多过滥的负面的新闻报道,会给中学生的心灵上造成很大的污染,他们会觉得“优秀传统是老古董了,无价值了”。而那些正面的主流教导却寥若晨星,如每年一次的“感动中国”。此外,社会上各种腐败之风、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潮,不断侵袭与冲击中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的辨别能力受到极大影响。
2.3 功利教育体制下的“半成品”——忽视品德形成的教育因素
现在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承受着高考指挥棒和社会就业的压力,在“上学就是为了考大学”“考大学就是为了好就业”的功利心态的促使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过多看重学业成绩,忽视学生品德教育。在这种极端功利心态左右下,形成“智”和“德”脱离,“人”和“才”脱节,教育缺失。中学生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情缺乏感受,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这样长大的孩子,没有机会学会为他人着想、去关心他人,也就不具备感恩之心。
3 实施感恩教育的3个层面
3.1 从认识层面培养学生知恩于心
如陆慕高级中学每年都把三八妇女节所在的周定为感恩文化周,在活动中,以班级为单位召开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主题班会,让学生去了解自己父母的生日、家庭收入及自己花费占家庭支出比例等,从而去感受父母十几年来一心一意地呵护自己有多么的艰辛和不容易。用《烛光里的妈妈》《白发亲娘》等爱的旋律让学生逐渐感受到父母给予孩子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支持,在精神上、情感上父母也是不求回报地付出,最终让学生认识到:父母的笑容是孩子一生中最大的幸福,父母的健康是孩子一辈子最大的愿望。还用感恩诗歌朗诵会、感恩文化故事会、观看有关感恩的电影、电视,邀请家长召开别开生面的“感恩主题班会”等,以激发学生知恩于心。
3.2 从情感层面陶冶学生感恩于情
如在感恩文化周里,组织学生以校园为场所,大胆向老师、父母、同学等表白感恩之情,营造丰富多彩的感恩氛围。在学校的倡议下,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出各种饱含自己真情的精美感恩卡,并郑重地写上各种表达感恩的话语,再把这些五彩斑斓的感恩卡拍成照片,张贴在美丽的校园。在这样的氛围中,学校也向全体师生写感谢信,感谢教师的辛勤工作,感谢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等,整个校园到处充满浓浓的感恩之情,师生的心灵在此时得到升华。
3.3 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报恩于行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积极打造校园感恩文化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让学生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教育学生要知恩图报,又要施恩不图报。要求教师注意言传身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中。
4 成效与启示
2011年5月27日的“爱满相城,情暖校园,感恩颁奖典礼活动”是学校深入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的一次感恩实践展示,是学校弘扬传统美德、打造感恩文化、构建和谐校园的见证,活动撼动人心,影响深远。由于依托学生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感恩情感来实践内化,坚持目的性、實践性、整体性的原则,使活动的思想性、针对性和实践性得到有机融合,激起学生知恩、感恩、报恩的情感浪花。
感恩教育开展以来的主要启示:1)要紧紧把握二种实践主线(即生活体验实践、社会经历实践)主导感恩教育;2)要认真创设“三种情境”(即创设知恩情境、创设感恩情境、抓好榜样作用)激发学生的知恩、感恩、报恩的情感;3)恰当运用“四种策略”(即通情达理策略,情感化活动策略,共鸣策略,道德情感与认知、行为整合策略)来提升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感恩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社会工程,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全力构建。怀着感恩的心来感悟生活,感激父母,感激朋友,感谢祖国,感谢人民,感慨人生,人们将收获一个个美丽的春天。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陆慕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