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创者亨利·特伦格罗斯
海上救生火箭的历史可追溯到1807年12月29日。那天,大西洋上狂风怒吼,波涛汹涌。英国皇家海军的一艘装有大炮的木质战舰“埃恩森号”, 被风刮到英伦岛最西端的彭赞斯角,在离海岸100多米处搁浅了。这一带沿岸到处林立着花岗岩峭壁,海底也布满了高低不平的岩石。战舰随着波浪颠簸着,船壳很快就被海底岩石撞破,船身倾斜,士兵水手乱作一团,纷纷跳海逃生。但船上只携带2只小型救生船,无法容纳众多的逃难者,致使100多人在那次悲剧中丧生。站在沿岸峭壁上的人们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埃恩森号”渐渐沉没。
在观看的人群中,有一个刚30出头的年青人,他就是救生火箭的首创者亨利·特伦格罗斯。“埃恩森号”沉没的惨景时时刺激着亨利的心。他简直不敢相信在离岸这么近的地方,竟然有100多人在众目睽睽之下丧生。难道在峭壁林立的海岸,在岸上无法派出救生船的情况下,就没有别的营救方法吗?
亨利陷入苦苦思索,后来他想到如果能从峭壁上把一些绳索抛向“埃恩森号”,不少水手就能沿着绳索爬上岸来,这一定能使不少遇难者绝处逢生。但用什么方法才能把绳索抛到100米以外的船上呢?他想起了200多年前古罗马人使用的方法。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一名叫朱利·内帕斯的罗马航海家就曾试过用一种弹弓,把绳索从一艘船抛到另一艘船上。朱利在航海时发现,把绳索抛向其他船要费很大的劲,而且只能在近距离内操作。因此,他在桅杆上制作了一个很大的弹弓,而绳索的一头系上一个重物,这样弹弓就能把绳索送到相当远的地方。操作熟练后,还能很精确地控制射程。用这种方法很容易使两艘在海上航行的船靠拢,或者让人们凭此从一艘船上走到另一艘船上了。这种方法由罗马传到迦太基后,不少迦太基的海盗船都装上了这种弹弓装置。
亨利的父亲去世之后,他获得了4000英镑的遗产继承权,他决定将这笔钱用来做海上救生的试验经费。他先试验了弹弓,但发现在逆风中光靠弹弓的力量难以把绳索发射到100米之外,于是他又想到了火箭。
当时,英国军界已经开始使用威力较大的火箭。英国皇家军队在与拿破仑的战争中,就是利用火箭的杀伤力,击退了拿破仑军队的进攻。既然如此,这种时髦玩意儿为什么不能用来把绳索发射出去呢?
亨利是位想做就做的人,他立即动手试验。由于他一直严守秘密,没有人知道他的研究方法和过程。后人只知道他耗尽了所得的遗产,最后终于在公众面前演示了他的研究成果。那是一只铁皮做的航海箱,里面放有火箭、火箭发射装置、绳索、软木救生衣、滑轮等物品。公开表演时,火箭成功地从岸上把绳索发射到了100米以外的船上。这就是历史上最早的海上救生火箭。
当然,亨利发明的救生火箭有很多缺点。由于他使用的火箭大多是从市场上买来的,所以在实际使用时命中率较低,往往不能完成任务。
遗憾的是,亨利还来不及改进他的救生火箭,就被病魔夺走了生命。虽然他制作的救生火箭没有被实际运用过,但他的创造发明却启发了后人使救生火箭的改良久盛不衰,并给航海人带来了无穷益处。
1966年10月22日,大英博物馆在纪念亨利时,发射了一枚当年他制造的,保存了146年之久的火箭,结果仍能把绳索抛射到很远的海面上。这表明亨利的功绩是相当伟大的。
专利获得者约翰·丹纳德
亨利研究救生火箭的开拓精神激励了不少后人。1821年,一名叫作约翰·丹纳德的英国人认为,亨利使用的火箭质量太差是导致救生火箭不能实用的主要原因。但他非常崇敬这位开拓者的无私奉献精神,下决心继承死者的遗愿,研制了一种重约5.4千克的新型火箭。
试验证明,这种新型火箭效果非常理想,几次公开表演都博得了各方的好评。1838年,约翰取得了救生火箭的专利权。之后,丹麦海上救生组织大量地购买了约翰制造的海上救生火箭,作为常备的救生工具。
1891年,在约翰去世40年以后,他制作的救生火箭成功地营救了“伊贝克斯号”客轮上的50余名乘客。
经营者亚历山大·卡特
世界上第一个经营救生火箭的人是英国人亚历山大·卡特。亚历山大见约翰研制出来的救生火箭很有实用价值,就开始大量制造和出售,想靠经营救生火箭来赚一大笔钱。
亚历山大首先设立了一个制作工场,并于1840年在伦敦开了一家店铺来出售救生火箭。但当时大多数船主对乘客的安全极不重视,且把利润看得很重,致使亚历山大开办的救生火箭店生意一直很清淡,最后被迫关门。
可以说,亚历山大在生意上是失败的,但他也因此而得到殊荣。在亚历山大于1840年开始经营救生火箭到1852年结束,共计12年,这期间救生火箭一共救出了55名海上遇难者。为此,荷兰王子费雷德里克特颁发给亚历山大一枚银质奖章。此外,亚历山大还得到了法国航海和殖民大臣送来的300法郎奖金,因为他的火箭救出了不少法国籍的水手。
技术革新者斯凯墨里
20世纪初,英国人斯凯墨里对海上救生火箭做了重大改革。其技术革新有两大特点:一是救生火箭发射的是一只特制的小铁锚,铁锚后面系着一条绳索;二是改成反向发射,即救生火箭用于船上,直接向海岸发射。
这样,当在近岸航行时的船只遇到搁浅、触礁等危急情况,船上人员无须等待岸上救援,就能即刻将救生火箭向岸上发射,锚齿抓住岩石后,人们就可以沿着绳索爬上岸了。经过多次试验,人们发现这种救生火箭非常实用。斯凯墨里也因此得到了英国航海学会的金质奖章。
斯凯墨里的救生火箭不仅在20世纪初的远洋船上得到普遍运用,连著名的南极探险家萨克莱登爵士的“耐久号”探险船上,也装备着斯凯墨里的救生火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皇家海军在诺曼底战役中也使用了斯凯墨里的救生火箭,把带绳梯的锚发射出去,钩住岸上的峭壁,让一些突击队员沿着绳梯爬上岩石。
其他国家的救生火箭
除了英国,还有不少其他国家制造过救生火箭。
1858年,俄国彼得堡的火箭学会会长斯塔尼诺夫制造的两节救生火箭,能把绳索发射到更远的地方。普鲁士皇家烟火研究会也制造出了救生火箭,并远销西班牙和土耳其。
到了19世纪末,瑞典海军则装备了本国研制的救生火箭,作为海上救生工具。
1977年,伦敦科学博物馆收到了一位富翁赠送的一批古代医疗仪器。在处理和分类时,工作人员意外地发现在一只木箱内,装有带火药的火箭、火箭发射装置、绳索等物品。究其来历,工作人员最后确认这是一个名叫肯尼汉的美国人在19世纪末制作的救生火箭。这种火箭的特点是,发射装置特别考究,可用三脚架支撑起来,整个箱子十分轻巧,可随身携带。这一发现证明了美国也是较早使用救生火箭的国家之一。
现代新型“救生火箭”
20世纪70年代开始,海上救生火箭所发挥的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今,有些国家仍然把火箭用于海上营救,但其使用方法与过去完全不同了。
营救中心收到海上遇难船只的呼救信号后,立即用火箭将摄像机发射到船只遇难海区的上空,摄像机由降落伞挂在空中摄像,并将所摄的图像即时发回地面营救中心。指挥人员在电视屏幕上可一目了然地看到遇难现场的实况,据此组织和指挥营救。
现代“救生火箭”与卫星海上救难系统相比,其摄像更加清楚和灵活,但对火箭射程以外的遇难船只则鞭长莫及了。
海上救生火箭的历史可追溯到1807年12月29日。那天,大西洋上狂风怒吼,波涛汹涌。英国皇家海军的一艘装有大炮的木质战舰“埃恩森号”, 被风刮到英伦岛最西端的彭赞斯角,在离海岸100多米处搁浅了。这一带沿岸到处林立着花岗岩峭壁,海底也布满了高低不平的岩石。战舰随着波浪颠簸着,船壳很快就被海底岩石撞破,船身倾斜,士兵水手乱作一团,纷纷跳海逃生。但船上只携带2只小型救生船,无法容纳众多的逃难者,致使100多人在那次悲剧中丧生。站在沿岸峭壁上的人们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埃恩森号”渐渐沉没。
在观看的人群中,有一个刚30出头的年青人,他就是救生火箭的首创者亨利·特伦格罗斯。“埃恩森号”沉没的惨景时时刺激着亨利的心。他简直不敢相信在离岸这么近的地方,竟然有100多人在众目睽睽之下丧生。难道在峭壁林立的海岸,在岸上无法派出救生船的情况下,就没有别的营救方法吗?
亨利陷入苦苦思索,后来他想到如果能从峭壁上把一些绳索抛向“埃恩森号”,不少水手就能沿着绳索爬上岸来,这一定能使不少遇难者绝处逢生。但用什么方法才能把绳索抛到100米以外的船上呢?他想起了200多年前古罗马人使用的方法。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一名叫朱利·内帕斯的罗马航海家就曾试过用一种弹弓,把绳索从一艘船抛到另一艘船上。朱利在航海时发现,把绳索抛向其他船要费很大的劲,而且只能在近距离内操作。因此,他在桅杆上制作了一个很大的弹弓,而绳索的一头系上一个重物,这样弹弓就能把绳索送到相当远的地方。操作熟练后,还能很精确地控制射程。用这种方法很容易使两艘在海上航行的船靠拢,或者让人们凭此从一艘船上走到另一艘船上了。这种方法由罗马传到迦太基后,不少迦太基的海盗船都装上了这种弹弓装置。
亨利的父亲去世之后,他获得了4000英镑的遗产继承权,他决定将这笔钱用来做海上救生的试验经费。他先试验了弹弓,但发现在逆风中光靠弹弓的力量难以把绳索发射到100米之外,于是他又想到了火箭。
当时,英国军界已经开始使用威力较大的火箭。英国皇家军队在与拿破仑的战争中,就是利用火箭的杀伤力,击退了拿破仑军队的进攻。既然如此,这种时髦玩意儿为什么不能用来把绳索发射出去呢?
亨利是位想做就做的人,他立即动手试验。由于他一直严守秘密,没有人知道他的研究方法和过程。后人只知道他耗尽了所得的遗产,最后终于在公众面前演示了他的研究成果。那是一只铁皮做的航海箱,里面放有火箭、火箭发射装置、绳索、软木救生衣、滑轮等物品。公开表演时,火箭成功地从岸上把绳索发射到了100米以外的船上。这就是历史上最早的海上救生火箭。
当然,亨利发明的救生火箭有很多缺点。由于他使用的火箭大多是从市场上买来的,所以在实际使用时命中率较低,往往不能完成任务。
遗憾的是,亨利还来不及改进他的救生火箭,就被病魔夺走了生命。虽然他制作的救生火箭没有被实际运用过,但他的创造发明却启发了后人使救生火箭的改良久盛不衰,并给航海人带来了无穷益处。
1966年10月22日,大英博物馆在纪念亨利时,发射了一枚当年他制造的,保存了146年之久的火箭,结果仍能把绳索抛射到很远的海面上。这表明亨利的功绩是相当伟大的。
专利获得者约翰·丹纳德
亨利研究救生火箭的开拓精神激励了不少后人。1821年,一名叫作约翰·丹纳德的英国人认为,亨利使用的火箭质量太差是导致救生火箭不能实用的主要原因。但他非常崇敬这位开拓者的无私奉献精神,下决心继承死者的遗愿,研制了一种重约5.4千克的新型火箭。
试验证明,这种新型火箭效果非常理想,几次公开表演都博得了各方的好评。1838年,约翰取得了救生火箭的专利权。之后,丹麦海上救生组织大量地购买了约翰制造的海上救生火箭,作为常备的救生工具。
1891年,在约翰去世40年以后,他制作的救生火箭成功地营救了“伊贝克斯号”客轮上的50余名乘客。
经营者亚历山大·卡特
世界上第一个经营救生火箭的人是英国人亚历山大·卡特。亚历山大见约翰研制出来的救生火箭很有实用价值,就开始大量制造和出售,想靠经营救生火箭来赚一大笔钱。
亚历山大首先设立了一个制作工场,并于1840年在伦敦开了一家店铺来出售救生火箭。但当时大多数船主对乘客的安全极不重视,且把利润看得很重,致使亚历山大开办的救生火箭店生意一直很清淡,最后被迫关门。
可以说,亚历山大在生意上是失败的,但他也因此而得到殊荣。在亚历山大于1840年开始经营救生火箭到1852年结束,共计12年,这期间救生火箭一共救出了55名海上遇难者。为此,荷兰王子费雷德里克特颁发给亚历山大一枚银质奖章。此外,亚历山大还得到了法国航海和殖民大臣送来的300法郎奖金,因为他的火箭救出了不少法国籍的水手。
技术革新者斯凯墨里
20世纪初,英国人斯凯墨里对海上救生火箭做了重大改革。其技术革新有两大特点:一是救生火箭发射的是一只特制的小铁锚,铁锚后面系着一条绳索;二是改成反向发射,即救生火箭用于船上,直接向海岸发射。
这样,当在近岸航行时的船只遇到搁浅、触礁等危急情况,船上人员无须等待岸上救援,就能即刻将救生火箭向岸上发射,锚齿抓住岩石后,人们就可以沿着绳索爬上岸了。经过多次试验,人们发现这种救生火箭非常实用。斯凯墨里也因此得到了英国航海学会的金质奖章。
斯凯墨里的救生火箭不仅在20世纪初的远洋船上得到普遍运用,连著名的南极探险家萨克莱登爵士的“耐久号”探险船上,也装备着斯凯墨里的救生火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皇家海军在诺曼底战役中也使用了斯凯墨里的救生火箭,把带绳梯的锚发射出去,钩住岸上的峭壁,让一些突击队员沿着绳梯爬上岩石。
其他国家的救生火箭
除了英国,还有不少其他国家制造过救生火箭。
1858年,俄国彼得堡的火箭学会会长斯塔尼诺夫制造的两节救生火箭,能把绳索发射到更远的地方。普鲁士皇家烟火研究会也制造出了救生火箭,并远销西班牙和土耳其。
到了19世纪末,瑞典海军则装备了本国研制的救生火箭,作为海上救生工具。
1977年,伦敦科学博物馆收到了一位富翁赠送的一批古代医疗仪器。在处理和分类时,工作人员意外地发现在一只木箱内,装有带火药的火箭、火箭发射装置、绳索等物品。究其来历,工作人员最后确认这是一个名叫肯尼汉的美国人在19世纪末制作的救生火箭。这种火箭的特点是,发射装置特别考究,可用三脚架支撑起来,整个箱子十分轻巧,可随身携带。这一发现证明了美国也是较早使用救生火箭的国家之一。
现代新型“救生火箭”
20世纪70年代开始,海上救生火箭所发挥的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今,有些国家仍然把火箭用于海上营救,但其使用方法与过去完全不同了。
营救中心收到海上遇难船只的呼救信号后,立即用火箭将摄像机发射到船只遇难海区的上空,摄像机由降落伞挂在空中摄像,并将所摄的图像即时发回地面营救中心。指挥人员在电视屏幕上可一目了然地看到遇难现场的实况,据此组织和指挥营救。
现代“救生火箭”与卫星海上救难系统相比,其摄像更加清楚和灵活,但对火箭射程以外的遇难船只则鞭长莫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