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闻问切,疗愈土地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af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还未来一片绿水青山,让梦想在大地上生根发芽。
  学以致用成土壤医生
  2002年,姜义亮考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这是一门综合研究环境的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四个部分的学科。通过专业课的学习,他对土壤有了新的认知。一次课堂上,老师讲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不仅是地域特色,吃不同地方的粮食对人的长相也会产生影响……”长相不应该由遗传决定吗?吃粮食也有影响?土壤的神秘把姜义亮迷住了。
  “土壤受到污染,庄稼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每次听老师讲课,姜义亮都觉得走进了一个新世界。土壤里的未知,相当于我们对宇宙的未知,姜义亮发现要探索的东西有很多。本科毕业后,姜义亮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土壤作为他研究生阶段的主攻对象,并跟随导师郑粉莉教授,致力于研究我国东北黑土区土壤碳流失造成的影响。
  “当你热爱某一个事物时,便会扎根在它的身体里。”姜义亮说。在读研的三年里,他把对土地的研究变成了兴趣。2009年,姜义亮开始攻读博士,在校期间参与国家和校级科研项目七个,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并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他的学术报告更是多次被评为优秀报告。
  从西北的新疆沙漠戈壁,到陕北的黄土高原,再到东北黑土地,姜义亮考察过我国大量的土地现状。长期与土地打交道,他逐渐切中了土壤的命脉,如盐碱化、风沙化对土壤有着致命影响;严重的重金属、有机物等同样威胁着土壤的健康。“说白了,就是土壤也会生病。”人病了要看医生,土壤生病了,该怎么办?
  2014年,姜义亮即将博士毕业时,他有了新的思考:“土壤很容易生病,但真正从事土壤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极少。如果能像医生一样,通过技术治愈土地,会不会产生更大的价值?”他拒绝了进入科研单位或高校就职,成了土壤医生。
  为土地开药方
  通过向教授、专家学习,再结合国内外治理土壤的经验,姜义亮借鉴医生治病的方法,对土地展开“望闻问切”。“土壤很脆弱,有时候像老人,大多时间更像一个宝宝,感冒发烧几乎是常态。”姜义亮每天做的事情是,全天陪护这个“新生儿”,不断地观察其病情,用手触摸土质,感知病情的变化。
  黑土、青土、红土、黄土、白土……在姜义亮的宿舍里,一张中国土壤分布区域图上贴满了密密麻麻的照片,记录下了他的足迹。他每天都坚持“上门问诊”,反复测量土壤的“身体状况”。时间一长,姜义亮竟然练就出了观察土壤的超凡能力——一看二摸三感知,土壤的水分、肥料的施用量等,他的判断总能和设备的数据分析相差无几。
  “在很多人眼里,博士应该是这样的:戴着高度数近视眼镜,每天不是泡在图书馆里,就是待在实验室里;不是在电脑前分析数据,就是在书桌前看文献、写论文。”姜义亮说,“我和他们一样,也和他们不一样。我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农业创客。”2016 年8月,姜义亮集合四名不同土壤学科的博士,对“土壤改良与修复技术服务”项目进行钻研,并注册成立公司。
  在创业初期,亲朋好友并不支持,认为姜义亮应该到科研单位或国家部门工作,而不是天天和泥土打交道。姜义亮却坚持自己的理想,要用所学知识去改善因环境污染或施肥不当,使土壤出现养分不均导致的“怪病”。每天超过12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他和伙伴们一半时间在农户地里采集样本,一半时间在实验室里检测样本。
  2017年9月,陕西咸阳杨陵区曹新庄村一处生活垃圾堆放点,沤烂的剩菜残羹混杂在污泥之中,远看如沼泽,走近则臭气熏天。姜义亮带着团队,对这片6000立方米的垃圾场进行土壤修复。工作很辛苦,姜义亮总把“救地一命的自豪感,丝毫不亚于救人一命”的话挂在嘴边。
  经过长期摸索,姜义亮和团队最终研发出了“测土配方”和“因地制宜”的综合整治土壤的技术路线。历经一年多,公司的业务范围覆盖了陕西、甘肃、山东和浙江等地,所涉及的业务包括土壤检测、土壤改良、土壤修复以及水土保持等。姜义亮“土医生”的名号迅速传遍了千家万户。
  点土成金的“土医生”
  杨可刚是山西夏县先农达枣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他新买的苗子前两年都好好的,第三年突然就开始烂根,这成了他的心病。听了姜义亮的案例,杨可刚拿着土壤样本,找到了姜义亮。经过检测和会诊,姜义亮确定为过度施肥导致的土传病害,并为他开了一张解决土传病害的药方。
  富东农机合作社负责人范忠说:“原来我们都是盲目地施肥,一亩地施一袋肥料,现在是差多少磷、差多少氮,就用多少,按医生的比例施肥准没问题。”经过他们的救治,甘肃榆中县北部种植的百合,经济效益比上一年提高了38%。通过应用新构土体技术,有效提升了陕西榆林毛乌素沙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保水保肥力,使10万亩风沙土得以利用。在改良后的土壤上种植马铃薯,亩产最高可达8000公斤……从创业之初的艰辛,到如今被很多农户认可,这份事业带来的社会价值感,让姜义亮对未来充满信心。
  很多人问姜义亮:“你的救治手段最终能将土壤救治到什么程度?”每次他都拿起一罐白色的土说:“就像它,可以吃的土。”这是一种通过高温煅烧、研磨、过筛,最终达成的土壤状态。现在被用在一些高档餐厅,作为一种辅助的食材改善食物的口感,价格十分昂贵。“所以,以后不敢随意说穷得吃土了,穷的时候真不一定能吃到土。”大家忍不住调侃。
  2017年7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陕西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时,姜义亮作为代表汇报了其在土壤改良和修復方面的技术成果,提出“将土壤深翻政策与植物修复技术相结合”的思路,李克强对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勉励他继续开展土壤相关技术的研究及推广应用,为国家农业环保做出贡献。
  2018年1月,央视评选出十位2017CCTV中国创业榜样,姜义亮成功入选。在颁奖典礼上,栏目组如此介绍:“他不是医生,却望闻问切;他不劳鞍马,却纵横原野;他守护大地,点土成金;他矢志为农业安全,把好第一道关,让耕者有肥田。”
  目前,姜义亮的公司总营业额达200万元,在谈项目四十余项,已达成签约项目八个。姜义亮说:“我这个土医生没有别的想法,就想还未来一片蓝天绿水,让耕者有肥田。”
其他文献
美国社会活动家伊丽莎白·卡迪斯顿曾说:“自行车是一种能使女性获得力量,并在社会上发挥更大作用的工具。”著名女权运动领袖苏珊·安东尼说:“自行车比其他任何事物都能更彻底地解放女性。”  沒人能想象到,100多年前,女性骑自行车出行也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当时,很多女性身体力行,打破了世俗偏见,形成了中国女子自行车运动,引发的社会风尚变革促进了中国女性思想的进步。据文献记载,首开中国女性骑自行车风尚的人是
期刊
上世纪初,中国时局不定,经济衰败,官僚资本大发国难财。马寅初年近花甲,依然积极抨击时弊,对军阀、政客的拉拢口诛笔伐。他对冯玉祥将军说:“反正我的年纪大了,还怕死吗?国家这样,我什么也不顾虑了,只顾我的良心。”  不避权势,敢于直言  1939年初春,57岁的马寅初就任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作为研究中国战时经济问题的专家,在重庆,他不避权势,敢于直言,轰动一时。  当时,经济学界有一个学术研究团体叫“
期刊
颠覆传统工艺  古老的英国小城斯托克,坐落于节奏分明的曼彻斯特与伯明翰两大工业城市之间,热情的特伦特河依傍而过,这里流传着英国陶瓷史上不可或缺的名字:乔赛亚·韦奇伍德。  1730年7月12日,韦奇伍德出生在博斯勒姆村一个普通的陶工世家。从记事起,他便接触到各种陶器,母亲玛丽特别喜欢在未经烧制的陶泥上画出韦奇伍德的乳名。在韦奇伍德眼里,这一切新鲜而有趣。  韦奇伍德9岁时,父亲去世,他走进家族作坊
期刊
古人云:“两淮盐,天下咸。”盐商之富,以扬州为甚,六下江南的乾隆皇帝面对扬州盐商一夜之间在瘦西湖堆出的白塔,不由感叹:“盐商之财力伟哉。”  天时地利,成就徽商之智  早在公元前486年,扬州就开始建城。扬州地处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点,南临大江,北接黄淮,成为“南北大冲,百货云集”的水陆交通枢纽,是古代水运效能最大的枢纽港之一。我国海盐的主产区正是在淮河盐城一带,扬州邻近最大的海盐产场——江苏境内淮
期刊
他全场飞奔的身影和飘逸的球风,已然定格在人们心里,2018年“世界足球先生”于他而言,实至名归。  难民酒店飞出灰天鹅  1990年冬天,克罗地亚一位研究狼群的动物学家巴勒诺维奇来到韦莱比特山北麓,在一个叫达尔马提亚的小村子里住下来。  房东是祖孙俩,爷爷老卢卡爱喝酒,5岁的孙子小卢卡好踢球。老卢卡感冒了,咳嗽得厉害,赶羊上山的任务就落到了孙子肩上。  瘦小的男孩穿着爷爷的大皮袄,挥舞着小鞭子,羊
期刊
创新是两件事情,一是干别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二是干别人干砸的事情。  “早期我讲过一句话挺热的,说猪站在风口上都会飞,所以大家把小米定为机会主义者,其实或多或少有些误解。”2017年11月12日,在中国版权协会主办的第三期远集坊上,作为主讲嘉宾发言的小米创始人雷军,在介绍小米的创新发展时,笑着“纠正”自己曾经的语录称,“大家看到的是风口,我说的其实是猪,即如果我们有当猪的心态,就不会输掉市场。”  
期刊
旅行教会孩子淡定  “我小时候是一个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那时感觉一点也不幸福。”廖晓柯说。当时,当医生的妈妈很忙碌,很少有时间陪伴他;而爸爸十分严厉,动不动就揍他一顿,让他心生畏惧,从不敢与爸爸亲近。廖晓柯深有感触地说:“直到现在,我从没拥抱过爸爸妈妈。虽然我们彼此相爱,但缺乏亲密情感互动的亲子关系一旦形成模式,长大后就很难更改和逾越,我始终不习惯向他们表达亲密的爱。”  2006年,而立之年的廖
期刊
“即便在歧视和仇恨面前,也要用一颗坦诚挚爱的心去回应。”  一位优秀的黑人小伙跟着白人女友回家,却成了祭桌上的试验品,被绑架、催眠、换脑,最终九死一生,逃脱恶魔杀人营。这些一再反转带来的恐怖气氛,是一部分人最独特的体验,他们永远像个外来者,被隔离在白人群体之外。这是口碑炸裂、好评如潮的低成本电影《逃出夺命镇》的主要内容。导演乔丹·皮尔以惊悚电影的方式来描写种族歧视,这部他执导的处女作收获1亿多美元
期刊
“要做就做世界第一,做中国第一也会被别人替代!”  他在硅谷从事半导体行业二十多年,专注于等离子体刻蚀设备的研发,个人拥有60多项专利,一度做到美国应用材料公司副总裁。功成名就之后,他出人意料地选择回国,只因当年一句誓言,“学成只为他日归来,报效祖国!”他,就是中微半导体设备公司董事长兼CEO尹志尧。  硅谷最有成就的华人之一  尹志尧出生在北京,大学毕业后在甘肃兰州炼油厂和中科院系统工作了近十年
期刊
“白发童心系风扬,柔情灿漫乐翱翔;九霄云端知路远,初衷难忘杏花香。”这首诗说的是风筝艺术表演者——美籍华人余永兴和妻子的故事。半个世纪前,风筝为媒,余永兴与美国姑娘克里斯蒂娜相识相知,从此,这对夫妻在风筝的牵引下谱写了不同寻常的爱的乐章。  风筝牵来的红绳  余永兴出生于香港,自小喜欢放风筝和制作风筝。1965年,余永兴随兄长移民到美国波士顿从事家具行业。工作之余,他的爱好是将脑海中构想的风筝模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