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颠覆传统工艺
古老的英国小城斯托克,坐落于节奏分明的曼彻斯特与伯明翰两大工业城市之间,热情的特伦特河依傍而过,这里流传着英国陶瓷史上不可或缺的名字:乔赛亚·韦奇伍德。
1730年7月12日,韦奇伍德出生在博斯勒姆村一个普通的陶工世家。从记事起,他便接触到各种陶器,母亲玛丽特别喜欢在未经烧制的陶泥上画出韦奇伍德的乳名。在韦奇伍德眼里,这一切新鲜而有趣。
韦奇伍德9岁时,父亲去世,他走进家族作坊,成为长兄托马斯的拉坯工。韦奇伍德稚嫩的双手磨出老茧,高强度的劳作折磨着他。11岁时,韦奇伍德罹患天花,后来被迫做了截肢手术。告别陶器制造专用的脚踏板,韦奇伍德转而研究陶瓷设计工艺,有时通过烧制刀柄、勺子等揣摩陶瓷工序,残缺的身体反而令他多了一份非比寻常的审慎与洞察力。
1759年,韦奇伍德建立陶瓷制造厂。韦奇伍德听从妻子的建议,在工厂附近修筑花园,里面的藤蔓和玫瑰萦绕而生。他的工厂有计时系统,工人们必須按时上下班,完工后可以洗手、洗脸、换衣服……从某种意义上,这简直颠覆了从前博斯勒姆村忙碌不堪的劳作习俗。
探寻艺术法则
像其他陶瓷厂一样,韦奇伍德的工厂先期生产盐釉、玛瑙釉与玳瑁釉为主的生活类炻器。这类圆厚的炻器色彩比较单一,透明度也稍差,他立志一定要创新。
商人托马斯·本特利与韦奇伍德在利物浦一见如故。本特利提供一笔专项资金支持韦奇伍德宏大的陶瓷梦。选土、上釉、抛光……韦奇伍德不厌其烦地尝试。不久,他果真找到一种奇特的陶土:用它制作的黑色坯体进入炉膛烧制后变白,而变化的源头赖于其内部的二氧化硅成分。韦奇伍德又惊又喜,一番思考后,他决定把二氧化硅掺杂在司空见惯的红色陶土里使用,烧制以后的陶瓷坯体呈现出温和的白色,接下来覆盖上一层透明的釉彩,极具视觉美感的米色陶瓷就此诞生。
1763年,韦奇伍德将一套米色细陶餐具赠送给国王乔治三世的王后夏洛特。雅致的色彩,大方的款式,朴实的质地……新古典主义风格令挑剔的王后爱不释手。后来,陆续有人拿出自己毕生珍藏的古代器具交由韦奇伍德仿制。韦奇伍德不负众望,每次都能做出惟妙惟肖的复制品。
创造性的临摹日复一日,韦奇伍德逐渐发现一种特殊炻器,它黝黑暗淡,却能与钢铁碰撞出足够耀眼的火花,所以通过抛光完全焕然一新。韦奇伍德运用这种炻器追溯几百年前艺术大师们的创作境界。1774年在伦敦圣詹姆斯广场附近的约克街开设第一家瓷器展厅以后,韦奇伍德先后在巴斯、都柏林等地开设瓷器展厅与专卖店,吸引了庞大的女性消费群体。
美名永流传
真正的艺术绝不被时空所局限。1771年,韦奇伍德将瓷器邮寄给数千名德国上层人士,对方可以付费留下瓷器,也可以将其退回。这种独树一帜的体验式服务,让人们记住了韦奇伍德的名字。
1774年,韦奇伍德接受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订单,为其制作一组米色陶瓷餐具。他仔细琢磨,反复构思,最终,一千多幅英国风景图以最巧妙的中国工笔形式在半透明的瓷器上大放光彩。
与此同时,工业革命来临,机械化生产方式极大提高了陶瓷的生产效率。1783年,韦奇伍德陶瓷的风格已经影响了欧洲各大瓷器制造商。
清代乾隆皇帝80岁大寿时,英国乔治·马戛尔尼伯爵率领的使团奉上装有乔治三世书信的金匣子、两块镶钻的珐琅手表等,颇具民族特色的韦奇伍德花瓶也漂洋过海来到了东方。
可以说,韦奇伍德是一位敏锐的经营者,更是一位高尚的艺术家。他打造的韦奇伍德陶瓷完美平衡了艺术与生活,他也赢得“英国陶瓷之父”的美名。沧海桑田,今天,斯托克的玮致活(Wedgwood)陶瓷厂风韵盎然,年轻的革新者们正听着摇滚乐在瓷器上镌刻时光,间或休息时吃些糕点,喝口咖啡,然后情不自禁地端详瓷盘与瓷杯上的韦奇伍德标志。时光静谧,安然如水。
编辑 王若宇 2184688888@qq.com
古老的英国小城斯托克,坐落于节奏分明的曼彻斯特与伯明翰两大工业城市之间,热情的特伦特河依傍而过,这里流传着英国陶瓷史上不可或缺的名字:乔赛亚·韦奇伍德。
1730年7月12日,韦奇伍德出生在博斯勒姆村一个普通的陶工世家。从记事起,他便接触到各种陶器,母亲玛丽特别喜欢在未经烧制的陶泥上画出韦奇伍德的乳名。在韦奇伍德眼里,这一切新鲜而有趣。
韦奇伍德9岁时,父亲去世,他走进家族作坊,成为长兄托马斯的拉坯工。韦奇伍德稚嫩的双手磨出老茧,高强度的劳作折磨着他。11岁时,韦奇伍德罹患天花,后来被迫做了截肢手术。告别陶器制造专用的脚踏板,韦奇伍德转而研究陶瓷设计工艺,有时通过烧制刀柄、勺子等揣摩陶瓷工序,残缺的身体反而令他多了一份非比寻常的审慎与洞察力。
1759年,韦奇伍德建立陶瓷制造厂。韦奇伍德听从妻子的建议,在工厂附近修筑花园,里面的藤蔓和玫瑰萦绕而生。他的工厂有计时系统,工人们必須按时上下班,完工后可以洗手、洗脸、换衣服……从某种意义上,这简直颠覆了从前博斯勒姆村忙碌不堪的劳作习俗。
探寻艺术法则
像其他陶瓷厂一样,韦奇伍德的工厂先期生产盐釉、玛瑙釉与玳瑁釉为主的生活类炻器。这类圆厚的炻器色彩比较单一,透明度也稍差,他立志一定要创新。
商人托马斯·本特利与韦奇伍德在利物浦一见如故。本特利提供一笔专项资金支持韦奇伍德宏大的陶瓷梦。选土、上釉、抛光……韦奇伍德不厌其烦地尝试。不久,他果真找到一种奇特的陶土:用它制作的黑色坯体进入炉膛烧制后变白,而变化的源头赖于其内部的二氧化硅成分。韦奇伍德又惊又喜,一番思考后,他决定把二氧化硅掺杂在司空见惯的红色陶土里使用,烧制以后的陶瓷坯体呈现出温和的白色,接下来覆盖上一层透明的釉彩,极具视觉美感的米色陶瓷就此诞生。
1763年,韦奇伍德将一套米色细陶餐具赠送给国王乔治三世的王后夏洛特。雅致的色彩,大方的款式,朴实的质地……新古典主义风格令挑剔的王后爱不释手。后来,陆续有人拿出自己毕生珍藏的古代器具交由韦奇伍德仿制。韦奇伍德不负众望,每次都能做出惟妙惟肖的复制品。
创造性的临摹日复一日,韦奇伍德逐渐发现一种特殊炻器,它黝黑暗淡,却能与钢铁碰撞出足够耀眼的火花,所以通过抛光完全焕然一新。韦奇伍德运用这种炻器追溯几百年前艺术大师们的创作境界。1774年在伦敦圣詹姆斯广场附近的约克街开设第一家瓷器展厅以后,韦奇伍德先后在巴斯、都柏林等地开设瓷器展厅与专卖店,吸引了庞大的女性消费群体。
美名永流传
真正的艺术绝不被时空所局限。1771年,韦奇伍德将瓷器邮寄给数千名德国上层人士,对方可以付费留下瓷器,也可以将其退回。这种独树一帜的体验式服务,让人们记住了韦奇伍德的名字。
1774年,韦奇伍德接受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订单,为其制作一组米色陶瓷餐具。他仔细琢磨,反复构思,最终,一千多幅英国风景图以最巧妙的中国工笔形式在半透明的瓷器上大放光彩。
与此同时,工业革命来临,机械化生产方式极大提高了陶瓷的生产效率。1783年,韦奇伍德陶瓷的风格已经影响了欧洲各大瓷器制造商。
清代乾隆皇帝80岁大寿时,英国乔治·马戛尔尼伯爵率领的使团奉上装有乔治三世书信的金匣子、两块镶钻的珐琅手表等,颇具民族特色的韦奇伍德花瓶也漂洋过海来到了东方。
可以说,韦奇伍德是一位敏锐的经营者,更是一位高尚的艺术家。他打造的韦奇伍德陶瓷完美平衡了艺术与生活,他也赢得“英国陶瓷之父”的美名。沧海桑田,今天,斯托克的玮致活(Wedgwood)陶瓷厂风韵盎然,年轻的革新者们正听着摇滚乐在瓷器上镌刻时光,间或休息时吃些糕点,喝口咖啡,然后情不自禁地端详瓷盘与瓷杯上的韦奇伍德标志。时光静谧,安然如水。
编辑 王若宇 21846888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