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方:家国情深诗兴浓

来源 :杰出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ye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闽南一个名叫埔仔的偏僻小村庄是我的故乡,环抱着她的是起伏连绵的青翠的山峦……故乡也有清清的小河,翠绿的山岗,碧波荡漾的鱼塘……”作家戴方,曾经在他的笔下展示了一个令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事实上,当若干年后的他,站在香江之畔,眼望那万家灯火的时候,又怎能不想起那令自己牵挂的故乡?
  文,是心的流淌;诗,是情之所发。戴方的心里,始终都有那深深的家国情怀,因此不论走在哪里,不论在人生的旅途中经历多少跌宕起伏,他都能够始终以坚韧的努力,校正命运的车轮——从儒商到作家,从作家到社会活动家,一次又一次的“变身”,无数次奇迹似地完美转场,却恰恰勾勒出一个最完整的戴方,让人们在变化中,感悟到他那永远不变的“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胸怀天下、对国家和人民抱负责任”的深深的家国情怀。
  
  坎坷中奋进
  
  中国的知识分子,承载着儒家文化的基因,一代又一代的儒生,走过的是一个苦难的历程,因此,他们是时代的主角。而对于主角戴方来说,环境的因素和生活的困苦,注定他要走过一段不平坦的历程。戴方出生在福建省南安市一个名叫“埔仔”的小村庄里,他出生时,由于祖父经营的小杂货铺早已破产,家道也随之早已衰落。为了养家糊口,父亲随着祖父漂洋过海,在印度尼西亚的干那底经商谋生。而戴方,在这个环抱着起伏连绵的青翠山峦的地方,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回忆起过往,戴方深情地说:“我有今天,都是家乡人的帮助,所以我对家乡很感激。”少年时的戴方,因为生活穷困,几度失学。而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是村里一位好心的婆婆——九婶,将自己仅有的一块番薯送给他吃,令他没齿难忘。但即便生活困苦,戴方仍然在艰苦的环境下,学习到了丰富的文化知识。
  1950年,戴方15岁。他告别了故乡,前往南洋投靠在印度尼西亚经商的父亲。但到了印度尼西亚后,戴方却并没有跟随父亲学习经商,而是继续追求着自己的学业。幸而父亲在这件事情的态度上是支持的,于是,戴方又一次告别自己的父亲,踏上求学之路,来到了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的巴城中学。
  巴城中学是印度尼西亚一间十分著名的华人爱国学校,全面实行华文教育,吸引了不少华裔的学子,而对于素有爱国情感和强烈求知欲的戴方来说,更是有着莫大的吸引力。自幼好学的戴方,十分珍惜这次机会,在巴城中学勤勉苦读,文化知识越来越丰富,而思想也在爱国的教育下愈趋成熟,爱国情感益发浓烈。
  他言:“以前读到历史,知道国家被人欺负,但是没有切身的体会。但到了印度尼西亚,我才觉得我们的国家一定要强,人们一定要富,否则就会被欺负。”因此,他发起成立了同学会,把外地来雅加达求学的华人学生们都组织到一起,开展一些课余文化活动。此时,戴方的领导才能崭露头角,他被选为苏拉威西旅椰同学会的执行委员会主席,开始参与到文艺节目的排练负责工作中,1955年先后在印度尼西亚三个城市望加锡、俄伦打落、万雅佬组织公演,宣扬中华文化艺术,反响极为热烈。
  戴方回忆说:“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初期许多华人看我们的节目,看到泪流满面。”演出受到了华侨们的热烈欢迎,但即便如此,本着发起成立同学会的初衷,戴方仍然是坚持义演,演出费用包括排练的费用都是自费,而募集到的资金,则全部捐给了当地华校,支持教育事业。
  而在此期间,热情似火的戴方,开始在雅加达有影响力的进步媒体——《生活报》的文艺版,公开发表自己的文学作品。《怀念》、《车灯》等诗篇,热情歌颂伟大的祖国,赞美印华青年的火热青春与纯洁的友谊。虽然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戴方顶着来自当地的压力,但是他诗歌的种子渐渐萌芽。
  此时,戴方已然成长为一个有抱负的热血青年,他的心向着祖国。
  
  笔露深情
  
  戴方本名戴培贤,多年来笔耕不辍,一直以笔名“戴方”发表文学作品,日子久了,读者和身边的朋友们便都习惯性地称呼他为戴方。但在印度尼西亚求学期间,爱国观念逐渐强烈的戴方,囿于时局,在发表爱国诗篇的时候,却也用过诸如新贤、戴露、望连等笔名。
  戴方的一生,无不充满着精彩,他的人生中每一次转折,都在促使着他命运的车轮朝往最精彩的轨迹。1960年,在印度尼西亚生活了十年的戴方,毅然放弃了印度尼西亚富裕的物质生活,投向了祖国的怀抱,决心献身祖国的建设事业。
  其实早在1956年,学业有成的戴方便有意回国,但父亲苦苦挽留,知道他无志于生意,便由他留在椰城,担任教师的工作。戴方体谅父亲的心情,在印度尼西亚一边教学,一边留意祖国的动向。1960年是祖国建国以来困难的时刻,父亲再也留不住他,终于同意他回国。来到北京后,由于在印度尼西亚四年的教学经历,戴方轻易考取了北京师范学院,今日的首都师范大学,在学海里继续遨游。
  大学求学期间,戴方再造佳话。刚读完大二的戴方在学院食堂和分配在天津工作的刘瑞利小姐举行了隆重而幸福的婚礼,成为一时美谈。而在毕业之后,本来分配到北京执教的戴方,考虑到家庭的因素,申请前往天津工作。当时工作上的调动是十分困难的,原则上是不可以调动,但最终全校的学生只有戴方一个人分配到天津,从而可以照顾好自己的家。
  在天津执教,戴方施教独特,很有学生缘。当时,他任教的南海路中学是一间新学校,学生在班上闹得凶,女老师上课经常会流着眼泪出来。而戴方所教的班级,却是学校最调皮捣蛋的一个班。但作为班主任,戴方虽然也有批评学生,但从来不点名,给足学生的面子,充分照顾好他们的自尊心。他经常苦口婆心地告诉学生,不好好读书,将来得不到知识,损失的是你们自己。而对于那些特别调皮捣蛋的,他都是叫到办公室单独教育,去家访时,也从不向学生家长告状,因为他担心家长碍于面子打骂学生。
  正是因为对学生处处关爱,真心地关心学生,在文革期间,戴方也受到了“学生”的保护,未受冲击免于挨斗。当时处于风暴中的戴方浑然不知,但事后想起,回想起当时的局势,也是不免阵阵后怕,却又是有许多庆幸。
  当时从印度尼西亚回国的时候,戴方本打算一心一意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回国时拿了单程护照。然而“文革”之时学校停课,工厂停工,他深感个人力量微不足道,更感壮志难酬,于是在1973年避走香港。从此,戴方开始在一个语言不通的陌生环境里,开始在香港这个动感之都,体味人生百味,五味陈杂。
  由于语言不通,戴方婉拒了朋友推荐的教学工作,开始从最基层做起,步步打拚。他曾经在工厂车间一干就是12个小时的重活;曾经利用从图书馆借来的会计书通宵恶补,谋得一个会计的职务;也曾做过首饰推销员……而最终,历经各行各业,尝遍酸甜苦辣之后,戴方开创了自己的事业。
  虽然涉足商海,但他身上文人的儒雅和澹泊,却又使得他在谈笑之间,尽显风趣幽默,平易近人,不失为一代儒商。但在洗尽铅华后,戴方却将写作当成了自己最终的事业。他把绿荫撑在“文化沙漠”,为香港文学的繁荣而献身。他着书立说,将素有文化沙漠之称的香港正名为《香港——文学的伊甸园》。
  当此时,戴方诗兴勃发,笔露深情。
  
  胸怀责任,奉献社会
  
  历经生活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在香港这个动感之都,在历经生活坎坷的时候,戴方没有让物和欲冲击自己的双眼和心灵,而是让文字不断诠释着自己对生活的热情。
  在文学阵地上一路行走,戴方收获了累累硕果,先后着成《香港——文学的伊甸园》、《心的放歌》、《戴培贤诗文选》等著作。他笔下的文字,如美妙动人的乐章——《故乡》中一句“静听蛙鸣虫叫”,意境隽永,引人入胜,共鸣起读者们心中深藏的淡淡的乡愁。
  1998年,戴方的名字被收录于《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大型辞书中,他的生平和著作被收录于《一九九七年香港文学年鉴》、《中华当代名人辞典》、《当代科教优秀论文选集》、《香港文学简史》、《台港澳海外华文作家辞典》、《南安年鉴》、《永载中华》、《海西骄子慈善行——港澳篇》等辞着。
  戴方热爱文学,又把文学由兴趣打造成了自己的事业。他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而他对生活的热爱和深深的家国情怀,使得他所展示出来的人生轨迹,精彩纷呈,色彩斑斓,如同美丽的人生画卷。他言:“我们做老百姓的要为国家想想,也要为市民想想。国家发展,老百姓生活稳定,日子就会一天天好起来。我本来写文章都是在文学期刊发表,但现在我的文章多数是在社团的会讯和会刊上发布,因为我觉得社团宣传工作很重要。”
  文章就是一种责任,而不仅仅是风花雪月,多愁善感。当此时,进入到这个境界的戴方,已经由一名作家,蜕变成为了一名受人尊敬的社会活动家。戴方开始用自己的笔,写下对社会所背负的责任和对国家深深的情怀。在会刊上写文章,他用文字引起人们的共鸣,感染更多的人投入到服务社会的步伐。
  除了文字,戴方更是切身地履行爱国爱港爱乡的宣言,行走在服务社会的道路上,担任着香港中华文化总会副理事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香港总会理事、香港文化促进协会副监事长、香港作家联会理事、香港作家协会永久会员、福建旅港戴氏宗亲会创会会长、香港南安公会名誉会长、香港侨界社团联合会会董兼会讯总编辑、天津市海外联谊会理事、首都师范大学旅港校友会监事长、南安市侨联顾问、梅山镇侨联名誉主席、琉瑭中心小学校董会永远荣誉董事长等诸多社会职务。
  早在1987年之时,戴方四方奔走,发起成立琉瑭校友会,1994年发起成立福建旅港戴氏宗亲会、世界戴氏宗亲总会,希望发扬宗亲文化,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他历任世界戴氏宗亲总会副理事长、秘书长、谘询顾问,为了美好的家园,戴方殚精竭虑,内地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2000年,戴方与海内外琉瑭戴氏宗亲共同举办有1600多人参加的世界戴氏恳亲会,先后参与发动宗亲、乡亲捐资帮助家乡数间学校扩建,及建设琉瑭大桥,帮助解决人们生活中的切实困难。
  他为祖国、为家乡、为香港社会所做的一切工作,受到人们的认同和赞誉,让他甚感喜慰。他又几次应邀参加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庆招待会,出席中联办在港举行的新春酒会,在参加访京团中,有幸见到和受到多位党和国家、有些省和市领导的亲切会见,更使他深受鼓舞和欣慰!
  如今,戴方年逾古稀,但身体和精神面貌良好。戴方对生活乐观的态度,令他身体健朗,使得他神采奕奕,风度翩翩。事实上,戴方一直都有一颗向上积极乐观的心,因此,他成为儒商,又成为作家,但更多的时候,他却是心繋家乡,以一颗爱国爱港之心和深深的家国情怀活跃在服务社会道路上的香江名流、社会活动家。
  
  【人物简介】
  戴方先生,又名戴培贤,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现担任香港中华文化总会副理事长、香港文化促进协会副监事长、中国高等院校香港校友会联合会副监事长兼会讯编委、香港作家联会理事、香港厦门联谊总会副秘书长兼会刊副总编辑、香港福建社团联会宣传部委员、福建旅港戴氏宗亲会创会会长、世界戴氏宗亲总会谘询顾问、香港南安公会名誉会长兼会刊顾问、天津市海外联谊会理事、首都师范大学旅港校友会监事长、南安市侨联顾问、梅山镇侨联名誉主席、琉瑭中心小学校董会永远荣誉董事长等诸多社会职务,着有《香港——文学的伊甸园》、《心的放歌》、《戴培贤诗文选》等著作,并为《中华当代名人辞典》副主编。
其他文献
一幅幅书画,一本本杂志,一方方篆刻……所有这些,都不足涵盖和证明这位才华横溢艺术家的成就。他是穿梭于珠海、澳门之间的篆刻名家。2006年他被推荐为中国书法篆刻的最高殿堂——西泠印社,成为有史以来珠海和梅州市第一个西泠印社社员。2008年,他应国际奥委会的邀请,成为2008北京奥林匹克美术大会全球二百多位特邀艺术家之一,其作品中国画《北京奥运》被奥林匹克艺术中心永远荣誉收藏。他就是珠海印社的创始人,
期刊
位于上环,有过百年历史的高升街一带是全香港药材批发中心的集中地,这条街道,东连皇后街,西接德辅道西,由于地点近上环南北行,药材商于南北行地段饱和后,纷纷把商行移至高升街发展。因此,高升街也称为“药材街”。街上的店铺货品非常集中、信誉可靠、货真价实,吸引了区内、区外,以及各地旅客都慕名而来。  高升街一带林立不少历史悠久具信誉的店铺,例如长泰行、新立贸易公司、曾福记药行、润丰参茸、恒兴行、合益号海味
期刊
在“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的时代里,梁学濂先生无疑是活跃于会计业界中的翘楚。在他领航下的大信梁学濂(香港)会计师事务已稳健地走过了四十载不凡历程。而这位终日和数字打交道者,却以提供关怀和不局限于数字而富创意的服务为使命,在业界中树起一面鲜明的旗帜。在秉承诚信理念的同时,更是锺爱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会计生涯平淡精彩    让时光回溯到1958年,梁学濂先生中学毕业后开始投身会计行业,他先在本
期刊
1.2010十大新粤商出炉    备受瞩目的“2010年十大新粤商”名单正式出炉。经专业评委的严格评审,并参考大众投票,十大新粤商分别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长隆集团、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百货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富力地产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网易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广东格兰仕集团有限公司、真功夫快餐连锁店、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为这十家企业颁奖。
期刊
在澳门,哪一类人的爱国情怀最为直接,最为强烈?归侨,因为他们早年远离故土,客居他乡,家即国,家国一体;什么样的人生最有价值?奋斗兼奉献的人生,唯有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结合起来,自我的人生才趋于完美;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最让人心驰神往?潇洒从容之生活,潇洒意味着“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容,寓意着写意生活,道法自然。  显然在澳门,同时具备以上几点的人,并不鲜见,澳门归侨总会副理事长卢世青先生即为其
期刊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温悦球先生出生并成长于风光优美、历史悠久、人文深厚的新界西贡。这里的山山水水培育了他对乡土的热爱,这里的文化和历史传统也使他对香港、祖国一往情深。多年来,温悦球先生以新界社团联会为依托,一步一个脚印,长期从事爱国社团及地区议会工作,具丰富的参政议政经验,受到了各界人士的高度认可。温悦球先生走过的路,就是一位无私奉献、真诚为香港的光荣之道。    扎根西贡,积极参政议政
期刊
在世界著名海港、世界性的航运与物流中心之一的香港,李福全先生可谓占尽天时、地利的优势。在竞争激烈、迅猛发展的物流业界中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在空运与海运中,他牢牢把握行业的走向,并引领公司走向成功。作为华洋航运董事总经理,李福全先生有着独特的管理理念,在事业成功之后,他更是致力于将这种理念推广,并热心引领行业成长,创立营商友导协进会为该会主席, 更被推选为香港航运物流协会(HKSTLA)的副主席,
期刊
八旬长者:回望沧桑岁月    眼前的彭洪赛先生,虽年过八旬,但仍然显得精神、身体硬朗。他对我们娓娓而谈,道出了他阅历丰富而不凡的一生,和他的交谈十分自然、亲切,他的言谈闪烁着智慧,让笔者感受到彭洪赛先生的长者风范和人格魅力。  彭洪赛先生祖籍广东省中山,一九二九年出生于香港,抗日战争时期,香港沦陷之时他回到家乡中山躲避。由于对珠三角一带很熟悉,他清晰地回忆:“旧社会的广州,包括爱群大酒店在内,一共
期刊
在姚健池先生的名片上,印着十多项企业职衔与近三十项社会职务。这卡片,浓缩的是他事业的版图,折射的是他作为一位企业家对于社会的责任与担当。游刃于信息、房地产、水泥、教育等多领域,他始终淡定自若,平衡有道。同时,还尽职尽责地为澳门和国家甘心付出。他是一位真诚无私的志士,以自己的责任心与宽广胸怀将生命吟唱,铸成一曲《爱的奉献》。    运筹帷幄以诚立业    身兼VERTEX国际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
期刊
【人物简介】   符树柏先生,祖籍海南,新华社资深记者,社会活动家,优秀出版人。毕业于中国新闻学院新闻专业,1974年调入新华社广东分社任记者,获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立功证书;1988年到1990年被派驻香港任观佳有限公司总经理;1994年被派驻澳门,及2003年退休后定居澳门,依然以宣传澳门为己任,策划和组织了多次有关澳门历史、现状和发展的大型展览;2006年创办《机遇》杂志并担任社长;2009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