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毛泽东选集》的诞生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dingdeaiqing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6年前的夏天,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岁月,在敌人的经济、军事封锁下,第一版《毛泽东选集》在重重困难中诞生。
  整风运动的学习风气提供了有利的氛围
  1941年至1942年间,中央书记处编辑出版了大型文献集《六大以来》和《六大以前》,前者收录文件500多件,后者近200件。1943年10月,又编辑出版了《两条路线》(上下册)。以上这些文献集的出版,对整风运动中帮助党员干部、理论工作者了解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提供了有力帮助。特别是《六大以来》和《两条路线》这两部文集,收录了毛泽东的文章、讲话及文件上百件,为系统全面编辑出版《毛泽东选集》打下了良好的资料基础。
  随着整风运动的深入进行,1944年1月10日,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提出要在干部中特别是高级干部中“建设正确的思想——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以达到统一党的思想,增强干部党性,巩固党的纪律”。为了贯彻这一指示,晋察冀分局决定编辑出版《毛泽东选集》,由晋察冀日报社社长邓拓任主编。
  实际上第一版《毛泽东选集》出版之前,邓拓及其团队已出版多版毛泽东著作单行本,为正式出版《毛泽东选集》进行了各种准备。1942年7月1日,《晋察冀日报》头版刊出邓拓撰写的社论指出:“中国共产党所以能够领导二十世纪中国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的伟大革命斗争,所以能够成为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全面巩固的广大群众性的坚强有力的布尔什维克党,就因为有了毛泽东主义。”社论号召:“深入学习掌握毛泽东主义,真正灵活地把毛泽东主义的理论与策略,应用到一时一地的每一个具体问题中去。”
  在战时的艰难困苦中编排成书
  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编排印刷过程中的艰难可想而知。当时,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军区和边区政府等领导机关的所在地为河北省阜平县,该县全山区县,属太行山山系,境内地形复杂,条件异常艰苦。作为中共晋察冀边区党委机关报的《晋察冀日报》,在山区办报本已举步维艰,再加上敌人蓄意破坏,更是难以为继。在经济、军事的重重封锁下,物资供应成了最大难题,连印刷用的白纸都难以买到。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节约物资,报社自行造纸印报,省出白纸印《毛泽东选集》。
  為了不出错误,保证印刷质量,从排字、打纸型,到垫铅板、印刷,再到装订,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都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如在校对制度上采取四校及外聘专家校勘相结合的制度;在精装本的印制方面,联合《晋察冀画报》社制作铜版毛泽东像。在当时没有烫金机从而无法印制烫金效果的条件下,邓拓发动群众想出在手搬机下生炭火烤热转盘代替烫金机的办法,印出烫金版《毛泽东选集》精装合订本。
  尽管条件艰苦、困难重重,首版《毛泽东选集》还是于1944年5月(版权页时间)出版了。其中平装本分为5册,小32开,785页,印数2500册,封面所印“毛泽东选集”及卷号为红字,书名页题名及下方“晋察冀日报社编”为黑字,扉页印毛泽东免冠肖像一幅。精装本为合订本,由红缎、蓝缎作书皮,“毛泽东选集”字样为金字印刷,印数同样是2500册。
  系统完整的编排体例
  在当时的环境下,该版《毛泽东选集》在编排上还是比较系统而完整的。在体例上,成书肖像页后面依次是扉页、版权页、编者的话、总目录。在编排上,按照内容共分为五个分卷,共29篇文章,46万多字,第一卷包括《新民主主义论》等5篇著作,为国家与革命问题的论著;第二卷收录《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目前阶段的任务》等11篇,为统一战线问题的论著;第三卷收录《论持久战》等3篇,为战争与军事问题的论著;第四卷收录《论合作社》等3篇,为财政经济问题的论著;第五卷收录《反对党八股》等7篇,为党的建设问题的论著。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版《毛泽东选集》的版权页上,标注的时间为1944年5月,实际上,5月是发稿付排时间。在付排前,临时补充了6月份发表的《同中外记者团的谈话》,但版权页未变更。该版《毛泽东选集》由晋察冀新华书店发行,7月和边区人民正式见面,掀起了一股学习毛泽东著作的热潮。此后,在这个版本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四次增订再版。
  特殊的历史价值和重大的指导意义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时期见证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日渐巩固以及日渐深入人心的过程,以文献出版的形式宣传毛泽东思想是历史的必然。


  从历史文献的角度看,该版《毛泽东选集》所收录的文献比较原始,少有修饰和加工的成分,具有特殊的价值。通过与修改本的比较,可以追寻概念的变化和思想的脉络,从而为进行历史和思想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晋察冀日报史》中,聂荣臻元帅在序言里这样称赞道:“《晋察冀日报》始终不懈地宣传毛泽东思想,不仅在报纸上,还在报社出版的书刊上,不时刊载毛泽东同志的文章和毛泽东思想的记述,并于1944年5月编辑出版了全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五卷本)。”许多中共党史专家认为该版《毛泽东选集》是“一个流传最早、最广的版本”。
  这部《毛泽东选集》的出版,是根据地出版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翻开了毛泽东著作出版史上新的一页,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编辑出版《毛泽东选集》提供了最早的参照蓝本,为系统宣传毛泽东思想作出了重大贡献,对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国革命史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责编:何建娇
其他文献
在都灵国际书展上,有人举办了一次针对知识分子的问卷调查,以了解有多少书籍是这些知识分子所没有读过的。正如调查举办方料想的,问卷的答案五花八门,但似乎所有受访者都能够抛开面子观念,如实回答。因此,我们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有人没有读过普鲁斯特,有人没有读过亚里士多德,还有人没有读过雨果、托尔斯泰或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一位著名的《圣经》学专家甚至承认,自己从未通读过圣托马斯的《神学总论》——事实上,
期刊
“书院就在家门口,一有空闲就去看看,学到了好多知识,是书院让我的日子越来越好。”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金塔镇红光村的陈光菊是当地一个普通的特色林果种植户,家中种植了近6亩的桃树,还开办了一个“巧婆婆农家手工黑醋”作坊,年收入10多万元。  “我能够把桃子种好,把黑醋销售好,书院功不可没。”陈光菊表示,一有空闲,自己就会来书院看书,“桃树的病虫害防治,黑醋制作、销售,我都在书中找到了办法”。  陈光菊口
期刊
1946年3月4日下午,叶挺被中共中央从国民党军统局的监狱里营救出来。在出狱后的第十个小时,他就写了一份入党申请书,这也是他继22年前在莫斯科向中共旅莫支部写过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后,直接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写的第二份入党申请书。他是这样写的:  毛泽东同志转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我已于昨晚出狱。我决心实行我多年的愿望,加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你们的领导之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贡献我的一切。我请求中央
期刊
看到《植物私生活》这个书名,您可能会好奇:植物的“私生活”到底有些什么呢?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我买回了这本书。打开一看才明白,所谓植物的“私生活”,就是指植物身上的超强本领与鲜为人知的秘密。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植物看似默默无闻,但实则充满智慧。历经亿万年的风雨洗礼之后,它们历练出一套与动物完全不一样的生存本领。它们没有眼睛,却知道日出日落,冬去春来;它们没有大脑,却足智多谋,用令人意想不到的办法来
期刊
1  文学它确实是需要天赋的,天赋很重要,可以说是一个决定性的条件,但是天赋是不能教的。另外一部分则由你的生活经验来决定。应该说,文学还是有一部分可以教的东西,这部分就是技术性的东西。比方说,小说的虚构能力,框架和结构,包括语言,那么我至少可以让学生知道,什么语言是好的语言,什么语言是垃圾语言。这种东西我觉得还是可以培养的。  2  作家,起码要有一个虚构的能力。比如,你告诉我你有很多的生活经验,
期刊
《肖申克的救赎》中有一个配角:“老布”,布鲁克斯。他在肖申克监狱中待了几十年,负责管理监狱中的图书馆。后来他被保释,却因为无法融入社会、无力享受自由而绝望自杀。在唏嘘的同时,我也不禁好奇:真实监狱里的图书馆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监狱中的图书馆》这本书,把那个神秘的地方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作者阿维·施泰因贝格做过两年的监狱图书馆管理员,书中所写的一切都取材于他的亲身经历。整本书像一部关于监狱图书
期刊
1  顾毓琇6岁时,就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进了中国最早的新式学堂“俟实学堂”。1915年,13岁的顾毓琇考入清华学校,在这座留美预备学校中学习八年,是梁思成、梁实秋、闻一多、孙立人的同窗好友。  毕业后,顾毓琇赴美留学,进入麻省理工学院(MIT)深造,仅用时三年半,就相继获得了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学位,不仅成为第一位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科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也创造了当时的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的最
期刊
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風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  王曰:“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今子独以为寡人之风,岂有说乎?”宋玉对曰:“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  王曰:“夫风,安生始哉?”宋玉对曰:“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
期刊
在人类浩繁的工具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无疑是书,其余的皆为人体的延伸,诸如显微镜、望远镜是视力的延伸;电话则是语言的延续;犁耙和刀剑则是手臂的延长。而书则完全不同,它是记忆和想象的延伸。  在《凯撒大帝和克雷奥帕特拉》一剧中,萧伯纳曾说亚历山大图书馆是人类记忆的中心。书便是记忆,此外,还是想象力。什么是对往事的追忆?还不是一系列梦幻的总和吗?追忆梦幻和回忆往事之间有些什么差异呢?这便是书的职能。  
期刊
1990年底,一位中国女作家赴日本交流,会场上有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问她:“你从满洲国来?”这句话令她错愕,更感到羞辱。  她来自中国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市北极村。那里属于中国,从来都不是日本人的故乡。  01  一件小事在普通人心中,是一个结。引到作家笔下,就成为一篇旷世大作。  迟子建怀揣着这件事,一直想写点什么,为她土生土长的这片东北土地整理那段幽暗的历史。一旦动笔,这将是她写作生涯中最艰巨的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