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出版社的《语文·八年级·上》纰漏较多,下面笔者选些例子略作分析,以引起广大同仁在教学中注意并就教于方家。
一、课文中有知识性错误的句子。
例① 万紫千红,红蓝交辉,都是花青素在不同的酸碱反应中所显示出来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第2段)
例② 花被和花冠通称花瓣。(课文同例①,第8段)
例③ 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四个部分组成。(《综合性学习·三·1·消息》第3段)
例①,有以下两点错误:一是不少颜色的花中根本没有花青素,也就谈不上这种颜色是花青素在什么反应中所显示出来的。二则即便是红蓝等色也不是花青素在什么酸碱反应中所显示出来的,而是花青素与或酸性细胞液或碱性细胞液发生一系列的复杂的化学反应所显示出来的。把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粗略地说成一种酸碱反应更是化学常识错误。
例②,查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花冠———花瓣的总称”,“花被———花萼与花冠的总称。”
至于例③,标题、导语、主体才是消息的基本组成部分,结语一般不划作基本组成部分。
二、课文注释或错误或不当。
例④ 讳:意为“名字是”。(《范进中举》第4段的注释)
例⑤ 亚元:乡试中举……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同例④)
例⑥ 山河表里潼关路: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只有)潼关一条路。(《山坡羊·潼关怀古》的注释)
例⑦ 濒临:接近。(《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第2段的注释)
例⑧ 白垩纪:地质年代中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同例⑦第11段的注释)
例⑨ 石(shí)(《观刈麦》的注释)
按例④的注释,课文中那个句子的意思就是:“老爷的名字是范进。”问题是来向范进讨赏银的报子在范进面前会这样说话吗?这个句子的意思是:按表尊重的风俗这里是不能直呼老爷您的名———“进”的。
例⑤中的“亚元”,三联书店1958年出版的《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中写得十分明确:新科举人的第二名即“亚元”。这个“亚元”不是确指范进中了第几名,而是报子对范进的恭维。关于这一点,笔者有拙文刊在《中华校园》2004年1-2期合刊上。
例⑥以今释古。曲中的“路”是宋元时的行政区划名称,不是我们今天所指的交通道路。
例⑦把“濒临”的两个义项———紧接、临近———错释为“接近”一个义项,以致在讲授后面的《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中的“我国濒临太平洋西岸”时出现尴尬———我国仅仅是接近太平洋西岸。
例⑧例⑨则注释不当。用学生同样不理解的“地质年代”、“纪”去解释“白垩纪”,注了也等于白注。把“石”注作“shí ”与目前通行的“作量词时读‘dàn’的读法相悖,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三、课文中的病句
例⑩ 那一段古城刘皇叔托孤的悲惨故事,就发生在这个地方。 (《巴东三峡》第9段)
例(11) 那晶莹的雨珠隐隐约约地闪露在草丛中、花瓣里、湖面上,以及山峦顶端和空气的分子之间……(《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第6段)
例 ⑩ 中的“城”应改作“老的”。
例(11)呢,就算雨珠可在草丛中、花瓣里、湖面上“闪露”,也无法在空气的分子之间“闪露”吧!
四、误用标点
例(12) 只留下丝竹管弦声在被木船搅得起伏不平的河面上飘绕不绝……。(《周庄水韵》第5段)
例(13) ……8点20分,湖北嘉鱼洲湾突然发生溃口,广州军区舟桥某旅和湖北省公安消防总队奉命赶往现场营救,记者随同其中一艘冲锋舟前往,看到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面,请看报道……(《生命之舟》第1段)
例(14) 到2号上午10点,二号冲锋舟共救起六十四人,截止到2号下午4点,共有一百五十多艘各式轻舟进入洲湾内救人,共救起被困群众一万七千多人,当地群众亲切地称这些舟船为“生命之舟”。(同例(13),最后1段解说词)
例(12)的句号应删去。
例(13)的第三、第五个逗号应当用句号。
例(14)的第二、第五个逗号也应当用句号。
限于篇幅,笔者仅列举了上述十四处语文教材中的纰漏。
(作者单位:湖南省资兴市兴宁中学)
一、课文中有知识性错误的句子。
例① 万紫千红,红蓝交辉,都是花青素在不同的酸碱反应中所显示出来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第2段)
例② 花被和花冠通称花瓣。(课文同例①,第8段)
例③ 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四个部分组成。(《综合性学习·三·1·消息》第3段)
例①,有以下两点错误:一是不少颜色的花中根本没有花青素,也就谈不上这种颜色是花青素在什么反应中所显示出来的。二则即便是红蓝等色也不是花青素在什么酸碱反应中所显示出来的,而是花青素与或酸性细胞液或碱性细胞液发生一系列的复杂的化学反应所显示出来的。把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粗略地说成一种酸碱反应更是化学常识错误。
例②,查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花冠———花瓣的总称”,“花被———花萼与花冠的总称。”
至于例③,标题、导语、主体才是消息的基本组成部分,结语一般不划作基本组成部分。
二、课文注释或错误或不当。
例④ 讳:意为“名字是”。(《范进中举》第4段的注释)
例⑤ 亚元:乡试中举……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同例④)
例⑥ 山河表里潼关路: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只有)潼关一条路。(《山坡羊·潼关怀古》的注释)
例⑦ 濒临:接近。(《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第2段的注释)
例⑧ 白垩纪:地质年代中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同例⑦第11段的注释)
例⑨ 石(shí)(《观刈麦》的注释)
按例④的注释,课文中那个句子的意思就是:“老爷的名字是范进。”问题是来向范进讨赏银的报子在范进面前会这样说话吗?这个句子的意思是:按表尊重的风俗这里是不能直呼老爷您的名———“进”的。
例⑤中的“亚元”,三联书店1958年出版的《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中写得十分明确:新科举人的第二名即“亚元”。这个“亚元”不是确指范进中了第几名,而是报子对范进的恭维。关于这一点,笔者有拙文刊在《中华校园》2004年1-2期合刊上。
例⑥以今释古。曲中的“路”是宋元时的行政区划名称,不是我们今天所指的交通道路。
例⑦把“濒临”的两个义项———紧接、临近———错释为“接近”一个义项,以致在讲授后面的《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中的“我国濒临太平洋西岸”时出现尴尬———我国仅仅是接近太平洋西岸。
例⑧例⑨则注释不当。用学生同样不理解的“地质年代”、“纪”去解释“白垩纪”,注了也等于白注。把“石”注作“shí ”与目前通行的“作量词时读‘dàn’的读法相悖,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三、课文中的病句
例⑩ 那一段古城刘皇叔托孤的悲惨故事,就发生在这个地方。 (《巴东三峡》第9段)
例(11) 那晶莹的雨珠隐隐约约地闪露在草丛中、花瓣里、湖面上,以及山峦顶端和空气的分子之间……(《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第6段)
例 ⑩ 中的“城”应改作“老的”。
例(11)呢,就算雨珠可在草丛中、花瓣里、湖面上“闪露”,也无法在空气的分子之间“闪露”吧!
四、误用标点
例(12) 只留下丝竹管弦声在被木船搅得起伏不平的河面上飘绕不绝……。(《周庄水韵》第5段)
例(13) ……8点20分,湖北嘉鱼洲湾突然发生溃口,广州军区舟桥某旅和湖北省公安消防总队奉命赶往现场营救,记者随同其中一艘冲锋舟前往,看到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面,请看报道……(《生命之舟》第1段)
例(14) 到2号上午10点,二号冲锋舟共救起六十四人,截止到2号下午4点,共有一百五十多艘各式轻舟进入洲湾内救人,共救起被困群众一万七千多人,当地群众亲切地称这些舟船为“生命之舟”。(同例(13),最后1段解说词)
例(12)的句号应删去。
例(13)的第三、第五个逗号应当用句号。
例(14)的第二、第五个逗号也应当用句号。
限于篇幅,笔者仅列举了上述十四处语文教材中的纰漏。
(作者单位:湖南省资兴市兴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