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的新境界:唯物主义视阈下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来源 :领导之友·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1xiao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是引领大国复兴的必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尤为重视思想的重要性。结合中国发展现状,习近平针对当前我国存在的突出问题,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党中央坚持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武器的产物,“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基础,为促进中国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动力、基础和途径。深刻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及其哲学思想基础,对正确把握与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哲学基础;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98X(2017)12-0005-05 [收稿日期]2017-09-12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非从天而降,也非无的放矢,而是党中央基于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所作出的全面安排。2014年12月,习近平视察江苏时首次提出“四个全面”战略思想;2015年2月2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集中论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此后,习近平在各种场合多次提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对其进行深入论述,表达了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视。在2015年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习近平再次提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强调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战略目标锁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同时以期推进改革的全面深化、依法治国的全面实现和全面从严治党。因此,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从哲学思想基础全面而深入地把握这一战略布局的战略目标与战略举措,能够更有效地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促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用的充分发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
  战略目标与战略举措
  改革开放至今,已经过去了将近40年,邓小平当年所设想的“三步走”战略在这一伟大历程中已经走完了前两步。但从当前我国社会现状来看,所达到的小康水平仍然不高且范围不够全面,是一种缺乏发展平衡的小康。在我国,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行业差距、地区差距问题日益凸显。人均每天生活费高于一美元,是联合国所规定的脱贫标准,而我国当前的贫困人口却还在两亿左右。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贫富差距越来越明显。对于贫困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更加幸福的生活是他们一直热切渴盼的。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过去完成的各项改革多为容易实现的目标,尚未完成的目标均是思想观念的束缚和利益固化的藩篱等难啃的“硬骨头”,在改革过程中容易引发各种矛盾。“摸着石头过河”这一过去所强调的理论在当时并没有错,对当年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适用于当年的重要的改革方法。但社会发展到今天,我国对改革开放的要求也随之改变,制度上的保证是当前迫切需要的,这一保证才是根本性的、全局性的和长远性的。各项改革成果的巩固,需要动用制度措施才会更加牢固,法治方式是当前特别强调的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立足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通过对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的坚持,对人民期待和中国全局的回应与把握,从中国实际和中国难题出发,是对中国自信的坚定与对中国经验的总结所提出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近40年中,从小康之家逐步过渡到小康社会,同时经历了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且这一过程仍然在延续,一步步地踏实地迈向新的征途。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更是从国家战略上确定了中国人民对安定幸福生活千百年来的期待。为了使目标能够更快地实现,我们党立足当前国情与党一直以来所坚定的理论基础,提出了对改革全面深化、对依法治国全面推进、对党全面从严治理的战略举措,这一承上启下的战略布局,是由一個战略目标与三大战略举措所构成的,是全面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对中国改革发展稳定来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无疑是统领性的总纲存在。在江苏调研(2014年12月)时,习近平强调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2015年1月)中,习近平特别强调,“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主要矛盾,提出了“既要注重整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和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最为显著的特征即为“全面”,这种“全面”主要指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一个目标、三大举措覆盖了众多领域。治国理政全局,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立足点,其将改革发展稳定作为紧抓的关键点,同时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此基础上对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的战略方向加以确定。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战略思想,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每一个“全面”中都有所体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下进行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方略的新创造。在当代中国,“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珍贵的精髓,集中体现着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的方法论。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坚持、遵循和发展着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而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来看,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是用来观察和分析各种历史现象的极为重要的理论武器。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在唯物主义对历史的解释中被开辟出来,让人们对历史发展规律有了新的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础扎根于中国实际,娴熟地运用着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并通过独创性地发挥,对这条新的发展道路不断地丰富和拓展。
  (一)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展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通过对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深刻把握,并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由此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一战略布局并非生发于理论家的书斋中,而是根植于中国具体的社会生活实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出发点是我国现实的社会存在,从根本上来说这一战略布局的展开是以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为生成点的,出发于我国现有的社会物质条件总和这一基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和形成,代表着酝酿这一战略思想的历史条件已经完全形成,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产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重要节点上,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建设,虽然已经显著地改善了城乡人民生活,但基于巨大的人口基数这一现实国情,贫困人口仍然大量存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存在着差距较大的地区、阶层发展现状。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节点上,改革已经处在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所面对的除了思想观念被束缚,还有已经固化的利益阻碍,形势前所未有地严峻。在依法治国全面推行的节点上,我国还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如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都直接影响了党与国家的形象和威信。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节点上,“四风”问题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仍然突出地存在着,极大地污染了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这些社会中切实存在的亟须解决的问题,便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的初衷,也正是如此,“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刻地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哲学思想,与现实的社会存在完全契合,决定了其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引意义。
  (二)堅持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展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各种要素中,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其中最为活跃和具有革命性的要素——生产力。在组织系统中,生产力属于自组织系统,具有内在动力,其发展过程是一种系统运动。社会主义运动,主要依靠不断提高的社会生产力,这就决定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成为其根本任务。社会发展在这一观点的支撑下,得到了可靠的分析依据。以新的历史起点视角来看,发展无疑是世界潮流的总趋势,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坚持生产力标准,是中国当下的发展主题对中国共产党的要求,在此要求下我们必须对发展牢牢把控。坚持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成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础与方法论。中国共产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始终如一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要依靠发展,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便在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对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全面依法治国将会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同时认识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需要以全面从严治党为基本政治保障。“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这一点来说,将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都贯穿于发展这一“总钥匙”中,对于生产力标准的理解和运用十分精准,尤其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适应性上具有有效的推动力,从而促进物质不断丰富,与此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使其能够结合统一起来。对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来说,核心就是发展,由此可见其全面地践行了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这一哲学基础与方法论。
  (三)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展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的创造主要源于民众的智慧和努力,且这种决定性全面地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坚持群众路线,始终贯穿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是战略布局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和客观规律的集中体现。习近平一直坚持,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中居于主体地位,从“踏访河北阜平‘看真贫’到给独龙族乡亲们回信希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从“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到“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这一系列论断,从根本上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哲学理念,将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设定为“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和“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的,肯定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党性和人民性是统一的,即党的事业与人民的事业密不可分,立足这一基础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脚点便在于促进党的事业、人民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三者共同实现。从历史创造过程来看,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为人的发展,其二为社会进步。人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也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而社会的进步又会对更多的条件进行创造,使人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再次促进社会的进步。在我国前途命运的缔造力量中,从古至今一直以人民为根本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各种信条中,自始至终坚持群众路线,实践也证明了这一路线的成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由此改写。只有与人民紧紧依靠在一起,历史伟业的根基才会牢靠,才能真正创造出繁荣、发展和富强的中国。“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不仅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出发点,也是其落脚点,基于这一哲学基础与方法论下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每前进一步,都是为了促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更多的条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如此,“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才能将泱泱大国十几亿人口的智慧和力量汇聚起来,凝聚磅礴力量稳步向前。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坚持、遵循和发展着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总结实践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论,在时代的不断变换中,辩证唯物主义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理论成果,便是立足于分析治国理政实践的过程,通过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坚持和运用,对时代课题做出科学回答。   (一)遵循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展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在世界的发展变化中,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解决矛盾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在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中,最典型的是问题意识。强烈的问题意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十分突出,其本性是为了破解现实的人的生活世界所遇到的问题。我国经济发展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开始进入新常态,在这一发展进程中凸显了各种亟须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建设等方面都有所体现,能否更加有效地对各种矛盾和问题进行化解,走出困境,破解僵局,积极地适应和引领新常态,除了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息息相关,而且极大地关系着中国梦的实现。面对“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的现实,习近平基于中国社会发展现状积极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站在时代和全局高度,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提出新形势下涵盖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针对中国的现实问题进行解决,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搞建设、促改革的主要目的。增强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导向,直面中国问题,也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强调指出,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综观“问题——矛盾——化解——打开工作局面(发展)”的整个过程,都蕴含着事物矛盾运动的内在逻辑。所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始终坚持正确对待矛盾,通过对直面矛盾以及对矛盾相辅相成特性的运用和对矛盾的解決,促进事物发展。因此,对问题意识不断强化,对前进中遇到的矛盾积极面对和化解,也是促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推进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遵循运用辩证思维解决矛盾原理展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辩证法“是最完备最深刻最无片面性的关于发展的学说”,善于运用辩证法来指导工作、解决矛盾,“按照辩证法办事”是中国干革命、搞建设和抓改革的宝贵经验,历届领导人都强调运用辩证思维来治理像我们这样的超大型发展中国家。1957年1月27日,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说道:“全党都要学习辩证法,提倡按照辩证法办事”,习近平也高度重视唯物辩证法的学习和运用,强调“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对于做好领导工作十分重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是当前党中央治国理政的要点。除了要树立全局观,全面、充分地了解各种矛盾,在问题处理中始终做到心中有数;还要抓住重点对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行优先解决。站在方法论的视角,即在对总体谋划高度重视的同时,还要找好解决问题的重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从当前各种重大问题和前沿问题中找到的关键问题,从众多矛盾中找出最为关键的矛盾,从而抓住主要矛盾来治国理政。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习近平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强调是当代中国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基于解决这些矛盾所提出的。此外,一些较为深层次的矛盾,也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着眼点。比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与发展,在“四个全面”中均是要注重的问题;促进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所抓的要务中不仅有“全面”还有“发展”;促进改革全面深化中,所抓重点除“全面”外,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的充分发挥也给予高度重视;与此同时,在另外两方面,坚持“全面”的同时,同样关注党的领导核心以及“从严治吏”这个重点。这些均可以看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刻地把握和娴熟地运用着“矛盾相辅相成的特性”这一方法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顶层设计与摸石头过河相统一这样的辩证思维,“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和不变”,在“变与不变”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制度等方面的创新。
  结语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结晶和马克思主义实践的新形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创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党在新常态下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凝聚了智慧和力量、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以敢于斗争的精神状态,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攻坚克难,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砥砺奋进。
  [责任编校:彭澜]
其他文献
换届过后,一批政治坚定、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同志,走上新的领导岗位。新官想尽快打开工作局面,早出政绩,这是好事。但脱离实际,不讲科学,为了制造政绩、营造新气象而急功近利的行为,则演变成了“政绩焦虑症”,此乃新官之大忌。  “政绩焦虑症”主要表现为:贪大、图快、求全,独断专行,大搞一言堂。遇事不经过深入调研,集体讨论,脑袋一热就仓促决策,盲目制定各种新方案、采取各种新措施、落实各种新办法、上马各种新
摘 要:网络社会已经成为新时期党治国理政的新领域和新空间,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迫切需要推进网络治理体系现代化。网络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构建,可以从网络问政科学化、网络参与民主化、网络治理法治化、舆情监控系统化、网络治理国际化等方面入手。网络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中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激烈国际竞争中的战略制高点。  关键词:网络治理;现代化;构建  中图分类号:D6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
近年来,“家族式腐败”的案例不胜枚举。从苏荣的“男女老少都参与腐败”到刘铁男的“贪腐父子兵”,从刘志军的“寻租亲兄弟”,再到艾宝俊、吕锡文,一家几口涉案……综览“落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作出了新形势下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一系列重大部署。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掌握大数据的基本特征,积极利用数据预见未来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如何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实践课题。  一、丰富
[摘 要] 错案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司法人员办案时所处制度和政策环境是重要方面。国家应避免采取“严打”措施,转而通过制定良法以及日常严格执法来预防、减少违法犯罪行为发生。国家需要建立一系列相互协调、相互保障的制度来预防错案的发生。  [关键词] 严打;错案追究;制度  [作者简介] 杨福忠(1967—),男,河北承德县人,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政策法律教研部教授、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宪
雄安新区落地河北,振奋全国,牵动世界。  按照中央的部署定位,雄安新区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打造一座绿色智慧、生态宜居、交通便捷、产业发达、开放共享的现代化城市。以创新驱动为发展基点,集绿色、森林、智慧、水城于一体,雄安新区将践行以人为本、突出中国元素、传承人类文明理念,集聚国内外创新要素和资源,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国内领先的生态科技新城,勇立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头,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定力、中国智
记者:谢书记,您好!您从2014年初萌生建设特色小镇的念头开始,仅仅用了两年多时间,就带领团队相继打造了粮画小镇、黄瓜小镇、教育小镇、羊洋花木小镇等十几个特色小镇,让地处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的高度重视。  一、现阶段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中国梦”,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延续以往外交传统同时又推陈出新、亮点纷呈的外交新格局;形成并确立了习近平总书记外交思想;设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倡议;总体外交节奏从“韬光养晦”走向“奋发有为”。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外交新理念  自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有事多和群众商量”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工作方法,也是共产党人勤政务实的工作作风。1958年4月30日,毛泽东同志到广州棠下农业合作社视察,勉励大家“有事多和群众商量,把生产搞好”。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涉及人民利益的事情,要在人民内部商量好怎么办,不商量或者商量不够,要想把事情办成办好是很难的。我们要坚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商量得越多越深入越好。涉及全国各族人民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