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一道难解的必答题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h33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注定被载入中国教育改革的史册。是年九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艰难启幕。
  与已往不同,这是一次深具“国家战略”意义的“指挥棒之变”;是为了回答“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通过“动结构”而适应“新功能”,进而实现“学、教、考、评”等一系列目标升级的真改革。
  这种由“逻辑起点”的调整而掀动的综合质变打破了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们早已习惯了的一切,自然矛盾丛生,乱象多多;但同时,亦可见智慧奔涌,希望荧荧。一切,都在“问题-问题解决-新的问题-新的问题解决”的开放式探索中生成、创造、成熟……
  近几年,出于职业偏好,我对身处改革一线的基础教育管理者,特别是校长的实况多有关注。无疑,新高考是在教育发展尚“不均衡、不充分”,资源、技术、心理准备均显不足的背景下推进的,这对校长的领导力,特别是其领导复杂的变革性实践的能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四年来,面对这道难解的必答题,各地的校长们以行作答,差异显见。这让我们不能不感慨,对校长而言—
  ▲ 新高考是一种真实、严苛的“价值考验”。新高考将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等先进理念置于从未有过的高利害境地,并成为一种可见可感的显性存在。改革伊始,学校面临的绝不仅仅是教师、教室等资源不足的困难,更重要的是价值选择的考验。比如:在“学生端”和“学校端”何者优先的两难抉择中,一些校长(甚至一些局长)出于短期功利的考虑,作出了与改革的基本主张背道而驰的价值选择。各种以牺牲学生的长远发展为代价的“巧妙算计”,甚至各种古老的“经典智慧”都被派上了用场,工具与价值严重背离,政策实施大打折扣。
  可以说,新高考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考验着我们对使命的忠诚与担当;同时它也一再提示我们,只有把“为学生终生发展负责”作为优先价值,使其真正入心入情,我们才能不断拉近从“知道”到“做到”的距离,使自己在种种现实的考问面前恪守初心,确保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 新高考意味着学校必须做好“放、管、服”的管理创新。新高考带给学校管理的难题首先源于考试科目设置的“放”,即放开学生的选择,结果由文理两种组合,变为20种甚或35种组合。“游戏规则”的这种结构性变化,在引导学生由依分选校的“分层次追求”转向适才适性的“分类化发展”的同时,也“逼迫”学校不得不从“计划”走向“市场”,面对从未遭遇过的不确定性。更重要的是主体之变,学校由绝对的控制主体、计划主体,转而成为随学生自主选择而变的服务主体。在全新的背景下,不少校长体现出极强的变通力与创造力。他们的“管”,是为“放”而“管”,为“服”而“管”。这样的“管”,保证了“放”之有序、“服”之有效。
  ▲ 新高考是对校长整体把握、系统思考能力的一种综合历练。新高考是一项真正的系统工程。从横向上看,它所牵动的是学校内外管理全要素的变革,包括课程、教学、学生、教师、德育、评价、后勤、家校、环境等;从纵向上看,其强大的“传导效应”,必将带动包括小学、初中在内的整个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可以说,新高考改革所呼唤的是一种纵横交融、全域打通的整体变革,而这一变革过程是对校长整体把握、系统思考能力的一种综合历练。它要求校长统筹考虑具有内在联系的若干重要问题,比如:如何实现新一轮高考改革与中考改革的协调推进?如何将新高考改革与高中课程改革,以及与落实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方案、学科课程标准有效对接?如何将“学、教、考、评”几个环节彻底打通?如何将新高考改革与巩固本校已有的课改成果、强化本校特色发展有机整合,保持各项改革的一致性?等等。
  ▲ 新高考需要在复杂情境中准确预判、科学运筹,以求最优解。“新高考”意味着一系列“旧套路”的失灵,而在改革初期,支撑、支持新系统的力量颇显不足,且良莠难分、情境复杂。这对校长的判断力、运筹力、创造力和决策力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新课题层出不穷。比如:无论是做生涯、选科、走班、排课,还是做资源评估、成绩分析、综合评价,高技术的专业支持都必不可少,社会上大批开展相关服务的公司应运而生。于是,在鱼龙混杂、竞争无序的教育技术服务市场中,如何选择一家值得托付的,兼备教育情怀与专业品质,拿产品说话、靠质量生存,而非靠华丽的包装忽悠叫卖的优质服务商,就成为摆在校长面前的一道难题。一些校长注意多方比较、反复甄别、谨慎选择,甚至要来账号,亲自测试,或现场排课,几家比拼。又如:一些校长对改革趋势与动向的把握极为敏锐,预判准确,行动及时。如他们观察到,近几年,优质高校生源“入口”有变,仅就2017年的数据看,北大在浙招生200余人,“裸分”仅12人;清华在浙招生150人,“裸分”仅15人;“三位一体”“自招”等占比越来越高。于是,“嗅觉灵敏”的他们在为学生搭建多样化学习与发展平台、拓宽学生升学“出口”等方面創造性地推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举措。再如:海南省以及北京市东城区等统筹推进区域高考综合改革的做法,也极具领导智慧与示范意义。
  新高考是一道开放的、难解的必答题。也因此,我们要特别感谢各地学校奉献的异彩纷呈的多元解法,同时也真诚地期待您的精彩作答!
  (编辑 孙金鑫)
其他文献
在高中物理复习课的教学中,一些较复杂的问题往往让学生“消化不良”,采用递进式教学法,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用这种方法来讲解“用摩擦角分析一类斜面叠加体中摩擦力的方向”.  斜面体和物块都静止的情况较简单,可直接用整体隔离法分析,现讨论一类常见的题型:斜面体静止,物块沿斜面体下滑,在物块受到不同外力作用或运动状态不同的情况下,分析地面对斜面体摩擦力的方向.
1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苏联教育家列尔耐尔认为:“问题教学的本质在于学生由教师经常引入寻求有根据地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问题的办法的过程,由此他们就学会独立地获取知识、运用原先学过的东西和掌握从事创造性活动的经验.”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认为:“问题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在这种教学中学生经常独立探索活动同他们学习现成的科学结论结合在一起,而教学方法体系的建立要考虑问题目的和问题原则.问题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信息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教育教学的飞跃.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体系中,主要包括教师、学生、教材这三个因素,而到了现代物理教学系统中,除以上三个因素之外,还有教学媒体,即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是与教师、学生、教材息息相关的教学因素,这四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整合,对于物理教学效率的提升至关重要.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需要具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才能恰如其分地应
类比法就是同类进行比较推理的方法,它主要通过对两个事物之间存在某种相同或者类似的共同点,来推断它们之间是否还存在有其他方面的相同相似点.物理学科的基础以实验为奠基,往往能够给人一种很具体、直观的感觉.那么,怎样将类比法运用到物理的教学中呢?比如:物理现象、规律之类的都可以使用到类比法,通过类比法的运用,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推断能力,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取新的知识.随着教学改革的步伐越迈
自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实施以来,我国众多教育者就如何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进行了诸多探索和尝试,但是收效甚微.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则可以真正颠覆传统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能动性,大大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本文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重点就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思考.  1 转变教学观念,扎实理论基础  教学观念是教师开展授课所遵循的根本原则,其直接关
情境创设是一种通过教学情境,将学生作为主体,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实际,设置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探究式合作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1 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1.1 过分依赖多媒体表现形式  近年来情境创设的教学方式获得了很多初中物理教师的青睐,通
我们要实现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国家目标,就必须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而要提升创新能力,英才教育则必不可少、势在必行。培育英才应该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英才教育并不神秘,是指针对英才儿童(gifted and talented Children)开展的适合其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教育。英才儿童是指那些与处在同一环境中的同龄人相比,能够表现出高成就或有着取得更高成就的潜能的儿童,他们
期刊
摘要江苏省天一中学以“面向全体、兴趣导向、个性发展”为原则,历经近20年持续探索,建成了涉及更多领域、更多资源、更具挑战性的“丰富课程”体系,并形成初级探索类、学术能力养成类、项目研究类三类课程。为保障课程顺利实施,学校重构校园空间,建设课程基地,开展与高中、高校、高新企业的“三高”合作,协调校内外资源;实施个性化、弹性化的课程管理机制,以及多元化、多层级的学生发展评价体系,有效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
在高中阶段物理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学生包括物理成绩中上等的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都有这样的感受:上课时能够听懂老师所讲的内容,但是下课后自己独立做物理试题时并不能很好地解答,这就是学生在课上并没有真正理解清楚一些物理概念所导致的.  1 物理概念及其分类  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科中的基本构成单元,学好物理的前提就在于牢牢的掌握相关的物理基本
《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学中如何发挥物理学科特点构建高效课堂,这是每位物理教师均需探索的问题.本文以沪科版九年级上册《科学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流》一节的教学设计为例,谈一谈笔者的思考.  1 立足学生,科学分析教材  本节内容可以分成三个部分:(1)电流概念构建.教材以类比水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形象化地认识电流,并结合图片和文字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