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火——亚瑟.安日尔绘画展》在京展出

来源 :留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ly_so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形体语言诠释现代绘画艺术
  
  2005年4月8日,《生命之火——亚瑟?安日尔绘画展》举行了隆重的展出开幕式。主办方邀请了法国的舞蹈演员,通过她们的表演,帮助观众理解现代艺术的含义。
  开幕式当天,两位曾在音乐剧《飘》中担任舞者的法国女演员,簇拥着画家亚瑟?安日尔来到一幅幅画前,用现代舞的方式表达画家的创作思路。她们的表演好似冰与火的交融,让观众对现代艺术有了更深的了解。
  此次展览定名“生命之火”,是因为展出的都是烧蚀铜版画。亚瑟?安日尔独创了以火为笔、以铜为墨,利用铜版被烧蚀的效果,形成了独特的画面效果。在创作技巧上,用特殊的手法表达内心世界,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
  展览由北京歌华文化集团、法国法中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合办,由世纪坛艺术馆承办。作为在欧洲负有盛名的现代艺术家,亚瑟?安日尔是世界上唯一用火绘画的艺术家,他曾在法国、卢森堡、德国、瑞士等国举办过40余次作品展。他认为:“铜版可以呈现出炽热的天鹅绒般柔腻的颜色,这是其它任何技术都无法完成的。”
  亚瑟?安日尔的创作思维来自非洲,他创作了一系列《塞内加尔之旅》铜版画作品和以火、面具为主题的大幅铜版画。其风格以结构性、色彩多样性和宽幅为主。亚瑟?安日尔还醉心于中国水墨画的创作,1987年他用中国水墨完成了《武士道》这一作品。
  卢森堡、瑞士、法国等国驻华使馆官员以及欧美同学会部分会领导出席了展会开幕式。
  
  燃烧在不同文化领域中的生命之火
  ——亚瑟·安日尔绘画展侧记
  文 / 端木美李燕朝
  
  有朋自远方来
  
  2005年4月8日,在初春细雨寒风中,在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世纪大厅,举行了法籍卢森堡画家亚瑟·安日尔绘画展的开幕式。欧美同学会常务副会长万明坤、秘书长于隶群等应邀出席。
  展览的主办方之一的法国法中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主席佟爱明女士,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赴法留学深造多年,现任旅法中国同学会理事长,是欧美同学会在法国的老朋友。法中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以跨文化交流为己任,佟爱明女士长年奔走于海外,为东西方的交流与合作牵线搭桥。
  早在2004年6月欧美同学会在巴黎成功举办“21世纪中国:留学人员与中外交流”研讨会时,佟爱明女士就因积极参与,给全体与会者留下深刻印象。这次她的艺术交流中心与北京歌华文化集团携手,在卢森堡大公国外交部的支持下,带来了这一独特的“生命之火——亚瑟·安日尔绘画展”,生动形象地向中国观众诠释了这位欧洲艺术家燃烧在艺术中的生命之火。
  燃烧的生命之火
  法籍卢森堡画家亚瑟·安日尔1932年出生于卢森堡大公国,后加入法国国籍。早年曾留居非洲土著部落数年,深受非洲文化的熏陶。20世纪60年代,他以火为笔墨,以铜版为纸,尝试着以铜版为载体进行铜版画创作。不久,安日尔先生又倾心于中国水墨画,其创作重要集中于中国水墨画和铜版画方面。抒情柔美的中国传统水墨画,与带有工业化色彩粗犷坚韧的铜版画,赋予安日尔先生作品特殊的艺术魅力。
  20世纪80年代,是安日尔先生艺术创作的飞跃时期。他完成一系列以火和面具为主题的大幅铜版画,把原始的艺术手法融入现代绘画及雕塑作品中。1983年,他前往塞内加尔旅行,非洲文化给他以更多的启发、灵感。他的《塞内加尔之旅》系列铜版画,昭示了其作品向结构性、色彩多样性和宽幅方向发展。1989年,在经历了马里多贡之旅后,他创作出《马里史诗》,法国巴黎艺术中心专门为他出版了一部专集,他也因此被欧洲科学院艺术院院士格利博达称为“非洲之子”。
  


  安日尔先生的中国水墨画代表作《武士道》完成于1987年。多年来,他在欧洲国家举办过40多场作品展、回顾展,展示他在跨文化的艺术领域中的独特的创新成果。
  这次,在北京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世纪大厅展出的其作品中非洲面具和现代雕塑中的精品,表现出强大的人文和谐与视觉冲击力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位法国女舞蹈演员以舞动的肢体语言,贴切地诠释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创意,给观众以美的感受,为观者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
  跨文化的对话
  代表欧美同学会前来参观的万明坤常务副会长是从德国留学归国的桥梁专家,曾任北方交通大学校长。他博学儒雅,在佟爱明女士介绍下,他和安日尔先生进行了有趣的、跨学科的文化思考与对话。
  万明坤常务副会长代表欧美同学会对画展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他告诉画家:看到画家的令人震撼的制作过程,使他对绘画艺术有了新的认识。安日尔先生指出:油画非常传统,但油画的创新需要开创新的途径。安日尔先生认为,科学在发展,用火与铜作画是工业化时代艺术的体现。采用工业原料创作艺术品,更能表现当今时代的思想精神。出艺术家的责任,就是通过理念构建文化。
  一位把神秘的非洲原始艺术用火烧在铜版上的欧洲现代派画家,一位从遍布古罗马遗迹的名城走来的现代派舞者,一位以架桥铺路为己任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桥梁专家,徜徉在北京的春天,相逢在气势恢宏的中华世纪坛。不经意间,他们的对话将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科学、历史与现实熔入了正在燃烧的生命之火。
其他文献
在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阶层,或者叫知识精英阶层,都阅读《纽约时报》,这是知识分子的专用读物。只有读这份报纸,才能看到一个更有深度的美国。不过,洋报虽然持在手,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看过美剧《绝望的主妇》的人,对于小镇子上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送报纸的报童都不会感到陌生。布鲁明顿也是这样,小镇上的报童会在大清早把当天的报纸用塑料纸包好,远远地朝每座独立住宅门口的草坪一扔,就完成了他的送报工作。报纸外面套上塑
期刊
衣食住行,对于每个来德求学的学生来说,找个合适的房子可以说是首要的问题了。  一般来说,初到德国的学生在大学报到后,都会首先去大学的studentenwerk碰碰运气,看看是否能够申请到学生宿舍。  学生宿舍一般分为下面几种:einzel-Zimmer、einzel-Appartment、2-4zimmer WG。   einzel-Zimmer 是指一间房,没有厨房和卫生间,和同楼层的人共用厨房
期刊
去维也纳很方便。从北京起飞,8个小时后到达芬兰赫尔辛基,等候转机。赫尔辛基机场比较大,最令我感到惊讶的是,机场服务台里居然有中国服务员,专门为中国来的旅客服务,大概是中国人出国的比较多吧。在那里等了3个小时后,又乘机经过两个小时飞到维也纳。一出机场就遇到了 Schoeberl教授,他接我去他家。  Schoeberl 教授非常热情,已经帮我找到了一处公寓,但我要在12月1号才能搬进去,所以头几天我
期刊
大家都知道法国的葡萄酒好喝,你们可知道,酿造葡萄酒背后的辛酸。我就经历过,那次摘葡萄把腰累得好几天都直不起来。    我在法国生活和学习的城市位于法国葡萄酒的一大重要产区:朗葛多克-鲁西永地区。法国南部的地中海式气候给葡萄的生长带来良好的自然条件,春夏时节,城外四处可见大片大片的葡萄园。葡萄在9月上旬开始成熟,由于机器采摘会把树叶杂草与果实一起采来,所以稍微有点档次的葡萄酒都要求手工采摘。葡萄园一
期刊
在过去的几年内,澳大利亚的就业市场呈现增长趋势。最新统计资料显示,失业率创历史新低,仅4.6%。技术移民平均在三个月至半年内找到工作,于一年内能找回原专业职位。(在澳大利亚取得学位后,在澳工作,即视为技术移民。)  你的周收入取决于你的职业、技术和经验而有所不同,每个劳动者平均税前周收入约600澳元,平均税后周收入约500澳元,不包括任何加班工资,平均每周工作约38小时。  澳大利亚新职业研究所的
期刊
提到奥地利,除了蔚蓝的多瑙河、雄伟的歌特式斯特凡大教堂(Stephansdom)、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新年音乐会,大家想得更多的可能就是莫扎特、贝多芬(贝翁虽然是德国人,但后半生长期生活在奥地利)、施特劳斯等音乐大师,和他们在维也纳留下的美丽故事。提到去奥地利留学,大家觉得就是追寻这些大师的余音而去。其实不然,除了音乐之外,从奥地利我们可以学到更多。当你静心走近奥地利时,你就发现你的走近会给你带来一片
期刊
随着新西兰几所私立语言学校的倒闭,中国学生对前往新西兰留学时常存有疑虑,安全吗?可靠吗?为了进一步澄清中国学生的疑虑,帮助他们对想要去学习的教育机构有更详尽的了解,新西兰学历评估委员会从去年年底开始在网站上向公众开放一些学校信息。目前,只要登陆新西兰学历评估委员会的网站,www.nzqa.govt.nz, 就可以查询到所有新西兰私立教育机构的信息。学历评估委员会发布的信息包括,一所私立学校的建校时
期刊
BRUNO Bisson是法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总领事,今年是他在广州工作生活的第三年了。提起广州,这位亲切的绅士脸上总会泛起笑意,说自己是“本地人”。闲暇时BRUNO喜欢在广州的高校逛一逛,和学生们聊聊天  Bruno Bisson在2011年8月底来到广州,2014年将是他最后一年担任法国驻广州总领事。尽管由于工作需要,大部分时间Bruno都穿着得体的西装,但他丰富的面部表情却常常显露出内心的顽皮
期刊
光阴荏苒,来到英国快两年了,在经历了只有自己才知晓的辛酸、快乐、痛楚、挣扎和做人的幸福以及逐步对英国社会生活的了解之后,很愿意把自己对英国的一些了解和体会分享给即将踏上留学征途和正在国外只身奋斗的同伴们,希望这些感受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更希望每一位选择留学海外这条路的朋友都能够明确自己的方向,使自己这段难得的人生经历达到效用的最大化。  在英国的这段时间,我体会最深的就是英国人的信用观念。中国留学生
期刊
在国内,我们都说搬家是“乔迁之喜”,按理是要请客吃饭大动干戈的。但对于我们这些在异国他乡的穷留学生来说,因为学业、租金、交通及住宿环境甚至是爱情,搬家几乎就是和吃饭睡觉一般寻常的事情。从2002年9月到现在,区区不到3年时光,掐指一算,我举家大迁7次。在朋友中,我的搬家次数真的算非常少了。留学生搬家的原因大同小异,搬家的过程方法却是各显神通。但一提到搬家,几乎都是头皮发麻、劳命伤财的大工程,在国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