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肯定中丰富

来源 :少林与太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ese1234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学习周英南先生《也谈八十五式与八十八式太极拳》一文(载《少林与太极》2011年第11期),赞赏周先生对八十八式太极拳存在的问题进行的学术性探讨。可惜的是周先生在探讨这一问题时,匆忙地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八十八式太极拳套路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说句不中听的话,它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对周先生的这一结论,笔者不能苟同。
  周先生得出这个否定性结论主要基于两点:
  其一,周先生认为八十八式太极拳动作毫无技击要素。
  笔者认为这个“毫无”是有偏颇的。人们都清楚,太极拳在形体动作上的表现是掤捋挤按采捌肘靠等十三式,八十八式太极拳的构架也是以十三势为基件构建的,太极拳的任何技击也必须以十三势为基础练出内劲,然后升华演变为几十种内劲。这一观点在郑曼青、叶大密、李雅轩及李和生、李德印、崔仲三等杨式太极拳传人的著作中讲得很清楚。而且动作是可以通过熟能生巧而进一步出神入化的,这是许多名家主张重内不重外、重神不重表、重意不重力的根本原因。况且语言文字有很大的局限性,接受主体又有倾向性,同一说法中有外在意、内在意、扩展意与引伸意等,故接受语言信息而不拘泥则显得十分重要,这一点在对太极拳的解说中更为明显。八十八式太极拳解说受时代的约束,里面实质上也是包含了技击意向的。就以周先生所举“白鹤亮翅”为例,这个动作实际上有三个转换,如果练出对拉撑拔、旋腰转腕,在松沉中拔腰展翅,在心意神气上落实其动作到位到点(并非机械),怎么会没有攻防意义呢?
  就太极拳基本要素而言,杨澄甫根据祖传秘诀与自己的训教经验,提出了著名的“十要素”,即用意不用力、内外相合、前后一致、分虚实等,八十八式太极拳强调这些要素没有?八十八式太极拳也是很强调的。这一点在《太极拳运动》对八十八式太极拳动作的说明中显而易见。当然就技击问题须作十分深入的探讨,尽管太极拳祖师与经典论著里论及其属于“末技”之类,但技击毕竟是“用”的高层次,正因为是高层次,可以专题讨论、研究、实训。但是,我们谈问题不能脱离历史性、时代性的客观需求,就太极拳发展的当代潮流而言,技击已不是主流意识。我赞成太极拳名家李德印先生的观点:“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是当代太极拳运动的主流。”(《中华武术》20D9年第8期第13页)基于这一认识,我认为单以技击意识作为衡量太极拳取舍的标准是值得进一步思辨的。
  其二,周先生认为八十八式太极拳的一些动作要领有悖于太极拳理拳法。
  我关注到了周先生运用了“一些”这个词,说明这是指一部分或很少一部分的动作,言外之意是除这“一些”以外,八十八式太极拳的大多数动作是合乎太极拳拳理拳法的。既然如此,笔者认为对八十八式太极拳而言,这里只存在修改、充实的问题,而不是完全舍弃的问题。
  我们在回顾八十八式太极拳及二十四式太极拳诞生的历史过程时,须思考其对太极拳的普及推广意义。八十八式太极拳是伴随着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创编与推广而产生的,是我国太极拳发展史上、武术发展史上及体育运动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便捷易学为特点,开辟了古老太极拳从少数人、神秘性、封闭式走向开放、走向群众、走向世界的通道,代表了新中国建国初期推陈出新、关注人民大众健康、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时代精神。它的创编是历代太极拳家心血与智慧的结晶。它的普及与推广具有十分鲜明的优势。当初推广时出版的《太极拳运动》(此书当时大量发行)一书,论及了太极拳的生理保健作用、特点、要领及对各部位的要求,具有历史的传承性与创新性,强调的意识引导动作、注意放松、不用拙力、上下相随、周身协调等及注意事项,是对太极拳动作的规律与规矩的具体化,体现了历代太极拳家的经验与中华民族先民的养生健体智慧。同时,它还具有全方位性、简练性、统一性与规范性等特点。从时空两方面看,其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
  笔者与相熟的一批拳友均是二十岁左右开始练二十四式太极拳,尔后又练八十八式太极拳的,是这两个套路的引领使笔者及拳友热爱并钻研太极拳的,尽管因种种原因走了若许弯路,但如果没有这两个套路的基础,之后就不会有对若干传统套路与普及推广套路的训练。如今,笔者年近古稀,若干道友也在六十上下,但在旁人眼中我们仍是容光焕发、朝气蓬勃、精力充沛、性德光明。笔者还有许多年轻些的拳友,他们也差不多是最初结识了这两个套路后才走上热爱太极拳的大道的,其中也有靠训练普及推广套路拥有健康的体魄与出人意料的技击本事的。据笔者了解,此种状况在国内外广大的太极拳爱好者中也是普遍存在的。
  当然,笔者与拳友在结识与操练其他一些太极拳套路并学习一些拳理后,也的确感到八十八式太极拳有其不足,主要表现有三点。1.对心意精气神的训练强调不够,解说轻描淡写,对循经合脉有所忽视。2.若干动作的说明在技术层面上存在偏差。3.对技击性缺乏点拨。尽管存在这些问题,但我们还是认为八十八式太极拳是很优秀的套路,它弥补了二十四式太极拳训练时间较短的不足,训练八十八式太极拳可以满足运动较充分的要求,无论对专业训练还是业余训练都是大有好处的。
  鉴于上述理由,笔者认为,对八十八式太极拳的动作说明可以作些调整、补充、丰富,在肯定的前提下对其作适当的修正,这是对历史与现实的尊重,而不能简单地对其加以否定。
其他文献
练体以固精,炼精以化气,炼气以化神,炼神以化虚,此乃太极之灵魂。修炼养生太极不可须臾离开“气”。  太极之气可分为三。一是外气,包括吸进与呼出之气、浊气(从鼻腔、口腔、谷道、毛孔排出之秽气、屁气、汗气及眼帘渗出之泪气)、秽气(因浊气积蓄郁结于体内所形成的有害之气,亦称病气或邪气)。二是内气,即本真的元气。内气集中藏于肾,因吸收外气中的清气而得到养护。内气属真元、真阳,行于眼及经络与神经者为神气,行
期刊
人类的文明,其实与人类的健康也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随着进步与文明的程度不断提高,人类的寿命也越来越长,人们有了更多的机会来改造这个复杂的世界,创造越来越文明的社会,所以说文明对人类的健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健康也能促进文明的进程。  现代健康理论与最新科学研究表明,现代人的身心健康不但与文明行为紧密相关,而且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促互益的,尤其在人的内在心理、精神和生理上更为突出。  一、真诚的微笑 
期刊
位于江苏省沛县歌风台上的汉高祖刘邦像,左手握剑,右手持酒杯,表现了大汉文化博大中和的尚武之魂。  汉魂武道是对国粹中国武术文化精髓的诠释,汉之魂与武之道是华夏五千年炎黄文化得以传承的命脉。汉魂武道所传承的文化形式是智慧、仁爱、勇武之气魄,是雄浑拙朴、刚野强劲的尚武之魂,是无为而治、天人合一的养生之道。  有着两千余年尚武传承的江苏省沛县是闻名全国的武术之乡,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亦是汉文化的发祥地,
期刊
通备宗师马凤图亲传弟子陈万智先生离开我们已三年多了,斯人虽去,其言谈笑语却犹在耳畔,音容笑貌如在眼前,令人深切怀念,无限追思……  陈万智先生原籍兰州市永登县秦川镇,后因工作(曾任兰州天生园食品厂厂长)而长期定居兰州。先生丁卯相,肖兔,生于1927年(民国十六年),2009年9月15日下午3时许病逝于永登县秦川镇原籍老家中,享年82周岁。  先生祖风尚武,早年师从武术名家裴子源(1891-1964
期刊
在晨曦朝阳中,暮色夕阳里,温州的世纪广场上,总能看到一个神清气爽、儒雅温和的中年男子身着练功服,带领学员们伴随着优美的音乐习练太极拳的身影。只见他拳姿舒展、移步生风,如行云流水,大气又不失中和,招招式式中尽显太极神韵,学员们紧随其后悉心揣摩习练。这已经成为温州,这个节奏飞快的城市中最靓丽的风景。  他,就是来自太极拳发源地河南温县陈家沟的太极名师陈卫生,一位师出名门、尽得真传、勇挑重担、广播太极的
期刊
内功大架子,是传统洪门拳械体系中拳功一体、内外兼修、体用俱备的重要功夫拳架。此拳既是洪门入门必练的基础功夫,又是“壮内坚外、抻筋拔骨、调息走劲、抗打反弹”的高级功夫。  内功大架子的练习也叫“盘架子”,要求在每个姿势定势时都要静止不动,站够十次呼吸,并使呼吸与身体内外协调配合,产生不停的松紧转换(吸气时全身上下紧到极限,呼气时松到极限),从而练就“一松俱松,一紧俱紧,整体鼓荡,瞬间反弹”的功夫效验
期刊
第一势 左汤瓶势  盘法、功用均同第一路。  第二势 右翻身肘  【盘法】  1.承上势。以头领身,上右脚半步,随即上左脚过右脚一大步,同时左手后拽,右肘从后向前横击。目前视,三尖照,六合合(图1)。  2.以头领身,向后翻身,左肘从下向上撩击(图2)。  3.翻身同时右肘下砸,步成半马步。  【功用】  如有人用右拳击我前胸,我用左掌一翻化敌击,接着上右脚用右肘从后向前横击敌(图3)。  敌如退
期刊
近年来,西方国家医学理论界正在兴起一门新的长寿医学理论——“情感应力”说。这种学说认为:在现代生存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生活中,由于个人竞争能力的强弱与客观上种种条件的限制,许多人很难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人们心中都郁积了许多“感情势能”,这种“感情势能”如果得不到散发,就会形成心理障碍的“应力”,影响人们的心理及生理健康,减少人们的寿命。对于这种症状,不能单纯地从药物中去寻求医治,而应当从心理学方面
期刊
当代少林对中国佛教最大的贡献,在于老方丈行正十多年的持续上访。  在“上访”一词愈来愈政治化、敏感化的今天,讨论上访是不合时宜的。但是讲述当代少林史却无论如何不能遗漏当年行正千辛万苦的上访。  “文革”对佛教是“彻底的扫荡”(叶小文语)。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也有让人稍稍欣慰的事情。从1972年到“文革”结束前,北京广济寺、河南嵩山少林寺、洛阳白马寺、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等,均在周恩来等中央高层的过问下
期刊
羊城初秋,叶绿花红,风和日丽,天高云淡。  2011年8月20日一早,来自广东各地的47支武术代表队的500多名武林英豪齐集广州市海珠区全民健身体育中心。这座曾经的第十六届亚运会藤球比赛场馆里人声鼎沸,参赛选手们群情激昂,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要在第四届广东省武术精英大赛的赛场上大显身手。我的思路也随之而展开。  在《万里长城永不倒》的乐曲声中,广州市太极拳协会的集体陈式太极拳表演拉开了本次大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