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_da_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日益活跃,资本、技术、人力、信息等生产要素已跨越国家、民族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全面、大量、综合地流动和配置,特别是世界贸易组织的覆盖面_日益扩大,使国际贸易规模出现空前的扩散效应和乘数效应。
  
  一、国际投资引致生产要素跨国移动
  
  单纯的国际贸易,主要是商品的跨国移动,只有国际投资,才有可能形成生产要素直接的和大量的跨国移动。在土地、资本、劳动三种生产要素中,除土地之外,资本和劳动都能在国际之间自由流动。
  国际投资引发的生产要素跨国移动有两大效应:
  (一)促进世界生产效率并提高实际收入水平
  如果资本在美国的边际生产率低,在资本稀少的中国边际生产力高,若美国的资本流向中国,全世界的产值就会获得提高,最终超于均衡。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外商投资不断增加,就是这个原因。
  劳动要素的跨国移动也是如此。如果某种类型的服务业美国每天能赚15美元,而在意大利每天只能赚3美元;于是某一劳动者移居美国,每天升值到15美元,若移居意大利每天下降到3美元。这样移动的结果,致使意大利劳动的边际生产力自然趋向提高,而美国而相对下降。不过只要有差别,双方就会产生移民的经济动机,从而使实际收入水平提升。
  (二)使生产要素稀少性相对差异减弱
  由于资本和劳动被吸引到相对稀少的地区,随着跨国移动,相对稀少性在国际间就会减弱。印度相对过剩的劳动者迁往美国,就会降低美国劳动稀少程度,同时降低印度劳动的丰富程度。资本从相反的方向移动,将减轻资本在美国相对丰富的程度,同时降低资本在印度相对稀少的程度。
  
  二、国际投资促使国际贸易立体扩散
  
  国际投资实现的生产要素移动虽然减轻了商品的稀少性,从而减少了国际贸易的机会,可是从另一种意义上说,新生产场所的开辟和建立,又创造了新的贸易机会。一个资本贫乏的国家,从外国引进长期贷款,用以发展本国产业。某些制造品(例如纺织品、塑料之类)原先输入本国市场,现在国内也可以像外国一样廉价生产,因此不需要再输入此类商品,但是由于本国发展生产的结果提高了收入,消费数量与结构已经变化,因而创造了新的需求。所以从现象上看,进口商品减少了,但国内市场却因生产要素的移动而扩大了。因此,一方面贸易关系是国际借贷的产物,即生产要素移动创造了新的商品需求;另_方面,国际贸易又能借助其推广市场及刺激资源更有效的利用,因而能创造投资机会,不仅吸引了本国的投资者,也吸引了国外的投资者。新的投资者的出现,又扩大了市场的商品需求。
  投资和贸易的不同之处在于:贸易是一种递增效应,投资则是一种乘数效应。按一般惯例估算,投资效应是贸易效应的5倍。尽管投资有风险,但风险越大,欲念越大,经营者依然会选择投资。只有投资,才能使国际贸易实现立体扩散。
  我们可以从我国和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总额来印证外商在华投资对双边贸易起到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我国的进出口总额的增长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我国对外贸易额逐年增长,从1985年至2005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增长20.43倍,年均增长20.72%,远超过同期GDP年均增长幅度。2005年,我国在世界货物贸易额中的排名由2001年的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在世界贸易中所处地位不断上升,已成为仅次于美日的第三大贸易国。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1.76万亿美元,已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全球第三大贸易国。2007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两万亿美元,达到21738亿美元,同比增长23.5%。
  (二)外商在华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的增长
  外资企业1993年出口金额为917.4亿美元,2004年为3386.1亿美元,随之,外资企业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比例也从1993年的27.5%增加到2004年的57.1%。2005年全国出口总额达到7620亿美元,其中外企出口额为4442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58.3%。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额在我国总的进出口额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对我国进出口额的贡献已超过了50%。按贸易总额计算,外商投资企业贸易总额从1985年的23.6亿美元迅速增长到2005年的8317亿美元。
  国际经济学的传统观念认为,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存在互相抵消作用。国际投资引发的生产要素移动减轻了生产要素的稀少性。生产要素跨国移动数量越大,国际贸易的动机与赚取的利润也就越少。其实恰恰相反,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更多地表现为互补作用。国际投资能够创造和扩大国际贸易,国际贸易也可以创造国际直接投资。这种关系分为四种情况:(1)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对本国出口贸易具有促进作用,如设备、技术和软件可跟随资本;(2)本投资国的出口贸易对本国的直接投资具有促进作用,如通过贸易出口可以引发直接投资就地销售跨国企业的产品;(3)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促进东道国的进口贸易,东道国引进了外资,相应地就会进口生产要素及技术软件;(4)东道国的进口贸易会促进投资国的直接投资,既然有了进口贸易,就会致使投资国实行直接投资,以创造更简便、更有利的贸易机会。
  根据国际贸易的实践经验,建立各种经济共同体撤销关税壁垒,实现自由贸易,更能实现比较利益。由此获得的经济利益,西方经济学称之为“贸易创造”。但是,这种情况只适用于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对外却设置一个共同的关税壁垒,可能导致“贸易转向”。当经济共同体的外围国家较低成本的供给来源代替了共同体内较高成本的来源,即会出现“贸易转向”,即转向低成本的外围国家。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机会并不显见,太多的机会往往会消失在经济共同体内。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之后,这种情况更为显著,国际贸易在WTO之内,成员国更多地表现为“贸易创造”。伴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不断扩大,“贸易创造”的功效会逐步消失,因为外围国家越来越少。如果所有国家都加入WTO,“贸易创造”就会完全消失。随之而来的将是“资本创造”,或称“投资创造”。国际投资力度的增强,会实现更为广阔的贸易空间。国际投资引发的贸易效应必将大大超越单纯国际贸易的效应。
  
  三、国际投资推进传统贸易方式改变
  
  世界经济早期的历史格局,国际投资主要是发达国家对殖民地国家和落后国家的投资,俗称资本输出。这种投资虽然有资本入侵的含义,但在客观上却推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从而也推动了传统贸易方式的改变。
  首先促进出口商品换代升级。从出口商品的结构,可以反映出一国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一般说来,发展中国家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亦即资源性产品为主。资源只有经过开发和利用,才能成为商品,才能实现商品流通。“所以,对于人类,所谓‘资源’,是社会一经济结构和人类素质的函数。对应 不同的经营方式和开发手段,资源的含义不同。”对于多种经营、综合利用、深度加工和专业化、商品化生产的立体开发方式,就可以构成发展的良好基础;而对于倒山种地、单一经营、自给自足的平面垦殖生产方式,那就只能陷入“低水平陷阱”,那就只能是“富饶的贫困”。
  其次从“进口替代”到“出口替代”。发展中国家的开放经济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基本的内向经济,但又是有进出口贸易;二是外向经济,有大量的进出口贸易。与之相适应,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战略也可分为两种:“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
  韩国是个比较成功地实现“出口替代”的典型例证。过去30年里,利用美、日等发达国家改变经济结构的机会,将外国资本、技术同国内的廉价劳动力结合起来,20世纪60年代发展了轻纺工业。70年代又突出发展了重化工业,用出口推动了经济发展,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地区一跃成为新兴工业化地区。韩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实行“科技兴国”方针。为了跟上新技术革命的步伐,韩国制定了“1984~2000年科技发展战略”,提出两项主要任务:一是开发尖端技术,将产业结构改造为“发达国家型”产业结构;二是根本上解决粮食、能源、环境污染、疾病、住宅、城市过密等问题。韩国的学者、实业家、官员都认为21世纪将成为“太平洋世纪”,强调“不要错过时机”,要积极地迎接“太平洋时代”。
  最后从“单向投资”到“双向投资”。单纯的国际贸易,很容易沿袭原有的方式。只有通过国际投资的冲击,才能推进贸易方式的改变。
  国际投资的始初行为是资本过剩的发达国家向资本稀少的落后国家的单向投资,落后国家在很长时期内几乎没有什么对外投资能力。但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样,基本上属于双边行为,落后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冲出国界,走向对外投资的行列。从单向投资转向双向投资,是世界历史的巨大进步。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大量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大量外资企业落户中国,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把视角转向海外市场。可以说,寻求市场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直接动机。
  中国对外投资包括三种类型:(1)为支持进出口贸易而进行的投资;(2)为支援第三世界国家而进行的投资;(3)为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而进行的投资。
  至1999年,我国境外投资扩展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相对集中于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排在前10位的是独联体国家、美国、港澳地区、泰国、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德国。截至200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布在全球已达149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存量已达448亿美元。
  中国对外投资在发展中国家虽然不是首开先例,但却有后发制人之势。尽管我国目前对外投资的比重还比较微少,风险投资领域尚未涉足,但这却是一个新的起点。可以肯定,中国对外投资终究要跃居世界前列,并将对国际贸易发生更为积极的影响。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必将成为我国步入世界经济舞台的“双子星座”。
其他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所说审计结论用语,是指审计人员填写审计工作底稿中“审计结论或审计查出问题摘要及其依据”一栏时的用词用语。审计结论用语既是审计人员对某个具体审计事项所表达的看法,也是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作出审计评价,提出审计处理处罚决定的基础和依据。因此,规范使用审计结论用语对于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审计人员在使用审
简述了含羟基树脂、异氰酸酯预聚物、颜填料、光稳定剂及底材等对双组分聚氨酯漆膜变色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关键的问题是应该在什么样的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下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如何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应该是我们认真考虑的问题。这也是近期业内专家讨论的热点问题。而目前物价水平逐渐提高,人民币汇价逐步走强,民间借贷日趋活跃,金融业竞争更加激烈,利率杠杆的调控效应日渐弱化,旧的利率管理体制已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进行利率体制改革和利率市场化是我们金融业的最佳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规模推进棚户区改造工程,青山棚户区居民要求加快改造进程、改善居住条件的呼声越来越高。但从现实角度来说,青山棚户区涉及范围大、改造规模大、资金需求
<正>~~
期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经济社会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1982年《宪法》恢复建立了我国史前的审计制度,从此拉开了我国审计工作的帷幕
介绍了悬浮聚合法制备固体丙烯酸树脂的工艺及其应用.
央行近日宣布.发行1500亿元的3年期央行票据。这是央行今年第六次发行此类定向票据,而每一次定向票据发行总是与加息“如影随形”。
众所周知,资产证券化运作过程中存在着多种风险,如:欺诈风险、提前偿付风险、金融管理风险以及利率和汇率风险等等,若不能加以有效防范,则必将增加交易成本,降低资产证券化效率。而这其中,最为大家重视的是提前偿付风险,因为提前偿付风险生成机理较为复杂,防范难度较大。我们选择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提前偿付风险作为研究对象。    一、提前偿付及其影响    提前偿付是指借款人不按照住房抵押贷款既定还款计划而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