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我”之作的独特与缺憾

来源 :广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ngogo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剑书散文集《奔走的石头》最先吸引我的是作者自序《那一季翻山越岭的眺望》。这篇长序让我感兴趣的倒不是作者童年、少年,乃至青年读书与写作的经历,而是他对当代散文不良现象的否定和对散文创作的理解与憧憬。
  他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当下散文的“小情绪宣泄”“原貌实录”和传统散文理论“僵化而陈旧的表达”;“低估了散文门槛”而造成缺乏精品的泛滥;“看不到作者本人的心灵”的写作者遍地皆是而量多质劣,以及“人人都可以写”散文却不讲写作方法等弊端。这是一种在阅读大量散文后而对当下创作现状的总体把握与深刻反思,也是作者创作思想的醒悟与创作突破的起点。作为一个名气并不大,成就还不高,而且仍待在偏僻的桂北山区的散文作者,却有这样的全国视野以及尖锐而猛烈抨击创作时弊的勇气,让我感到钦佩!
  剑书不但有“破”,而且还有“立”。他在“破”的基础上,树“立”起了自己的散文理念。他说他所理解和憧憬的散文“是一种深沉而又端庄的文体”,“是一扇通向艺术的窄门”,“必定渗透着一种深沉的生命意识”,“必须寻找写作的通幽曲径”。这些观点虽然仍有商榷之处,还欠深刻,但是却凸显了作者的文体意识、严格意识、生命意识和方法意识,是一套较为完整的独特的散文观,也是一种散文创作的自觉。这在当下是许多散文写作者所缺乏的,它表明剑书对于散文创作不但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新颖的理解,而且还有着清晰的思路与独特的方法。所以,他追求创作的发音方式“有别于众口同声和众声喧哗”,追求创作的路径“再寻山头独自行走”和“再寻柳暗花明的陋巷村野”,他要踏出一条自己的散文之路。
  有批判的胆量,有创新的勇气,而且还能够提出并且践行自己的散文理念,使得剑书的创作境界高出了许多作家,由此可见这位河池青年散文家的不同凡响、不能忽略和不可小觑!而《奔走的石头》就是这种散文理念催生的作品,果然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这本散文集所描写的生活并不复杂,也不广阔,但是却十分独特。剑书在后记中说:“我的散文,大都和桂北山乡的物事有关。”他写的实际上只有两个方面,一是自己以及家族的经历与生活,二是桂北山乡的社会风貌。说得具体一点,就是以剑书及其家族生活为主,然后辐射到桂北山乡的社会生活与山川景致,两者融为一体,便构成了《奔走的石头》的主要内容。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作诗,不可以无我。无我,则剽袭敷衍之弊大。”①他强调作家进行文学创作必须有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也就是有“我”。如果没有这个“我”,那么创作就会与他人相似而消解自己的独特性。这样,坚持创作有“我”就是一条亘古不变的文学定律。要实现创作的有“我”,就必须把自己的生活、思想、情性以及艺术追求融入作品中并且表现出来而成为独特的风格。
  在我看来,剑书的散文就是有“我”之作,打上了鲜明而深刻的个人烙印。他的创作扎根于自己的生活,写了自己的童年、少年以及青年的经历和情感,写了自己的所见所闻与爱恨哀愁,写了自己的渴望与追求,写了自己的孤独与逃离,满纸都是自己的影子。同时,他也将创作视野从自己扩大到自己的家族,从父母到兄姐,再到亲戚;然后再扩展到自己的家乡,从农村写到城镇。所以,剑书说:“三辑皆有‘我在’。”这是对他有意而为之的创作的强调。于是,这本散文集所呈现的是剑书眼中的桂北山乡世界,饱含着他的感觉、感情和思想,以及他的审美趣味。
  剑书诉说着自己忧郁的情结。这里有他对家庭悲剧的难忘,反复讲述着他的姐姐、父亲、母亲、外公等亲人的苦难命运与挣扎,抒发内心的愤懑、不平与忧伤。这里还有他对贫困生活的逃离,对山外世界的向往,对文化的渴望,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人生的理解。我们从他的听电影和读书,从他的母亲种地,甚至从他家的老黄牛独龙和草上飞,以及从《河流牵着村庄奔跑》《归去来》《一个人的云下河山》《掌上河流》等篇什那些具有象征味道的意象中,感受到他对亲人、对家乡、对土地、对生活,以及对生命的热爱与认识,看到他的心灵熠熠生辉。这大概就是他所追求的“深沉的生命意识” 在闪光吧。
  剑书描画着自己乡亲的形象。写过小说的创作经歷使他在写散文时自觉将关注点定格在人物身上,并在这本散文集里构筑起一个独特的人物画廊,展现出一个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苦难乡亲的形象。这让我印象最为深刻。在他的笔下,姐姐为爱情而自杀,母亲的一生艰难,父亲的冤枉与悲伤,外祖父在饥荒中死去,大姨巴杰被吓出精神病,堂姐误死在亲弟弟的猎枪下,嫁到广东的彩石姐的不知所踪,以及父辈们的逃离家乡,等等。这些大山里亲人们的苦难,洒满了书中,揪住了人心,让我们看到了山里人的悲苦命运。剑书对他们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悲悯,这种情感化为了自己的忧伤。剑书说,“我的写作,注定了无法绕过内心的真实”,而这种真实包括了他血液里“流淌着一种叫作忧伤的因子”。这样,他笔下的人物不但栩栩如生,而且充满了感情的色彩,彰显出真实的魅力。他还写了一些底层社会的小人物。例如,《天堂电影院》忠于职守的守门人、把电影当真的三婆、被电影感动得流泪的二流子老卡。再如,《额头被夜风击疼》的木呆的丧礼老人、傻瓜阿瓶,以及错过二楼的爱情的刘芳。剑书写出了他们的行动以及故事,还写出了他们内心深处复杂而真挚的情感,让我们感到了血肉丰满的弹性,甚至催人泪下的力量。可以说,这本散文集的重点就是写人,哪怕是写景之作,也有人的影子。在全书框架上,它虽然分为“奔走”“河山”和“呼唤”三辑,而实际上突出的是“奔走”。这一辑“倾注于‘人’这一本体,着墨于人的踪影”,而其他两辑也是“灌注个人神思”和“倾诉心中风云”,都离不开人,皆有人“奔走”之意。在我看来,剑书所写的这一系列独特而真实的桂北山乡小人物形象,就是他对广西当代文学的贡献之一。
  剑书描写着自己家乡的社会。他重点讲述自家的苦难。这个家则是桂北山乡的普通一家。剑书从自家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面对苦难而坚韧不拔、顽强抗争的山里人生,并且为它赋予了典型性,进而表现出那个山乡的一些人家真实的生活与生存状态。于是,一颗水珠折射出了太阳的光辉,大山深处只有两户人家的巴额小村便成了反映桂北山乡的小镜子。然而,剑书的笔触并没有完全停留在农村,他还伸向了城镇。如果说《天堂电影院》直接描写桂北乡镇社会景象的话,那么《边桥书》《穿过街市去寻找》等作品则使我们看到桂北城市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图画。这使得他对桂北社会生活画卷的展示稍加完整,在这幅图中,有村,也有城。剑书并没有停留在生活表面的描绘,而是穿透表层,描写了1963年的大饥荒、“文革”、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打工潮,以及当下的现实,描写了社会的变迁和人心的变化。这又使得他的散文不但有了历史的纵深感,而且还有了现实的运动感,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时代的脚步在前行。所以,剑书笔下桂北山乡的生活情状,是真实的,接地气的,有立体感。我认为达到了清代著名戏剧家孔尚任所说的“不奇而奇”的境界②。   剑书描绘着桂北山乡的风景。他在写人的作品里,都有对家乡山川景物的细腻描绘。这些自然物象既是事件与人物命运的背景,也有独立存在的意义。剑书为它们注入了生命的血液,使它们生机勃勃,就连大山的石头都有了温度与质感。于是,景与人息息相关,融为一体,成就了独特的文学景观。剑书还有专门写景的作品,虽然不多,但也收拢成了第二辑“河山”。与写人之作的苦难沉重之景不同,《凤羽斑斓的传奇》《路上的山水菩提》《摘星夺月平坦寨》等篇什中的山水,饱含着作者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深情,因此轻松飘逸,流畅自然,想象丰富,妩媚动人,显示出别样的风采。这些写景之作也是有人的影子,所以剑书笔下的景象是情景交融的,既是他眼中之景,也是他心中之景。剑书还不止于此,他既借景抒情,又借景议论,表达自己面对山水所获得的启迪与感悟。诚如他在《路上的山水菩提》所说的:“拜谒圣母山,绝非只冲着求子得福的传说而来,更多的是期盼得到一座山给我们的启悟和开示。”这就是“在山水之中长啸当歌,在山水之中领受教化与点悟。/找回那个越来越陌生物化的自我。/找回那个在旷野之外走失的自我。而这些,就是圣母山给我们另外的一种恩慈。”这种由观景而产生的理性思考,显然是一种思想的升华,更具有动人的张力。
  剑书的艺术表现也是独特的。在这本散文集里,“我”既是书的主角之一,也是书的叙事角。书中的故事与人物是由“我”口中说出来的,这必然涂上了“我”浓厚的主观色彩,从而造成了情满全书的韵味,造成了紧贴生活的亲近,也造成了追忆往昔的情调。剑书的叙事喜欢采用独语方式,仿佛孤独者在夜深人静时的自言自语,絮絮叨叨,倾诉着心中情愫,全然不顾听众或者读者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他赤子般的内心世界得到了全面而真实的展现。剑书的叙事执着于长句式的语言表达。这种长句有时甚至一句话长达数百字。在这些句子里,他细腻地表现丰富的内涵、复杂的情感和变化的心理。例如,他写自己童年的富有和快乐:
  “我在绿苔青板石边捞鱼抓虾光屁股爬上滑下手掌红红屁股红红,在山坡上放牛砍柴采摘野果烧木取炭手儿黑黑脸儿黑黑,在茶油林里除草培土吮吸茶油花花蜜嘴巴甜甜心头甜甜,在坡地上追逐蜻蜓蝴蝶麻雀蚂蚱衣角飘飘头发飘飘,在凌晨沿路奔跑赶去上学月儿摇摇影儿摇摇。”
  这样的语言显示出作者匠心独运刻意雕琢的精致。它所创造的叙事风格是不紧不慢的,娓娓道来的,就像乡间的小河静静流淌,只有九曲回肠,没有波澜起伏。所以,读这样的散文必须心平气和,慢慢咀嚼,然后方得真味。
  《奔走的石头》的缺憾也是有的。
  首先,剑书虽然也有对社会历史的描写,但相对薄弱。这些内容在作者的笔下多是模糊的影子,而且有欠广泛。作者在关注自我的同时,有点忽略了社会人生。这使他的创作题材略显狭窄,以至于作品主要内容是自己的低吟浅唱,而不是社会的时代风云。我觉得,当作家远离社会,走向象牙塔时,社会也自然会远离作家。这样,远离社会的作家的创作恐怕不会走得很远,因为文学是要靠社会的认可来显现价值的。
  其次,剑书虽然真切甚至有些感人地描写了人物的命运,但是对其思想价值的挖掘、提炼和揭示还不够深刻。他在小“我”的范围里表现这些小人物,其目的和意义好像还不够明晰。他说自己“不是为了写苦难而写苦难”,“执着于苦难的书写”,是因为“对幸福一直怀抱梦想”,但我好像还没有读出这些内涵,感觉这梦想有点朦胧。
  最后,剑书追求繁复华丽的语言风格虽然能够增加作品的文学性与精美感,但也造成了读者的阅读障碍。舒缓的叙事节奏和复杂的长句式,要求读者必须反复阅读,才能把握其中含义。可是,现在又有多少读者能够耐下心,来回倒去地慢慢阅读、细细品味、用力琢磨这本散文集呢?就我的感受而言,读这本书还真是有点累!拿起,放下,反复了许多次。我觉得,作者这种提高散文门槛、缩窄散文门道的尝试,好像一把双刃剑,当然有它积极的一面,但也有消除散文亲近性、缩小受众范围的另一面。其实,这种文学形式的大众化与先锋性、平民化与贵族化的矛盾并非始于剑书,自五四文学革命以来就有了,恐怕还会一直延续下去。这是中国文学在现代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艺术难题,如何协调平衡这一关系,还需要作家们继续努力探索。我认为,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传播时代里,文学太窄了,反而会加速其边缘化。这并不一定是好事。
  纵观《奔走的石头》,我感到它鲜明的创作特色,也觉得作者在散文创作道路上的确还需要继续“奔走”。好在他不忘初心,执着地选择了“一如既往地走下去,走,不停地走,直到看到曙光,直到摘到头顶上的云朵”的文学跋涉。我相信,他一直坚持走下去,就像壮族传说妈勒访天边那样,必将能够寻找到心中灿烂的太阳!
  注释:
  ①丘振声:《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例释》,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9-70页。
  ②丘振声:《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例释》,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6-67页。
  →  王建平 笔名王者,1962年生于内蒙古兴安盟,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发表散文随笔三十多篇、文学评论四十多篇、劇本三部,出版《广西当代文艺理论家丛书(第一辑)·王建平卷》《艺谭纵横》等著作。曾获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等。
  责任编辑 冯艳冰
  特邀编辑 陆辉艳
其他文献
一、两起车祸  从林哥死了!七天前,另一个外乡人也死了,两人在同一个地方!听到这个消息,我脑袋轰隆作响,一股寒意旋即袭身。此前一个月,我还在老家,和从林等堂兄弟们一起吃饭喝酒,眨眼之间,他却转身没了。  在民间传统中,七天的“七”,是颇有些意味的,诸如“头七”“七灾”“空七”“冲七”“烧七”“犯七”等,其中包含甚至充斥的,尽是死亡和惊悚。  真正能够震撼与打倒人的,从来只有自己人和来自身边的某种事
期刊
从大峡谷仰望阴阳山,阴阳山是堵高墙;从阴阳山俯瞰大峡谷,大峡谷是道裂缝。  悬崖边上有间木屋,住着一位老头和他的孙女阿薰。悬崖下有一个村庄,还有一所小学。  谷底有一条公路,爷爷说它叫沿边路,阿薰爸妈就是从这条路坐班车去打工的。阿薰不知道广东是什么地方,但她知道班车是专门给出远门的人坐的。每当看见班车停在桥头上,阿薰就幻想爸妈突然从车上下来,然后跑上山,扑进家门把她抱起来狂亲。这个幻想已在她脑子里
期刊
→ 唐丽妮 居广西柳州。系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广西小小说学会理事、广西麻雀诗群成员。作品散见于《儿童文学》《北京文学》《广西文学》《读者》《青年文摘》《格言》《小小说选刊》等刊,著有《那年花事》一书。中篇小说《红枫女人莫老爷》获“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文学、歌曲创作征集活动”小说类一等奖。  1  据说出事的晚上,田大田和方子辰原本坐在一起,親得像兄弟,跟以往任何一次饭局没
期刊
岁月不居  1  不知谁说的,然后自己也常借此自嘲,说年纪大了:现在的事记不住,过去的事忘不了。某次饮酒正酣,同桌说还有关于撒尿的远近、高低、长短问题,虽是常闻俗语,仍不免哄笑一番,然后碰杯,祝贺式地讦笑、讪笑、愧笑,无一不带泪。这是年过半百的成熟,也是悲哀。  强颜欢笑,是无可奈何春去也的伤感。其实除了对时光的无奈,对此时成熟定型的人生状态倒并不是很多的不堪。每个人的人生际遇不一样,如我等,青春
期刊
星期日  自由的光辉是什么形状  类似于一个哲学问题  这端坐书桌之上的木偶熊  也思索了一整个秋天  冬季来临时  你还是那么拘谨  沉迷与幸福无关的主题  仿佛我也来自远古洞穴  度过平凡的一天  夜行记  那晚,我挽着你的胳膊在星空下走  我们去看初冬的梧桐和碑文  你笑起来的样子,像安泰河的水波  宁静的风吹过我们的身体  在你握着相机的指尖停住  跟随你抚摸石碑的纹理  又在你的裙摆上开
期刊
倒 影  大地——一块放倒的墓碑  谁歇在上面都可以  可以是鸟,可以是鱼  也可以是一些嘈杂或微弱的声音  翅膀歇在上面,鳞歇在上面  天空歇在上面,水歇在上面  历史歇在上面,音乐歇在上面  诗跟在后面,也歇于其上  写诗的人,在大地上翻晒谷物  像一种淘干粮食血液的作业  也像,风干多年前的自己  额头湿润,像清晨顶着露水出发的人  夜里,站在大地上眺望宇际  发现自己的诗有些像星空的倒影 
期刊
大暑不期而至  慵懒中听见流浪的心归来  时间蛰伏于彼此退路  夏的惊雷于无声处  七彩太阳雨飘洒  投下令人眩晕的斑斓云影  风若有若无吹拂树叶  光线串珠般照射下来  你在褥热困倦的昏睡里遁迹  如嘶哑的蝉鸣  头饰一朵绽放的蝴蝶结  无瑕的天真将脸颊羞红  夕阳下,你手捧花束  路上听她们轻浅耳语  在细密重叠的花瓣里  寻找鲜艳的心事  夜之心灵密码  夜的天幕有很多皱褶  就像悬疑的故事
期刊
一生中  我掐算过父亲  掐算过他遗留的财产  除了六个儿女,最值钱的  就是一辆永久牌自行车  像爱自己儿女一样  闲下来时,喜欢一遍遍擦拭  各个部位,该放油的放油  该抹灰尘的抹灰尘  锃亮锃亮的样儿  似是在打造理想的人生  而让我难以置信的是  即便让我们稀里哗啦骑坏了  也没见过他搭上母亲  走进一次县城  或者更远的地方  现在,记忆的蛛网  已布满脱漆的车子  轮胎干瘪,后座空荡 
期刊
家族或消失在水里的人  自从孤寂以来  所能学会的,便是不断尝试与自己跳舞  在丢失了旧名字,野生的母亲河旁  在每天的报纸面条马桶  你知道,那时,战争无处不在  咆哮在汤锅里沸腾  在碗盆中回响  即使我们出门在外  寻求儿时的玩伴,膨胀的月亮自我  我依稀记得,在偌大的一片荒地  我抚摸了你的脚踝  你摘掉我的鱼鳃  而他们笑了,就像所有消失在水里的人们  “我们的骨头天生就是趋向透明的” 
期刊
本期散文新观察栏目迎来了江西青年散文作者谢宝光的新作。作为在江西出生、上学,然后在异地工作生活的青年作者,谢宝光成名较早,产量却很低,属于较为典型的“慢写作”一族。此外,散文新观察栏目所推介的90后作者到这一期为止,基本上临近尾声,读者诸君可以注意到,这十几位作者的成长履历起码在一个点位上趋于同一,即他们所出生的省份和工作生活的省份皆为花开两朵的关系,这也是流动性社会的必然产物,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