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一、地震动研究和抗震设计从地震工程的观点着眼,地震动是引起结构震害的外因,是抗震设计防御的对象,地震动工程参数的研究是直接为抗震设计服务的。从历史上看,抗震设计理论与地震动研究有着密切联系,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胡聿贤,1984)。第一阶段可称为静力阶段。在地震工程创立之初,日本学者大森房吉等认为结构承受的水平惯性力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地震动研究和抗震设计从地震工程的观点着眼,地震动是引起结构震害的外因,是抗震设计防御的对象,地震动工程参数的研究是直接为抗震设计服务的。从历史上看,抗震设计理论与地震动研究有着密切联系,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胡聿贤,1984)。第一阶段可称为静力阶段。在地震工程创立之初,日本学者大森房吉等认为结构承受的水平惯性力为
其他文献
ICTAM是国际力学界最重要的大会,由IUTAM(国际力学的理论与应用联合会)组织召开。第一届1924年在荷兰举行,第二届1926年在瑞士举行,以后改为每四年一次,中间因二次大战停顿了几年。我国在二次大战后开始参加该组织的活动,新中国成立后,曾派遣代表参加1956年在比利时的第十届大会。1980年在加拿大的第十五届大会,我国有十几名代表参加,本届大会有三十余名中国代表参加,其中有三名台湾学者。
一、引言地球上的岩石或岩体都处于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受力历史对岩石的声发射活动有何影响,这是研究地震成因方面的一个基本问题。德国学者凯撒(J.Kaiser)第一个研究了金属材料受力历史和声发射之间的关系,他发现,如第二次加载应力不超过第一次加载的最大应力时,金属几乎没有声发射发生,只有当第二次加载应力超过第一次时,声发射才会大量产生。这种现象叫做凯撒效应。以后,古德曼,古川澄夫等,陈颙等,茂木清夫,
在上一讲内,介绍了地震震相的物理基础,即地震波在复杂的地球介质中的传播理论。从而知道,介质结构的复杂性是造成地震震相多样性的重要原因。震相是地震波在地震记录图上的一种反映。在这一讲,就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些不同类型的波,在地震图上的特征。根据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需要,我们将分别就地壳、地幔、地核有关的震相、面波震相,其中包括天然地震、人工地震震相、深震和浅震震相等加以介绍。
本文讨论了耀斑发生前后的地磁指数与行星际参数之间的相关。结果论证了不同强度的K_p指数日频次是一种能很好反映行星际扰动特征的地磁指数。K_p=4.5级的中等扰动和K_p≥6级的强扰动和强烈扰动具有不同的变化规律,它们分别主要是由太阳风速和行星际磁场总强度增强所引起的从统计效应而言,A_p、AE和D_(st)指数对不同强度的扰动的响应是不相同的,AE和D_(st)指数对行星际参量的相关不如K_p和A
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全球1966—1980年期间,面波震级5.4级以上地震资料进行统计计算,求出中国地震台网测定面波震级与其国际主要测报机构的震级偏差及其分布关系,从而对我国现行面波震级使用效果是一种较好检验。
本文总结了兰州地磁台1975年到1982年期间短周期地磁变化事件的传递函数随时间的变化,分析了它们与周围所发生地震的关系。发现在1976年松潘7.2级地震和1982年4月海原5.5级地震前,传递函数的A值有着明显的下降变化,显示出地震前兆的变化。此外,兰州台传递函数A和B都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对于传递函数A,在扣除季节变化后,仍然显示出地震前后的异常变化。
地球物理科学的发展和地震活动性研究工作的深入,都迫切要求提高地震参数的测定精度。地震震级的测定与计算就是其中一例,目前它已成为地球物理学家们很关注的一个问题。在进行历史地震和地震活动性的研究中,地震参数一般引用“全球地震活动性”(Seismicity of the Earth.B.Gutenberg and C.F.Richter,1954)一书和Duda(1965)强震目录。1979年Abe又发
在上一讲中,介绍了几种主要震相类型的特征。这些震相内包含有震源和介质的信息。本节将介绍震相的应用,就是指提取这些信息的一些基本方法。因限于篇幅,只能把这些方法的原理加以介绍,其方法细节请参照有关文献。一、地壳厚度的计算地壳厚度是确定地壳结构的重要参数之一。通常用天然地震的体波震相P_(11)、Pn、(pP)~*、SP′和PS来计算地壳厚度。
在上一讲介绍了震相应用。利用不同震相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研究震源或介质的性质,其前提是要把震相识别正确。这就是常说的能不能把震相“认准”的问题。震相识别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往往需要做以下一些工作:排除背景干扰和振源干扰;利用震相的走时特征、振幅特征和合成地震图判断震相性质;利用仪器的频率特性对波形进行校正;如果有条件,应就不同区域、不同震源类型的震相分门别类加以收集整理。下面分别就这些工作加以介绍
纽伯里(Newbury)是一个只有两万五千人口小的城市,美丽而又安静,它座落在伦敦的西边约100公里的地方。著名的国际地震中心ISC(International SeismologicalCentre)就设在这里。全世界的1000个以上地震台的资料(北至格陵兰,南至南极州)都定期送到这里,进行全球地震资料的汇集、分析和出版。国际地震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收集世界范围的地震信息,包括仪器记录数据和宏观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