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 “叛逃”

来源 :中外生活广场surface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yu199003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国IT界巨头Daum想在乌托邦式的荒地上建造一个创造性工作社区,经过8年的策划设计,如今终于将公司搬迁至远离闹市的济州岛上。
  缘起
  “乌托邦”是个太有诱惑力的词。从印度的昌迪加尔到巴西的巴西利亚,载满了当代建筑大师们关于乌托邦的梦想与遗憾。而在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加州的一片荒地变身为令人趋之若鹜的IT圣地,硅谷的出现让乌托邦理想得以完美实现,令全世界竞相仿效。
  Daum公司的搬迁计划是向硅谷模式和精神的致敬。近50年来,韩国城市人口的增长率从20%飙升至80%,使韩国成为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Daum的济州岛郊区放逐计划正是一个乌托邦式的手势,一次叛逆的尝试,从喧嚣的闹市中脱离开来,开垦出独立的创意天地和工作社区。
  济州岛位于韩国的最南端,有着全长256公里的海岸线。火山岛的美丽风光和原生态民俗文化使之被称为 “韩国的夏威夷”。近几年来,济州自治政府开始鼓励各行业的企业和工厂落户岛上,为将来面向技术型综合开发区而努力。为了支持IT企业的发展计划,当地政府划拨了岛屿北部山区一百多万平方米的巨大未开发地,西面覆盖着郁郁葱葱的森林,南面是延绵的汉拿山,北面则看得到太平洋。和硅谷一样,Daum园区坐落于济州岛的一片狭长荒地上。Daum公司预期在未来的10年内,逐渐把整个运作部门搬迁至此,于是委托Mass Studies建筑师事务所为其打造了一份完整的规划蓝图。
  蓝图
  21世纪以来,都市圈内的工作场所正在面临进退两难的窘境,工作的组织形态对办公空间平面的水平化需求越来越大,但由于城市空间的日益拥挤及渐趋狭小,迫使大多办公空间只能往竖向发展。济州岛丰富的土地资源解决了这一关键性的问题。Daum基地的实测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坐落于整个开发规划区的心脏部位,也是开发区内最大的中心区。Daum园区是总规划中第一个得建的建筑,基地最长处达800米,最宽处也有300米,其纵深方向和主要道路平行,10座房子沿着狭长蜿蜒的乡间腹地延展而上,这些建筑是总体规划的一部分,为300多名公司职工提供了必要的生活设施和辅助功能。
  总平面沿着场地的绿化带呈有机形态铺展开来。在办公楼建筑群的设计上Daum挣脱了旧规的束缚——常规的写字楼布局均匀而单调,毫无特征地淹没在一片低矮盒子的海洋中;而在Daum的规划蓝图里,建筑物按线性延伸发展,整个园区因此而划分成有着强烈对比感的分区:乡村与都市,休闲与郑重。
  乌托邦
  鉴于庞大复杂的规模,不难想象Daum园区规划建造的漫长曲折过程。Daum善待生态环境,努力打造一个自给自足的平衡系统。原生态的植被区形成绿化带。低矮的主体建筑形成一个长800米、宽70米的超级结构体。这个方案最大优化并综合了各种功能,形成一个高效率工作圈,是名副其实的“信息高速公路”。
  众多“公园”是结构主旋律的变奏。这些小空间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工作和生活上多层面的需求:运动、社交、游乐、休憩甚至耕种,突破传统的都市生活模式。为了保护自然天际线,都市圈里的每个建筑单体都不超过5层。设计者们保留了倾斜的场地,让建筑体沿着场地的自然地势拾阶而上。整个坡度虽然平缓,上下高差却达到了60米。设计师把地势上的劣势转化成优势,利用高度差连接了不同层面的设施设备。充分利用这些折线和曲线路线,园区的垂直、水平和对角交通得以完美实现,有效增加了功能效率和规划的整体性。设计师因此形容这个壮举是“一个企图逃离喧嚣的反叛”,在远离闹市的一片荒地上构建出一个能媲美“硅谷”的创意社区。
  Daum园区的建筑主体以基本模块组合,形成核心商务楼。底层四个方向都是开放式的,以大面积玻璃围合,通透开敞。庞大而忙碌的工作场所内,举目便可以望到周围延绵的山树之色和北方的海洋。底层布局是很方便的公共社交空间:餐室、咖啡厅、开放式的沙龙区、小亭子休憩处、展览区、活动室、游戏房、健身室等。
  开放式的办公区域占据了二楼整整一个楼面,可以仰视到三层图书馆。有两层挑空高度的二楼空间是最大的开放式办公区,由接待区、办公室与会议室区域组成,还配有视听室和礼堂。三楼与四楼分布着图书馆与面积较小的办公空间。值得一提的是,建筑之间伸缩缝的衔接空间被很好地利用起来,用作楼梯间或是设备房,令空间功能更为紧凑。行至4楼以上,整个楼地面积逐渐缩小,下层的顶面就会在外墙周围空出一圈空地,大面积露台应运而生。顶层浓缩了更多的封闭式空间,分布着一些对私密性要求更高的功能区,如项目组、决策部、高层会议室等。这里的每个空间都有通高的大型玻璃窗,原木露台向户外延展开去,与大自然衔接。
  展望
  Daum园区的建筑虽然灵动多变,却是由一个模块不断变化组合而来的。Daum采用了5种结构模型,通过模块的各种组合实现建筑在水平和垂直方面的延展,并采用弧形混凝土作为末端收尾。弧形混凝土在视觉上消解了大型体块带来的单调感和压迫感,增加了优雅而柔和的视觉效果。这些正式的“标准结构体”,可以发展出形式多样的弧形天花,或者有着巨大进深的悬挑空间。
  从一开始Mass Studies的建筑师们就想办法营建一个结构系统,使之能够前瞻性地成为整个建筑群落的基本模式,在此基础上变化衍生出其他形式,比如在大型开放式平面里创建拱顶和悬挑空间,同时使整个园区形成一种新陈代谢式的有机发展,为将来不可预见的需求提供了可持续延展的空间。整个Daum园区如同一个精密的仪器,Mass Studies的建筑师们通过营建一系列尺度多变的空间来实现开创性的新式办公环境。园区内部一个个纵横面切割交织而成的空间,就好比是刚形成的村落,以有机形态不断进化,也承载着对不远的未来更多的期待。
其他文献
明亮跳跃的色彩,生机盎然的花纹,配上经典优雅的款式——无疑是炎炎夏日里,你购物清单上的Must Buy。沙滩需要你活力的点缀,戴上墨镜,和亲爱的伙伴们一起前往吧!
期刊
环球设计夏令营  创意是现代经济下的商业价值核心,有创意的设计是创造社会价值的重要推动力。无论着眼当下还是展望未来,学生群体都是创意思潮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2012香港设计年将于暑假期间支持数个面向学生的创意设计项目,目的在于帮助年轻人之间更好地交流创意思想,体验设计乐趣,扩展自己的视野,为未来成为真正的设计家积累更多宝贵的实践经验,这也正是2012香港设计年想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之一。  “环
期刊
The Exchange酒店的创意总监苏珊娜·奥克斯纳说:“为什么不能像装扮模特那样装扮房间? ”  苏珊娜·奥克斯纳(Suzanne Oxenaar)和奥托·纳恩(Otto Nan)共同策划的最新酒店The Exchange坐落在阿姆斯特丹市达姆拉克大街主干道的历史建筑群中。此前,在2004年,两人指导完成了由MVRDV建筑事务所设计的Lloyd酒店;2010年,在东京完成了极简抽象主义风格的情
期刊
瑞典设计公司koncept Stockholm在酒店设计中呈现了斯德哥尔摩生机勃勃的街头文化。  由瑞典设计公司Koncept Stockholm设计的斯堪迪克酒店(Scandic Grand Central)旗舰店致力于建立一个专属于20多岁年轻人的时尚场所,项目经理安·玛瑞·埃库罗斯(Ann Marie Ekroth)说:“如同一座‘都市剧院’(urban theater),我们想使酒店与窗外
期刊
“现在的人都习惯看人,而不是感受人。”韩火火说。外表光鲜亮丽的他总会让人产生距离感,而深入与他聊天时,你会发现他有着并不为众人所知的感性、细腻和亲切。喜欢下雨天在河边溜达,喜欢随性不做计划的旅行,喜欢在不熟悉的城市的街边与本地人一起抽根闲烟。似乎和时尚圈里的“社交咖”完全不同,私下的他安静爱“宅”,信佛,有着一颗难得的平常心,得而不喜,失而不忧。他说他不是《阿飞正传》里的那只飞鸟,却也从没停下过脚
期刊
西班牙建筑事务所Churtichaga+Quadra-Salcedohave把屠宰场改建成了电影院,肃杀的空间随着金黄色的编织篮燃起勃勃生机。  20世纪初,西班牙马德里有一处热闹的集市,当第一缕阳光掠过斑驳的砖墙,劲头十足的商贩便开始杀猪宰羊,购买生肉的人们络绎不绝,牲畜的嘶叫混杂着人们精明的讨价还价声。一个世纪后,这座曾经人头攒动的老砖房逐渐废弃,马德里市政府决定把屠宰场改造成一座公共影视文化
期刊
现代生活所需的机器人不应该只具备服务家庭的能力,还得是一个贴心的好朋友。我们不需要它具备钢铁侠的铜头铁臂,小叮当的万能口袋,但必须在帮你完成一些分内工作之余,还得有所担当。假使你正为了工作忙得焦头烂额,而它只能在一旁傻站着,让你说,要这个铁疙瘩何用?  01 Romo智能机器人  如果你曾被《机器人瓦力》的主角所感动,那看到这个小家伙一定会惊喜万分。它有一个透明的身板,两条履带式的轮子注定了它有不
期刊
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一双好鞋,运动员更不例外,因为脚上的一磅相当于背上负重16磅。所以对他们而言,合适和轻便似乎更重要。为了给巴西传奇球员罗纳尔多(Ronaldo)设计一双像田径钉鞋一样的足球鞋,设计师鲍勃·库姆伯斯 (Bob Coombes) 和皮特·哈德森 (Petere Hudson) 首先拆开了罗纳尔多的球鞋来研究他对球鞋的喜好,甚至让他站在墨水中,借助他的脚印来设计鞋底。他们制作了世界上第一
期刊
设计师被Lady Gaga“一眼相中”当然是好事,更何况是让她自掏腰包,并穿着系列服装出街昭告天下。当然,这也就意味着这位设计师——James Hock的衣服必定“不太正常”。  James Hock之前的身份简直和设计师风牛马不相及——会计师,而当他意识到自己在“数字”的海洋里将永不得天日后,便毅然决然地搬去伦敦自学服装设计,混迹于边缘酒吧的先锋形象很快为他迎来一片叫好声,半路出家的经历也丝毫不
期刊
透明的硬纱是Kirsty Ward自从求学时代就无限着迷的材质,每一季她都在想方设法运用和展示这种面料,她说永远也不会感到厌倦。而今年,当她的作品再战巴黎时,她和她的作品都多了几分从容和成熟。  Kirsty Ward在中央圣马丁学院的毕业作品是她第一次对外展示这种透明面料。硬朗与柔美在她的作品中融合自如。Alberta Ferretti即刻相中Kirsty,将她收归旗下,在意大利做设计助理。在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