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朝隋唐的土地法规与土地制度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fengwu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朝隋唐《地令》或《田令》只是土地法规,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并不决定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北朝《地令》既有授田与土地还受条款,又有不触动各户原有土地,进行户内调整,实际上无还无受条款.这是执政者土地国有理想与土地私有现实矛盾冲突的结果,是情势所必然.实施《地令》时,北魏、北齐都是双轨制:对代北鲜卑拓跋族聚居区来说确实是普遍授田制.对汉族为主聚居区,则只是限田制,同时也是一种户籍登记制度.隋唐时期,因为鲜卑族已经不再是统治民族,因而对鲜卑族也就不再实行特殊的土地政策.隋唐未见按《田令》规定给吏民实际授田与土地还受的实例.相反,可直接反映未曾实际授田与土地还受的实例却很多.唐《田令》废止于唐宋之际,而不是建中元年(780).
其他文献
哲学的普遍性问题在跨文化的视角中凸显出来,它揭示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举,也提出了哲学的普遍性内涵问题.就以中国生活经验为内容的哲学活动而言,哲学的普遍性、中国思想的特殊性、汉语表达的独特性共同构成了一种持久的理论张力.在区分哲学的普遍性与普遍哲学的基础上,哲学的普遍性从理性能力的普遍性预设出发指向经验世界的丰富与差异,在话语实践与概念活动的规范态度中保持普遍性与多元性之间的动态平衡.从文化主体性出发,要避免将哲学的普遍性错置为西方性,也不能将规范性理解为具体的审查规则.哲学的普遍性需要具有边界感和规范性态
本文采用"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PSCUS)"数据,系统分析了家庭背景因素对大学生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精英大学中,家庭背景几乎没有影响,选择性淘汰效应突出;在普通本科大学中,家庭背景作用显著,文化再生产机制作用明显,但个人努力因素也同样重要;在高职院校中,文化再生产机制和能力主义规则的作用都不突出.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了大学的分化,不同类型大学竞争场域和竞争规则出现极大差异,文化再生产机制和选择性淘汰假设在大学校园竞争中都留有痕迹,但在不同类型的大学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管辖与主权是国际法思想谱系中的重要概念,管辖权范围与主权的离合决定或影响世界秩序的嬗变.地理大发现时代,《托德西利亚斯条约》确立了管辖权的全球延伸,但西葡两国并未对已发现的陆地和岛屿实现真正管辖.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初步确立属地化秩序,一国管辖权开始对应其主权疆域.殖民时代,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列强凭借作为治外法权分离管辖与主权,威斯特伐利亚主权秩序与帝国秩序共存.全球化时代,超国界问题频发,域外规治成为美国单边处理域外事务的工具,二战后确立的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法秩序与单边主义秩序共存.当今世界正经历
本文从社会学空间理论出发,突出"流动""老年"的交叠属性,检视老年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数据分析结果发现,该群体的社会适应呈现"高心理—中行为—低文化"模式:对流入地的认同与归属感强,但行为适应不足,文化适应更难.尽管老年人的地域流动打破了物理边界,但制度边界与社会边界却未得到重构,故而造成其适应理念与客观现实之间存在巨大张力.模糊制度和社会边界、增强心理和精神空间的可达性是有效推动老年流动人口社会适应的重要着力点.
散文在中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五四新文学诞生了以"自我表现"为核心理念的现代散文.一个世纪以来,散文理论经过草创期、蓄势期、觉醒期与重构期的反复演绎,始终未能形成相对独立与完整的话语体系.散文理论话语的自主性、本土化构建,需重新辨析散文文体的术语、核心概念,辩证处理其"载道"与"言志"等多重功能,把握坚守"天人合一"的"原型"精神,建立现代散文叙事学和抒情学传统.唯其如此,散文这一既古老又年轻的文体,才能在构建中国特色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的语境中重新焕发生命活力,成为一种有价值的文学
大数据技术引发了传统文献的生产方式创革、结构形态新变和获取方式拓展,文献的碎片化、标准化、结构化与可视化形成各种文本集、数据库等"宏文本""超文本",促进了文献的关联与知识的再发现.网络分析、文献计量、主题模型等文本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革新传统文献学的实践路径,增强传统文献研究的整体性和实证性,催生新的研究范式,促进传统文献学的现代转型.当代大数据技术改变了我们对传统文献学的认识方式和把握尺度,反映了人们对知识挖掘、组织、管理与再造能力的追求.
比例原则正在经历某种范式转型.在辐射范围上,比例原则实现从国别、区域到全球的地域性影响,完成从公法、私法到其他部门法的渗透;在功能定位上,比例原则保留传统权利保障功能的基本定位,同时拓展到权力配置功能的复合形态;在适用形态上,比例原则作为法律原则的规范性命题伴随司法适用的推进得以进一步彰显,并且开始作为方法论成为"目标—手段"理性构建的基准.之所以呈现这些范式转型,除了比例原则自身的内涵和特质,离不开代际更迭中的法治观转型和全球化影响.需要认真探索比例原则范式转型的本土化实现路径,基本立场是突破公法适用的
中国共产党地下党领导下的"一二·九"运动,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面向国际进行了宣传.珍藏在清华大学档案馆的两份外文宣传单,就是生动的例证.这两份宣传单收录于当年国立清华大学留下的原始档案《国立清华大学学生自治会救国委员会主编的一二·九、一二·一六等抗日救亡刊物》卷.宣传单包括《罢课宣言》和《学生之声》两篇内容,各有英文版1页和法文版1页,共4页.其中英文《罢课宣言》落款注明:"北平国立清华大学学生自治会1935年12月16日发布."
期刊
平台经济加速生产与流通及消费的有效对接,提高生产效率,缩短流通时间,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同时也面临国际资本垄断数字技术的发展瓶颈,以及国际数字税挑战新问题.平台经济垄断以及国际税收利益分配争端,是全球产业链资本积累过程中基本矛盾深化的新表现.中国是数字经济大国,平台经济发展具有规模优势.在新发展格局下,需要积极治理数字技术垄断问题,主动应对数字税新挑战.
现代性是关于现代社会的哲学表征,资本是现代社会的核心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何能够处于现代性之中却超于现代性之上?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其资本形态从生产关系这一中介入手,驾驭传统的资本逻辑,既激活"资本的文明面",又克服资本的生产性矛盾,同时避免陷入资本形而上学.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有资本为基本标识的中国现代化,为人类社会走出现代性困境,实现人的解放,提供了可行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