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漪老师曾经说:“在学校里顶难顶难的事就是上课。”语文课堂教学究竟难在哪里?难在境界。若要追求课堂教学境界,课堂教学就是难之又难的事。
一堂课,如果有“字词句段语修逻文”,有教师工整的板书,标准的普通话,规范的课堂语言和大方的教学仪态,已经算是规范的语文课,但若没有精神浸润,那还算不得是好的语文课。真正有境界的语文课,应该如同于漪老师所说,将语文教到学生的心里,把文章刻在学生的脑子里,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精神底子。如何才能把书教到学生心里呢?
一、用激情点燃课堂
梁启超先生上课,让人印象深刻,“说讲到精彩处,梁启超‘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悲从中来,竟痛苦流涕而不能自已’,情绪好又‘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每当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这样的课,这样的教师,学生一辈子也忘不了。语文教学带着丰富的情感色彩。一篇散文,一首古诗,一句名言,都具有情感。语文教师传授这些知识,需要激情作为支撑。
有位同事教学《最美的眼神》,教学环节设计缜密,满含深情。
师: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主要是眼神的交流,打开课文扉页欣赏托尔斯泰的眼睛,你从他的眼神中读到了什么?
生1:我读到了他的坚定。
生2:我读到了他的睿智。
师:那么你认为最美的眼神是什么?
生1:每次去学校,妈妈送我时满怀关心,不舍还有期望的眼神。
生2:秋收的时候,父母看着家里收获那么多玉米花生大豆时的眼神。
这是一个很普通的导入,但这位老师用浑厚而富有深情的嗓音,让我感受到他提出问题后的耐心和期待。学生们回答的都很动情,都想到父母亲情。
在教学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时,我让学生从雨果盛赞圆明园的词句中,感受圆明园出奇的美,以此来衬托英法联军不可饶恕的罪。正当学生为美丽的圆明园被强盗破坏而愤慨不已的时候,我深情朗诵作家冯峥的《圆明园祭》,文章结束的时候,我使出全身的力量在黑板上写下“一定要争气”。转身的瞬间,我发现听课老师和学生的眼中噙满了泪花,那一刻,我明白了教学激情的动人力量。
激情不是表层的张扬,不是华而不实的渲染,不是声嘶力竭的叫喊,不是矫揉造作的表演。激情是真实的、由衷的,是感人至深、振奋人心的,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用激情点燃的课堂,一定会让语文进入学生的心房。
二、下功夫吃透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发,享受审美乐趣。”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吃透教材,就要对文本的重点、难点、亮点、要点等做到深入领会和精准把握,然后才能换来课堂教学的游刃有余,才能使语文学习多姿多彩。以其昏昏,断难使人昭昭。只有真正走进文本,才能把书教到学生心里。
《蜡烛》是一篇极富感染力的战地通讯。作者对惨烈的背景、细腻的动作、崇高的情感极力渲染,热情地赞美了南斯拉夫老母亲对苏联红军战士深沉的爱,尽情讴歌了两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建立的崇高情谊。此文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理解主题思想却绝非易事。
我将此文的教学重点设计为:通过环境、动作、细节描写来感受老妇人的形象。教学难点设计为:体会老妇人与苏联红军之间超越国界的母子之情。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研读教材,品读感悟”环节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1.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2.品味老妇人的动作描写,揣摩其内心情感;3.研读老妇人表达对红军战士哀思的语段,领悟烛光的含义;4.从中体会两国军民之间的情谊。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由此深入到语言文字描绘的境界中,感悟到了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实现了生命价值的提升。
三、让评价温暖学生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教师的评价语言应该是真诚的,充满关爱的,充满期待的,应该让学生在如沐春风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有一位教师教学《螳螂捕蝉》,在学生默写完四组词语之后说:“同学们听得很认真,老师再奖励大家一组词语吧。”学生都开心地笑了,其实第五组词语本来也是要默写的,只是老师这么一强调,学生的紧张情绪马上得到缓解。在复述《螳螂捕蝉》的故事时,他表扬使用“唱歌,吮吸甘露”的同学,说“看来你很有文学细胞。”这样的评价既活泼,又有激励作用。
在教授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时,我引导学生从动作描写中感受老妇人的形象。
生1:我认为,“老妇人跪在那坑里,……她把坑里的水全舀干了”一句中老妇人的动作太感人了,为了找一个可以掩埋战士尸体的坑,跪在那里,用手掌去舀,舀几下,她就得休息一会儿,可见她是多么衰老了,可她到底还是把坑里的水舀干了。这里表现了老妇人对红军战士的爱,她是怀着一颗崇敬的心来掩埋这位红军战士的。
师:你分析的太好了,老师很佩服你。
生2:“路并不远,……也许有一小时”这句话最让我感动。作者特别强调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而老妇人在拖尸体的过程中,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三次,说明老妇人好不容易把尸体拖到弹坑里。一为了突出老妇人太衰老;二是在年老体弱情况下,她最后还是掩埋了战士尸体。我认为这些力量来源于她对红军烈士无限的爱。
师:听完她的分析,我一句话没说,给了她一个胜利的手势。
生3:我认为“休息够了……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一句中的跪、画、吻,最让我感动。“跪”写出了老妇人对苏联红军战士最崇高的敬意;画“十”字是老妇人对红军战士最真诚的祝福;“吻”是一位母亲对儿子最深沉的爱。
师:好一个最崇高、最真诚、最深沉!老师不仅被老妇人对红军战士所做的一切感动,更为你的深情表达而感动 。
不要吝于鼓励,“很好”、“不错”、“棒极了”、“你这节课进步真的很大”、“你的声音真的很好听”、“没关系,相信自己”,这些评价虽然很简单,但能让学生打心里温暖,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更精彩。有时候,评价是无声的,你可以用眼神去鼓励一个内向的孩子举手发言,你专注于他回答的深情,表示肯定的微笑,表示赞赏的拍肩,都会让学生温暖。
还原语文的本色,用语文的方式和语文的手段,能把语文教到学生的心里。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李集初级中学(221221)
一堂课,如果有“字词句段语修逻文”,有教师工整的板书,标准的普通话,规范的课堂语言和大方的教学仪态,已经算是规范的语文课,但若没有精神浸润,那还算不得是好的语文课。真正有境界的语文课,应该如同于漪老师所说,将语文教到学生的心里,把文章刻在学生的脑子里,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精神底子。如何才能把书教到学生心里呢?
一、用激情点燃课堂
梁启超先生上课,让人印象深刻,“说讲到精彩处,梁启超‘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悲从中来,竟痛苦流涕而不能自已’,情绪好又‘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每当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这样的课,这样的教师,学生一辈子也忘不了。语文教学带着丰富的情感色彩。一篇散文,一首古诗,一句名言,都具有情感。语文教师传授这些知识,需要激情作为支撑。
有位同事教学《最美的眼神》,教学环节设计缜密,满含深情。
师: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主要是眼神的交流,打开课文扉页欣赏托尔斯泰的眼睛,你从他的眼神中读到了什么?
生1:我读到了他的坚定。
生2:我读到了他的睿智。
师:那么你认为最美的眼神是什么?
生1:每次去学校,妈妈送我时满怀关心,不舍还有期望的眼神。
生2:秋收的时候,父母看着家里收获那么多玉米花生大豆时的眼神。
这是一个很普通的导入,但这位老师用浑厚而富有深情的嗓音,让我感受到他提出问题后的耐心和期待。学生们回答的都很动情,都想到父母亲情。
在教学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时,我让学生从雨果盛赞圆明园的词句中,感受圆明园出奇的美,以此来衬托英法联军不可饶恕的罪。正当学生为美丽的圆明园被强盗破坏而愤慨不已的时候,我深情朗诵作家冯峥的《圆明园祭》,文章结束的时候,我使出全身的力量在黑板上写下“一定要争气”。转身的瞬间,我发现听课老师和学生的眼中噙满了泪花,那一刻,我明白了教学激情的动人力量。
激情不是表层的张扬,不是华而不实的渲染,不是声嘶力竭的叫喊,不是矫揉造作的表演。激情是真实的、由衷的,是感人至深、振奋人心的,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用激情点燃的课堂,一定会让语文进入学生的心房。
二、下功夫吃透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发,享受审美乐趣。”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吃透教材,就要对文本的重点、难点、亮点、要点等做到深入领会和精准把握,然后才能换来课堂教学的游刃有余,才能使语文学习多姿多彩。以其昏昏,断难使人昭昭。只有真正走进文本,才能把书教到学生心里。
《蜡烛》是一篇极富感染力的战地通讯。作者对惨烈的背景、细腻的动作、崇高的情感极力渲染,热情地赞美了南斯拉夫老母亲对苏联红军战士深沉的爱,尽情讴歌了两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建立的崇高情谊。此文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理解主题思想却绝非易事。
我将此文的教学重点设计为:通过环境、动作、细节描写来感受老妇人的形象。教学难点设计为:体会老妇人与苏联红军之间超越国界的母子之情。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研读教材,品读感悟”环节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1.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2.品味老妇人的动作描写,揣摩其内心情感;3.研读老妇人表达对红军战士哀思的语段,领悟烛光的含义;4.从中体会两国军民之间的情谊。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由此深入到语言文字描绘的境界中,感悟到了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实现了生命价值的提升。
三、让评价温暖学生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教师的评价语言应该是真诚的,充满关爱的,充满期待的,应该让学生在如沐春风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有一位教师教学《螳螂捕蝉》,在学生默写完四组词语之后说:“同学们听得很认真,老师再奖励大家一组词语吧。”学生都开心地笑了,其实第五组词语本来也是要默写的,只是老师这么一强调,学生的紧张情绪马上得到缓解。在复述《螳螂捕蝉》的故事时,他表扬使用“唱歌,吮吸甘露”的同学,说“看来你很有文学细胞。”这样的评价既活泼,又有激励作用。
在教授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时,我引导学生从动作描写中感受老妇人的形象。
生1:我认为,“老妇人跪在那坑里,……她把坑里的水全舀干了”一句中老妇人的动作太感人了,为了找一个可以掩埋战士尸体的坑,跪在那里,用手掌去舀,舀几下,她就得休息一会儿,可见她是多么衰老了,可她到底还是把坑里的水舀干了。这里表现了老妇人对红军战士的爱,她是怀着一颗崇敬的心来掩埋这位红军战士的。
师:你分析的太好了,老师很佩服你。
生2:“路并不远,……也许有一小时”这句话最让我感动。作者特别强调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而老妇人在拖尸体的过程中,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三次,说明老妇人好不容易把尸体拖到弹坑里。一为了突出老妇人太衰老;二是在年老体弱情况下,她最后还是掩埋了战士尸体。我认为这些力量来源于她对红军烈士无限的爱。
师:听完她的分析,我一句话没说,给了她一个胜利的手势。
生3:我认为“休息够了……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一句中的跪、画、吻,最让我感动。“跪”写出了老妇人对苏联红军战士最崇高的敬意;画“十”字是老妇人对红军战士最真诚的祝福;“吻”是一位母亲对儿子最深沉的爱。
师:好一个最崇高、最真诚、最深沉!老师不仅被老妇人对红军战士所做的一切感动,更为你的深情表达而感动 。
不要吝于鼓励,“很好”、“不错”、“棒极了”、“你这节课进步真的很大”、“你的声音真的很好听”、“没关系,相信自己”,这些评价虽然很简单,但能让学生打心里温暖,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更精彩。有时候,评价是无声的,你可以用眼神去鼓励一个内向的孩子举手发言,你专注于他回答的深情,表示肯定的微笑,表示赞赏的拍肩,都会让学生温暖。
还原语文的本色,用语文的方式和语文的手段,能把语文教到学生的心里。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李集初级中学(22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