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认知语言学指出 ,隐喻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 ,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的修辞手段 ,而且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人类通过隐喻来认识、了解世界。隐喻作为认知、语言与文化的纽带,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结合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外语教学实际,可以认为,隐喻的认知功能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词汇层面、阅读层面和文化层面。
关键词:隐喻;认知功能;外语教学
传统隐喻观认为隐喻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段。对隐喻的研究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他把隐喻定义为“将属于一事物的名称用来指另一事物”。隐喻因此一直被视为附属于语言之上的一种语言运用现象。20世纪30年代以来,特别是70年代后期,隐喻成为多学科所关注的对象,并由此形成了超越传统隐喻理论范畴的隐喻研究。20世纪80年代,语言学家对隐喻的研究又进了一步,其中以美国的莱科夫和约翰逊的观点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他们在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隐喻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外一种事物的方式,隐喻是从一个认知域向另外一个认知域的映射。”他们认为,隐喻已超出了纯语言的范畴,它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而且还是一种人们借以认识世界的桥梁,从而广泛地影响到我们的生活。
一、隐喻的认知机制
莱科夫认为,可以把隐喻理解为从源域到目的域的映射。映射是指将某个认知域的部分结构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中去。具体地说,人们使用源域的结构及相关的知识或经验,去谈论或思考目的域的概念。日常的概念系统正是由成千上万个这样的隐喻或映射构成的,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新事物也正是通过这些隐喻或映射而来的。人们的日常生活会话中充满了隐喻,即使在严密的科学语言中隐喻也随处可见;哲学越是抽象,越需要借助隐喻进行思考。语言史学家告诉我们,用来描写人类精神活动的词语几乎毫无例外是借自描述物质活动的词汇。理查兹指出,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我们的口头交际中平均每三句话中就会出现一个隐喻。
二、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由于隐喻与我们的语言表达与理解、创新思维、语言习得等认知活动密切相关,所以隐喻思维能力无论对于语言能力的掌握,还是交际能力的提高,都具有不可低估的重大影响。因此,在外语(以英语为例)教学中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隐喻思维能力。
(一)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
词汇是语言最重要的要素之一。词汇的学习直接影响着学习者英语语言能力提高的效果。词汇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我们在词汇教学过程中,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单词、扩大词汇量,其结果必然是单词的记忆效果不理想,同时学生会缺少积极的联想,词汇教学会变得非常枯燥乏味。因此,应该通过有效的方式手段增进学生对词汇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丰富他们的联想,从而加深记忆,促进词汇的存储和提取。
受隐喻性思维的影响,人们往往通过这些词来同化、理解和输入未知和抽象事物。直接转义、转换、词缀和复合是许多语言中常见的隐喻构词方式。比如pribe原指“探针”,后因其功能又转换为“探查”、“查究”。另外,在很多语言中还可通过添加某些后缀复合而构成隐喻性词语,如英语的后缀-ish(childish)、 -able (countable)等。隐喻又是多义现象产生的重要来源,如英语词汇“hand”,起初它所指的只是人的手,而后又用到指钟表的指针(second/minute/hour hand), 又被引申为字迹、手迹 (hand writing), 还被引申为抽象意义的“手”(give a hand to帮忙),最后还会因其功能表示其他概念,即将到来(at hand)等。
一个词的意义不是词本身固有的、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源于在不同语境中对它的认知联想,从而形成了一个词的有联系、有规律的多义范畴。在外语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这种规律,向学生解释词的具体义项与抽象义项之间的关系,可以使他们有效地扩大词汇量、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二)隐喻与阅读理解教学。
隐喻不仅与词汇学习有密切联系,在阅读材料中也大量出现。隐喻方式既有利于认知效果的获得,又是连接语篇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在阅读实践中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其具有多种功能,它可以使语篇变得更简练、客观和生动。因而使得意思在语篇中的表达符合简练、紧凑、客观、严密、合理的行文要求。但是对很多英语学习者来说他们的隐喻及语篇意识很差。他们不能在阅读中识别和利用隐喻的语篇功能来帮助构建和理解连贯的语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隐喻能力在阅读理解中的具体表现为在语境中寻找“喻底”的能力。语言离不开语境,语境制约着语言。从大的范畴来说,语境包含了语言可能涉及的各个方面如语篇的上下文,所讨论的话题和方式,情景场合,有关人物心理,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学者王寅在论述隐喻的工作机制时提出了理解隐喻过程中的5个要素:认知主体、本体、喻体、喻底、语境。隐喻意义的形成依赖于这些因素的互动。其中“喻底”可以理解为本体和喻体间的相似性关系,它是理解隐喻义的关键。有效的阅读能充分利用语境效应,化解本体和喻体间的矛盾,建立统一的关系,并判断“喻底”存在于特定语境的合理性,从而获得隐喻义。很多英语教材中出现大量隐喻性语篇、词、句,这些都不同程度地构成了学生的学习障碍。针对教学过程中的这种现状,教师应以概念隐喻为理论依据,运用理论阐释和教学实验的方法,探索促进英语教学的具体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对隐喻性语言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自身语言生成能力,从而促进英语教学。
(三)隐喻与文化教学。
隐喻是文化在语言中的集中体现,是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一个结合点。首先,隐喻的基础是概念,许多重要概念都来源于具有文化性质的体验,所以受文化制约。其次,概念隐喻是在反复出现的体验形式基础上产生的,所以是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一个纽带。世界上不同民族、种族具有基本相同的生活体验,这些体验促使许多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概念隱喻的形成。而另一方面,由于人们的文化传统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地理环境不同,对很多具体事物的体验也不尽相同,从而产生了民族间,甚至同一民族不同社会群体间,在隐喻使用上的显著差异。
教育部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程”确定了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全面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改革方向。因此,外语教学处理好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的关系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般来说,在大学中接受大学英语教育的英语学习者已经建立起了母语的认知模式包括隐喻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接受英语中相关隐喻的基础,在英语学习者形成中介语的过程中,英语与汉语中相类似的隐喻概念能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正迁移。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第一单元所涉及到的内容为例(以下例子均取自《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
(1)We budget it (time), save it, waste it, steal it, kill it, cut it, account for it; we also charge for it. It is a precious resource.
英语和汉语都有 “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这个概念隐喻。在教学中作者发现同学们都能够很轻松的掌握隐喻,其原因也是根据学生母语中的认知经验建立起两个概念之间的意念图示。
(2)Eliot says there are people in this world whom he calls “hot reactors”. For these people, being tense may cause tremendous and rapid increases in their blood pressure.
本句中的“hot reactors(热反应堆)”所具有的认知特征与bad tempered(暴脾气)相联系而建立起隐喻模型,而这种基于外界环境的相似性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经过短暂的思考后能够充分理解此英语表述中的隐喻。
由于认知环境、思维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英汉隐喻在诸如词汇、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如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狗这种动物非常喜爱,他们认为狗是忠诚友好的象征,因此大量关于这种动物的隐喻出现在英语中。而在汉语言文化中, 凡是与狗相关的词语都多少有些贬义。汉语中有“汉奸走狗”、“狗仗人势”、“狗眼看人底”等表达法。英汉两种文化在宗教信仰、社会历史背景、价值观、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还存在着其他不同之处。教师可以通过对这些相异之处的对比,从而培养学生目标语思维的能力。
三、结语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使我们认识了隐喻这一强大的认知工具,英语教学工作者应该从认知的角度把隐喻和教学结合在一起。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又促进和影响语言概念的形成。因此,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利用隐喻的认知功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隐喻思维,解析词义并提高记忆效率,通过隐喻加深对篇章语义和结构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Lakoff,G.& M.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田延明.试论隐喻文化认知本质对外语教学的影响[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8):152-154.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1.
编辑/张铁辉
关键词:隐喻;认知功能;外语教学
传统隐喻观认为隐喻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段。对隐喻的研究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他把隐喻定义为“将属于一事物的名称用来指另一事物”。隐喻因此一直被视为附属于语言之上的一种语言运用现象。20世纪30年代以来,特别是70年代后期,隐喻成为多学科所关注的对象,并由此形成了超越传统隐喻理论范畴的隐喻研究。20世纪80年代,语言学家对隐喻的研究又进了一步,其中以美国的莱科夫和约翰逊的观点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他们在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隐喻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外一种事物的方式,隐喻是从一个认知域向另外一个认知域的映射。”他们认为,隐喻已超出了纯语言的范畴,它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而且还是一种人们借以认识世界的桥梁,从而广泛地影响到我们的生活。
一、隐喻的认知机制
莱科夫认为,可以把隐喻理解为从源域到目的域的映射。映射是指将某个认知域的部分结构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中去。具体地说,人们使用源域的结构及相关的知识或经验,去谈论或思考目的域的概念。日常的概念系统正是由成千上万个这样的隐喻或映射构成的,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新事物也正是通过这些隐喻或映射而来的。人们的日常生活会话中充满了隐喻,即使在严密的科学语言中隐喻也随处可见;哲学越是抽象,越需要借助隐喻进行思考。语言史学家告诉我们,用来描写人类精神活动的词语几乎毫无例外是借自描述物质活动的词汇。理查兹指出,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我们的口头交际中平均每三句话中就会出现一个隐喻。
二、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由于隐喻与我们的语言表达与理解、创新思维、语言习得等认知活动密切相关,所以隐喻思维能力无论对于语言能力的掌握,还是交际能力的提高,都具有不可低估的重大影响。因此,在外语(以英语为例)教学中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隐喻思维能力。
(一)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
词汇是语言最重要的要素之一。词汇的学习直接影响着学习者英语语言能力提高的效果。词汇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我们在词汇教学过程中,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单词、扩大词汇量,其结果必然是单词的记忆效果不理想,同时学生会缺少积极的联想,词汇教学会变得非常枯燥乏味。因此,应该通过有效的方式手段增进学生对词汇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丰富他们的联想,从而加深记忆,促进词汇的存储和提取。
受隐喻性思维的影响,人们往往通过这些词来同化、理解和输入未知和抽象事物。直接转义、转换、词缀和复合是许多语言中常见的隐喻构词方式。比如pribe原指“探针”,后因其功能又转换为“探查”、“查究”。另外,在很多语言中还可通过添加某些后缀复合而构成隐喻性词语,如英语的后缀-ish(childish)、 -able (countable)等。隐喻又是多义现象产生的重要来源,如英语词汇“hand”,起初它所指的只是人的手,而后又用到指钟表的指针(second/minute/hour hand), 又被引申为字迹、手迹 (hand writing), 还被引申为抽象意义的“手”(give a hand to帮忙),最后还会因其功能表示其他概念,即将到来(at hand)等。
一个词的意义不是词本身固有的、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源于在不同语境中对它的认知联想,从而形成了一个词的有联系、有规律的多义范畴。在外语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这种规律,向学生解释词的具体义项与抽象义项之间的关系,可以使他们有效地扩大词汇量、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二)隐喻与阅读理解教学。
隐喻不仅与词汇学习有密切联系,在阅读材料中也大量出现。隐喻方式既有利于认知效果的获得,又是连接语篇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在阅读实践中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其具有多种功能,它可以使语篇变得更简练、客观和生动。因而使得意思在语篇中的表达符合简练、紧凑、客观、严密、合理的行文要求。但是对很多英语学习者来说他们的隐喻及语篇意识很差。他们不能在阅读中识别和利用隐喻的语篇功能来帮助构建和理解连贯的语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隐喻能力在阅读理解中的具体表现为在语境中寻找“喻底”的能力。语言离不开语境,语境制约着语言。从大的范畴来说,语境包含了语言可能涉及的各个方面如语篇的上下文,所讨论的话题和方式,情景场合,有关人物心理,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学者王寅在论述隐喻的工作机制时提出了理解隐喻过程中的5个要素:认知主体、本体、喻体、喻底、语境。隐喻意义的形成依赖于这些因素的互动。其中“喻底”可以理解为本体和喻体间的相似性关系,它是理解隐喻义的关键。有效的阅读能充分利用语境效应,化解本体和喻体间的矛盾,建立统一的关系,并判断“喻底”存在于特定语境的合理性,从而获得隐喻义。很多英语教材中出现大量隐喻性语篇、词、句,这些都不同程度地构成了学生的学习障碍。针对教学过程中的这种现状,教师应以概念隐喻为理论依据,运用理论阐释和教学实验的方法,探索促进英语教学的具体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对隐喻性语言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自身语言生成能力,从而促进英语教学。
(三)隐喻与文化教学。
隐喻是文化在语言中的集中体现,是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一个结合点。首先,隐喻的基础是概念,许多重要概念都来源于具有文化性质的体验,所以受文化制约。其次,概念隐喻是在反复出现的体验形式基础上产生的,所以是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一个纽带。世界上不同民族、种族具有基本相同的生活体验,这些体验促使许多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概念隱喻的形成。而另一方面,由于人们的文化传统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地理环境不同,对很多具体事物的体验也不尽相同,从而产生了民族间,甚至同一民族不同社会群体间,在隐喻使用上的显著差异。
教育部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程”确定了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全面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改革方向。因此,外语教学处理好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的关系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般来说,在大学中接受大学英语教育的英语学习者已经建立起了母语的认知模式包括隐喻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接受英语中相关隐喻的基础,在英语学习者形成中介语的过程中,英语与汉语中相类似的隐喻概念能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正迁移。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第一单元所涉及到的内容为例(以下例子均取自《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
(1)We budget it (time), save it, waste it, steal it, kill it, cut it, account for it; we also charge for it. It is a precious resource.
英语和汉语都有 “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这个概念隐喻。在教学中作者发现同学们都能够很轻松的掌握隐喻,其原因也是根据学生母语中的认知经验建立起两个概念之间的意念图示。
(2)Eliot says there are people in this world whom he calls “hot reactors”. For these people, being tense may cause tremendous and rapid increases in their blood pressure.
本句中的“hot reactors(热反应堆)”所具有的认知特征与bad tempered(暴脾气)相联系而建立起隐喻模型,而这种基于外界环境的相似性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经过短暂的思考后能够充分理解此英语表述中的隐喻。
由于认知环境、思维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英汉隐喻在诸如词汇、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如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狗这种动物非常喜爱,他们认为狗是忠诚友好的象征,因此大量关于这种动物的隐喻出现在英语中。而在汉语言文化中, 凡是与狗相关的词语都多少有些贬义。汉语中有“汉奸走狗”、“狗仗人势”、“狗眼看人底”等表达法。英汉两种文化在宗教信仰、社会历史背景、价值观、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还存在着其他不同之处。教师可以通过对这些相异之处的对比,从而培养学生目标语思维的能力。
三、结语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使我们认识了隐喻这一强大的认知工具,英语教学工作者应该从认知的角度把隐喻和教学结合在一起。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又促进和影响语言概念的形成。因此,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利用隐喻的认知功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隐喻思维,解析词义并提高记忆效率,通过隐喻加深对篇章语义和结构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Lakoff,G.& M.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田延明.试论隐喻文化认知本质对外语教学的影响[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8):152-154.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1.
编辑/张铁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