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环境……”可见,只有充分地激发兴趣,学生才会产生学习动力。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当教师让学生查找一些课外资料为活动课做准备时,学生表现积极,很多成绩较差的学生找材料的劲头甚至超过了成绩好的学生。课上学生发言踊跃,气氛活跃。因此,在教学中以兴趣为契机提高学习成绩,能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
一、以课本为契机
新课程语文课文语句优美,教师要透过课文抓住重点词语,启发学生揣摩品味语言。语文教学要把学生引入到作者创设的情境中,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事物,从而达到与作者心灵沟通,深切地体味文章的内涵。
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选文洋溢着人文关怀,凝贮着智慧豪情,折射出审美的想象力。例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悟到了“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苏轼在《赤壁赋》中阐释了“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旷达胸怀。对于这些美文美诗的教学,教师在文字美上寻找契机,点拨学生从心灵深处感受美。《项脊轩志》《报任安书》等许多文章充满着生活美、语言美,教师要选好切入点进行引导,让教材适合学生口味,这样学生学习的潜力就能被挖掘出来,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以探究问题为契机
语文教材选文具有典范性,讲究文质兼美,而且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选文凝聚着作者的文思和情结,它不仅贯穿着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倾向,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及教育目的也融入其中。教师组织教学时,要精心备课、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去处理问题,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语文源于生活,这样对学生语言感受和感悟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如:在教《敬畏自然》和《天论》时,把“人究竟应该敬畏自然还是相信人定胜天”作为探究契机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认为,人应当敬畏自然,因为自然规律是不可违背的,人一旦违背了它,必会带来灾难。有的同学却认为,人定胜天并不是说逆自然而行,而是人利用自然规律来创造更好的为人类服务的条件。这样的探究,使课堂成为学生思维训练的场所,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真正成了课堂主人,积极参与学习,语文课不再枯燥无趣。
三、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契机
新教材中,许多课文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教授,教师要把信息资源、设备资源优化组合起来,制作学生喜闻乐见的课件,通过声、光、电强大的交互功能,形象化、动态化地呈现教学内容,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如:学习散文时,可以配以相应的音画背景,引导学生在特设的情境氛围中诵读欣赏、拓展想象的空间;教学科普小品文时,可以通过相关的科技音像资料与文章内容相互补充,启发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展示科学的无穷魅力;阅读课外文学名著时,可选配有关影视片断让学生观看、评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以活动课为契机
新课程中,每一单元都有活动实践课,这需要学生课外自己动手搜集丰富的课外资料,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精神。例如:在上《与天地精神往来》这一综合课时,学生查阅了有关古楼兰城的材料,以及圆明园被毁的相关材料,并和本课做了一个对比,又以讨论、抢答等多种活动方式展示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
如何才能做到抓住契机、激发兴趣呢?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把握以下环节:
首先,抓住学生主动学习的契机。每个活动从查阅资料、解决问题到成果展示,每个环节都是学生发自内心去做的,这改变了过去课堂上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诱发了学生的求知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由“让我学”变为“我要学”,主动性和积极性完全被激发出来。
其次,抓住学生的能力锻炼契机。分组研讨是活动课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在研讨中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帮助,认识到只有依靠大家,才能使问题得到较全面的解决,因而在解决问题时就会注重合作精神和互助精神。展示成果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胜心理,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愉快合作、正当竞争是当今人才发展不可缺少的两种精神,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查找答案,课堂教学就延伸到了课外,学生既动脑又动口,人人参与,分析、思维、表达等多种能力得到了锻炼。
最后,抓住多种学科渗透的契机。在深入研究本学科问题时,往往需要用多门学科知识才能解决问题。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感到语文与历史、地理、生物、自然等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让学生意识到在解决语文问题时,其他学科知识也得到了深化。这样就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總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找好切入点,抓住最佳契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使他们提高学习效率,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当教师让学生查找一些课外资料为活动课做准备时,学生表现积极,很多成绩较差的学生找材料的劲头甚至超过了成绩好的学生。课上学生发言踊跃,气氛活跃。因此,在教学中以兴趣为契机提高学习成绩,能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
一、以课本为契机
新课程语文课文语句优美,教师要透过课文抓住重点词语,启发学生揣摩品味语言。语文教学要把学生引入到作者创设的情境中,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事物,从而达到与作者心灵沟通,深切地体味文章的内涵。
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选文洋溢着人文关怀,凝贮着智慧豪情,折射出审美的想象力。例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悟到了“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苏轼在《赤壁赋》中阐释了“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旷达胸怀。对于这些美文美诗的教学,教师在文字美上寻找契机,点拨学生从心灵深处感受美。《项脊轩志》《报任安书》等许多文章充满着生活美、语言美,教师要选好切入点进行引导,让教材适合学生口味,这样学生学习的潜力就能被挖掘出来,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以探究问题为契机
语文教材选文具有典范性,讲究文质兼美,而且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选文凝聚着作者的文思和情结,它不仅贯穿着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倾向,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及教育目的也融入其中。教师组织教学时,要精心备课、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去处理问题,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语文源于生活,这样对学生语言感受和感悟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如:在教《敬畏自然》和《天论》时,把“人究竟应该敬畏自然还是相信人定胜天”作为探究契机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认为,人应当敬畏自然,因为自然规律是不可违背的,人一旦违背了它,必会带来灾难。有的同学却认为,人定胜天并不是说逆自然而行,而是人利用自然规律来创造更好的为人类服务的条件。这样的探究,使课堂成为学生思维训练的场所,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真正成了课堂主人,积极参与学习,语文课不再枯燥无趣。
三、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契机
新教材中,许多课文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教授,教师要把信息资源、设备资源优化组合起来,制作学生喜闻乐见的课件,通过声、光、电强大的交互功能,形象化、动态化地呈现教学内容,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如:学习散文时,可以配以相应的音画背景,引导学生在特设的情境氛围中诵读欣赏、拓展想象的空间;教学科普小品文时,可以通过相关的科技音像资料与文章内容相互补充,启发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展示科学的无穷魅力;阅读课外文学名著时,可选配有关影视片断让学生观看、评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以活动课为契机
新课程中,每一单元都有活动实践课,这需要学生课外自己动手搜集丰富的课外资料,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精神。例如:在上《与天地精神往来》这一综合课时,学生查阅了有关古楼兰城的材料,以及圆明园被毁的相关材料,并和本课做了一个对比,又以讨论、抢答等多种活动方式展示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
如何才能做到抓住契机、激发兴趣呢?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把握以下环节:
首先,抓住学生主动学习的契机。每个活动从查阅资料、解决问题到成果展示,每个环节都是学生发自内心去做的,这改变了过去课堂上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诱发了学生的求知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由“让我学”变为“我要学”,主动性和积极性完全被激发出来。
其次,抓住学生的能力锻炼契机。分组研讨是活动课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在研讨中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帮助,认识到只有依靠大家,才能使问题得到较全面的解决,因而在解决问题时就会注重合作精神和互助精神。展示成果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胜心理,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愉快合作、正当竞争是当今人才发展不可缺少的两种精神,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查找答案,课堂教学就延伸到了课外,学生既动脑又动口,人人参与,分析、思维、表达等多种能力得到了锻炼。
最后,抓住多种学科渗透的契机。在深入研究本学科问题时,往往需要用多门学科知识才能解决问题。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感到语文与历史、地理、生物、自然等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让学生意识到在解决语文问题时,其他学科知识也得到了深化。这样就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總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找好切入点,抓住最佳契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使他们提高学习效率,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