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埋没的功勋

来源 :百年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fengye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年是中国远征军出征缅甸作战60周年,一个甲子的岁月之后,当年远征军的战史早已被史学界和文艺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多次记述或描绘过了,但是,在那个战场上曾经有过这样一支队伍,他们在缅甸的抗战中打响了第一枪,并屡创佳绩,高奏凯歌,却不为人所知,历史从来没有记载过他们的英名和功绩。他们就是缅甸华侨抗日志愿队。作为亲历者,我觉得有责任将他们的英勇事迹昭示后人。
  1941年,我从军校毕业,来到云南文山,任当时国民党军五十四军机要参谋兼特务连长。8月13日,随黄维军长接待前来视察的军委会驻滇参谋团。10余日后,参谋团将我调去当机要参谋,并协助参谋处副处长侯腾少将起草《保卫滇缅路作战计划》、《中英联军缅南会战计划》及《组织“缅甸华侨抗日志愿队”协助中英联军作战实施办法》,我的任务还有收集整理东南亚、特别是缅甸的兵要地理和华侨的情况,及参与筹建“侨务人员训练班”,并担任该班联络员兼游击战术一课的考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我于12月15日随侯腾入缅,受英军总司令胡敦的派遣,组建“缅甸华侨抗日志愿队”并担任英十七师联络参谋。
  
  热血华侨凌云志 临阵磨枪枪亦光
  
  1941年,蒋介石鉴于日军侵占越南,更加积极地筹备“南进”。他深知太平洋和东南亚地区将是日本侵略者定要侵占的目标,便设立军委会驻滇参谋团,筹划中英军事合作共同保卫滇缅路的问题。1941年12月16日,我随侯腾和英国驻华武官,到仰光会见英军总司令胡敦中将,向他提交《中英联军缅南会战计划》和组建中英联军统帅部与组建缅甸华侨抗日志愿队、缅甸交通管制、缅甸防空防谍等项实施方案。胡敦立即将其上报驻印英军总司令韦维尔定夺,那时候驻缅英军归驻印英军司令部节制。
  韦维尔随即电告胡敦:(1)马来方面战事紧急,缅甸会战暂缓计划。(2)请中国先派一个团至打洛。(3)英军缅甸总部即是英中联军统帅部。(4)即请中国派人组建缅甸华侨抗日志愿队,参照“温格特突击队”的模式编组装备,由英军后勤部保证供应,担任敌情侦察,缅奸缉捕,治安维护工作。(5)中国可向毛淡棉英军派驻联络官。胡敦与侯腾商议并经各自的上级同意后,派我赴毛淡棉任英军联络参谋,携电台一部、官兵五人,并责成我组建缅甸抗日志愿队。
  韦维尔拒绝中国军队入缅助英抗日,但请中国派人组建缅甸华侨抗日志愿队,并由英军负责该队的后勤供应,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后来我从英十七师副参谋长安德森上校和装甲营长派生少校处得知:韦维尔曾对他们俩说过:他宁愿放弃缅甸,也不愿为了请中国人来缅助战保住缅甸而欠中国人的情。韦维尔又说,缅甸是英帝国的重要属地,也是印度的屏障,如果让日军占了,将来英国还可以从战后的“和会”上把它收回来。若是让中国军队来缅甸,他们肯定会赖着不走,那么我们就无法赶走中国人。胡敦则讲得更露骨。他说,缅甸的大患不是日军的进攻,而是日军第五纵队缅甸独立义勇军。组建缅甸华侨抗日志愿队,用以制服缅奸(这是当时对昂山的缅甸独立义勇军的通称),可保后方安宁,使它能做好英军特务队做不到的事。
  尽管中国当局那时就已经洞悉了英国人的用心,但认为组建华侨抗日志愿队抗击日寇总是件好事,遂从昆明军校五分校十七期即将毕业的缅甸侨生中调30人,另从昆明侨务人员训练班800名学生中抽调200人,用飞机运到仰光。当时,侯腾已请缅甸华侨总会,从缅甸各地华侨青年中,招募到身体健壮、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无家庭负担的未婚男青年1200人。最后选拔了220人编入缅甸华侨抗日志愿队,其余980人则集中在仰光英军约克郡皇家步兵团军营,由侨务人员训练班对他们施以一个月的军事训练,然后各回原地,成为各地的华侨志愿队。
  我则依照英军总部的要求,参照英国当年著名的“温格特突击队”的装编原则,将其编成30人的特勤分队一个、140人的中队三个。经中英上峰协商决定派我担任缅甸华侨抗日志愿队指挥官,薛穆尔中校为总教官兼联络官,柯明华、王兴汉、陈庆生三人任中队长,每个中队配备轻机枪9挺,冲锋枪36支,手枪6支,半自动步枪45支,背负式无线电话机6部,每人携手榴弹6枚,指北针1只,森林砍刀1把,弹药1个基数和其他敌后森林作战应有之装具以及英式服装、背包。从小分队的角度看,其装备的水平非常高。
  在仰光北部的燕子湖东头有一座英国军营,原为皇家约克郡步兵团和缅甸第五国境守备队的驻地,因他们已开赴前线,营房腾空,刚成立的缅甸华侨抗日志愿队和由昆明来此的侨务人员训练班,便入驻其中。胡敦决定于12月20日下午,派参谋长哈定少将向该队授旗。这下可把我急坏了,这支刚刚组建的队伍还没有进行过正规的队列操典训练,怎么能授旗呢?情急之下,我连夜对他们进行制式训练,20日一大早又接着操练阅兵式。下午3时,侯腾等陪同哈定前来检阅,并举行授旗仪式,哈定致词,他说,你们昨天才穿上军装拿到武器,只经过昨夜和今天上午短短几小时训练,现在你们已经是一支军容严整、动作熟练、威武雄壮的军队了。这应该说是你们中国人创造的奇迹呀!我祝愿你们在战场上再创奇迹。哈定话音一落,队伍中立即爆发出“消灭日寇!争取胜利!”的欢呼声。
  当晚,在英军总教官兼联络官薛穆尔中校及一批英国军官的陪同下,我带着华侨志愿队28名干部、450名队员和中国联络组5名官兵、1部电台,乘坐英军汽车,向缅甸南部的毛淡棉进发。21日到达一个叫麦沙老的小镇驻防,英军要求华侨抗日志愿队限两周内完成作战训练。我们卸下行装后,顾不上整理内务环境,便夜以继日、分秒必争地开展大练兵活动。1942年元旦刚过,英军便派了一个高级指挥官来视察,连续两天两夜,检阅了各种兵器实弹射击和夜间战斗射击,各种状况下手榴弹投掷,土工作业与伪装,爆破作业和扫雷,森林中行军和露营,河流通过,侦察与警戒,伏击与奇袭,单兵格斗与擒拿术,障碍超越,伤员救护,旗语与信鸽使用等。他颇为满意,并赞许我们的顽强学习和吃苦耐劳精神。并当即向我传达胡敦的指示:(1)要我派出密探潜入泰国,侦察日军的动向和实力。(2)要我各派一个队分别进驻泰缅边境的帕罗土、密沙和高加力等边境要隘,对泰国方面加强警戒,严密搜索,严防日军间谍潜入和偷袭。(3)另以一部卫戍毛淡棉和莫塔马以及港口,严防缅奸和日本间谍的侦察与破坏活动,特别要加强地上和水面的巡查。
  
  日奸偷鸡蚀把米 英军惊纳见面礼
  
  1月4日,我把三个中队长找来,布置他们率队分别向三个方向警戒,令侦察组选派可靠人员入泰侦察日、泰军队情况,令通讯组、交通组予以配合。我交代完毕并检查了他们的准备情况后,即电告侯腾,并请他设法向英军当局报告。随后,我走访了当地的英军,他们的指挥官听说有中国人替他当前哨,甚为高兴,但当他得知这支部队是刚刚建成,只是受过两周训练的民众武装,竟大为惊讶,眼里流露出不以为然的目光,一脸的不信任神色。我见此情景,即信心十足地告诉他,请他相信他的上司的论断:“中国人善于创造奇迹!”我说罢便去追赶部队。对于华侨志愿队能否完成任务,我自己很有信心。
  等我们赶上队伍时,他们正在泰缅边境附近的一条河边侦察地形,选择埋伏阵地和*‘望哨所,我和队长陈庆生仔细查看了他们的部署,认为处置适当,便决定由陈庆生亲自指挥两个分队在此设伏,派出便衣侦探进入泰境侦察敌踪,另派武装侦察兵进入边境山区搜索敌踪。
  布置就绪后,当日我赶回毛淡棉检查王兴汉队的警戒与巡查配置。然后奔赴高加力视察柯明华队的部署和战备,1月5日晚返回毛淡棉向英军当局汇报,同时电报侯腾。
  1月6日清晨,英十七师师长史密斯少将率师部和装甲营等直属部队,由仰光来到毛淡棉。当我向他汇报华侨志愿队建立经过与目前状况以及近日侦知泰缅边境日军实力和动向后,史密斯面带微笑地说:“本师负责毛淡棉地区至土瓦附近的防务。很高兴由中国人组成的抗日志愿队,同我们一道作战,今后无论是英国人、中国人、印度人、缅甸人、非洲人,澳洲人、加拿大人、爱尔兰人,我们都是一家人,是生死与共的战友,打起仗来要同心协力、同仇敌忾、密切配合,争取胜利。你王上尉(他用手指我)今后就是本人的联络参谋。”
  这时,英十七师直属队和后勤部队搭乘的英国海军大型运输舰“奥马哈号”,也已进港。当其向码头徐徐靠近时,正驾着快艇在港内巡查的王兴汉,忽然发现两个人划着舢板急速地向该舰冲去,觉得形迹可疑,便加速前去拦截,那两个划舢板的人见状便立即弃船,一头扎进水中,奋力向“奥马哈号”游去。王兴汉一面留人登上被抛弃的舢板,进行搜查,同时驱动快艇前去堵截,临近时,他也跃入水中,凭借着两周内练就的工夫,在水中一番激烈搏斗后,终将那两人生擒,并从两人身上各搜出1包已安装了引爆装置的磁性可塑炸药;其他人在舢板上也搜出两包同样炸药。据那两人供称:他二人都是缅人,原在仰光大学念书,家住曼德勒,是缅甸德钦党人,均为“缅甸独立义勇军”的骨干,于月前从泰国潜入毛淡棉,同行还有六人,内有日本间谍二人,携有无线电台一部,在城里街上开设电器行,以修理收音机等家用电器为掩护。那两个日谍分别叫井坂、木村,是无线专家和他们的头头,他们二人这次的任务是爆破英舰和港区码头设施。我得报后,令王兴汉继续加强陆地和水上巡查警戒,并利用已捕获的那两名缅奸引路,又迅速抓获两名缅奸。同时向史密斯报告。经王兴汉及时搜捕,在莫塔马一家电器行楼上,将正在发报的两名日谍当场抓获,并缴获电台、通讯密码本和发出情报的电报底稿以及手枪四支及密写药物。另两名缅奸则逃逸无踪,仍由王兴汉派人继续搜捕。
  这次对日军潜伏在毛淡棉情报站的破获,虽然没能一网打尽,但是日谍要炸毁英舰“奥马哈号”的阴谋已被挫败,使英十七师数千官兵保全了性命,避免了一次可怕的灾难。胡敦、韦维尔闻讯都十分高兴,更加重视缅甸华侨抗日志愿队,对中国人开始刮目相看了。史密斯则宣称:“这是华侨志愿队给英十七师的见面厚礼。”
  
  敌寇斥候初来犯 “侨队”首战小试刀
  
  从1月6日开始,我陆续接到已进入泰国的侦察组和柯明华、陈庆生派侦察员用信鸽等手段发回的情报,经过分析、综合,我得出这样的判断,日军主力师团正在向泰缅边境运动,大举入侵已迫在眉睫,其侦察分队已经越过边境线,深入到缅甸一侧。
  我及时以最快速的方法,将上述情况和判断通报史密斯、胡敦、侯腾和在昆明的参谋团。
  1942年1月13日凌晨,我接到陈庆生报告,边境内发现日军斥候出没。我即令其速在日军侦察兵可能出没的地带设置埋伏阵地,予敌猝然打击后迅速转移,再利用该地地形隐蔽复杂的特点重新设伏。
  拂晓后,日军约一排的兵力果然如期而至,陈庆生他们放过日军先头的搜索兵,趁其主力进入伏击圈时,隐蔽在路旁的轻机枪、冲锋枪、半自动步枪同时向敌开火,并引爆埋在路上的地雷和集束手榴弹,日军还没反应过来,就中弹倒地,一些未被打中和只受轻伤者立即举枪反击,随即纷纷夺路逃入茫茫林海,丢下了28具尸体和轻机枪2挺、步枪14支、掷弹筒2个。华侨志愿队就这样打响了缅甸战役的第一枪,书写了缅甸华侨抗日志愿队首战奏捷的光辉篇章。
  15日,陈庆生指挥所部,又在密沙伏击日军一个排,打死11人,生俘2人,缴轻机枪1挺,步枪6支,创造了再战再捷的胜利记录。
  18日,前方的侦察兵又发来情报:日军的大举进攻即将开始。得报后,英军连忙调整部署,准备迎战,同时令我带着柯明华和陈庆生两队迎着日寇来犯的方向,适时逆袭来犯之敌,竭力迟滞日军行动,以使英军能获得充分的备战时间;王兴汉队仍担任毛淡棉市区和港口水上的警备任务。
  
  密亚华迪再设伏 莫克贝林逞英豪
  
  英军的部署实际上是让缅甸华侨抗日志愿队来替英军打头阵。然而,我们这批中华儿女,都认为这种“替英军打头阵”的差使,正是我们为死难同胞报仇、向日军讨还血债、为祖国争光的大好时机。人人都抱定视死如归、灭此朝食的决心上战场。史密斯少将看见队员们有如此昂扬的士气,受到鼓舞,亲自来给我们送行。
  1月20日拂晓,我们向泰缅边境一个叫密亚华迪的地方进发,那里是泰缅的交界点,是象山与狮山相连的鞍部。此地风景非常美,层峦叠翠,林海茫茫。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之中,大自然鬼斧神工般地开出了一块四面边长各约百余米的平坦草地,它的南面是一泓清澈见底的峡谷湖泊,周围高山上的涓涓泉流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再从这里向深谷中倾泻而出,形成了一道落差百余米、声响如雷、蔚为壮观的瀑布,由瀑布冲刷而成的河道,乃是日军逆流而上的必经之路。
  此时,日军正由工兵开路,成单行攀藤附葛,艰难地爬冈过岭,向缅甸进犯,由于山路过陡,负重的牛马大象和人员稍有不慎便失足跌入深谷,摔得粉身碎骨,因此其行进甚为缓慢。
  中午12时许,我们赶到密亚华迪。我当即派陈庆生带两个分队在此设伏,另以一个分队归柯明华指挥,担任警戒。为使日军侦察不出华侨志愿队的踪迹,我先将部队隐蔽在林中空地的北面森林深处,向日军的来路方向派出侦察,又率干部侦察四周和内部地形,以便乘日军集中时向其开火。另在日军来此的方向设置监视哨,然后令各队埋伏在林中空地的东西北三面的外缘,分散进入伏击阵地,作好射击准备和伪装,并规定联络信号,战斗任务和行动要领;还派专人将行进时踏伏下的草和碰断的藤蔓树枝,都一一予以复原,防敌发现。我还逐一地检查一遍,以免有破绽。一切准备停妥后,前方侦察报告说,在距此约10公里处发现日军百余,分段挥刀砍伐藤蔓树枝,向密亚华迪走来。
  20日14时刚过,隐蔽在林空东面一棵大榕树上的我和柯明华,看见日军十多人,手执砍刀,汗流浃背地正在东面山坡上奋力开路,慢慢地向前挪动,约莫20分钟后他们全都走进林空,凭心而论,日军的素质是相当高的,这些疲惫不堪,口渴难耐的士兵发现这么一块草丰水美的地方后,并没有争先恐后地去湖边汲水解渴,更没有停下来休息,而是成散兵队形,保持10来米的间距向林空四周仔细搜索一通,见无情况,便向主力部队发出信号。又经过30多分钟,日军约150多人,陆续进入林空。他们成天在暗无天日的高山密林中,挥刀开路,踉踉跄跄地前进,忽然在这块林空里见到阳光清泉,顿时脸上绽开了笑容。其中一名军官便指挥约两个班的日军,到林空东、西、北三面外缘担任警戒,换回最先来到林空那些日军归队休息。这百多名日军便在那个军官指挥下,在林空里分三处集合。正准备休息的瞬间,我和柯明华扣动了手中冲锋枪的枪机,霎时,聚在一起的日军几名指挥官还来不及做出反应,就被急风暴雨般的枪弹打倒在地。与此同时,埋伏在林空外缘那些轻机枪、冲锋枪、半自动步枪便一齐向那三堆日军开火,并引爆预埋在林空里的地雷和集束手榴弹。刹那间枪声、爆炸声响彻云霄,震撼山林,日军非死即伤,乱作一团,少数幸存的日军见大势已去,争相逃入林中,我们便以火力追击,约莫二十多分钟便结束了战斗。经查,共打死日军工兵队长星光少佐、藤田大尉、上村中尉以下107人,伤谷川中尉和吉田少尉以下27人,缴获轻机枪10挺、骑枪75支、手枪5支,军刀140把及其他装具。创造了缅甸华侨抗日志愿队在缅甸保卫战的序战中三战三捷的不凡战绩,震慑了日军,鼓舞了盟军。
  战斗结束后我电告英军指挥部,拟向前挺进,迎击日军后续部队,却被他们拒绝。原来,在我们连战连捷的时候,英军却在节节败退,他们要华侨抗日志愿队担当撤退中的英军后卫。
  2月23日,英十七师刚刚退到锡当河东岸重镇莫克贝林,日军第三十三、五十五两师团就跟踪而至,将其团团围住,为了将英军彻底封闭在包围圈内,日军还派出强有力的部队猛夺横跨在河上的大桥。守桥的英军有一个团,他们虽然奋力打退了敌人的第一次进攻,但团长见势不妙,也不等十七师突围出来,便慌忙炸毁了大桥。这样一来英十七师便陷入绝境了。
  紧急关头,我们“侨队”和英军十六旅及装甲营从外围冒死冲进莫克贝林镇,来到史密斯的指挥所,见他焦急万分,一筹莫展,当即建议坚决突围,不能坐以待毙。经研究决定由我们华侨志愿队和英军装甲营打头阵,掩护英军主力突围出去。战斗打响后,装甲营长派生和我亲自驾装甲车,率领58辆战车和华侨志愿队,在炮兵的支援下,向日军阵地猛冲,终于杀出一条血路,史密斯等便带着部队在被撕开的日军防线中突围而出,到了河边他们丢掉武器,利用各种浮具渡到锡唐河西岸,生还者3328人。我和派生也带装甲营和志愿队864人,弃车泅渡过河,并带回了所有轻武器和电台,受到英国勋赏。
  3月11日,史迪威来缅,调我当他的联络参谋兼警卫队长。此后,英国人接管华侨志愿队的作战指挥,他们把队伍拆开,分散到好几个地方,展开敌后游击战。第一次远征作战失败,英军和中国远征军主力相继退到国内或印度。在缅甸的茫茫热带雨林中,只剩下这些游击健儿,孤军奋战,在极其恶劣和艰险的环境下,与尽占优势的日军殊死搏杀。终因补给不济,伤亡无补,三个队长和华侨志愿队的许多战士相继牺牲。
  抗战胜利后,王兴汉的忠骨入葬腾冲国殇墓园,而柯、陈二人的遗骸却至今没有找到。每每想起,不禁潸然。
  (责任编辑:瑶 池)
其他文献
编者按:这里刊登的这个启事是一份历史文件,现存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提供者系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中共党史专家。文件形成于1929年,当时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通称莫斯科中山大学)开始讲授中共党史课,成立了中共党史研究室,瞿秋白任主任。为了征集党史资料,充实教学内容,瞿秋白以该室名义向在校中国学员发表了这份征求回忆录的中文启事。    中国党史研究室征求回忆录启事    诸位
期刊
清华学校的早期学生运动史上,可歌可泣之事不一而足,但牵动过许多人、轰动北京城的同情罢考事件,却迄今鲜有详述。这次事件,不仅使当年毕业的辛酉级中29人被留级一年,而该校其余七个年级的学生也被给予集体留级一年的处分。    为索薪八校教职员宣布停止职务    这次事件的起因,要从“六三惨案”说起。1916年6月,袁世凯在全国的独立和抗议声中走进坟墓。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分裂成若干派系,各派军阀割据
期刊
编者按: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著名的中共党史专家,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李新同志因病于2004年2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为了缅怀李新同志对中央党员研究室的建设,对中共党史研究中华民国史研究和中国人民大学的筹创、建设及发展所做出的特殊贡献,2月11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召开了“李新同志追思座谈会”。出席追思会的有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孙英、副
期刊
毛泽东是创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代伟人,梁漱溟是一位集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于一身的中国新儒家的鼻祖。关于他们两人之间半个世纪的交往细情,笔者在拙作《梁漱溟问答录》和《梁漱溟与毛泽东》中作过记述。我现在要补写的是毛泽东晚年关于梁漱溟的一段批示,这个批示笔者在撰写上述书文时尚未发现,虽然只是点了一下梁漱溟的名字,却很能说明作为政治家的毛泽东,直至晚年——逝世前一年多,在他的思想宝库中
期刊
1920年2月29日晚8时,夜幕笼罩了上海,北四川路1746号的一间大房子里亮起了灯。房内陆续坐满约四十名从业于江海轮船或轮船公司货栈的雇员,面对这些饱经风霜的中国人,一位年轻的外国人用世界语开始了他的演说。  这次讲演的情况很快就分别上了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的警务日志和英国在沪情报部门的情报摘要。留存至今的这些纸张陈旧、字迹模糊的案卷,录下了演讲者斯托帕尼(VadimA.Stopany)这个来自俄
期刊
编者按:本刊今年第3期刊登的李原同志所写《阎红彦和小说〈刘志丹〉》一文,其中提到刘志丹同志的家庭出身问题。最近,刘志丹同志的几位亲属给本刊写信,对上述问题作了辩驳。我们一贯以“信史、实学、新知、美文”为本刊宗旨,但是,真正做到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特发表这封信,以澄清史实,并对由此造成的影响,表示歉意。  作者李原在《百年潮》2003年第3期刊登的《阎红彦和小说〈刘志丹〉》一文中说:“把本来是土豪
期刊
从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的召开到今天, 已经过去整整十三年了。在这十三年里,中国的飞跃发展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叹,甚至那些反对我们的人也不能不承认中国的巨大进步。那么,在这十三年里,中国取得了哪些辉煌成就?而这些成就又是怎样取得的?在中共十六大召开的前夕,本刊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共十六大代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孙英同志。    我们现在处于建国以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记者:在中共十三届四
期刊
编者按:为纪念彭真同志诞辰100周年,由中央党史研究室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电视文献片《彭真》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应广大读者要求,本刊特选载部分剧本内容刊登,以飨读者。    第二集 春华秋实    [台基厂7号]  秋天到了,小院里果实累累。红的石榴,黄的柿子,绿的藤萝。  每当闲暇,小院的主人总是喜欢在藤萝架下坐一坐,或是倘佯在小路上。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深深的感
期刊
1963年5月1日凌晨,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万吨级大型货轮--1.5万吨的“跃进”号,从上海吴淞码头出发,开始了开往日本的漫漫航程。  下午2时左右,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办公室的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接完电话,周恩来脸色凝重。从电话中他得知了一个确切消息:“跃进”号在南朝鲜济州岛附近海区突然沉没!  周总理命令海军“火速派军舰营救船员”。  “跃进”号是怎样沉没的?我国尚未着手开展调查,日本“全亚细
期刊
编者按:十六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这次大会的主题:“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近日,本刊记者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关问题,采访了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同志。    总结过去、部署未来的历史性盛会    记者: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