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流通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流通主体实现多元化,流通设施和技术日益改善,现代流通方式快速发展,“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的流通格局初步形成,以市场化为标志的商品流通体系已经基本确立,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流通业仍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比较薄弱的环节,流通企业整体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管理方式落后、现代化程度不高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流通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具体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流通企业规模化程度低,竞争力不强。由于行政体制上的条块分割,造成我国流通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在全国1700多万个流通主体中,有93%为单体经营的个体商户,规模以上流通企业仅有1%,销售额上亿元的大型流通企业仅有200多家,最大的流通企业的市场流通份额不足市场销售总额的3‰。也就是说,真正拥有可以信任的品牌、庞大的信息网络、先进的管理体制、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和丰富的运作经验的流通龙头企业还是凤毛麟角。一般来讲,企业规模越小,运营成本往往越高,进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及长远发展。从目前情况看,相当一部分流通企业都属于这类规模不大的企业,而且仓储设施比较陈旧落后,现代化的集装箱、散装运输发展不快,高效专用运输车辆少,装卸搬运包装的机械化水平低,严重影响了流通企业的运作效率和运行成本。流通企业这种实力不强、规模不大的状况,如果不加以改变,很难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
二是流通企业信息化水平低。有关资料显示,流通企业信息化投资占总资产的比例平均不到2%,与国外大企业8%-10%的平均水平差距较大,且仅有不到7%的企业基本实现了电子商务。绝大多数流通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联系还停留在电话和传真水平上,信息交流的手段比较原始,交换渠道不完善。采用条码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建立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企业寥寥无几,信息管理的方式比较落后,导致运营成本高、服务水平差,无法满足用户个性化的服务要求。据悉,我国的仓库周转率仅为发达国家的30%左右,配送差错率几乎是发达国家的3倍。我国流通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并参与国际竞争,迫切要求信息技术及其运用有大的提高和突破。
三是流通企业人才匮乏,管理水平较低。人才短缺是影响流通企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受“重生产、轻流通”观念的影响,精英人才大多集中在生产领域而很少进入流通领域。流通领域中缺少能把握现代经营理念、善经营、会管理的高层人才,导致流通企业资本周转率低,经营过程成本上升,企业经济效益不佳。
创新是提高流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要解决上述问题,流通企业必须加大创新力度,通过体制创新,扩大企业规模,通过管理创新,提高企业效率,通过经营创新,增强企业活力。具体讲,就是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来提升流通企业的竞争力。
一是加强政策扶持,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促进现代流通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创造良好的发展软环境,特别是在资本资源等产业要素的供给方面给予较宽松的环境;在基础设施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给流通企业以一定的优惠措施。流通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按照现代流通业的特点和规律,制定和推行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政策及相关的配套政策,改革现有的政府管理和税收模式,推进流通企业所有制结构的改革,为流通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此外,政府还应该以法律建设和监督手段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现代流通业的发展以高度信用化的社会为基础,按照西方国家和市场主体在市场中的定位,信用体系的架构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以市场交易人为主体的基础信用;二是以法律制度、国际惯例和商业习惯为主导的制度信用:三是以政府监管为主的监督信用。政府应该着力在二、三层次上有所作为,进一步提倡讲诚信、守契约、反欺诈,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合法权益,强化诚信促销,切实保障消费者利益,从而树立中国流通企业在国内外的良好形象。
二是通过深化改革,增强流通企业活力。继续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引导流通企业采取联合、收购、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出售等多种形式进行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改革,加快国有流通企业改制,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外资等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流通企业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推动中型流通企业深化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引导中小流通企业重视基础管理工作,完善企业内部管理规范和标准。
三是发展流通龙头企业,强化自我发展能力。流通业的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难以在全社会范围内同步实现,可先选择重点企业进行试点,培养一批龙头企业。由政府相关部门联手改善现有的企业结构,培育资金雄厚、有实力、有发展前途的大型流通企业,来面对市场新的需求,迎接新的挑战。通过行政或经济手段,通过竞争、兼并和强强联合等方式,形成少数大型、特大型集团企业,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以集中力量、抵御风险,在流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面推进流通业的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四是整合现有资源,提高流通企业效率。长期以来,流通企业的管理者一直着眼于企业内部效率的提升,许多企业采取降低消耗、减少福利费用等经营手段,大幅度降低企业运作成本,提升企业内部效率。然而,由于存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企业内部的效率之源会日趋枯竭,单纯依靠内部效率的提高不可能营造出长久的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应将着眼点转向企业外部,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寻求企业外部效率的提升和挖掘,通过连锁经营取得企业规模优势;通过网络化形成流通企业之间以及流通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稳定的产销关系,降低竞争风险,提升企业综合效率。
五是加快科技开发力度,培育流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流通企业可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和实际状况,设计和实施企业内部互联网方案,力求以低廉成本和更高的效率,进行企业内外信息沟通和管理,帮助客户服务与支持部门共享客户的反馈信息,创建一个相应的支撑系统。流通企业还可以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管理和控制库存,做到随时掌握每一种商品在进货、储存、上架、运输、送货等过程的准确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在生产、供应、销售等环节之间及时传递,最大限度降低库存,以低廉的流通费用吸引生产企业的中间业务。由于电子商务打破了商品流通的时空界限,这就为流通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六是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员工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树立以员工为本的管理思想是流通企业提升竞争力,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根本保证。流通企业应从“以人为本”的管理视角出发,重视人的管理,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文化活动和管理措施把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以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某种意义上讲,要搞活流通企业,关键在于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其内在潜能。为此,应拓宽民主渠道,让职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增强职工“参与”意识。完善企业内部股权分配制度,按员工业绩大小分配股份。
(作者系江苏省交通建设供应公司总经理)
责任编辑:金 雯
一是流通企业规模化程度低,竞争力不强。由于行政体制上的条块分割,造成我国流通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在全国1700多万个流通主体中,有93%为单体经营的个体商户,规模以上流通企业仅有1%,销售额上亿元的大型流通企业仅有200多家,最大的流通企业的市场流通份额不足市场销售总额的3‰。也就是说,真正拥有可以信任的品牌、庞大的信息网络、先进的管理体制、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和丰富的运作经验的流通龙头企业还是凤毛麟角。一般来讲,企业规模越小,运营成本往往越高,进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及长远发展。从目前情况看,相当一部分流通企业都属于这类规模不大的企业,而且仓储设施比较陈旧落后,现代化的集装箱、散装运输发展不快,高效专用运输车辆少,装卸搬运包装的机械化水平低,严重影响了流通企业的运作效率和运行成本。流通企业这种实力不强、规模不大的状况,如果不加以改变,很难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
二是流通企业信息化水平低。有关资料显示,流通企业信息化投资占总资产的比例平均不到2%,与国外大企业8%-10%的平均水平差距较大,且仅有不到7%的企业基本实现了电子商务。绝大多数流通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联系还停留在电话和传真水平上,信息交流的手段比较原始,交换渠道不完善。采用条码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建立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企业寥寥无几,信息管理的方式比较落后,导致运营成本高、服务水平差,无法满足用户个性化的服务要求。据悉,我国的仓库周转率仅为发达国家的30%左右,配送差错率几乎是发达国家的3倍。我国流通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并参与国际竞争,迫切要求信息技术及其运用有大的提高和突破。
三是流通企业人才匮乏,管理水平较低。人才短缺是影响流通企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受“重生产、轻流通”观念的影响,精英人才大多集中在生产领域而很少进入流通领域。流通领域中缺少能把握现代经营理念、善经营、会管理的高层人才,导致流通企业资本周转率低,经营过程成本上升,企业经济效益不佳。
创新是提高流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要解决上述问题,流通企业必须加大创新力度,通过体制创新,扩大企业规模,通过管理创新,提高企业效率,通过经营创新,增强企业活力。具体讲,就是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来提升流通企业的竞争力。
一是加强政策扶持,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促进现代流通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创造良好的发展软环境,特别是在资本资源等产业要素的供给方面给予较宽松的环境;在基础设施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给流通企业以一定的优惠措施。流通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按照现代流通业的特点和规律,制定和推行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政策及相关的配套政策,改革现有的政府管理和税收模式,推进流通企业所有制结构的改革,为流通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此外,政府还应该以法律建设和监督手段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现代流通业的发展以高度信用化的社会为基础,按照西方国家和市场主体在市场中的定位,信用体系的架构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以市场交易人为主体的基础信用;二是以法律制度、国际惯例和商业习惯为主导的制度信用:三是以政府监管为主的监督信用。政府应该着力在二、三层次上有所作为,进一步提倡讲诚信、守契约、反欺诈,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合法权益,强化诚信促销,切实保障消费者利益,从而树立中国流通企业在国内外的良好形象。
二是通过深化改革,增强流通企业活力。继续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引导流通企业采取联合、收购、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出售等多种形式进行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改革,加快国有流通企业改制,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外资等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流通企业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推动中型流通企业深化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引导中小流通企业重视基础管理工作,完善企业内部管理规范和标准。
三是发展流通龙头企业,强化自我发展能力。流通业的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难以在全社会范围内同步实现,可先选择重点企业进行试点,培养一批龙头企业。由政府相关部门联手改善现有的企业结构,培育资金雄厚、有实力、有发展前途的大型流通企业,来面对市场新的需求,迎接新的挑战。通过行政或经济手段,通过竞争、兼并和强强联合等方式,形成少数大型、特大型集团企业,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以集中力量、抵御风险,在流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面推进流通业的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四是整合现有资源,提高流通企业效率。长期以来,流通企业的管理者一直着眼于企业内部效率的提升,许多企业采取降低消耗、减少福利费用等经营手段,大幅度降低企业运作成本,提升企业内部效率。然而,由于存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企业内部的效率之源会日趋枯竭,单纯依靠内部效率的提高不可能营造出长久的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应将着眼点转向企业外部,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寻求企业外部效率的提升和挖掘,通过连锁经营取得企业规模优势;通过网络化形成流通企业之间以及流通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稳定的产销关系,降低竞争风险,提升企业综合效率。
五是加快科技开发力度,培育流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流通企业可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和实际状况,设计和实施企业内部互联网方案,力求以低廉成本和更高的效率,进行企业内外信息沟通和管理,帮助客户服务与支持部门共享客户的反馈信息,创建一个相应的支撑系统。流通企业还可以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管理和控制库存,做到随时掌握每一种商品在进货、储存、上架、运输、送货等过程的准确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在生产、供应、销售等环节之间及时传递,最大限度降低库存,以低廉的流通费用吸引生产企业的中间业务。由于电子商务打破了商品流通的时空界限,这就为流通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六是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员工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树立以员工为本的管理思想是流通企业提升竞争力,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根本保证。流通企业应从“以人为本”的管理视角出发,重视人的管理,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文化活动和管理措施把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以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某种意义上讲,要搞活流通企业,关键在于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其内在潜能。为此,应拓宽民主渠道,让职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增强职工“参与”意识。完善企业内部股权分配制度,按员工业绩大小分配股份。
(作者系江苏省交通建设供应公司总经理)
责任编辑:金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