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问题设计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那么如何设计初中历史课堂提问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课堂提问要符合三个基本原则:主体性、探究性和鼓励性。课堂提问必须体现“主体性”,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主导”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依靠课堂提问体现出来的。长期以来,历史教学一直采取教师讲述为主、学生被动听课的模式。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这种教育模式的不足也越来越显现出来。未来发展的趋势是:教师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这种发展趋势集中地体现在课堂提问的设计上。教师能否通过课堂提问使大多数学生参与教学,应该成为一堂好课的重要评价标准。课堂提问应遵循的第二个原则是探究性。因为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如笔者在《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一课中设计了如下一系列问题:你认为新中国应制定怎样的外交政策?为何要制定这样的外交政策?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如何?这些问题都带有极强的探究性,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课堂提问要遵循的第三个原则是鼓励性。课堂提问应要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形成师生合作学习的氛围。教师要鼓励一切有创造性的回答,哪怕表述当中有一些错误。这样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他们参与思考和回答的积极性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
其次,从表现形式上看,教师提出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初中学生的智力发展突出表现在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他们对具有故事情节及具有这些都影响着人们的礼会生活,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而这正表现出经济全球化的成果。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条件和自身特点采取多媒体、网络手段去创设情境,相应的情境氛围会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能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信息。如此,既能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又能加深记忆、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为教学锦上添花。如影片《南京大屠杀》使学生认识到了法西斯的残暴,文献纪录片《百年中国》使学生理解了共产党的伟大,战争纪录片《世纪战争》让学生感受到了战争的风云……这样,就使原本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起来。不过,应注意的是,不能因为过于注重直观性,导致教学流于形式,干扰、弱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及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这种要求同样可以将快乐体现出来。如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模拟角色情境,让学生广泛参与表演,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例如在讲“府院之争”时,我让几个同学分别扮演美国代表、日本代表、黎元洪、段祺瑞和张勋等,站在各自代表的人物立场上就“中国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表演的过程中,他们加入了自己对该问题的理解,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而且将生涩的历史知识趣味化,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完成了学习任务。在准备该课的过程中,几名同学认真揣摩人物,深入分析史料,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几名同学由于在全班同学面前很好地展示了自我,从而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很好地体现出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其他同学通过他们模拟过去历史的片断、渲染课堂气氛,也从中体会到了快乐。
三、要注重幽默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快乐
幽默是一种最有趣、最有感染力的传递艺术,具有极强的情绪感染力。懂得幽默的历史教师能使坐在教室里的学生如沐春风而不是如坐针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快乐教学。一是历史课堂中的幽默能够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精神愉快、思维活跃。二是历史课堂中的幽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婵解和记忆相关知识。比如在记忆《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时,让学生用“重的沙发叔叔打”的谐音来记“重(重)庆、沙(沙)市、苏(叔)州、杭(打)州”这四处通商口岸。这样既有趣,又易记。三是历史课堂中的幽默可塑造学生开朗的个性,发展其创造力,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打造学生快乐学习的基础。
总之,教师和学生构成了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好的课堂氛围能使师生如沐春风,和谐愉快地进行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要真心实意地与学生平等交流感情和学问,并以一颗坦诚的心去感受每一个学生的喜怒哀乐。当学生在生活和体形象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感兴趣,对那些用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的概念更易于掌握,而对此作全面的分析还有一定的困难。同时,随着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他们从各种媒体获得的信息和知识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新,自发的探究求知欲已相当强烈。所以,我们要注重发展其以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满足其探究求知欲,激发和保持其学习兴趣,促进其形成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
再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了解学生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因此,在探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必须以了解学生为前提和依据。要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历史知识、兴趣、爱好和对历史的一些初步认识,因为新知识的获得需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作基础。在当今社会,学生每天会接触大量信息,而历史又与社会、自然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由破译人类基因的密码探究人类的起源;由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探究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由来等。
最后,从实质内容来说,教师要将教材内容联系实际,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教师设问的着眼点应该是教学过程中的三个交叉点,即课文知识的关键点(重点和难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学生思想上的疑点。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学生思维迁移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在一种兴奋活跃的状态,使其学得主动、学得投入,认识步步深化、能力节节提高。
另外,要使设计的问题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课堂问题设计上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问题设计要新颖。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提出的角度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相反,如果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使学生有新奇之感,那么他们就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如在讲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时,若总是老生常谈地从原因、经过、结果、意义等环节平铺直叙讲下来,就很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乏味,难以激发他们的思维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于是,我首先用投影打出英国女王和首相的照片,提出“统治英国的是女王还是首相”这样一问,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前提下,会积极思考,并且会积极回答。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必须把已学过的知识作为“跳板”,这不仅要求学生有很好的记忆力,还要求学生具有分析对比、归纳综合的能力,问题的解决过程无疑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2.问题设计要难易适中。
提出的问题一定要难易适中、有启发性,要能够引起全体学生的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只要求学生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那么,问题的设计和提出对教学来说就毫无意义了。比如,在学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时,若把问题设计成“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南京是什么时候解放的”这类一般的问题,学生回答起来毫不费力,这样的设计就很少有或没有启发性。反之,教师若把问题设计成“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中共做了哪些准备”,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就必须放开思路、积极思考,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去归纳,经过积极主动的思考从政治上、思想上、理论上、组织上等诸方面去总结从而得到答案。问题设计过于简单、太容易了固然不好,但是若过于难了也不合适。因为设计的问题过难非但不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反而会使学生感到无处下手、毫无思路,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长此下去,会使学生对历史课感到乏味枯燥、高不可攀,以至于影响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
3.问题设计要具有开放性。
新课程倡导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应是多元开放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如在学习《春秋争霸》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越王勾践的故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同学们积极思考后总结出了许多新的结论:①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发愤图强、坚持不懈;②大丈夫要忍辱负重、能屈能伸;③要任用有才能的人;④要有强大的军队;⑤要抓住时机;⑥要大力发展经济;⑦要发动群众等。开放的问题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他们探究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问题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同时也是课堂提问的一种技巧。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让全体学生基本上能够掌握、吃透,因此如何发问就是一种很有学问的艺术。最常见、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发问,应先给学生以情境及问题的背景,然后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再指定学生回答。这样设计问题的优点是:第一,可使全体学生都注意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倘若教师先指定学生,然后发问,那么只有被指定的学生注意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其他学生则可能不太注意。第二,这种先提出问题、后指名回答的做法,可以使全体学生都积极思考。因为每个学生都想抓住可以展示自己的机会而主动去准备,并努力使自己的答案更具体、更详尽、更完美。第三,这种方法可使全体学生对某个或某些学生的回答加以评析,如此可引起学生之间的思维交流,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首先,课堂提问要符合三个基本原则:主体性、探究性和鼓励性。课堂提问必须体现“主体性”,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主导”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依靠课堂提问体现出来的。长期以来,历史教学一直采取教师讲述为主、学生被动听课的模式。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这种教育模式的不足也越来越显现出来。未来发展的趋势是:教师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这种发展趋势集中地体现在课堂提问的设计上。教师能否通过课堂提问使大多数学生参与教学,应该成为一堂好课的重要评价标准。课堂提问应遵循的第二个原则是探究性。因为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如笔者在《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一课中设计了如下一系列问题:你认为新中国应制定怎样的外交政策?为何要制定这样的外交政策?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如何?这些问题都带有极强的探究性,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课堂提问要遵循的第三个原则是鼓励性。课堂提问应要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形成师生合作学习的氛围。教师要鼓励一切有创造性的回答,哪怕表述当中有一些错误。这样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他们参与思考和回答的积极性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
其次,从表现形式上看,教师提出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初中学生的智力发展突出表现在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他们对具有故事情节及具有这些都影响着人们的礼会生活,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而这正表现出经济全球化的成果。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条件和自身特点采取多媒体、网络手段去创设情境,相应的情境氛围会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能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信息。如此,既能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又能加深记忆、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为教学锦上添花。如影片《南京大屠杀》使学生认识到了法西斯的残暴,文献纪录片《百年中国》使学生理解了共产党的伟大,战争纪录片《世纪战争》让学生感受到了战争的风云……这样,就使原本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起来。不过,应注意的是,不能因为过于注重直观性,导致教学流于形式,干扰、弱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及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这种要求同样可以将快乐体现出来。如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模拟角色情境,让学生广泛参与表演,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例如在讲“府院之争”时,我让几个同学分别扮演美国代表、日本代表、黎元洪、段祺瑞和张勋等,站在各自代表的人物立场上就“中国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表演的过程中,他们加入了自己对该问题的理解,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而且将生涩的历史知识趣味化,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完成了学习任务。在准备该课的过程中,几名同学认真揣摩人物,深入分析史料,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几名同学由于在全班同学面前很好地展示了自我,从而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很好地体现出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其他同学通过他们模拟过去历史的片断、渲染课堂气氛,也从中体会到了快乐。
三、要注重幽默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快乐
幽默是一种最有趣、最有感染力的传递艺术,具有极强的情绪感染力。懂得幽默的历史教师能使坐在教室里的学生如沐春风而不是如坐针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快乐教学。一是历史课堂中的幽默能够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精神愉快、思维活跃。二是历史课堂中的幽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婵解和记忆相关知识。比如在记忆《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时,让学生用“重的沙发叔叔打”的谐音来记“重(重)庆、沙(沙)市、苏(叔)州、杭(打)州”这四处通商口岸。这样既有趣,又易记。三是历史课堂中的幽默可塑造学生开朗的个性,发展其创造力,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打造学生快乐学习的基础。
总之,教师和学生构成了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好的课堂氛围能使师生如沐春风,和谐愉快地进行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要真心实意地与学生平等交流感情和学问,并以一颗坦诚的心去感受每一个学生的喜怒哀乐。当学生在生活和体形象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感兴趣,对那些用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的概念更易于掌握,而对此作全面的分析还有一定的困难。同时,随着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他们从各种媒体获得的信息和知识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新,自发的探究求知欲已相当强烈。所以,我们要注重发展其以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满足其探究求知欲,激发和保持其学习兴趣,促进其形成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
再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了解学生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因此,在探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必须以了解学生为前提和依据。要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历史知识、兴趣、爱好和对历史的一些初步认识,因为新知识的获得需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作基础。在当今社会,学生每天会接触大量信息,而历史又与社会、自然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由破译人类基因的密码探究人类的起源;由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探究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由来等。
最后,从实质内容来说,教师要将教材内容联系实际,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教师设问的着眼点应该是教学过程中的三个交叉点,即课文知识的关键点(重点和难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学生思想上的疑点。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学生思维迁移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在一种兴奋活跃的状态,使其学得主动、学得投入,认识步步深化、能力节节提高。
另外,要使设计的问题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课堂问题设计上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问题设计要新颖。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提出的角度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相反,如果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使学生有新奇之感,那么他们就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如在讲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时,若总是老生常谈地从原因、经过、结果、意义等环节平铺直叙讲下来,就很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乏味,难以激发他们的思维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于是,我首先用投影打出英国女王和首相的照片,提出“统治英国的是女王还是首相”这样一问,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前提下,会积极思考,并且会积极回答。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必须把已学过的知识作为“跳板”,这不仅要求学生有很好的记忆力,还要求学生具有分析对比、归纳综合的能力,问题的解决过程无疑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2.问题设计要难易适中。
提出的问题一定要难易适中、有启发性,要能够引起全体学生的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只要求学生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那么,问题的设计和提出对教学来说就毫无意义了。比如,在学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时,若把问题设计成“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南京是什么时候解放的”这类一般的问题,学生回答起来毫不费力,这样的设计就很少有或没有启发性。反之,教师若把问题设计成“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中共做了哪些准备”,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就必须放开思路、积极思考,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去归纳,经过积极主动的思考从政治上、思想上、理论上、组织上等诸方面去总结从而得到答案。问题设计过于简单、太容易了固然不好,但是若过于难了也不合适。因为设计的问题过难非但不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反而会使学生感到无处下手、毫无思路,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长此下去,会使学生对历史课感到乏味枯燥、高不可攀,以至于影响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
3.问题设计要具有开放性。
新课程倡导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应是多元开放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如在学习《春秋争霸》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越王勾践的故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同学们积极思考后总结出了许多新的结论:①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发愤图强、坚持不懈;②大丈夫要忍辱负重、能屈能伸;③要任用有才能的人;④要有强大的军队;⑤要抓住时机;⑥要大力发展经济;⑦要发动群众等。开放的问题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他们探究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问题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同时也是课堂提问的一种技巧。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让全体学生基本上能够掌握、吃透,因此如何发问就是一种很有学问的艺术。最常见、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发问,应先给学生以情境及问题的背景,然后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再指定学生回答。这样设计问题的优点是:第一,可使全体学生都注意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倘若教师先指定学生,然后发问,那么只有被指定的学生注意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其他学生则可能不太注意。第二,这种先提出问题、后指名回答的做法,可以使全体学生都积极思考。因为每个学生都想抓住可以展示自己的机会而主动去准备,并努力使自己的答案更具体、更详尽、更完美。第三,这种方法可使全体学生对某个或某些学生的回答加以评析,如此可引起学生之间的思维交流,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