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uer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用他博大的胸襟、睿智的目光、倡导并践行了爱的教育,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让我深刻感受到一种用爱去书写的教育,用爱去灌溉的教育,用爱去播撒的教育。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教育中爱是基础,要进行语文课堂的教学改革自然不能缺少爱,自由和谐的语文课堂,一定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学会倾听、努力倾听。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切教育的源泉,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我们需要熏染,我们需要学习,我们要在课堂上营造爱的氛围,须要帮助学生培养爱的能力。而营造爱的氛围的最佳场所就是我们的学校,老师是最有利的传播者,用“润物细无声”的爱去影响和感染学生,让爱充满学生的心灵。
  一、营造爱的氛围
  语文课要营造爱的氛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爱的教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我们可以用爱去激发学生内心情感的共鸣,将真实的生活融入课堂中,将教材与语文教学联系得更和谐。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才会敢于、乐于参与课堂的交流。中学时期学生的心理逐渐成熟,个体意识明显增强,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同时更加希望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肯定。因此教师应关爱学生,尊重并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多给予鼓励,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主要工具,它能营造相应的课堂氛围,影响课堂交流的效果。
  首先,教师口头语言要准确、简洁、生动、亲切。高尔基曾说过:“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悦耳。”教学语言要精辟,不然会让学生思维不连贯,精神不集中;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吸引学生广泛参与交流;而教师亲切、富有感情的语言能给学生如沐春风的感觉,有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爱的氛围。
  其次,要注重体态语言的运用。微笑、惊讶、疑惑等丰富的面部表情,点头、走近等恰当的体态动作,都可以辅助信息的传递,给学生深刻的感染,激起学生的共鸣,促进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
  二、培养爱的能力
  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资源,通过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很多人的理解是不要抓住教材不放,要学会举一反三。这样的理解固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我却认为:“既然是精选的材料,为什么不很好地去运用它呢?同时又该怎样最大化地利用好这些资源呢?“笔者想在此谈谈自己在这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探索利用语文教材资源(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培养学生爱的教育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语文教师要利用好语文课堂的优势,把语文课堂转变成培养学生爱的基地。学习《游子吟》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要让学生体会母爱的博大;学习《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要让学生明白洁身自爱的高尚品质;学习《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要让学生感受到伟大的爱国情操;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要让学生领略到友谊的可贵;学习《钱塘湖春行》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要让学生体会到大自然的美丽……我们的语文老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博古通今,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沐浴在爱与美的享受中,使学生的文化底蕴得到提高,爱的教育在课堂中萌芽滋长。
  营造这种爱的氛围,我们不是只局限在课堂上,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春天带学生去踏青,感受朱自清笔下春的美好;秋天带学生去看落叶,品味“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深沉;冬天带学生去赏雪,领略鲁迅笔下南方雪的滋润美艳……这些优美隽永的内容,丰富多彩的形式,定会给学生的成长提供享用不尽的精神食粮。
  三、塑造爱的人格
  初中生正处在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和空间,一味说教只会徒增反感,或许我们可以尝试这样做:有的学生学习上有惰性,就可以给他讲古人“韦编三绝”、“闻鸡起舞”的故事;有的学生不诚实,就可以给他讲季札赠剑、张生抱柱的诚信;有的学生早恋,就可以给他讲人生“田埂上最大麦穗”的哲理;有的学生胆怯害怕回答问题,就可以给他说诸葛亮舌战江东群儒的壮举;有的学生同学关系不好,就可以给他说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廉颇和蔺相如负荆请罪的纯洁友谊。家庭境况困难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如果有学生犯了错,不要当众批评,请为他“保密”,告诉他一些“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之类的道理,旁敲侧击,既不挫伤孩子的信心,又可以使他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在人生彷徨的时期,学生需要老师的指引,引领他们前进的方向,教会他们诚实、自信、友爱,懂得真善美,反对假恶丑。我们要通过这些博古通今的资料,给学生启示,有如醍醐灌顶,有如豁然开朗,有如沐浴春风,努力使之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再结合书本的材料,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并且创设相应的情境,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激发学生自主求知欲,让他们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成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应该放下师道尊严,成为“平等中的首席”,俯下身子与学生对话。这样,学生的情绪才是轻松的、愉快的,要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自己走进课文的情境,在特定的空间中与课文里的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老师对话,最后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以上只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小部分,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课堂资源,教会学生理解爱,懂得爱,对学生塑造完美人格,提升综合素质有着巨大的意义。在今后的语文课堂中,我们要时刻不忘将爱的教育融入课本中,让它犹如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般,滋润茁壮成长的幼苗。语文教育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润物无声的心灵感应和爱的滋养的过程,此举看似轻柔,实则深刻,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发展。
  我们只是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我们能做的就是把平凡的小事做好。“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们用这只赠人玫瑰之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一路播撒爱的种子,让它们随风飘向远方,生根发芽定会一路馨香。陶行知先生告诫过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明天让我们试着用关爱的眼神去看待你的每一个学生,试着用一颗爱心去善待你的每一个学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武江区盛泽第一中学(215212)
其他文献
子处得来了,顽皮了……”“你想向前去,但是腿却朝后拉。”这些就是托尔斯泰的造句练习。一个著名的作家仍然不忘造句练习,可见造句基本功的训练是多么重要。片段模仿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学习范文中模仿精彩片段进行仿写。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适度、适时地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模仿经典范文的立意、构思、表现手法、谴词造句技巧,进行写作训练,能促使学生“积累——消化——模仿——提高”的知识技能转化。如同书法家经常临帖
期刊
《幼时记趣》(苏教版7年级上册)是学生进入初中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选文贴近孩子的生活,充满了童趣。在备课时,我一直在思考:文章是“记趣”, 如何巧妙地处理文与言的关系,把“趣”味教出来呢?  一、 在文字中寻趣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导演关正文曾说:“焐热汉字,其实是在焐热我们文化的根。”让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爱上那些表意丰富、富于韵味、充满美感的文字则应是文言文教学永恒的目标。  
期刊
《西游记》这部脍炙人口的神魔小说是苏教版初中教材学生的必读书目。2016年,我加入苏州市“中学生课外名著阅读课型研究”课题组,任务之一是上一节公开课,在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七1班执教《 西游记》72~83回阅读推进课。  《西游记》72~83回讲述了4个完整故事:盘丝洞、黄花观打蜘蛛精、蜈蚣精(72~73回),狮驼国降三魔(74~77回),比丘国救婴儿(78~79回),无底洞收老鼠精(80~83回
期刊
课堂提问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成效,也会影响到高效语文课堂教学的建立。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是促进学生调动思维深化知识理解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问题引导教学,通过课堂提问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  一、循序渐进,科学提问  如何进行课堂提问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成败,恰当的提问能够极大程度地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课
期刊
文本解读常见的方法是分析作品表现的主题。在解读《幽径悲剧》时,有的观点指出,文章描绘了幽径藤萝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还有些观点从古藤的悲剧出发,从中发现了时代的悲剧、价值的悲剧;还有其他一些观点,比如,礼赞生命力,讴歌真善美等。这些宏大主题发人省醒,让作品有了厚度。  陶醉于作品表现的宏大主题,看上去字正腔圆、滴水不漏,但往往忽略教师自身的阅读体验。宏大的主
期刊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一般是由教师在台上讲解课文学生在底下听讲,但这种类似于满堂灌的课堂形式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语文这门学科实践性强,它需要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表达方法运用到生活中,所以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很难实现教学实用性的目的。为了更好地调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交流,而在课堂上对学生提出问题无疑是一种好方法,学生也可以在这些提问中学习到我们所要讲解的知识点。  一、
期刊
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以其特有手法,向人们展示了江南园林的独特美景,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文中无论是园林整体规划、结构层次、细微之处,还是恰当灵活地运用语言,都形成一幅幅优美的画卷,给人们赏心悦目之感,真正达到人在画中游的效果。  一、自然整体之美  师:“本文在追求自然整体的美感方面非常有新意,同学们思考文中如何体现的?”  生:“园林中的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要求对称,讲究自然之趣;假山设计使游人‘觉
期刊
都说40岁以前不会喜欢杜甫,学生时代的我学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也只不过觉得能够推己及人拥有“安得广厦千万间”的理想的诗人不愧为“诗圣”。如今身份变换站上讲台,于备课时重读,竟止不住地心有戚戚,伤感于一个饱经沧桑的老者的悲叹。  一、茅屋——理想破灭后的“人生之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公元761年,彼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于759年弃官西行,携家逃难,颠沛奔波,在亲朋故友资助下,于
期刊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独立、自主地去研究学习对象,达到掌握知识、获得能力,并且很好地运用这些知识与能力的学习方式与过程。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思考、探究、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才得以顺利进行。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串”需要精心设计,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一、问题设计要围绕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学目标的集中体现。问题设计就要紧扣课堂学习
期刊
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更是一门综合艺术,而语文课堂教学则是一门体现人文素养和美好情怀的综合艺术。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时注重讲究“火候”和“节奏”。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把握一定的原则,那就是教学过程的推进,流畅而不拖沓,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问与答、讲与练等活动交互出现的各种有规律的发展变化,使教学节奏起伏有致、收放有度、动静相生、疏密相间、快慢相宜,各个环节有机相联,给人以艺术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