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蓝蓝泉州湾,滔滔黄河水。
一个是福建省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一个是地处宁夏、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安置区,两个相距2000多公里的地方,2012年却因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连在了一起。自此以后,泉州市尽己所能补红寺堡区所需,红寺堡区紧抓机遇,拼搏奋斗,两地群众携手共进,在红寺堡区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红寺堡区40个贫困村已全部脱贫出列,综合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3.46%下降到了0.76%,并于2020年3月顺利脱贫摘帽。
泉州智慧 书写神奇
扶贫协作是闽宁协作的要义所在,而产业扶贫是实现稳定脱贫的关键所在。对口帮扶工作伊始,泉州市就把精准扶贫为导向的产业帮扶作为推进红寺堡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突破口。
从瞄准红寺堡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实施黄花菜晾晒场、烘干房、冷库项目,加快黄花菜、枸杞产业发展,加大种产销环节精准扶持力度,到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贷款给予10万元以内的基准利率贴息,给予贫困户发展产业金融支持;从扶持产业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把分散的贫困户团结在一起,形成“攻坚联盟”,到在福建“闽宁圆”挂牌成立红寺堡区驻福建商务办事处,在福州、厦门、泉州等地搭建农特产品推介平台,现场推动签订合作协议和订单,有效推动红寺堡区“土特色”和“大市场”有效对接。8年来,泉州市帮助红寺堡区走出了一条从“输血”到“造血”、从“扶贫”到“致富”的产业帮扶之路。
红寺堡镇弘德村闽宁协作扶贫车间、新庄集乡红川村闽宁协作德化扶贫车间……
在诸多凝聚了泉州智慧和心血的帮扶举措中,在红寺堡区建成的11个扶贫车间无疑是最具代表性和创造力的一个。
2020年6月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弘德村视察脱贫攻坚工作。在弘德村扶贫车间,他与乡亲们亲切交流,肯定扶贫车间在先富带后富、帮助当地困难群众在家门口解决就业的模式和成效。而这个被总书记点赞的扶贫车间,从构想到建成、运营都离不开泉州力量的推动。
“从捐资捐物到建扶贫车间,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是我们在帮扶理念上的一次飞跃。”来自泉州市的第11批援宁工作队红寺堡区工作组组长赖有为见证了弘德村扶贫车间的投入使用。2016年,泉州市德化县对口支援红寺堡区,援宁工作组查找贫困根源,从贫困户增收这一最薄弱环节入手,改变以往单纯给钱给物方式,转为开展订单式、宽领域、全方位的协作。随着以扶贫车间为载体的订单式援建新模式的推行,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了增收和持家“两不误”。
8年来,泉州市集中资金和力量,帮扶红寺堡区发展最亟需、最有带动力的特色产业,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从产业发展、劳务协作、消费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实施帮扶项目99个,涉及资金1.76亿元,精准投入到了深度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惠及贫困人口4万余人,直接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近2万人,为红寺堡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泉州温暖 托举希望
8年的携手,泉州市和红寺堡区一起走进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双决”之年。回首来路,泉州市始终把红寺堡区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以民生为重,尽自己所能,用实实在在的举措全力帮扶。
8月12日,13岁的欢欢(化名)像往常一样在残疾人康复中心运动训练室进行康复治疗。欢欢因出生时缺氧,影响了身体的正常发育,现在在康复中心他可以一边治疗一边学习。“0-6岁残疾儿童每人每年补助2万元的康复治疗及生活费用,而7-14岁儿童康复每年补助2000元,远远不够儿童康复需要。”残疾人康复中心主任董永红说。为解决残疾人康复问题,援宁驻红寺堡区工作组利用闽宁对口帮扶项目资金建立残疾人康复帮扶项目,加强7-14岁残疾儿童和成人残疾患者康复工作,一些孩子得到了早期干预治疗,康复效果非常明显,给家庭带来了希望。
走进红寺堡区人民医院“德化B超室”,两名医生正在聚精会神地为患者检查。2018年,经援宁驻红寺堡区工作组积极争取,德化县人民医院为红寺堡区人民医院捐赠了2台彩超机和一批教学设备,建设了“闽宁协作-德化B超室”,同时双方还确定协作范围包括医疗技术、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并通过开展门诊、延伸病房等延伸服务,特别是NCU、ICU、骨科、妇产科、彩超、影像等重点科室建立医疗协作机制。“这个B超室在宁夏属于高端彩超,解决了医院缺乏彩超设备、人才的难题,提高了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现在我们医院的彩超预约和排队时间比以前短了很多,而且彩超诊断的精准性大大提高,这正是闽宁协作给老百姓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红寺堡区人民医院院长马万堂说。
致力于残疾人事业和医疗帮扶,只是泉州市在对口协作过程中以民生为重,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的一个缩影。设立慈善助学基金,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援建敬老院,让最需要照顾的困难人员有个温馨的家、推进残疾人康复中心青少年康复项目建设……8年来,泉州市积极投身红寺堡区社会事业建设,累计援助红寺堡区社会帮扶资金1987万元,帮助建成了红寺堡区晋江幼儿园、一中晋江深沪楼、德化小学、德化幼儿园、晋江报告厅、人民医院晋江综合楼、晋江商贸市场、鲁家窑卫生院、残疾人康复中心等,在红寺堡区留下了诸多深入人心的“泉州元素”,让红寺堡区人深切感受到跨越山海的温暖。
泉州大爱 跨越山海
2000多公里,这个曾经让泉州人和红寺堡人感觉很远的距离,如今却因闽宁协作让两地人民的心贴得很近。回望过去的8年,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重大战略下携手的泉州市和红寺堡区共同建设和见证了一个绿树成荫、良田万顷、道衢通畅、百业兴旺的新红寺堡的崛起。一个个把他乡当故乡的援宁工作队成员用心亦用情,在这片土地上挥洒着汗水和青春,为红寺堡区的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有幸投身于闽宁协作工作中,见证红寺堡区群众告别贫困、走向小康,对我来说是一个宝贵的经历。”2018年12月,泉州市德化县副县长赖有为“接力”援宁工作,担任福建省第11批援宁工作队红寺堡区工作组组长。彼时已是脱贫攻坚关键时期,作为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安置区,红寺堡区脱贫攻坚任务更为艰巨。一踏上这片土地,赖有为便深入一线熟悉情况,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的足迹就踏遍了红寺堡的沟沟峁峁、田间地头,在倾听贫困群众诉求,了解贫困村发展困难中,赖有为的思路也愈加清晰。一年多来,他克服了西北海拔高、文化差异大和饮食习惯不同等诸多困难,全身心投入到红寺堡区脱贫攻坚工作中。尤其是他针对红寺堡区招商引资难问题,结合红寺堡区产业发展特点和地方优势资源,实做、巧做招商引资工作,为红寺堡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有志而来,有为而归,这是德化援宁医疗队副队长郭福裕一年前来红寺堡区工作时给自己定下的目标。从最初的认真开展坐诊、疑难会诊等日常工作,到后来毫无保留地把更高的针灸、浮针疗法等医疗技术传授给红寺堡区的医生,帮助红寺堡区人民医院建立鼻炎、颈椎病、脑中风的康复治疗中心,让更多的患者受益,郭福裕用自己的行动对“甘于奉献、大爱无疆”作出生动的诠释。
“我们不是一批两批人,闽宁支教之花会越开越灿烂。”闽宁协作伊始,最早来红寺堡区的支教老师们的话如今成为現实。一批又一批来自福建的支教老师用他们的知识、爱心和坚守为山里的孩子们带来了清新的气息,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外面世界的窗,为红寺堡区的教育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让闽宁牵手之情更加生动,更加撼动人心。
8年来,一批又一批带着强烈责任感的泉州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汇聚在红寺堡这方土地上,他们躬身为桥,连接山海,每一个奋战在这片土地上的身影,都深深刻在红寺堡人心中。8年来,泉州市累计派出4批次7名援宁干部、42名援宁专业技术人员到红寺堡区开展帮扶,他们以“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和“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倾心投入、全力参与,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奋力书写了闽宁协作的辉煌篇章。
责任编辑:李 旭
一个是福建省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一个是地处宁夏、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安置区,两个相距2000多公里的地方,2012年却因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连在了一起。自此以后,泉州市尽己所能补红寺堡区所需,红寺堡区紧抓机遇,拼搏奋斗,两地群众携手共进,在红寺堡区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红寺堡区40个贫困村已全部脱贫出列,综合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3.46%下降到了0.76%,并于2020年3月顺利脱贫摘帽。
泉州智慧 书写神奇
扶贫协作是闽宁协作的要义所在,而产业扶贫是实现稳定脱贫的关键所在。对口帮扶工作伊始,泉州市就把精准扶贫为导向的产业帮扶作为推进红寺堡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突破口。
从瞄准红寺堡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实施黄花菜晾晒场、烘干房、冷库项目,加快黄花菜、枸杞产业发展,加大种产销环节精准扶持力度,到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贷款给予10万元以内的基准利率贴息,给予贫困户发展产业金融支持;从扶持产业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把分散的贫困户团结在一起,形成“攻坚联盟”,到在福建“闽宁圆”挂牌成立红寺堡区驻福建商务办事处,在福州、厦门、泉州等地搭建农特产品推介平台,现场推动签订合作协议和订单,有效推动红寺堡区“土特色”和“大市场”有效对接。8年来,泉州市帮助红寺堡区走出了一条从“输血”到“造血”、从“扶贫”到“致富”的产业帮扶之路。
红寺堡镇弘德村闽宁协作扶贫车间、新庄集乡红川村闽宁协作德化扶贫车间……
在诸多凝聚了泉州智慧和心血的帮扶举措中,在红寺堡区建成的11个扶贫车间无疑是最具代表性和创造力的一个。
2020年6月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弘德村视察脱贫攻坚工作。在弘德村扶贫车间,他与乡亲们亲切交流,肯定扶贫车间在先富带后富、帮助当地困难群众在家门口解决就业的模式和成效。而这个被总书记点赞的扶贫车间,从构想到建成、运营都离不开泉州力量的推动。
“从捐资捐物到建扶贫车间,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是我们在帮扶理念上的一次飞跃。”来自泉州市的第11批援宁工作队红寺堡区工作组组长赖有为见证了弘德村扶贫车间的投入使用。2016年,泉州市德化县对口支援红寺堡区,援宁工作组查找贫困根源,从贫困户增收这一最薄弱环节入手,改变以往单纯给钱给物方式,转为开展订单式、宽领域、全方位的协作。随着以扶贫车间为载体的订单式援建新模式的推行,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了增收和持家“两不误”。
8年来,泉州市集中资金和力量,帮扶红寺堡区发展最亟需、最有带动力的特色产业,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从产业发展、劳务协作、消费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实施帮扶项目99个,涉及资金1.76亿元,精准投入到了深度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惠及贫困人口4万余人,直接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近2万人,为红寺堡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泉州温暖 托举希望
8年的携手,泉州市和红寺堡区一起走进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双决”之年。回首来路,泉州市始终把红寺堡区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以民生为重,尽自己所能,用实实在在的举措全力帮扶。
8月12日,13岁的欢欢(化名)像往常一样在残疾人康复中心运动训练室进行康复治疗。欢欢因出生时缺氧,影响了身体的正常发育,现在在康复中心他可以一边治疗一边学习。“0-6岁残疾儿童每人每年补助2万元的康复治疗及生活费用,而7-14岁儿童康复每年补助2000元,远远不够儿童康复需要。”残疾人康复中心主任董永红说。为解决残疾人康复问题,援宁驻红寺堡区工作组利用闽宁对口帮扶项目资金建立残疾人康复帮扶项目,加强7-14岁残疾儿童和成人残疾患者康复工作,一些孩子得到了早期干预治疗,康复效果非常明显,给家庭带来了希望。
走进红寺堡区人民医院“德化B超室”,两名医生正在聚精会神地为患者检查。2018年,经援宁驻红寺堡区工作组积极争取,德化县人民医院为红寺堡区人民医院捐赠了2台彩超机和一批教学设备,建设了“闽宁协作-德化B超室”,同时双方还确定协作范围包括医疗技术、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并通过开展门诊、延伸病房等延伸服务,特别是NCU、ICU、骨科、妇产科、彩超、影像等重点科室建立医疗协作机制。“这个B超室在宁夏属于高端彩超,解决了医院缺乏彩超设备、人才的难题,提高了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现在我们医院的彩超预约和排队时间比以前短了很多,而且彩超诊断的精准性大大提高,这正是闽宁协作给老百姓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红寺堡区人民医院院长马万堂说。
致力于残疾人事业和医疗帮扶,只是泉州市在对口协作过程中以民生为重,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的一个缩影。设立慈善助学基金,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援建敬老院,让最需要照顾的困难人员有个温馨的家、推进残疾人康复中心青少年康复项目建设……8年来,泉州市积极投身红寺堡区社会事业建设,累计援助红寺堡区社会帮扶资金1987万元,帮助建成了红寺堡区晋江幼儿园、一中晋江深沪楼、德化小学、德化幼儿园、晋江报告厅、人民医院晋江综合楼、晋江商贸市场、鲁家窑卫生院、残疾人康复中心等,在红寺堡区留下了诸多深入人心的“泉州元素”,让红寺堡区人深切感受到跨越山海的温暖。
泉州大爱 跨越山海
2000多公里,这个曾经让泉州人和红寺堡人感觉很远的距离,如今却因闽宁协作让两地人民的心贴得很近。回望过去的8年,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重大战略下携手的泉州市和红寺堡区共同建设和见证了一个绿树成荫、良田万顷、道衢通畅、百业兴旺的新红寺堡的崛起。一个个把他乡当故乡的援宁工作队成员用心亦用情,在这片土地上挥洒着汗水和青春,为红寺堡区的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有幸投身于闽宁协作工作中,见证红寺堡区群众告别贫困、走向小康,对我来说是一个宝贵的经历。”2018年12月,泉州市德化县副县长赖有为“接力”援宁工作,担任福建省第11批援宁工作队红寺堡区工作组组长。彼时已是脱贫攻坚关键时期,作为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安置区,红寺堡区脱贫攻坚任务更为艰巨。一踏上这片土地,赖有为便深入一线熟悉情况,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的足迹就踏遍了红寺堡的沟沟峁峁、田间地头,在倾听贫困群众诉求,了解贫困村发展困难中,赖有为的思路也愈加清晰。一年多来,他克服了西北海拔高、文化差异大和饮食习惯不同等诸多困难,全身心投入到红寺堡区脱贫攻坚工作中。尤其是他针对红寺堡区招商引资难问题,结合红寺堡区产业发展特点和地方优势资源,实做、巧做招商引资工作,为红寺堡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有志而来,有为而归,这是德化援宁医疗队副队长郭福裕一年前来红寺堡区工作时给自己定下的目标。从最初的认真开展坐诊、疑难会诊等日常工作,到后来毫无保留地把更高的针灸、浮针疗法等医疗技术传授给红寺堡区的医生,帮助红寺堡区人民医院建立鼻炎、颈椎病、脑中风的康复治疗中心,让更多的患者受益,郭福裕用自己的行动对“甘于奉献、大爱无疆”作出生动的诠释。
“我们不是一批两批人,闽宁支教之花会越开越灿烂。”闽宁协作伊始,最早来红寺堡区的支教老师们的话如今成为現实。一批又一批来自福建的支教老师用他们的知识、爱心和坚守为山里的孩子们带来了清新的气息,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外面世界的窗,为红寺堡区的教育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让闽宁牵手之情更加生动,更加撼动人心。
8年来,一批又一批带着强烈责任感的泉州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汇聚在红寺堡这方土地上,他们躬身为桥,连接山海,每一个奋战在这片土地上的身影,都深深刻在红寺堡人心中。8年来,泉州市累计派出4批次7名援宁干部、42名援宁专业技术人员到红寺堡区开展帮扶,他们以“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和“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倾心投入、全力参与,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奋力书写了闽宁协作的辉煌篇章。
责任编辑:李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