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著名的英国女作家,家喻户晓的短篇小说大师。她出生于新西兰惠灵顿,19岁到英国,开始文学创作生涯。她的小说往往讲述生活中的平凡的小事,携着女性细腻的情感,以敏锐的笔触挖掘人物内心的细微变化。《布里尔小姐》是曼斯菲尔德的经典作品。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她却能通过这些细微之处,揭露出人生的欢乐与悲凉,使读者深刻感受到社会的冷酷以及布里尔小姐的边缘地位。
关键词:曼斯菲尔德;布里尔小姐;边缘
一、概述
《布里尔小姐》讲述的是英国人布里尔小姐。她独自生活在法国海滨城市,靠教几个孩子英语,以及给一位病老头做伴谋生。这两份工作没有让她真正能够融入法国社会。孩子与她不仅有代沟,还有沟通障碍。老人与她虽无代沟,但是他们之间并无交流。她孤身一人,百无聊赖。
布里尔小姐每周日下午都会去公园。这里是她通往世界的大门,对于她会说可谓意义非凡。这周日,秋高气爽,不时树叶随风飘落,有一丝丝凉意。她心情极好,拿出她的皮毛小围领,掸掉防蛀粉,呵护备至。故事的开端,给人呈现出了一种明快的氛围。随着她进入公园,映入读者眼帘的却是一幅幅引人深思的画面。画面中诸多次要人物烘托了布里尔小姐这个主要人物,不断推动着情节的发展,逐渐让读者意识到她在一心向往的地方毫无归属感,完全只是一个边缘人。
二、边缘定义
“边缘,意即整体的一部分,但却处于主体之外。”[1]处于主体之外,即相对于中心人群,边缘化的人群可以被视为是隐形存在的生物。他们被主导人群忽略排挤。巴赫金认为,人的存在本身就是最深刻的交际。存在即意味着交際。人在边界上进行交往,即从边缘出发,接近他人的中心。通过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布里尔小姐》的主人公布里尔小姐充满期待,试图接近中心。令人遗憾的是,她面临着重重边缘困境。
(一)服饰边缘
故事开端,布里尔小姐为了去公园,做了精心的准备,从盒子里拿出来她的皮毛小围领,一件老旧的围领是她少有的珍贵物品。对于她来说,这件物品可以体现她的生活品质。小围领的鼻子不是很稳固了,显然有些老旧。可她却毫不在意,十分珍惜,对它极有感情,称它为“可爱的小东西”。布里尔戴着这个可爱的围领,愉快地来到公园,没料到,最后,她如此珍视的围脖受到了一对年轻情侣无情的嘲笑。她这才意识到,狐皮围领在别人眼中是多么的寒酸,就像一只油炸牙鳕鱼。整部小说里,只有另外一位年老色衰的女性跟她一样,穿着过时。这个女性就好像是一面镜子,从中,她可以窥见自己的状况。
(二)人际关系边缘
公园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布里尔小姐进入公园,离她最近的是一对老夫妇。他们自始至终,沉默不语。布里尔小姐是一个乐于倾听他人谈话的人,而坐在这长凳上,这一对老夫妇并没有满足她。这让她很失望。也许他们并不想让谈话被布里尔听到。
接着,布里尔小姐环顾四周,眼神停留在了公园一侧,看见了一个英国人和他的妻子。男士戴着一顶令人生畏的巴拿马式礼帽,女士穿着双扣长靴。这位太太十分挑剔,一直在抱怨她是有多么需要佩戴眼镜,但是没有哪一副让她称心如意。哪幅都容易打碎,戴不了多久。而这位男士极其绅士,仍然十分耐心地与她交谈,给出所有可能的建议。当布里尔小姐目睹这一切发生时,她不由自主地对这个女性产生了不满。男士是那么的体贴入微,而他妻子却那么矫揉造作。布里尔小姐真想去摇晃她两下,使她清醒一些。这位太太受到百般宠爱,这与她的孤独状况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乐队奏响了音乐,各个角色逐渐登场,其中包括络绎不绝的行人,无忧无虑不断嬉戏的孩子们等等。布里尔小姐想象着在场的所有人都加入乐队,开心地一起歌唱。不同的人群不断在公园里出现,然后消失在远方。
戴貂皮无沿帽的女人与灰衣男士突然出现她面前。男的身材高大、笔挺,看起来庄重而威严。这位女士戴着一顶貂皮帽,这顶帽子还是她在头发金黄的时候买的。而现在,她的头发,肤色,眼睛都与老旧的帽子的颜色相差无几。她很高兴,同男士讲述了一些过往经历的一些事情,过去的日子真是太美好了。灰衣男士却不以为然,摇摇头,点燃一支烟,吸了一口,对着她的脸颊慢吞吞地吹出缕缕深深的烟圈。此时,这位女性仍然在滔滔不绝地讲述,有说有笑,不料男士却扔了火柴,离开了。可是女人好像不介意她的行为,而且还故作欢乐。正在布里尔纳闷的时候,她转过身,好像看到了那边的某个更吸引人的主儿。可想而知,这个女性的社会地位是多么的低下。
一条棕色的小狗奔跑了过来,它就像“戏剧”中被麻醉的小狗一般,神色庄重地跑上跑下,此时的布里尔小姐才恍然领悟到是什么使得这一切令人兴奋不已。她展开遐想,忽然发觉公园就好似一个大舞台。在她所幻想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的丰富多彩。她忽然觉得自己就是这个大舞台上的演员之一。要是那个病老头知道是一位女演员在为他读报,一位女演员!想到这里,平整了一下手里的报纸,就好像那是她的台词手稿。如果老人问她,她会对老人说,“是的,我已经做女演员很长时间了。”乐曲悠扬,虽透着一丝凉意,丝毫不妨碍她陶醉于自己的舞台。一对年轻情侣从男主人公父亲的游艇上下来不久,走进公园,坐在布里尔小姐的“专座”上。他们活力四射,光彩照人。布里尔小姐把他们视为生活这个舞台上的主角。布里尔一边继续无声的吟唱,一边面带微笑地倾听着他们的谈话。他们把她从虚幻的世界里狠狠地拽了出来。那个男孩无情地说,“她上这里干嘛来了-谁想她来?还是把那张老丑脸藏在家里吧。”女孩又咯咯笑道:“她那条毛-毛皮围领很是滑稽,看起来像极了一条炸鳕鱼。”男女主角出场前,乐曲的那一丝寒意仿佛已为布里尔不可能被主流社会接受埋下了伏笔。
(三)居住环境边缘
曼斯菲尔德站在主人公的视角,描写布里尔小姐总是会一个人坐在一张长凳上,观察周围发生的一切,聆听周围的人讲话。离开她自己的小屋去公园一段时间,寻找归属感。在公园里,她经常会看到一些坐在长椅上的老年人,她想象着他们都好似是从壁橱一样狭小的家中出来透透气的。作者这部分的描述给我们一种错觉,让我们觉得她的家应该迥然不同,至少肯定不会像壁橱。可是,文章的结尾处,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布里尔小姐一开始并未意识到这也是她自己的真实写照。两位年轻主角的厌恶嘲笑让她仓皇失措,步履匆匆地回到家中,途经喜爱的面包店也不曾停留一刻,店里那可能带粒杏仁的蛋糕都没能吸引她。回到那又小又黑的房间,才发现,其实她自己的房间也如同壁橱。她渴望在人群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公园与家都是布里尔小姐活动的主要场所,家又小又黑,似乎与外界隔离。可是,在公园里,无人与她进行交流,她忽然觉得自己完全被隔绝在社会群体之外,不曾想这里压根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自己就是社会边缘人。作者一开始没有运用全知全能的视角,而是运用主人公的视角,得以使前后形成强烈的对比,达到绝佳的效果,突出了主人公的社会边缘地位。
三、结语
整个故事,隐喻了布里尔小姐作为边缘人追求自我价值的过程。远近闻名的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归属是社会人的一种普遍的心理意识,它既是一种物质需要又是一种精神需要。”[2]布里尔小姐渴望归属与爱,追逐精神层面的需要,却逐步发现自己在他人的眼里已经衰老,失望至极。面对窘境,布里尔小姐无可奈何,只有承认自己是整个社会中的边缘人。布里尔小姐,作为少数人群体中的一个成员,被主导人群疏离孤立。这种孤立往往使得整个群体处于失声状态。在这个边缘化的失声群体里,由于文化观念以及经济状况的差别,女性的地位以及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影响,被进一步边缘化。边缘人无法融入主流群体,受到排斥与拒绝后,会觉得更加无助,无所依托。
参考文献:
[1]贝尔·胡克斯.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M].晓征,平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9.
[2]第环宁.台湾文人的归属意识及文学的归属主体[J].甘肃社会科学,2002,(4):16
作者简介:张莲(1990-),女,汉族,重庆巫溪人,翻译硕士,单位:广州工商学院外语学院,研究方向:英汉翻译。
关键词:曼斯菲尔德;布里尔小姐;边缘
一、概述
《布里尔小姐》讲述的是英国人布里尔小姐。她独自生活在法国海滨城市,靠教几个孩子英语,以及给一位病老头做伴谋生。这两份工作没有让她真正能够融入法国社会。孩子与她不仅有代沟,还有沟通障碍。老人与她虽无代沟,但是他们之间并无交流。她孤身一人,百无聊赖。
布里尔小姐每周日下午都会去公园。这里是她通往世界的大门,对于她会说可谓意义非凡。这周日,秋高气爽,不时树叶随风飘落,有一丝丝凉意。她心情极好,拿出她的皮毛小围领,掸掉防蛀粉,呵护备至。故事的开端,给人呈现出了一种明快的氛围。随着她进入公园,映入读者眼帘的却是一幅幅引人深思的画面。画面中诸多次要人物烘托了布里尔小姐这个主要人物,不断推动着情节的发展,逐渐让读者意识到她在一心向往的地方毫无归属感,完全只是一个边缘人。
二、边缘定义
“边缘,意即整体的一部分,但却处于主体之外。”[1]处于主体之外,即相对于中心人群,边缘化的人群可以被视为是隐形存在的生物。他们被主导人群忽略排挤。巴赫金认为,人的存在本身就是最深刻的交际。存在即意味着交際。人在边界上进行交往,即从边缘出发,接近他人的中心。通过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布里尔小姐》的主人公布里尔小姐充满期待,试图接近中心。令人遗憾的是,她面临着重重边缘困境。
(一)服饰边缘
故事开端,布里尔小姐为了去公园,做了精心的准备,从盒子里拿出来她的皮毛小围领,一件老旧的围领是她少有的珍贵物品。对于她来说,这件物品可以体现她的生活品质。小围领的鼻子不是很稳固了,显然有些老旧。可她却毫不在意,十分珍惜,对它极有感情,称它为“可爱的小东西”。布里尔戴着这个可爱的围领,愉快地来到公园,没料到,最后,她如此珍视的围脖受到了一对年轻情侣无情的嘲笑。她这才意识到,狐皮围领在别人眼中是多么的寒酸,就像一只油炸牙鳕鱼。整部小说里,只有另外一位年老色衰的女性跟她一样,穿着过时。这个女性就好像是一面镜子,从中,她可以窥见自己的状况。
(二)人际关系边缘
公园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布里尔小姐进入公园,离她最近的是一对老夫妇。他们自始至终,沉默不语。布里尔小姐是一个乐于倾听他人谈话的人,而坐在这长凳上,这一对老夫妇并没有满足她。这让她很失望。也许他们并不想让谈话被布里尔听到。
接着,布里尔小姐环顾四周,眼神停留在了公园一侧,看见了一个英国人和他的妻子。男士戴着一顶令人生畏的巴拿马式礼帽,女士穿着双扣长靴。这位太太十分挑剔,一直在抱怨她是有多么需要佩戴眼镜,但是没有哪一副让她称心如意。哪幅都容易打碎,戴不了多久。而这位男士极其绅士,仍然十分耐心地与她交谈,给出所有可能的建议。当布里尔小姐目睹这一切发生时,她不由自主地对这个女性产生了不满。男士是那么的体贴入微,而他妻子却那么矫揉造作。布里尔小姐真想去摇晃她两下,使她清醒一些。这位太太受到百般宠爱,这与她的孤独状况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乐队奏响了音乐,各个角色逐渐登场,其中包括络绎不绝的行人,无忧无虑不断嬉戏的孩子们等等。布里尔小姐想象着在场的所有人都加入乐队,开心地一起歌唱。不同的人群不断在公园里出现,然后消失在远方。
戴貂皮无沿帽的女人与灰衣男士突然出现她面前。男的身材高大、笔挺,看起来庄重而威严。这位女士戴着一顶貂皮帽,这顶帽子还是她在头发金黄的时候买的。而现在,她的头发,肤色,眼睛都与老旧的帽子的颜色相差无几。她很高兴,同男士讲述了一些过往经历的一些事情,过去的日子真是太美好了。灰衣男士却不以为然,摇摇头,点燃一支烟,吸了一口,对着她的脸颊慢吞吞地吹出缕缕深深的烟圈。此时,这位女性仍然在滔滔不绝地讲述,有说有笑,不料男士却扔了火柴,离开了。可是女人好像不介意她的行为,而且还故作欢乐。正在布里尔纳闷的时候,她转过身,好像看到了那边的某个更吸引人的主儿。可想而知,这个女性的社会地位是多么的低下。
一条棕色的小狗奔跑了过来,它就像“戏剧”中被麻醉的小狗一般,神色庄重地跑上跑下,此时的布里尔小姐才恍然领悟到是什么使得这一切令人兴奋不已。她展开遐想,忽然发觉公园就好似一个大舞台。在她所幻想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的丰富多彩。她忽然觉得自己就是这个大舞台上的演员之一。要是那个病老头知道是一位女演员在为他读报,一位女演员!想到这里,平整了一下手里的报纸,就好像那是她的台词手稿。如果老人问她,她会对老人说,“是的,我已经做女演员很长时间了。”乐曲悠扬,虽透着一丝凉意,丝毫不妨碍她陶醉于自己的舞台。一对年轻情侣从男主人公父亲的游艇上下来不久,走进公园,坐在布里尔小姐的“专座”上。他们活力四射,光彩照人。布里尔小姐把他们视为生活这个舞台上的主角。布里尔一边继续无声的吟唱,一边面带微笑地倾听着他们的谈话。他们把她从虚幻的世界里狠狠地拽了出来。那个男孩无情地说,“她上这里干嘛来了-谁想她来?还是把那张老丑脸藏在家里吧。”女孩又咯咯笑道:“她那条毛-毛皮围领很是滑稽,看起来像极了一条炸鳕鱼。”男女主角出场前,乐曲的那一丝寒意仿佛已为布里尔不可能被主流社会接受埋下了伏笔。
(三)居住环境边缘
曼斯菲尔德站在主人公的视角,描写布里尔小姐总是会一个人坐在一张长凳上,观察周围发生的一切,聆听周围的人讲话。离开她自己的小屋去公园一段时间,寻找归属感。在公园里,她经常会看到一些坐在长椅上的老年人,她想象着他们都好似是从壁橱一样狭小的家中出来透透气的。作者这部分的描述给我们一种错觉,让我们觉得她的家应该迥然不同,至少肯定不会像壁橱。可是,文章的结尾处,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布里尔小姐一开始并未意识到这也是她自己的真实写照。两位年轻主角的厌恶嘲笑让她仓皇失措,步履匆匆地回到家中,途经喜爱的面包店也不曾停留一刻,店里那可能带粒杏仁的蛋糕都没能吸引她。回到那又小又黑的房间,才发现,其实她自己的房间也如同壁橱。她渴望在人群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公园与家都是布里尔小姐活动的主要场所,家又小又黑,似乎与外界隔离。可是,在公园里,无人与她进行交流,她忽然觉得自己完全被隔绝在社会群体之外,不曾想这里压根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自己就是社会边缘人。作者一开始没有运用全知全能的视角,而是运用主人公的视角,得以使前后形成强烈的对比,达到绝佳的效果,突出了主人公的社会边缘地位。
三、结语
整个故事,隐喻了布里尔小姐作为边缘人追求自我价值的过程。远近闻名的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归属是社会人的一种普遍的心理意识,它既是一种物质需要又是一种精神需要。”[2]布里尔小姐渴望归属与爱,追逐精神层面的需要,却逐步发现自己在他人的眼里已经衰老,失望至极。面对窘境,布里尔小姐无可奈何,只有承认自己是整个社会中的边缘人。布里尔小姐,作为少数人群体中的一个成员,被主导人群疏离孤立。这种孤立往往使得整个群体处于失声状态。在这个边缘化的失声群体里,由于文化观念以及经济状况的差别,女性的地位以及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影响,被进一步边缘化。边缘人无法融入主流群体,受到排斥与拒绝后,会觉得更加无助,无所依托。
参考文献:
[1]贝尔·胡克斯.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M].晓征,平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9.
[2]第环宁.台湾文人的归属意识及文学的归属主体[J].甘肃社会科学,2002,(4):16
作者简介:张莲(1990-),女,汉族,重庆巫溪人,翻译硕士,单位:广州工商学院外语学院,研究方向:英汉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