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率市场化会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管理产生重大影响,使之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及信用风险管理面临更多的挑战。但是,利率市场化也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比如扩大经营自主权、推动金融创新及优化客户结构等。本文从经营战略转型、提升定价能力及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水平等方面为商业银行面对利率市场化提出对策。
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使拉开了银行间竞争加剧和迫切开展经营转型的帷幕,在当前商业银行业务同质化程度较高的条件下,利率市场化将给我国银行业带来深刻影响,银行之间容易出现过度竞争。一旦作为金融安全网三道防线之一的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利率市场化将加速向纵深推进,银行业竞争显著加剧,最终可能导致部分银行受到显著冲击,乃至面临退出的风险。因此,商业银行亟需打破同质化竞争的局面,走差异化定位、特色化经营之路,加速业务结构调整。商业银行应考虑自身实际情况,找寻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佳对策。
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经营思路的转变
利率市场化将导致利差收窄,改变目前银行主要依靠利差盈利的经营模式。商业银行需要改变目前这种依靠吸存放贷的盈利模式,一是要调整贷款客户结构,由大中型客户向中小企业和零售客户等利率不敏感性客户转变。二是要思考如何扩展非利息收入业务。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巨大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以及各方面。
一是重规模、轻质量。传统的银行经营思路仍然强调信贷规模,从而存在为了冲规模而放松信贷风险管理的情况。二是重存款、轻贷款。作为银行利润收入的主要来源,贷款规模、贷款质量、贷款的利率水平均是银行盈利的关键因素。三是贷款行业区域集中性过强。目前,我国信贷结构仍然存在大型企业融资易,中小企业融资难,东部沿海融资易,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融资难等问题。
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大潮下,必须转变经营战略,适应市场竞争环境。利率市场化的实施直接导致传统优质客户贷款利率水平的显著下降,为了提高资产收益率,银行会将贷款的经营重心向愿意承担较高利率的一般贷款客户,特别是融资需求较旺盛的中小企业客户倾斜。这就要求商业银行提高辨别优质客户的能力,从众多一般客户中辨别具备良好成长性的潜在优质客户,并在客户成长初期与其建立稳定长期的业务合作关系。商业银行必须有针对性地选择客户、有针对性的选择产品、有针对性地防范信贷风险,拓宽思路和业务领域,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努力培育新的增长点,不断积极调整经营思路,使之适应并完全发挥利率市场化带给银行的各种机遇。
1.中间业务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要催化剂和推动力。一是利率市场化使得利差收窄,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盈利下降,从而迫使银行通过发展中间业务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中间业务的扩张一般不增加银行风险资产规模,除担保和信用衍生交易外,基本不承担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用于覆盖非预期损失的经济资本占用少,风险扣除低,盈利能力强。相对于传统存贷业务,中间业务的覆盖面广,具有产品差异性大、价格敏感度低、复制难度高和增长潜力大的特点。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可以有效缓解银行规模扩张和资本短缺的瓶颈约 束,有效促进银行经营结构和盈利模式的转变,推进银行战略转型。二是利率市场化统一了存贷利率和市场利率,促进证券化和衍生品交易等中间业务的发展。
利率市场化将促进国内银行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改变以存贷款业务为主的经营模式,向“轻资本”战略转型。目前,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支付结算类、银行卡类、代理类、担保类、承诺类、托管类和咨询类。根据国家逐步放宽综合经营限制的趋势,稳步扩大中间业务范围,逐渐由低层次的代收代付向托管、代理、咨询、现金管理等业务发展,这些业务不仅基本不占用资本,而且有很强的客户粘性,带来较高的综合收益。
2.零售业务
在金融脱媒背景下,利率市场化将导致公司业务利差明显缩减,零售业务将以其资本节约、风险分散、综合盈利高、成长性好、稳定性强的特点成为维持银行利润的重要支点。
首先,零售业务对资本的要求较低。零售业务的客户为独立个体,相比公司客户而言,个人业务具有单项金额较小,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的特点,因此其具备高度风险分散特征,风险预测可能性较高,具有低非预期损失,即低资本消耗的特点。新资本协议标准法对满足规定的四项标准的零售资产风险敞口给予75%的风险权重,内部评级法中通过改变相关性函数计算公式调低了资本要求,《办法》也规定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权重为50%。因此,面临新资本协议对资本约束越来越紧的现实,对银行而言大力发展零售业务是规避资本约束、拓展业务规模的较优选择。
其次,零售业务盈利率较高。零售业务客户分布较广,容易扩大业务覆盖面,以获得更多交叉销售的机会,综合收益较高,是现代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基础;且由于零售业务分散化的特点,风险成本扣除低,具有较强的溢价能力。并且,以零售业务为基础的银行中间业务多实行固定费率制,带来比较稳定的收入。所以其综合收益较高。此外,零售业务是商业银行建立社会声誉,扩大客户基础的良好途径。
最后,具有非常好的成长性,而且具有反周期的作用,能够“熨平”经济周期对商业银行经营的不良影响,具有“利润稳定器”的特征,是商业银行保证经营利润和持续发展的关键。
3.中小企业业务
利率市场化带来的资金成本上升迫使银行提高资产端收益,风险偏好将上升; 此外,由于大中型客户融资需求被分流至直接融资市场,银行信贷将逐渐向中小企业和零售客户倾斜。如何大力发展小企业业务,是国内商业银行应对资本约束、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的最应给予重视的。
一是多数小企业具有简单的股权结构,出现系统性风险相对较小。由于规模较小,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以短期流动资金为主,通常资金链条比较清晰,融资金额较小、期限相对比较短,出现财务危机时信贷风险容易较早暴露,相对大企业而言信贷风险的积累可能性比较小。 二是扩大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可以有效分散经济波动、行业整体下滑对银行造成的集中风险。小企业经营灵活、行业分布广泛的特点,决定了其受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及经济波动影响相对大企业而言较小,在行业整体波动或下滑的情况下,小企业比较容易调整经营方向。
三是拓宽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符合银行风险分散的管理原则。由于小企业客户、行业分布较广泛,单户金额比较低,所以单户企业风险在银行总体风险中占比较低,风险集中度较低。因此,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尽管整体上对经济资本的占用相对较少。同时,新资本协议通过对银行规模调整及资产相关性函数的调整,降低了对小企业的资本要求。此外,发展中小企业业务,还有利于银行降低单一客户集中度水平,有效提高相关监管指标。
四是中小企业由于经营灵活,替代性较低。随着金融脱媒不断加速,许多优质大企业融资方式更加多样,其单纯依赖银行的融资需求有所下降,而中小企业由于实力受限,融资渠道仍然较窄,因此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仍然处于供小于求的局面,融资需求较大。
五是从国际经验来看,由于银行经营中小企业业务议价能力较强,因为中小企业业务存在较高的风险溢价,可以成为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之一。由于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较强,融资渠道较窄,同时风险溢价较高,因此银行在价格方面具有较强的主动权和较大议价空间,通常可以通过上浮利率、附加条件、捆绑销售等方法提高利润;从融资需求方看,小企业由于生产经营成本较大企业低,因此也可以承担较高利率。
六是有利于银行调整信贷结构。在传统“贷大贷长”的模式下,银行信贷结构与监管要求存在不一致。发展中小企业业务,有利于调整银行的贷款结构、期限,避免了银行经营战略与监管导向的不一致性。
提高利率风险管理能力
利率市场化的阶段性推进和不断深化,将带来利率波动幅度和波动频率的大幅提高, 对商业银行而言,利率的期限结构将变得越来越复杂,从而根本性地影响银行整体收入,同时对银行抵御风险能力提出了极大挑战。我国商业银行由于长期受中央银行利率水平管制,其应对利率风险的能力,利率风险防范工具、手段及技术都比较低,传统的银行风险管理思路仍占据主流,仍然仅重视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对利率风险关注较少。根据《新巴塞尔协议》的相关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制定详细的风险管理战略和规划,加强对利率走势的分析和预测,采用科学方法动态衡量利率风险;并且应强化信息系统建设,实现数据挖掘统计,以满足市场风险管理、金融产品和服务定价的需要,主动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转变管理思路。
逐步提高商业银行定价能力
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借鉴国外先进银行业管理经验,建立起既科学合理,又具备较强操作性的资金定价体系。利率市场化全面放开后,贷款利率将受到极大的影响,同时也将成为影响商业银行间竞争的重要因素。对商业银行而言,贷款的定价决定了其客户数量、贷款规模、利润水平,定价过高会导致客户流失,在同业中丧失竞争优势,甚至会失去部分优质客户,而定价过低则会影响利润水平,浪费贷款规模,甚至出现亏损。因此,科学先进的定价技术、合理的定价水平,是利率市场化后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难题。
在以往中央银行利率管制局面下,商业银行仅仅依赖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水平,对不同的客户群体采用相同的营销策略,制定相同的利率价格。而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将拥有更加自主的定价权,只有做到有针对性地开展客户影响,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客户的风险回报水平调整产品定价,才能在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商业银行应当采用科学的成本收益方法, 在市场基准利率的基础上确定本行的基准利率水平,同时有针对性地区分客户,使用客户盈利分析模型确定对不同客户的利率水平。综合考虑费用分摊、风险补偿、产品收益相关性、客户承担水平及因提前还款、违约和展期等导致必要的价格调整等因素,最终确定价格水平。
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行业经济运行情况
利率作为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其发展走向与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息息相关,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及行业经济的走势,据此判断利率走势从而科学管理利率风险。对宏观经济及行业经济的把握主要可关注关键经济运行指标,包括价格走势、消费的增长情况、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情况以及国际利率走势等。经济的运行态势是影响政府是否采取利率政策的重要因素,诸如工业增长情况、投资规模与速度、GDP增长速度和就业等指标都至关重要。并且,主要国家或地区的利率政策举动,关系紧密国家的利率政策的动向都应给予密切关注。
调整业务结构,加强金融创新
如何通过有效持续的金融创新规避利率风险,并为资产提供增值、保值机会,这是商业银行始终面临的课题。首先,在贷款业务方面要大力开发金融创新产品,分散贷款风险,比如目前的贷款证券化、银团贷款、并购贷款、贷款出售以及应收账款抵押贷款等都属于金融创新的范畴。现今,国内某些商业银行在房地产贷款方面推出固定利率房贷,目的是为解决基于利率变动而对客户造成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利率升高的情况,并且其对银行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其次,大力挖潜中间业务的创新模式。当下,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90%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经营收入仍然主要依赖资产负债业务,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银行必将承受日益增加的利率风险;与此同时由于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不发达,也使商业银行缺乏可以规避利率风险的有效手段。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发展可以为银行提供更大的利润空间,使银行改变单纯依靠大资金量获取贷款利息收入的局面,使其增加经营方面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综上所述,作为最主要的金融中介,商业银行不得不正视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只有明确定位客户群、坚持差异化和特色化经营,由依赖存贷利差逐渐向提高非利息收入比重的业务结构转型,提高全面风险管理能力,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同质化银行业竞争中冲出重围,健康、稳健、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渤海银行)
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使拉开了银行间竞争加剧和迫切开展经营转型的帷幕,在当前商业银行业务同质化程度较高的条件下,利率市场化将给我国银行业带来深刻影响,银行之间容易出现过度竞争。一旦作为金融安全网三道防线之一的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利率市场化将加速向纵深推进,银行业竞争显著加剧,最终可能导致部分银行受到显著冲击,乃至面临退出的风险。因此,商业银行亟需打破同质化竞争的局面,走差异化定位、特色化经营之路,加速业务结构调整。商业银行应考虑自身实际情况,找寻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佳对策。
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经营思路的转变
利率市场化将导致利差收窄,改变目前银行主要依靠利差盈利的经营模式。商业银行需要改变目前这种依靠吸存放贷的盈利模式,一是要调整贷款客户结构,由大中型客户向中小企业和零售客户等利率不敏感性客户转变。二是要思考如何扩展非利息收入业务。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巨大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以及各方面。
一是重规模、轻质量。传统的银行经营思路仍然强调信贷规模,从而存在为了冲规模而放松信贷风险管理的情况。二是重存款、轻贷款。作为银行利润收入的主要来源,贷款规模、贷款质量、贷款的利率水平均是银行盈利的关键因素。三是贷款行业区域集中性过强。目前,我国信贷结构仍然存在大型企业融资易,中小企业融资难,东部沿海融资易,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融资难等问题。
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大潮下,必须转变经营战略,适应市场竞争环境。利率市场化的实施直接导致传统优质客户贷款利率水平的显著下降,为了提高资产收益率,银行会将贷款的经营重心向愿意承担较高利率的一般贷款客户,特别是融资需求较旺盛的中小企业客户倾斜。这就要求商业银行提高辨别优质客户的能力,从众多一般客户中辨别具备良好成长性的潜在优质客户,并在客户成长初期与其建立稳定长期的业务合作关系。商业银行必须有针对性地选择客户、有针对性的选择产品、有针对性地防范信贷风险,拓宽思路和业务领域,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努力培育新的增长点,不断积极调整经营思路,使之适应并完全发挥利率市场化带给银行的各种机遇。
1.中间业务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要催化剂和推动力。一是利率市场化使得利差收窄,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盈利下降,从而迫使银行通过发展中间业务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中间业务的扩张一般不增加银行风险资产规模,除担保和信用衍生交易外,基本不承担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用于覆盖非预期损失的经济资本占用少,风险扣除低,盈利能力强。相对于传统存贷业务,中间业务的覆盖面广,具有产品差异性大、价格敏感度低、复制难度高和增长潜力大的特点。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可以有效缓解银行规模扩张和资本短缺的瓶颈约 束,有效促进银行经营结构和盈利模式的转变,推进银行战略转型。二是利率市场化统一了存贷利率和市场利率,促进证券化和衍生品交易等中间业务的发展。
利率市场化将促进国内银行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改变以存贷款业务为主的经营模式,向“轻资本”战略转型。目前,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支付结算类、银行卡类、代理类、担保类、承诺类、托管类和咨询类。根据国家逐步放宽综合经营限制的趋势,稳步扩大中间业务范围,逐渐由低层次的代收代付向托管、代理、咨询、现金管理等业务发展,这些业务不仅基本不占用资本,而且有很强的客户粘性,带来较高的综合收益。
2.零售业务
在金融脱媒背景下,利率市场化将导致公司业务利差明显缩减,零售业务将以其资本节约、风险分散、综合盈利高、成长性好、稳定性强的特点成为维持银行利润的重要支点。
首先,零售业务对资本的要求较低。零售业务的客户为独立个体,相比公司客户而言,个人业务具有单项金额较小,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的特点,因此其具备高度风险分散特征,风险预测可能性较高,具有低非预期损失,即低资本消耗的特点。新资本协议标准法对满足规定的四项标准的零售资产风险敞口给予75%的风险权重,内部评级法中通过改变相关性函数计算公式调低了资本要求,《办法》也规定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权重为50%。因此,面临新资本协议对资本约束越来越紧的现实,对银行而言大力发展零售业务是规避资本约束、拓展业务规模的较优选择。
其次,零售业务盈利率较高。零售业务客户分布较广,容易扩大业务覆盖面,以获得更多交叉销售的机会,综合收益较高,是现代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基础;且由于零售业务分散化的特点,风险成本扣除低,具有较强的溢价能力。并且,以零售业务为基础的银行中间业务多实行固定费率制,带来比较稳定的收入。所以其综合收益较高。此外,零售业务是商业银行建立社会声誉,扩大客户基础的良好途径。
最后,具有非常好的成长性,而且具有反周期的作用,能够“熨平”经济周期对商业银行经营的不良影响,具有“利润稳定器”的特征,是商业银行保证经营利润和持续发展的关键。
3.中小企业业务
利率市场化带来的资金成本上升迫使银行提高资产端收益,风险偏好将上升; 此外,由于大中型客户融资需求被分流至直接融资市场,银行信贷将逐渐向中小企业和零售客户倾斜。如何大力发展小企业业务,是国内商业银行应对资本约束、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的最应给予重视的。
一是多数小企业具有简单的股权结构,出现系统性风险相对较小。由于规模较小,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以短期流动资金为主,通常资金链条比较清晰,融资金额较小、期限相对比较短,出现财务危机时信贷风险容易较早暴露,相对大企业而言信贷风险的积累可能性比较小。 二是扩大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可以有效分散经济波动、行业整体下滑对银行造成的集中风险。小企业经营灵活、行业分布广泛的特点,决定了其受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及经济波动影响相对大企业而言较小,在行业整体波动或下滑的情况下,小企业比较容易调整经营方向。
三是拓宽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符合银行风险分散的管理原则。由于小企业客户、行业分布较广泛,单户金额比较低,所以单户企业风险在银行总体风险中占比较低,风险集中度较低。因此,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尽管整体上对经济资本的占用相对较少。同时,新资本协议通过对银行规模调整及资产相关性函数的调整,降低了对小企业的资本要求。此外,发展中小企业业务,还有利于银行降低单一客户集中度水平,有效提高相关监管指标。
四是中小企业由于经营灵活,替代性较低。随着金融脱媒不断加速,许多优质大企业融资方式更加多样,其单纯依赖银行的融资需求有所下降,而中小企业由于实力受限,融资渠道仍然较窄,因此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仍然处于供小于求的局面,融资需求较大。
五是从国际经验来看,由于银行经营中小企业业务议价能力较强,因为中小企业业务存在较高的风险溢价,可以成为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之一。由于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较强,融资渠道较窄,同时风险溢价较高,因此银行在价格方面具有较强的主动权和较大议价空间,通常可以通过上浮利率、附加条件、捆绑销售等方法提高利润;从融资需求方看,小企业由于生产经营成本较大企业低,因此也可以承担较高利率。
六是有利于银行调整信贷结构。在传统“贷大贷长”的模式下,银行信贷结构与监管要求存在不一致。发展中小企业业务,有利于调整银行的贷款结构、期限,避免了银行经营战略与监管导向的不一致性。
提高利率风险管理能力
利率市场化的阶段性推进和不断深化,将带来利率波动幅度和波动频率的大幅提高, 对商业银行而言,利率的期限结构将变得越来越复杂,从而根本性地影响银行整体收入,同时对银行抵御风险能力提出了极大挑战。我国商业银行由于长期受中央银行利率水平管制,其应对利率风险的能力,利率风险防范工具、手段及技术都比较低,传统的银行风险管理思路仍占据主流,仍然仅重视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对利率风险关注较少。根据《新巴塞尔协议》的相关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制定详细的风险管理战略和规划,加强对利率走势的分析和预测,采用科学方法动态衡量利率风险;并且应强化信息系统建设,实现数据挖掘统计,以满足市场风险管理、金融产品和服务定价的需要,主动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转变管理思路。
逐步提高商业银行定价能力
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借鉴国外先进银行业管理经验,建立起既科学合理,又具备较强操作性的资金定价体系。利率市场化全面放开后,贷款利率将受到极大的影响,同时也将成为影响商业银行间竞争的重要因素。对商业银行而言,贷款的定价决定了其客户数量、贷款规模、利润水平,定价过高会导致客户流失,在同业中丧失竞争优势,甚至会失去部分优质客户,而定价过低则会影响利润水平,浪费贷款规模,甚至出现亏损。因此,科学先进的定价技术、合理的定价水平,是利率市场化后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难题。
在以往中央银行利率管制局面下,商业银行仅仅依赖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水平,对不同的客户群体采用相同的营销策略,制定相同的利率价格。而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将拥有更加自主的定价权,只有做到有针对性地开展客户影响,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客户的风险回报水平调整产品定价,才能在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商业银行应当采用科学的成本收益方法, 在市场基准利率的基础上确定本行的基准利率水平,同时有针对性地区分客户,使用客户盈利分析模型确定对不同客户的利率水平。综合考虑费用分摊、风险补偿、产品收益相关性、客户承担水平及因提前还款、违约和展期等导致必要的价格调整等因素,最终确定价格水平。
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行业经济运行情况
利率作为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其发展走向与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息息相关,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及行业经济的走势,据此判断利率走势从而科学管理利率风险。对宏观经济及行业经济的把握主要可关注关键经济运行指标,包括价格走势、消费的增长情况、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情况以及国际利率走势等。经济的运行态势是影响政府是否采取利率政策的重要因素,诸如工业增长情况、投资规模与速度、GDP增长速度和就业等指标都至关重要。并且,主要国家或地区的利率政策举动,关系紧密国家的利率政策的动向都应给予密切关注。
调整业务结构,加强金融创新
如何通过有效持续的金融创新规避利率风险,并为资产提供增值、保值机会,这是商业银行始终面临的课题。首先,在贷款业务方面要大力开发金融创新产品,分散贷款风险,比如目前的贷款证券化、银团贷款、并购贷款、贷款出售以及应收账款抵押贷款等都属于金融创新的范畴。现今,国内某些商业银行在房地产贷款方面推出固定利率房贷,目的是为解决基于利率变动而对客户造成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利率升高的情况,并且其对银行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其次,大力挖潜中间业务的创新模式。当下,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90%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经营收入仍然主要依赖资产负债业务,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银行必将承受日益增加的利率风险;与此同时由于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不发达,也使商业银行缺乏可以规避利率风险的有效手段。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发展可以为银行提供更大的利润空间,使银行改变单纯依靠大资金量获取贷款利息收入的局面,使其增加经营方面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综上所述,作为最主要的金融中介,商业银行不得不正视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只有明确定位客户群、坚持差异化和特色化经营,由依赖存贷利差逐渐向提高非利息收入比重的业务结构转型,提高全面风险管理能力,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同质化银行业竞争中冲出重围,健康、稳健、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渤海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