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 :科技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son168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产教融合作为当下高职院校最有效的办学模式之一,建设其生产性实训基地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教学过程无缝对接到专业的实操部分,另一方面可促进学生良好就业。本文分析了高职教育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校企协同育人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并以西安职业技术学院与西安市市政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的合作为实证研究相结合,讨论了职业教育背景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目标和成果,以及我院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和具体的建设措施。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生产性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710
  
  1 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
  当下,高职院校要想在未来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必须摈弃传统思想,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技能为办学目标。在课程设置方面,应侧重于实操性,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与企业紧密合作,让企业真实地参与到建设当中,构建一个真实的职场环境。产教融合作为当下较为时兴的办学模式,在各个地区职业院校扮演着重要角色。产教融合这种模式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感受到真实的企业文化氛围以及企业生产环境,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课程内容。实训基地的建设也为本校教师提供了可以提升自己的平台,对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起到了积极影响。
  2 实训基地现状分析
  2.1 校内实训困难
  当下,我国大部分高校基于办学规模以及场地等问题约束,校内实训实验室数量有限,无法满足所有校内专业建设实训基地。与此同时存在一些较为冷门或新型的专业,市场需求较小,可合作企业较少,难以找到合适的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已有的实训基地限于实验实训室规模较小、实验实训设备欠缺、师资力量的不足,导致学生对于本专业校内实训的需求无法满足。
  2.2 合作企业反馈较差
  在实际运行的过程当中,校企合作往往是合作开头仪式场面举办隆重,到后期真正开展的过程却只是流于表面,企业投入的人力、物力得不到回报,无法从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获得收益,实训基地建设也未达到预期效果,企业就会逐渐失去深度合作的兴趣,甚至中止合作[1]。
  2.3 教师实践经验不够,实训教材与内容匮乏
  部分专业教师在迈入教师行业前从未参加过实践,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只擅长于理论知识方面。有些教师更习惯于课堂教学的模式,而不是投身实践过程去亲自指导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部分专业的教材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实际项目教学法,不能随机应变打破传统的模式,形成科学的教材适用于当下,适用于实践教学要求。在实际的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不按照当初的合约为学生安排实训内容,只安排一些枯燥无味重复性强的工作,难以保障实训效果。
  3 推动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措施
  3.1 完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机制
  在实行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时,采用什么校企合作方式和机制,是每一所高职院校都将会面临的问题。西安职业技术学院秉持开放、融合的合作理念,坚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制度,建立一个基于行业产业链下的专业群建设模式,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职业教育,建立由行业、企业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课程师资团队,来为我校学生传道授业,形成校企联盟、订单合作等多种合作机制,帮助学生更好成长,力促我院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的可持续发展[2]。
  3.2 精心选择合作企业,应对市场变化需求
  在选择合适的企业进行协同工作时也需要慎重,要对企业的规模、信誉度以及口碑、资源等做好调查与深入了解。比如想要选取服务型企业作为校企合作对象,应当选择该地区具有标杆性意义的企业,这类企业在人员管理、内部培训以及企业管理规范等方面都十分的完善,能为学生以后就业打下很好的基础,也可以作为学生去到其他企业的敲门砖[3]。
  3.3 解决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社会用人需求错位问题
  我院产教融合办学模式融入了企业资源,将企业的相关课程以及技术方案嵌入学生日常培养方案当中,将公司的真实项目以及场景融入课堂当中,如相应产品功能及技术介绍,员工的入职培训等课程等;以企业标准严格要求产教融合课程的标准,培养行业企业和市场真正需求的技能技术型人才,以此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的实习和就业[4]。
  3.4 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学校教学质量
  通过与企业共享资源,致力于“双师型”优质教学团队的建设,校方提供理论性师资力量,鼓励中青年教师定期下企业实践锻炼;而企业为学校提供了技术型和实操型人才,并且由此培养了一批省级技能名师和“双师”,共同完成多项科研项目,使得师资条件得到保障;同时实训基地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实习实训过程与企业的产品生产过程相同步,使学生的实践条件得到保障。
  3.5 满足个性需求,提高学生满意度
  每个学生对于实习就业的需求不相同,因此我院选择合适的合作单位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自行选择,实行差异化的培养方式,使其获得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和工作机会。同时加强校方与企业的及时沟通,确保學生实习任务的顺利进行,以及校企合作事业的持续发展[5]。
  3.6 深化“引企入教”改革
  近年来,我院引进了多个企业公司深度参与学校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其中以建筑与轨道交通学院和西安市市政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合作为典型,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参与了学院的多个专业,如建筑施工技术、工程造价、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把企业的人才需求融入了人才培养环节,将企业的技术技能、工匠精神、先进管理理念、创新文化等要素融入了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全过程。   4 实训基地建设的目标与成果
  4.1 建设目标
  高校与企业应该协同整合教学功能与实训基地的生产功能,建设实习实训基地,让教学实践与企业岗位需求相对接。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政策引导,鼓励先行先试,促进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6]。引导企业深度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
  4.2 建设成果
  (1)在我校与西安市市政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合作的过程中,我校提供较为年轻的老师下企业锻炼学习,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共同打造一个“功能综合、资源共享、特色鲜明”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2)基于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素质和能力需求培养下运用“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制定了针对学生未来就业的一体化“订单式”培养方案;
  (3)根据企业提供的实操性技术人才组成了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融合,帮助学校将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需求融为一体,将招生、培养、就业整个过程相互衔接,培养行业企业真正需求的技能技术型人才,实现学生高质量的就业;
  (4)在我校与西安市市政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合作的过程中,共同实现了多项合作成果如编写立体化教材《建筑材料与检测》,开发实验58项,完成20余项科技课题;自2019年起相继有80多名专业课老师进驻公司跟踪实际项目,学习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和管理经验;学校安排5名学生进驻公司顶岗实习;共培养学生150余人,实验实训1500余次;实训基地也为公司培养新进职工20余人,帮助职工适应新岗位,并为公司的发展和运营发挥一己之力。
  5 结语
  在我校产教融合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中,从最初的摸索到现在的游刃有余,在实训条件以及人才培养方面都有了质的提升。在与西安市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的过程中,一直秉承着为学生考虑的思想,深化产教融合,根据专业需求和学生发展,积极解决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境。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建设,无论是从学生的教育、职业发展来看,还是基于未来的市场需求,都在不断完善。西安职业技术学院鼓励本校教师不断进步,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并将引进企业优秀人才扩充师资力量,帮助学生更好地进步成长。
  参考文献:
  [1]黄德桥,杜文静.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00(002):8892.
  [2]苏艳玲,赵宝柱,赵瑞卿.“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索与实践——以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39).
  [3]魏良庆,彭凤英.产教融合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9,021(003):8082,91.
  [4]陈永龙,杨明轩,刘光清,等.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9(5):14.
  [5]马琳琳.产教融合视域下中职服装现代化实训基地建设的校本实践研究[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9.
  [6]隋明,张阳,荣加超,等.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化工时刊,2019.
  [7]赵熹微.基于产教融合的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实践研究——以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物流实训基地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8,000(033):22.
  [8]王功.基于企业新型学徒制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J].职业,2018,000(017):9192.
  [9]吴文委.产教融合框架下的工业机器人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轻松学电脑,2019,000(003):1.
  [10]萬航.基于企业新型学徒制的产教融合物流实训基地建设—以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物流技术,2019,038(006):155160.
  基金项目:西安职业技术学院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编号:2019JY13,2019JY04)
  作者简介:王远东(1988— ),男,陕西西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建筑技术与科学和高校学生管理。
其他文献
世事总是笼罩在扑朔迷离的状态下,人们愈想看清楚就愈会陷入迷茫当中。维基解密如是,气候变暖如是。为什么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天气还这么冷?全球变暖趋势是不是真像某些媒体所言是一些国家的阴谋?碳交易与冰冻圈有什么内在联系?大家渴求有一个真正的明白人为我们释疑解惑。   为此,《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理学家秦大河。秦大河院士长期从事冰川和极地研究,多次组织南、北极和亚洲
期刊
建设创新型国家,具备创新思维能力、掌握创新方法的创新型人才是根本。创新型人才(或者团队)善于传播、积累和应用各种创新知识,而这些知识的积累和应用过程,又会加强和完善他们所掌握的创新方法,由此形成创新知识应用和传播扩散的良性循环。山东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莱钢)就是这样一个在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推广、建设方面形成良性循环的企业,在引入创新方法TRIZ理论学习应用一年多的实践中,莱钢探索出一整
期刊
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生活照料、疾病护理、医疗保健等问题日趋严峻,养老护理难题日益凸显。   为了减轻护理人员和家属的负担,减少卧床人群的痛苦与无奈,益阳市医疗器械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胡礼元先生发明了全功能电动自理床。   这一护理床能够通过遥控智能控制,使病人享受到吃喝拉撒睡、洗漱、工作、娱乐等全方位服务,最重要的是,其设计解决了便后自动冲洗、臀部清洁风干、大
期刊
李恩同志是我国中西医结合老一代专家的优秀代表之一,是一位富有战略思想的中西医结合专家,是一个由基础走向临床的中西医结合专家,也是一位善于着眼全局及思考长远的中西医结合专家;李恩同志对中西医结合教育贡献是实实在在的……决心与献身贯彻始终,不断探索正确与可行性的思路是成功的保障,他强调“医学—哲学—人文”结合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国医大师吴咸中院士     李恩
期刊
世界的基本物性是什么,光本性是什么,吸引无数智者的探索,山西省煤炭厅煤炭资源地质局高级工程师张崇安就是其中一员。上世纪80年代,张崇安总结出了物质世界的“空实二源”观念;1997年,他发现粒群波,揭示了电磁波、物质波实质;之后他又相继提出亚光子、次光源、逃逸光速常数、亚光子海洋等观念,逐步澄清了光的本性,在理学上,走出了一条艰辛探索之路   “空实二源”格万物之源理  
期刊
新安江流域的古徽州地区,北倚风光秀丽的黄山山脉,新安江水自西向东横贯其中,域内山奇水秀,地灵人杰;古往今来,文风昌盛,名贤辈出。发源于此地的新安医学,鼎盛于明清之时,长盛至今而不衰。上下800余年间,出名医800余位,著医书800余部,在基础理论、中药方剂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皆有建树,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文化底蕴深厚、流派色彩明显、学术成就突出、历史影响深远的重要研究领域,为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发挥
期刊
虽已年届87岁高龄,刘镇宇对于发明创造依然热情不减,仍在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希望用两岸发明人的智慧为更多百姓带来福利。目前,他已与沿海各省科协、发协、职协及湖南、新疆总工会签署合作协议书,将“义务地扩大推行发明运动,激励3亿发明人,加速重返世界科技领先地位,用切身行动来做广大发明人的‘义工’。”   记者:据说您被称为发明人的“大义工”,为什么您会得此雅号?   刘镇宇:
期刊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应用的发展,包含时间概念的动态轧制理论建立,也就是连轧,这是目前轧钢中最重要的工艺   尽管我们国家引进了大量的先进装备和技术,但由于消化吸收不充分,始终没有实现轧制控制技术的国产化。要改变目前的状况,应该走一条新路   轧制生产是一种古老而先进的材料加工方式,15世纪的法国人最先开始使用。几百年来,其凭借生产方式简单、效率高、成本低、产品质量高等优势,不管是
期刊
耐火材料一般指耐火度在1580℃以上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是支撑高温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原材料之一,其发展始终伴随着高温工业的进步,二者相辅相成。为适应苛刻的作业条件与环境,满足高温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具有耐高温、抗腐蚀、抗热震、耐冲刷等综合性能的优良耐火材料应运而生,并广泛应用于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领域。中国是耐火材料的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但产品质量和档次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尽管出口量大,但国际竞
期刊
摘要:公共图书馆是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场所,其开展视障读者服务工作是完善服务职能、履行法律规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既有法定性、必要性,更有现实性、重要性。本文通过梳理重庆图书馆开展视障读者服务工作的经过、内容及特点,并对其成效加以总结和评述。同时对完善公共图书馆视障读者服务提出了相应的思考和建议,旨在呼吁公共图书馆与社会力量共同行动,加强对视障读者群体的关心和服务,从而构建起信息无障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