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研读教材 直击数学本质

来源 :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baot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算除法”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较复杂的笔算除法的起始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书写格式为“两层”的笔算除法,在小学数学计算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比较困难,教师应该探讨怎样深入分析教材,寻找突破难点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顺利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本文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思考。
  一、准确分析学情
  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基础,找准新知的生长点,是有效教学的基本保证。学情分析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纵向知识储备: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已经有笔算除法的知识基础,只要根据乘法口诀求商,一步就完成。时隔一年,学生对于除法竖式中各数字表示的含义可能有些遗忘,对理解算理与格式有一定影响。二是横向知识影响: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笔算,其书写格式与除法有很大区别,运算算理也截然不同,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使“格式特别、步骤复杂”的除法笔算的教学更具有难度。
  二、深入解读教材
  解读教材,准确把握每个例题的教学目标,才能突破教学难点,构建高效课堂。解读教材的过程中,算理与算法的教学同样重要。
  理解算理,由“一层竖式”向“两层竖式”过渡是教材解读过程中的重要形式。例如42÷2,在前一节课“口算除法”中,学生已经能用口算解决,这节课为什么还要用笔算解决,为什么不直接教学52÷2呢?通过仔细阅读教材,竖式中每一个数字标注的是算理,它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明白除法竖式的来源,即为什么除法竖式要分两层来完成,利用分两次小棒的过程,着重构建除法竖式的格式,体会除法竖式的意义。这正是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学生要完成这个跨越是有难度的,所以选取的数据必须比较简单,能够把直观的操作概括为简单的算理,这样才容易沟通竖式写法与除法意义之间的联系。显然,42÷2比52÷2更容易实现这个目标,算理更明了,模型更直观。
  掌握算法,从“低位算起”向“高位算起”转身。52÷2与42÷2的不同点在于,十位除完有余数要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这正是为什么除法要从高位算起的缘由。42÷2,无论从高位算起或从低位算起都是可以的,但52÷2从低位算起就比较麻烦。再仔细分析教材,标注的正是算法,帮助学生明白每一个数字是怎么计算得到的。
  这样,两个例题分别达成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的目标,分散难点、直达本质,帮助学生顺利构建笔算除法的模型。
  三、重视数形结合
  数学计算技能的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想”的过程中积淀。借助数形结合,直观理解,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笔算除法的模型。通过沟通对比,厘清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理清计算的“序”,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模型,更好地形成知识结构。
  笔算除法的格式复杂、步骤多,应重视数形结合的直观模型,帮助学生将分小棒、写算式、说分法结合着理解,让学生体会到把分的过程记录下来,就写出了除法竖式,这是对除法意义的一种体现,而不是一个单纯的数学格式规定。这样通过数形结合达到动作表征、语义表征、符号表征的统一,才能真正建立起笔算除法的模型。
  四、重视沟通对比
  教学中,适时地对比归纳,能让学生对算理的认识从模糊走向清晰,对比可以从三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在一次次的对比中,激发思考、建立联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对于42÷2的计算,学生可以了解一步完成与两步完成的对比。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两个竖式的区别,一个是已经口算出得数直接写商,并不能体现先分什么再分什么,而两步完成的竖式才能体现分法与算法的统一。
  通过除法与加法、减法、乘法笔算的对比,让学生发现除法与加法、减法、乘法笔算有很大的区别,书写格式不一样,算法也不一样。加法、减法、乘法笔算都是从低位算起,而除法笔算是从高位算起,并让学生理解除法从高位算起的优势,再一次感悟算理,内化为算法。
  五、导入探索算理
  口算练习一开始很顺畅,到了52÷2,学生不能很快算出答案,所以有必要来探索笔算除法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教师先给出例题:植树节到了,学校准备了42棵树苗,想分配给两个年级的同学来种,平均每个年级种几棵?学生可以通过口算的形式得出42÷2=21。接着,让学生分小棒展现思路,组织学生思考先分什么再分什么,边分边算。学生汇报时,强调分了两次,第一次先分几个十,第二次分几个一,最后再利用课件完整出示分小棒的过程。为了引导学生探索笔算的方法,教师可以与学生回忆刚才分小棒的过程,第一次分了什么,第二次分了什么,然后让学生试着把两次分小棒的过程用一个竖式表示出来。
  然后,教师可以先将2号算式的特点告诉学生:2号算式很特别,有两层,并让学生观察这个竖式,怎么那么长,有几条横线,代表了我们分了几次,第一次分什么,在小棒图的哪一部分,第二次分什么,在小棒图的哪一部分?最后告诉学生分小棒的过程记录下来就是笔算。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3号算式第一次分几个一,在小棒图的哪一部分,第二次分几个十,在小棒图的哪一部分?最后肯定两种方法都是可以的,都能看出先分什么,再分什么。在将几个算式分别分析完毕后,进行对比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过程。通过对比1号竖式和2号、3号竖式,1号竖式没法把两次分小棒的过程记录下来。学生可以得到结论:分几次,竖式就写几层。
  六、引导掌握算法
  教师可以以“学校决定多种点树,打算把52棵树苗分配给两个年级来种,平均每年级种几棵”为例,组织学生先将5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想一想,先分什么再分什么,然后用一个竖式记录分小棒的过程。当学生自主尝试后汇报时,边分小棒边说分法,教师则要把分小棒图请上电脑。通过语言引导:“我们分了几次,第一次分什么,(先分4个十)第二次分什么,(剩下的1个十与2个一合成12,继续分)这次与刚才有什么不一样,剩下的一捆为什么要拆开,不拆开能分吗?”并展示学生的竖式,教师结合小棒图边完成板书,并询问每一步是怎么计算得到的,每一次的商该写在哪个位置,为什么?
  在思考这次与42÷2有什么不一样时,由于刚才十位上的数分第一次没有剩,现在分完十位上的数还有剩,还要和个位上的数合在一起继续分。用竖式记录了分的过程时,先分十位,再分个位,就是先算十位再算个位。在第三次对比的过程中,按照以前的方法算加法、减法、乘法是从低位算起。如果52÷2从个位算起,商先得到1个一;再算十位,商得到2个十;剩下1个十再除,商又得到5个一;所以个位上的商要擦掉改成6。相比而言这种方法很麻烦,教师与学生得出结论:除法从高位算起比较方便。
  七、检验计算结果
  检验是计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为了知道计算是否正确,检验非常有必要。除法可用乘法檢验,检验意义是否正确(每个年级种26棵,2个年级种52棵),检验得数是否正确(用26×2=52)。
  (责编
其他文献
黑色是男人永远不过时的颜色,中西裁剪的结合,全身统一的色调显示更加沉稳的一面,有型的一面。 Black is the color of a man never outdated,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国审玉米金海5号亩产超吨粮@赵家福$山东省烟台市农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264001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
期刊
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上看,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能够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有利于将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最小化。高中语文教材大多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正确地认识历史、认识世界、感知美好,体会到劳动人民的智慧所在,并且这有力冲击了传统教学方式中的弊端。  一、高中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相互契合的研究背景以及必要性  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就是为了对学生的文学素养进行培
期刊
小学教学内容中,“统计与概率”的知识点内容有限,且分布零散.学生往往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已经遗忘了前面所学的内容.再者,每块知识的学习看似较为独立,但实际上有着巧妙的关
期刊
随着各大院校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广泛使用,在学习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将混合式教学模式融入高职英语教学中,可以对高职院校中的英语教学革新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英语是世界通用的语言之一,在我国的教育教学中也占有较高的位置。对此,本文就结合高职英语教学活动中融入混合式教学的实践,对高职混合式英语教学的构建进行浅析。  混合式英语教学不是单纯将所有的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组合起来,更不是把原有的教学方式与
期刊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侧重于应试性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过分重视课本内容以及知识点的讲解,忽视了国学经典的教学,国学经典是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体现之一,是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积淀,语文教学是学习我们的国粹,我们的精华,教师只有理解了语文知识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学生的传统文化才能得到应有的提升,因此,将国学经典与小学语文进行有机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
期刊
在学生成长的时期,小学阶段是其人生中重要的阶段,为其日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数学是小学阶段中重要且复杂的科目,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小学数学中要着重关注基础的教学,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从多方面进行基础教学,加深对小学数学知识内容的认知和理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通过合理、有效的教学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重要性  近些年来,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促进着教育的发展和完善,特
期刊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而科学探究是进行实验的一种重要形式,将科学探究列为化学教学内容的标准之一,旨在将学生学习化学的重心从过分强调化学知识的传承向知识的探究过程的转变,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现有的知识信息储备去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的转化。科学探究包括以下基本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收集证据、制定计划、进行实验、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呈现什么,以何种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一味追求课堂设计感和“课堂秀”的教学行为,需要教师反思和批判学习。在被层层包裹的“糖衣”之下,我们需要思考和探究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二、理论依据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以有效性为目的,抛开有效性的教学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更谈不上有内涵的教学。教学是师生共同从一个点(原有语
期刊
对于初中地理教学来说,课堂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的平台,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课堂中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本文主要对如何强化教学设计、构建初中地理高校课堂提出建议和策略,不断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分析  (一)对地理课缺乏重视,学生基础不扎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