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特征,实施有效补偿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项目特征分析及举例
  运动项目特征是一个项目或项群区别于其他项目或项群的显著标志与典型表现,这些显著标志与典型表现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该项目或项群的本质属性。通过项目特征的研究,有助于体育教师更深入地把握不同运动项目的特征差异,注重教材的实际价值,更好地回答补偿什么能力怎样补偿,达到用教材补偿的目的。
  如,篮球作为一项充满身体对抗的攻防性运动项目,具有以下主要特征:经常有身体上的对抗,完成技术动作会受到对方的抢夺干扰,技能多是在攻防对抗情境中,为了进攻、防守、适应规则等需要而逐渐生成;运、传、投、拦、挡、拆等是篮球运动主要技术,但在比赛中不独立存在,在频繁的攻防转换和体能消耗中灵活应用;战术配合的“时间”和“空间”及“走步”和“二运”等规则限制,对篮球战术各环节的准确、快速、连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一条可以随着学习的深入慢慢叠加进去)。
  概而言之,篮球运动是一项体能和技能兼而有之,技能应用对外部环境依赖程度较高,开放性的,并以攻防对抗中得分多为目的的运动项目。再如,封闭性项目——立定跳远的项目特征:为摆脱静止状态,取得最大远度而进行的以腿部为中心的爆发性用力的单一动作技术。对外面环境依赖程度小,动作轨迹封闭,不需要团队配合,完全取决于个体的技能展示。当体育教师对项目特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后,也就能更好地帮助体育教师实施体能有效补偿。
  二、“补偿性体能”在开放性项目中的内容与呈现方式
  开放性项目中的“补偿性体能教学”必须契合其环境运用、思维参与、技术复杂组合,最终目的是得分或者制服对手,不考虑技术的漂亮精准等特征。在开放性项目中,如脱离了项目特征,补偿性体能介入,可能会导致体能、技术、战术的剥离,使这些需要学生思维深度参与的开放性项目练习,变得机械和重复,最终补偿的体能也只是帮助学生完成某个技术,而不是“会比赛”。
  (一)体能补偿尽量在环境中实施
  可能许多教师也发现,在水平二篮球传接球练习中,到了熟练阶段后,学生面对面互相传球,几乎从来不失误,但在分组传抢球比赛中,要么没有意识传,要么想传却传不到位。因此,执教教师在篮球单元设计中,“补偿性体能教学”也必须加入环境的干扰,而环境干扰可以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渐向真实比赛靠拢的过程,达到“形式渗透”和“效果互补”。
  如,水平二的传接球练习,体育教师可以随着课的深入,逐渐加入在“比赛环境”下的有干扰传接球。如在准备阶段可以用2人或3人传球比多,或固定时间内传球比失误少,以量取得体能的补偿发展和技术巩固;基本阶段,可以二传一抢,使学生明白“三点一线”空中传,“二点一线”斜线传,贴身防守变着传,无球防守跑动接……通过思维的参与和跑动距离的增加,提升比赛情境下的传接球能力;拓展阶段,可以升级成多人的传抢球,甚至能力强的小组可以尝试“端线篮球”的练习,在这个练习中提供更复杂的环境,使传接球技术融入实战应用。反复的应用补偿,发展的不仅是学生的体能,更体现在条件反射的强化。
  (二)体能补偿贵在操练中的无痕渗透
  运动技术的传习活动有助于强化体能或增强体质,为此体能的提高不是简单枯燥地重复练习,而是应该在运动技术的演练与运用过程中不经意地得到强化。对于开放性的项目,尤其要把握其开放性的特征,无痕补偿。
  如,排球正面下手垫球的技能提高主要是通过对不同力度和不同方向来球的多次接触,进而找到相应的伸臂方向、迎球时机、接球部位和触球力度,在这一技术常规学习过程中,身体体能的促进作用显得比较有限。而且单一的原地垫球比多练习也容易导致练习的枯燥。
  针对这一实际情况,笔者在呈现这一教学内容时,安排了几个分层练习,让学生分步骤地进行挑战,在挑战中获得技术和体能的双赢。首先是以“垫多”为目标的简单环境下的复习练习,如,自抛自垫练习——边走边垫穿过草地——隔人垫球——垫球接力(从每人垫5下接力开始,逐渐减少,最终每人一下,或者是多人练习);其次以“垫远”和“垫准”为目标的练习,加入更多的身体移动,处理不同方向、不同距离和不同力度的来球。随着学习条件逐渐复杂,难度逐渐增加,变着法子操练学生的技能,并无痕发展体能。
  (三)体能补偿亦可在后期追加补偿
  开放性项目的学练过程往往是高密度和中强度的,尤其是初学阶段,对抗和攻防转换较少,整个学练过程呈现的强度更低。为了让学生在参与这些项目时,有更好的基础体能,教师可以在某些课时进行追加式的体能补偿,以平衡课内练习强度。
  如,籃球项目需要人的多种能力的全面发展,速度、力量、耐力等,在学练中除了学练运、投、传、技术和技战术外,可以根据篮球比赛对体能的要求,在课末进行追加补偿。
  再如,速度类可以进行全场3/4场地的加速跑练习,耐力速度可以是半场折返跑练习,力量类可以进行立定跳远、连续纵跳过障碍、推小车、俯卧撑等,另外还可以加入步法练习,如四线折返跑、六边形移动等。
  三、“补偿性体能”在封闭性项目中的内容和呈现方式
  封闭性项目中“补偿性体能”可以再分为体能主导类和技能主导类,如以跑、跳、投为代表的田径项目是体能主导类,以支撑、滚翻为代表的技巧项目是技能主导类。
  (一)封闭性体能主导类项目的“补偿性体能教学”
  体能主导类就内容而言,体能已经是该教学内容的主导性要素,在学练过程中,学生体能可能已经得到了充分地调动和锻炼,因此不是每课均要进行补偿性体能教学,要根据不同的项目、不同的课时、不同的学情灵活设计和实施补偿。
  封闭性体能类项目对人的绝对能力要求较高,往往指向某一突出的身体机能,如,立定跳远指向的是下肢爆发力,引体向上指向的是上肢力量,耐久跑指向的是有氧代谢和下肢力量。这些项目的体能补偿也可以借鉴“课课练”的形式,但不能生搬硬套,所谓无痕就是融于常态,化作无形,即趣化和泛化。   所谓的趣化是指练习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如,快速跑教学中许多教师会归结于步频和步长的问题,局限于高抬腿跑、后蹬跑等传统的素质练习。而有的教师在快速跑教学中应用绳梯进行体能补偿练习,将绳梯横放竖放,进行步频步速的多变组合练习,非常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特别在小学阶段,对于封闭性的体能类项目,补偿性体能教学更要趣味化和二度创造。
  所谓的泛化是指“用教材”学和练,即基于发展学生的某项能力进行选择和设计,而不是要教会学生某项内容进行单一练习。又如,快速跑,体育教师可以站在发展学生下肢力量和瞬间爆发力的角度,去选择和组织练习内容,这样的选择角度就大了,内容也丰富了。如,各种静止状态姿势的听信号快速跑,各种原地跳跃姿势的加速跑,还可以“长江黄河”、双数单数的追逐跑等。
  (二)封闭性技能主导类项目的“补偿性体能教学”
  技能主导类项目虽然对体能的要求较高,但其往往在一个封闭的运动区间内完成,以动作完成的准确、难易来进行评价,如体操项目的评价有难度系数和完成分2个方面。体能的补偿有助于学生更高质量地完成这类项目。
  1.通过前置铺垫,补偿能力储备的不足
  许多时候“补偿性体能”能够为封闭性技术动作的完成、提质起到直接或者间接的铺垫作用。
  在初学分腿腾越技术时,绝大多数学生是没有接触或认知过的。在新授前,可以安排“撑骆驼”的游戏,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在玩游戏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将“撑骆驼”与主教材发生联系,通过技术迁移引出“跳山羊”,并建立运动表象,补偿初始能力储备的不足。
  2.通过巧借腾挪,补偿无法铺开的练习
  封闭性的技术主导类项目,特别是一些要借助器械的项目,往往很难全部铺开练习,很难提升练习密度。如,进行分腿腾越教学时可以设计一些原地控制身体姿态的练习,像原地的直臂支撑、直腿绷脚尖、提臀挺髋、分腿绷腿等练习,减少对器械的依赖,提升练习密度,并发展学生控制身体姿态的能力。
  3.通过叠加组合,补偿连续展示技术的能力
  完成一个封闭性技术动作和完成一串技术动作,对于学生的体能要求显然是不同的,在掌握单个技术后,用“串技术”的方式来发展学生的体能也是一条较好的途径。这里的叠加是同一技术的累加,如连续的前滚翻、连续的跪跳起、连续的“双飞”跳绳等。这里的组合是指不同技术的相互组合,使之成为组合技术,如前滚翻转体180°接后滚翻、少年拳等。通过这类技術的叠加组合练习,富有变化地反哺了学生体能的发展。
  此外,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的学龄特点、不同的目标指向,笔者认为,有时可以打破“缺啥补啥”的惯例。如,足球课例中,如果作为一个单元的初始阶段,让学生反复操练单一和组合技能,补偿相关体能比较恰当,如作为单元后期课时,如果还仅停留在封闭式的操练中,是不利于学生真正学会该项目的。
  再如,在投掷教学中,如果将投掷的思维局限在投垒球、掷实心球、推铅球这些封闭性的田径项目上,显然是不恰当的,但如果从“目标引领内容”或者是“用教材”教的角度,通过不同方式的投掷活动,来发展学生的上肢力量、全身协调能力,又有何错?因此,要拓展对教材的理解,“因材补偿”。
其他文献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山东省)》指出:体育与健康学科实施德育主要通过课程教学与校内的各种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完美人格,陶冶学生性情,引导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一、基于体育项目特点渗透德育  体育运动项目的种类很多,每个项目有各自独特的项目特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每个项目特点渗透德育。如,武术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无论何种门派都将“武德”放在首位。结合武术项目的
一、指导思想  以“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为依据,以“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构建单元为策略,结合常态课“七个基本要求”进行设计,以各种游戏活动作为动作学习、体能发展的载体,关注个体差异,让每一名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得到最优的发展,享受到成功的体验和运动的快乐;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提高学生
一、案例背景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强有力的动机,它引领着我们克服前进路上的重重困难。如何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激发其潜能,使其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每位体育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案例描述  2019年8月7日,安徽省青少年排球錦标赛圆满落幕,我所在的学校排球队经过一周激烈的争夺,最终获得季军的好成绩!站在领奖台上,每个队员的脸上都洋溢着喜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并根据青少年体能素质发展敏感期,让学生通过体能练习建立正确动作模式,减少运动损伤,提高各方面身体素质。将体能素质里的灵敏素质融入到日常体育教学当中,通过游戏形式,借助体能小器材,以教师教和学生学带领学生进行练习;在提高灵敏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终身运动的习惯。培养学生上下肢灵敏性、
体能练习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壶铃作为一个多功能体能练习器材,不仅可以用来练上肢手臂力量,还能用来增强下肢及核心腰腹的力量。因为小学生年龄小,安全意识不足,手臂力量相对较弱,加上大班教学,人数多,一位体育教师难以时刻照看到全体学生,如果使用常规的铁质壶铃,存在砸伤等安全隐患,而专门为青少年量身打造的软式壶铃则在安全性上有了更多保障,为小学生体育教学中的体能练习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一、观摩课大放异彩,交流中得到碰撞和升华  通过对6节课的观摩,笔者发现在教学方面教师们都重视了课堂的组织形式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小篮球:原地运球》一课,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新颖的练习形式,执教教师将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且学生感兴趣并易接受的事物引入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从而让学生达到乐学善学的目的,提高学习的效果。再如,《足球:双脚交替踩踏运球练习
无论是学校体育教研组还是各级体育名师工作室(或其他体育学习、研究团队),优秀的体育教师团队都有助于群策群力、凝聚智慧、合作前行。  一、探讨特征,构建模型:优秀体育教师团队应具备的特征  一支优秀的体育教师团队,可以促进体育教师之间思想的碰撞、理念的融合,进而实现团队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共同提高,对更好地完成学校体育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学校体育工作要做得好,就更需要团队的力量
有人说“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一帆风顺的人生也算不上真正的人生”。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挫折,当挫折与我们不期而遇的时候又该如何面对呢?笔者认为唯有在挫折中不断反思,以阳光自信的心态去战胜挫折。  工作十余年,笔者虽说在论文撰写上也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是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无数次挫折后的反思与总结所取得的。记得当时工作两年的笔者在教学上有了一点心得,便想形成文字发表在专
人生道路上难免会遭遇失败,有些人遇到困难会畏缩不前,最后一事无成;也有些人会把这些失败化作无穷的动力,最终走向成功的彼岸。人生如此,职业生涯亦如此,作为一名一线体育教师,笔者在自己的专业道路上也曾碰到过各种挫折,但最终都凭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信念一一化解。蓦然回首,应该感恩自己当初的那一份执着和坚强,让自己一路披荆斩棘,把失败与挫折转化成了职业生涯中一笔笔宝贵的财富。  时间回到2006年,
一、妙用童谣歌曲,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  智慧的教师善于根据学情,以趣味引领,高效组织教学。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时间较短、注意力容易转移和分散,如果没有趣味性活动引领,要让他们持续有效练习,达成预期教学目标并不容易。  如,一年级《立定跳远》一课,教师巧借童谣《小青蛙回家》带领学生做跳跃练习。伴着“几只小青蛙——呱呱,要呀要回家——呱呱,蹦蹦跳跳——呱呱,蹦蹦跳跳——呱呱,小青蛙要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