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生活 融入生活 再现生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748291485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感受生活,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由此可见,学生的作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教师要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于表达生活的习惯与能力。
  
  一、让学生感受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换言之,生活就是习作的源泉,离开生活实际,作文就只剩一个躯壳,没有意义,没有内涵。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生活既是写作的源泉,这就需要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去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比如要学生写改革开放30年农村巨变的作文,可要求学生回农村老家看看,向农村亲人了解家乡的变化:哪些地方变了,变得怎样了,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有了生活感受,才能写出文章,感受独特,文章才新颖,有“个性”;感受深刻,文章才有深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起这样的信念: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可以感受的,都是可以让我们捕捉到有用的东西的。同时,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无论是在校园生活中,还是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都要有感情的投入,而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可见,作文教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小学生习作也当如此,知道了生活充实精彩,学生语言表达才可能畅快淋漓。
  
  二、让学生融入生活
  
  生活给作文提供了基础,没有生活,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当学生对现实生活有了真切的体验,他才会将这种体验用文字记载下来,形成作文。对学生来说,作文就是自己生活的真实写照,是见闻的载体,是真情的表露,是思维的火花。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问题,通过组织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分析污染的原因,尝试提出解决的方法。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动笔写作,获得表达能力的提高。
  我还经常要求家长带领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如观察大桥夜景、乡村的花草树木、小河田野、小桥流水、日出日落……尽可能让孩子去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使他们习作有话可说,有物可写。我还特别注重还给学生一个人际交往、语言表达和思维的空间,让他们在接触社会各式各样的人中感受生活。此外,在习作前我还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搜集所写人物的材料,了解人物的特点。尽量做到面对生活有着独特认识和感受;有自己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受到挫折的懊恼,也有被责难、被误解的愤慨和惆怅。由于我鼓励学生大胆写这些生活,表达自己的感受,因而习作中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表达出孩子们率真的灵气。
  
  三、让学生再现生活
  
  生活,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用笔去再现自己的生活。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自由作文为主,不限时间,不拘字数,让学生自主命题,自选内容,自拟形式,自由表达。写作时要想得明确、周到、完整,也就是要贵在立意。一篇文章要表达什么意思,取得什么效果,都要心中有数,文章要言之有物。一切都从生活实际中来,把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说清楚,就能写出好文章。由于不受教师指导的束缚,特别是不强加给学生高于生活的“深刻立意”、“思想健康”的作文价值取向,学生非但不再怕作文,而且经常产生写作的冲动,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种种看法,抒发自己喜、怒、哀、乐的真实情感。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调查本地环保情况,写些自己的感受。活动一结束,学生心潮涌动,有的写生活垃圾污染环境,有的写水泥厂排放污水污染龙江河水,有的写噪声对群众生活的肆扰,有的写脏话污染语言环境,不少学生还提出了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建议。学生无拘无束,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畅快地抒写生活的真实一面,大胆地在习作中真情告白。
  另外,再现生活、抒写生活要突出个性风采。个性是创新的前提,没有个性的学生就好比木头,而缺少个性的作文则如白纸,毫无魅力可言。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是作文呈现个性化的基础。每个学生个性不同,对生活的体验必然不同。指导学生作文,要引导用自己的声音和性格说话,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感悟。同样的学校,同样的教室,同样的同学,每个学生眼中的校园生活却各不相同,笔下的文字也不一样,这其中的差别便是对生活的感受、观察、思考能力的差异。如同样记一次秋游活动,可以写景、写秋游的快乐,也可以写在秋游中发生的难忘的、难过的事。允许学生对同一题材有不同的立意,同一中心有不同的选材,同一内容有不同的表达。这样,学生的作文就会呈现“横看成岭侧成峰”、“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生动局面。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不在于灌输知识,而是要激励、唤醒,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让学生在享受作文成功快乐之余,懂得发掘自己的潜能,勇于创新。总而言之,生活就是作文教学的大课堂,让学生存参与生活、体验生活、表达生活的过程中爱上作文,会写作文,从而写出贴近生活、充满真情、富有人情味的习作来。
其他文献
小学生的欣赏能力受到经验、阅历的限制,音乐水平还很低下。怎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欣赏乐曲。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呢?我在教学中为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采取了如下一些适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欣赏教学法。    一、律动式欣赏    首先,音乐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小孩子都喜欢游戏,喜欢动,在欣赏一些曲式简单、形象、动作感较强的乐曲时,就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让学生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旋律
写实派(图5)。写实摄影作品以其强烈的现实性和深刻性而著称于摄影史。  自然主义(图6)。自然派的摄影家认为摄影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寻找创作灵感,只有最接近自然、酷似自然的艺术,才是最高的艺术。  纯粹派(图7)。纯粹派摄影主张摄影艺术应该用纯净的摄影技术去追求摄影所特具的美感效果,高度的清晰、丰富的影调层次、微妙的光影变化、纯净的黑白影调、精确的形象刻画。  新即物主义摄影(图8)。又称“新现实主义
拜读《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2007年第一期刊登孙勇老师撰写的《“公式”,不妨易名“计算方法”》一文,对文章中作者提出的观点,本人持否定态度,而且相反地认为,这种将“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混淆的问题,正是目前小学数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样的问题甚至在一些重要教学专业杂志中的有关教学论文、教案或专著中也曾经多次出现。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讨论这一问题,以有利于今后的教学。  所谓“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与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问,有问才有得。因而质疑是发现新知的钥匙。实践证明,质疑更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以下不足:1,质疑的目的不明。2,质疑的心情太急。3,质疑的范围太小。4,释疑的方法太拙。 针对以上出现的不足。我觉得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促进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为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科学合理地达成“三维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一、认识理解    (一)“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知识与技能”既是目标,又是一个重要的载体,所以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仍然
“数学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将学生熟悉的蕴涵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从而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一、了解学生生活背景,搭起数学生活桥梁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碰到各种数学现象、数学问题,这些数学知识虽然
数学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于儿童的学习过程影响是深远的。在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基础上,根据现行新课标教材和学生特点(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以及课堂教学第一手经验,我决定从创设情境人手,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从而愿意接近数学,喜欢数学。    一、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交给学生思维的主动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个人潜能,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主动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谈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动机    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根据这一特点,组织课堂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创设情境,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
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亲近语文。因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亲近语文,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一、师资引领,让学生亲近老师    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应是一个充满童心的人。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拥有儿童般的纯真。童心,表现为淳朴、真诚、自然、率直,而这些也正是人民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品质。生活阅历赋予我们成熟,社会经验赋予我们练达,文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音乐课堂教学中展示新观点、新理念的现象比比皆是,音乐课内容丰富了,形式多样了,聆听、演奏、绘画、朗诵、手工、表演等都有机会登上了音乐课的舞台,新课程确实改变了原来封闭的传统音乐教学。可是也不难发现,由于对新课程的精神和理念把握不准,好多音乐课堂的音乐味却明显少了,一堂课中,学生获取音乐信息量不多,教学实效性不高的问题凸现出来了。然而,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