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 整体把握 和谐发展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ll900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促进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为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科学合理地达成“三维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一、认识理解
  
  (一)“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知识与技能”既是目标,又是一个重要的载体,所以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仍然是数学学习的重点。以“百以内加减练习”为例,熟练地运用百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来解决“什么数比什么数多几”、“什么数加上什么数等于几”仍然是教学中不可减少的一个重要目标,需要学生“认真”做对做好。而“过程与方法”同样是一个教学目标,但它又是一种媒介,如“百以内加减练习”中的“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就是——观察数的特点,比较数的大小,理解数之间的关系,寻找数的规律,并能将它们进行有机的整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数学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起着激发、增强数学意识,发展理性思维等作用。如“百以内数的加减练习”一课中,教者出示一张“儿童乐园价目表”:
  小飞机:16元/人小火车:25元/人碰碰车:18元/人
  木马:15元/人太空船:35元/人
  提出问题:①如果有一个小朋友玩了其中两样,刚好用去50元钱,你能知道他玩了什么吗?②现在也让我们每个小朋友玩两样自己喜欢的玩具,如果妈妈给了你50元钱,你能找回多少钱?在这个情境中,使学生已学到的“百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有了用武之地,同时,让孩子们选择的材料既有一定的丰富性又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通过这样的问题解决方式,使数学教学在追求情感价值、过程价值的同时也能时刻关注数学的实质。
  
  (二)数学课程目标与数学课时目标的关系
  “三维目标”指的是数学课程目标。它是指学完这一门课时,应该达到的目标,而不是在学习这一门课时的每一节课都要达到的数学课程的目标。因此,这里就有了课程目标与课时目标的区别。虽然课程目标是由一节一节的课时目标累加起来而达到的,但决非每一节课都要“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是因为如果我们在每一节课中既要强调过程,让学生体验充分,又要让学生落实双基,40分钟常常会不够!基于以上的分析,那么对于数学教育目标,我们就要有一个整体的观念。一方面要认识到数学教育的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大目标,是通过一节一节课的教学,一个一个年级的教学目标组合起来完成的;另一方面,每一节课都是整体中的一部分,每一节课的课时目标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的一部分。从整体上看来,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因此,在涉及一节课时,在教学目标上就要有所侧重。这节课可能会更强调过程,强调经历,强调体验。而另一些课可能在目标上更侧重于知识与技能的练习和巩固,或者是更注重学习某种数学思想、方法。学生的学习也一样。这节课在强调过程上更加侧重一些,而下一节课可能是“双基”落实做得更好一些。
  
  二、实施操作
  
  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用来阐述目标的动词类是用“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应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目标的动词,另一类是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这两类动词着手,我们可以把课分成两类,一类更侧重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另一类则更侧重过程性目标的实现。事实上,知识与技能目标以及过程目标从理论上说是辩证统一的,但在一节课中由于时间的原因有时会有矛盾。因此,我们在考虑课时目标可以有“更侧重”。例如,我在教“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内容时,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重点放在让学生感受“通性通法”的思想——割补、拼组、转化。因为,平行四边形不仅是对以前学过的点、线、面等知识进行沟通,而且为学生后继学习埋下伏笔,因此,本节课更侧重于“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达成。而在后续的练习课的教学中,还是要让学生练习各种变式题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应用计算法则、计算公式。从而灵活地解决问题。
  总之,对于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单元的课来说,一般都是既有新课、练习课,又有单元复习课,对于这些课的教学目标的确立我们要有整体的把握和考虑,正确地处理好“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而科学、合理地定位课时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真正把“三维目标”落在实处,才能真正地使我们的学生得到和谐发展。
其他文献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二十一世纪的需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以学生为本位,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如何让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是目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有多种多样,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开展竞赛
小学高年级学生年龄一般在10至12岁之间。这个年龄阶段称之为少年期或学龄中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心理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是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正确认识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对于教学工作的组织、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等方面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高年级学生心理特征    1、活泼好动。天真单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有强烈的表达需要,上课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学困生的转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艰巨任务。学困生的形成有许多的原因,其中学生自身的心理障碍是造成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心理障碍的形成又与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方法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教师把学困生现有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视当学习潜能的极限,看不到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对学困生转化失去信心,使学困生进入了“学习困难——受冷遇——学习更困难——更受冷
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学生的品德教育虽然有规律可循,但教育的对象千差万别。只有根据不同的情况,全方位地思考,从一点一滴做起,找准问题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思考,在思考中明辨事理,找出开启其心灵的“钥匙”,才能让他们茅塞顿开,以期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水平。  所谓从一点一滴做起,就是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注意观察、捕捉学生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引导学生顺水推舟,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让他们
朗读,是一种基本技能的训练,是一种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是一种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也是一种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一般来说爱好朗读的学生口语发展较快,说话有条理、自然流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但是朗读仅靠短短的一节语文课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来督促学生在课外练读呢?经过反复调查、思考,我便针对本班学生情况(几乎人人都有复读机),准备尝试一下朗读录音,以达到让学生自我
英国教育学家罗素说过:“爱,是一缕金色的阳光。凡是教育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学生的品格还是智慧,都不可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就像阳光雨露,滋润着学生,哺育了学生。我一直把这些奉为自己的信条,并用行动证实着自己的信念一“教育是植根于爱的。”    一、细心无价    以前学生常用玻璃瓶装开水喝。记得有一次,一名学生在回家途中无意摔了一跤,胳膊刚好砸在打碎的玻璃杯子的碎片上,顿时血流如注
小学生的欣赏能力受到经验、阅历的限制,音乐水平还很低下。怎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欣赏乐曲。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呢?我在教学中为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采取了如下一些适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欣赏教学法。    一、律动式欣赏    首先,音乐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小孩子都喜欢游戏,喜欢动,在欣赏一些曲式简单、形象、动作感较强的乐曲时,就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让学生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旋律
写实派(图5)。写实摄影作品以其强烈的现实性和深刻性而著称于摄影史。  自然主义(图6)。自然派的摄影家认为摄影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寻找创作灵感,只有最接近自然、酷似自然的艺术,才是最高的艺术。  纯粹派(图7)。纯粹派摄影主张摄影艺术应该用纯净的摄影技术去追求摄影所特具的美感效果,高度的清晰、丰富的影调层次、微妙的光影变化、纯净的黑白影调、精确的形象刻画。  新即物主义摄影(图8)。又称“新现实主义
拜读《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2007年第一期刊登孙勇老师撰写的《“公式”,不妨易名“计算方法”》一文,对文章中作者提出的观点,本人持否定态度,而且相反地认为,这种将“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混淆的问题,正是目前小学数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样的问题甚至在一些重要教学专业杂志中的有关教学论文、教案或专著中也曾经多次出现。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讨论这一问题,以有利于今后的教学。  所谓“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与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问,有问才有得。因而质疑是发现新知的钥匙。实践证明,质疑更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以下不足:1,质疑的目的不明。2,质疑的心情太急。3,质疑的范围太小。4,释疑的方法太拙。 针对以上出现的不足。我觉得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