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藏翻译中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研究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19890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不可译性理论综述,对汉藏翻译中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做了理论性研究
  【关键词】:不可译性;古典诗歌
  翻译不仅是文字符号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虽然语言的共性和人类思维的相似性,文化相互渗透决定了翻译过程中信息转化的可能性,但是民族的独特性和民族文化巨大差异是翻译无法进行。文化不可译性包括绝对不可译性和相对不可译性,相对不可译性可以随着全球化和文化交流消失。
  文化不可译性分为: 1.相对文化不可译性—文化不可译性是动态概念,随时间推移,全球化发展和各民族之间交流加深,使文化不可译性变成可译性。2.绝对文化不可译性—语言最小意义单位是词。藏语是拼音文字,汉语是字符文字,(同音异义字,谐音)不可译。
  语言的不可译性
  语言的不可译性,分为语言不可译性和文化不可译性语言上的不可译性主要体现在语音、字形及语言修辞等方面。
  语音的不可译性
  从语音角度看:首先,汉语是单音节语言;而藏语却是集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为一体。其 次,汉语是多声调语言,讲究平仄;而藏语无声调,只有语调的升降之分。正因为如此,将汉语中对仗工整的诗或对联译成藏文,既要追求其意美、形美,又苛求其音美,实在是不可能。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所说, “当某一信息的表达形式是该信息所含意思的实质性成分时,需把这种意思从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就很困难,通常这种类型的意思是不可译的。” 语言上的不可译性主要体现在语音、字形及语言修辞等方面。首先是语音特征的不可译。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有许多与语音特征有关的地方,如押韵、对仗、谐音双关等都是不可译的。其次是文字特征的不可译性。这一点在汉藏互译中表现尤为突出。藏语为表音文字,汉语为表意文字,两者在书写形式上大相径庭,因此,两种语言的文字特征也是无法迻译的。例如,曾经有人利用汉字的结构特点写成这样一首诗:
  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切瓜分片,横七刀,竖八刀。
  这首诗的不可译性在于它巧妙地运用了汉字结构特点,拆开表达,组成诗句,却仍然传递一定的意义。藏语虽然也有拆词表达的时候,但此时此地却无能为力。当然英语的文字特征也是无法译成汉语的.
  字形的不可译
  汉字是表意文字,而藏文为表音文字,两者在书写上大相径庭,故两者的文字特征无法互译。如汉语中有一种拆字的写作技巧,具有明显的方块字特征,基本上无法将其转译。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例子要属钱歌川先生提及的一副联:“人曾为僧,人弗可以成佛;女卑是婢,女又何妨成奴。”由于汉字的字形和字音特性,这则联应用了双关和对仗的修辞手法。不论如何翻译,修辞效果和原联的语义总不可能同时保留。
  语言修辞的不可译性
  藏语和汉语中有不少相同或类似的修辞格,如比喻、借代、排比、双关、委婉、夸张、回文等。一般情况下,原语中的修辞手段都可在译语中得到体现。但由于汉藏民族在思维形式、审美观念、语言表达习惯及字形、字音特性上的不同,在特殊情况下一种语言的修辞手段无法在译语中表现出来,如双关、回文、拆字、对偶、顶真等修辞格,在原语转化为译语后很难或几乎不能表现出来。原文中“情”与“晴”谐音双关,译文中失去了双关的修辞效果。
  二.文化的不可译性
  语言反映文化,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文化包含着语言并影响语言,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产物,都有其久远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个国家、民族独特的发展历史、社会制度、生态环境、宗教信仰和民情风俗都生动地反映在其特定的词汇、成语、典故等“文化负载词(culturally-loaded words)”中。在翻译实践中,由于译语中相应语言符号的缺乏,译者不得不创造某种符号或寻找近似的符号加以指代。这样,负载了一定文化气息的原语转化成译语后,便失去了其文化内涵。笔者认为,这种由文化差异造成翻译中的不可译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化词汇空缺
  文化词汇的空缺指译语缺乏表达原语中反映特有文化现象的对应语。以一种语言为参照,他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场中都可能有“词汇空缺”,由此形成了不可译现象。
  指称词语义文化冲突
  这里的冲突指词语文化信息符号的所指内涵在语际转换中呈冲突式。通常我们可以将某一信息符号的某一所指忠实地转换成另一语言符号系统中同一所指的对应符号系列,即词语的表面指称意义相同,但词义深层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却不尽相同甚或相反。如汉语中的“泰山北斗”直译后,便只承载语义信息,而丢失了原语所固有的文化信息。南美洲的玛雅人生活在热带森林之中,每年只有干季和雨季之分。使用当地的玛雅语,是无论如何也译不出欧亚语言中的“春夏秋冬”四季来的。
  指称词语用意义冲突
  这里的冲突即词语文化信息符号的语用意义在语际转换中呈冲突式。例如,由于汉、英两个民族对颜色词“红”有着不同文化理解,即对汉民族而言, “红”象征着昌盛、喜庆、春意盎然,而在藏语读者眼中,具有相应喻义的色彩却使人联想到危险、暴力和极端。
  文化不可译性成因有:1. 社会文化—民族心理和思维模式,亲属关系及传统思想,价值观 不同。2. 生态文化—汉族处于半封闭内陆,发展农业经济,具有农业性,保守性。藏区则因高寒高海拔等自然因素,主要以畜牧业为主,文化具有牧业性,开放性。3. 歷史背景—历史长期发展给民族语言留下深刻影响,历史典故、习语可看出差异。4. 物质文化—历史发展、生活环境、价值观差异,使得不同民族的物质文化存在差异。5. 宗教文化—宗教思想渗入到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对人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 艺术。思維方式和行为有很大影响。6. 纯语言文化—正确的场合使用正确的词汇,既要懂得词汇的本意,还要懂得其延生涵义。
  参考书目:
  尤金·奈达:《翻译科学探索》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7
  李建军:《文化翻译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清代笪重光《书筏》:“将欲顺之;必故逆之,将欲落之,必故起之;将欲转之,必故折之;将欲掣之,必故顿之;将欲伸之,必故屈之;将欲拔之,必故擫之;将欲束之,必故拓之;将欲行之,必故停之。书亦逆数焉。”笪氏所述“书亦逆数”说,指出了书法要抑扬、顿挫、提按、反正、曲直、收放、相引相拒、相反相成,书法是一个矛盾统一体。所谓“逆”,“逆”者,反也。反即是对立面,“逆数”即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法则。这与老子所说
期刊
【摘要】:现代汉语中“死”作为程度副词的用法已经非常普遍,然而其最初却是表示“生命终结”之意的动词。无疑,新用法和本意之间必然是有聯系的。本文将站在句法和语义两个层面的交点上探讨其历史演变过程,并结合韩城方言实际,清晰呈现“死”字从动作义到程度义的动态机制建构过程。  【关键词】:死;虚化; 情态副词 ;程度副词  一、引言  关于“死”字的词性问题语言学界就一直探讨不止,有吕叔湘为代表的“形容词
期刊
【摘要】:刘云虹教授目前就职于南京外国语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在翻译批评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和观点。本文针对刘云虹教授关于翻译批评的研究现状和成果,通过搜集和整理,大致归纳出其翻译批评研究主要关于三个方面:翻译批评的构建、译者主体性与翻译批评、对外译介与翻译批评。本文试图从这三个方面分别解释和说明刘云虹教授关于翻译批评的相关观点和理论,从而对今后的翻译批评与赏析提供指导,并以此指导,树
期刊
【Abstract】: In this novel, Pride and Prejudice, three kinds of motivations of or attitudes towards marriage are presented for manifestation- loveless marriage, loving at first sight and ideal marriage
期刊
After learning grammar for a long time, my brain is filled with many kinds of grammar rules.I felt that my brain is not my brain, it just likes a trash can full of mess.So I pick up a book “little pri
期刊
【摘要】:纵观20世纪前半叶的中西服饰史,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现代服装展开的背景与新的科学技术引起的生活环境的变化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形态、思想意识的变革相关。本文选取20世纪前半叶这一富有鲜明特色的时期,主要从影响服饰发展的政治经济、社会艺术思潮、战争和平、科学技术、体育运动等方面论述其对中西服饰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现代服饰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20世纪前半叶;民国;西洋;服饰文化  一、政治经
期刊
【摘要】:文化的不可译性是翻译中的一大难题,而为了更好得传达原文,译者通常需要采用各种翻译技巧,以求尽量达到忠实翻译的目的。在这些翻译技巧中,增译是十分常用的一种,然而此种技巧的运用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干校六记》是杨绛先生以平实朴素的笔触写出的散文。本文以章楚和葛浩文两位翻译家的英译本为例,分析了二者在翻译过程中增译的使用。  【关键词】:增译;干校六记  【Abstract】:Cultural
期刊
【Abstract】:This study investigated whether the productive imitation have positive influence on learning syntactic functions. Twenty children between the ages of 7-11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rece
期刊
我很幸运、也很欣慰我们从事着一个神圣而伟大的历史使命,保护和传承人类的文化遗存,并通过我们艰辛的工作把历史信息、艺术精华、科学理念反映给人们。同时展示给懵懂的人们,来敬畏历史,感恩来之不易的生活,感谢中华文明。  一、领导亲临  现在我们国家文物局非常重视文物的发展,體现了国家领导的指示和抓手,领导也很关心基层最真实的动态,也只有了解了基层疾苦和动态,是最直接的清政、明政。孝庄太后教导康熙时曾说过
期刊
【摘要】: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在文化与语言文字的使用上有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早期受中国文字、文化的影响,日语语言的形成与发展大量吸纳了中国汉字元素。发展至今,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日语中汉字的习得特别是中日同形词的习得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本文就中日同形词学习的重要性及应该注意的方面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中日同形词;中国人日语学习者;词性;误用  1序言  现代日语中规定的常用汉字有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