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录像课以其简便快捷的方式,使我们认识了许多名师,走进了他们的课堂。观看一堂好的录像课,不仅能让我们学到丰富的知识和教育的技能,更能给我们带来一种美的享受、艺术的熏陶。那么如何欣赏录像课?如何品味名师和优课带给我们的教学魅力呢?怎样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避免蜻蜓点水式的浅尝辄止呢?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真研读这些录像课。
一、在内容选择上花功夫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录像课的资源十分丰富,但教师的观看时间是有限的。名师的课时代气息浓,具有典范性。有较高的欣赏价值。比如李吉林、窦桂梅、薛法根、于永正的录像课。各具特色。李吉林的课始终充满着对儿童的喜爱和尊重,对教学情境的创设独具匠心。窦桂梅的课则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气息和火一样的激情。于永正的“扎扎实实为学生。简简单单教语文。”薛法根的“教得轻松,学得扎实”让人受益匪浅。
对于近年来在全国小学语文教学大赛中的获奖课,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学段精心挑选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或整堂课录像,或教学片段录像(如:教者怎样突破难点的?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此外,我们还可以把学校开展的教学活动(如:优课评比活动,青年教师展示课等)拍成录像让大家研读,也可采用推门听课、推门录像的形式把教师们最自然的家常课搬上屏幕。鼓励大家共同分析,发现优点。找出不足。
二、在参与形式中激发热情
教学有时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次教学都是一种实践。有尝试,有遗憾,有总结,才能有所提高。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一堂课的分析和评价不尽相同。我们在研读录像课时,怎样解读教师的教?以什么标准来衡量一节课?因此。观看录像前充分的准备是保证有效研读的前提。教师要做好“两备”,一备教材,每次观看录像,组织者要提前一周公布课题,这样在研读时才能目标明确,胸有成竹。二备理论,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不是信口开河,教师必须有科学的教学思想和丰富的教学理论为支撑。因此,要鼓励教师反复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因为它不仅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指挥棒,更是我们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尺。研读录像课只有从是否注重了新课标新教材的特点?是否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发展?是否能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课堂互动是否形成?课堂氛围是否和谐?是否给学生以美的体验和享受等方面入手,才能避免不着边际的泛泛而谈。
录像课研读的形式丰富多样,我们不必拘泥,要在求新、求趣、求实做文章。有时可以采用座谈式,一看完录像课,就组织大家谈谈你对这节课的总体感受。可聊聊成功之处,也可说说失败在哪儿?有时可以采用辩论式,就教学中某个环节,鼓励教师发表不同的看法,陈述自己的理由。如:在观看《少年王冕》一课的教学录像后,对于王冕的孝敬和好学先讲哪个更好?大家看法不尽相同,我们可就这个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有时我们在放录像前可以先出示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如:在观看薛法根的《九色鹿》录像前。先请教师思考:在分析调达这个人物时,如果你来教,你会怎么教?然后再播放教学录像,欣赏薛老师是如何通过指导朗读和引导想象使学生迅速了解调达的性格特点的?有时也可以出示一些和录像课有关的话题,看完录像后开展优秀评课稿件征集活动。如:在观看窦桂梅的《珍珠鸟》后。可引出了主题教学这个话题,再要求大家以《由(珍珠鸟)说说窦桂梅的主题教学》为题写写评课稿。灵活多样的参与形式一定会大大激发教师们参与研读录像课的热情。
三、在研读反思中求实效
录像课的研读可从多方面去进行,但这并不意味着要面面俱到。研读时我们要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或抓住教者教学中的主要优缺点,或紧密结合研究的重点。集中主要问题进行评析和研究,做到重点突出,条清缕析,不泛泛而谈。
前不久,在我校几次研读录像课的过程中,我认为,教师的发言比较散。虽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但很难一下子说到点子上,落实到课堂上更是不易。我们教师要静下心来“研”和“读”,然后再去“品”和“悟”,直至学以致用。把自己日常的教学录像课,经过简单的处理,与名师的录像课进行各个环节的互动对比。如:同样是“情境导入”,教师先观看自己的“情境导入”教学。再观看多节示范课的“情境导入”,两者对比后,则能较清晰地知道其中的差异。使得教师学会结合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中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通过与多节不同类型课的横向比较,举一反三,自主寻求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邀请录像课的执教者,与教师们一起观看其教学录像。观看录像后,请执教者先有侧重地介绍自己是如何钻研文本的,如何预测学情的,如何在执教中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介绍录像中的总体思路,细节处理。上课的感想等。然后组织教师就观看录像中的不解、困惑自由发问,与执教者平等对话。把对录像课的研读由“录像-教师”二元研读模式转变成“录像-执教者-教师”三元研读模式,从而真正提高教学录像课研读的效用。
新课改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理论支持,在寻求理念和操作中介的过程中,在对录像课的细心研读中,我们一定会发现很多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有发生在课改中的一些疑难杂症,有创意的教学设计,有优秀教师的教学艺术……当我们对这些问题尝试进行分析思考后,便会在自己的教学中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教学能力也,必定在研读反思中不断提高。
一、在内容选择上花功夫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录像课的资源十分丰富,但教师的观看时间是有限的。名师的课时代气息浓,具有典范性。有较高的欣赏价值。比如李吉林、窦桂梅、薛法根、于永正的录像课。各具特色。李吉林的课始终充满着对儿童的喜爱和尊重,对教学情境的创设独具匠心。窦桂梅的课则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气息和火一样的激情。于永正的“扎扎实实为学生。简简单单教语文。”薛法根的“教得轻松,学得扎实”让人受益匪浅。
对于近年来在全国小学语文教学大赛中的获奖课,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学段精心挑选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或整堂课录像,或教学片段录像(如:教者怎样突破难点的?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此外,我们还可以把学校开展的教学活动(如:优课评比活动,青年教师展示课等)拍成录像让大家研读,也可采用推门听课、推门录像的形式把教师们最自然的家常课搬上屏幕。鼓励大家共同分析,发现优点。找出不足。
二、在参与形式中激发热情
教学有时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次教学都是一种实践。有尝试,有遗憾,有总结,才能有所提高。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一堂课的分析和评价不尽相同。我们在研读录像课时,怎样解读教师的教?以什么标准来衡量一节课?因此。观看录像前充分的准备是保证有效研读的前提。教师要做好“两备”,一备教材,每次观看录像,组织者要提前一周公布课题,这样在研读时才能目标明确,胸有成竹。二备理论,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不是信口开河,教师必须有科学的教学思想和丰富的教学理论为支撑。因此,要鼓励教师反复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因为它不仅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指挥棒,更是我们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尺。研读录像课只有从是否注重了新课标新教材的特点?是否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发展?是否能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课堂互动是否形成?课堂氛围是否和谐?是否给学生以美的体验和享受等方面入手,才能避免不着边际的泛泛而谈。
录像课研读的形式丰富多样,我们不必拘泥,要在求新、求趣、求实做文章。有时可以采用座谈式,一看完录像课,就组织大家谈谈你对这节课的总体感受。可聊聊成功之处,也可说说失败在哪儿?有时可以采用辩论式,就教学中某个环节,鼓励教师发表不同的看法,陈述自己的理由。如:在观看《少年王冕》一课的教学录像后,对于王冕的孝敬和好学先讲哪个更好?大家看法不尽相同,我们可就这个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有时我们在放录像前可以先出示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如:在观看薛法根的《九色鹿》录像前。先请教师思考:在分析调达这个人物时,如果你来教,你会怎么教?然后再播放教学录像,欣赏薛老师是如何通过指导朗读和引导想象使学生迅速了解调达的性格特点的?有时也可以出示一些和录像课有关的话题,看完录像后开展优秀评课稿件征集活动。如:在观看窦桂梅的《珍珠鸟》后。可引出了主题教学这个话题,再要求大家以《由(珍珠鸟)说说窦桂梅的主题教学》为题写写评课稿。灵活多样的参与形式一定会大大激发教师们参与研读录像课的热情。
三、在研读反思中求实效
录像课的研读可从多方面去进行,但这并不意味着要面面俱到。研读时我们要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或抓住教者教学中的主要优缺点,或紧密结合研究的重点。集中主要问题进行评析和研究,做到重点突出,条清缕析,不泛泛而谈。
前不久,在我校几次研读录像课的过程中,我认为,教师的发言比较散。虽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但很难一下子说到点子上,落实到课堂上更是不易。我们教师要静下心来“研”和“读”,然后再去“品”和“悟”,直至学以致用。把自己日常的教学录像课,经过简单的处理,与名师的录像课进行各个环节的互动对比。如:同样是“情境导入”,教师先观看自己的“情境导入”教学。再观看多节示范课的“情境导入”,两者对比后,则能较清晰地知道其中的差异。使得教师学会结合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中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通过与多节不同类型课的横向比较,举一反三,自主寻求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邀请录像课的执教者,与教师们一起观看其教学录像。观看录像后,请执教者先有侧重地介绍自己是如何钻研文本的,如何预测学情的,如何在执教中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介绍录像中的总体思路,细节处理。上课的感想等。然后组织教师就观看录像中的不解、困惑自由发问,与执教者平等对话。把对录像课的研读由“录像-教师”二元研读模式转变成“录像-执教者-教师”三元研读模式,从而真正提高教学录像课研读的效用。
新课改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理论支持,在寻求理念和操作中介的过程中,在对录像课的细心研读中,我们一定会发现很多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有发生在课改中的一些疑难杂症,有创意的教学设计,有优秀教师的教学艺术……当我们对这些问题尝试进行分析思考后,便会在自己的教学中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教学能力也,必定在研读反思中不断提高。